睦王李啟興衝衝地自長安趕至陝州督導戰事,不想卻意外地受到了冷遇。~頂點小說,..且不說柳毅以大戰之後,地方盜匪猖獗為借口,隻派了曾慶則匆匆趕來和他見了一麵,單說這位麾下有二十萬人馬的河北、河東兩道行軍大總管傅奕,在率軍收複蒲州後,也不知是立功心切,還是怕見了自己就要被收迴軍權,竟也對自己避而不見。隻有一個奉調駐守陝州的於承恩表現得甚是殷勤,不但讓出了自己的官署作為李啟在陝州駐節的元帥行營,而且一聽李啟說起要親到蒲州巡視,忙不迭地非要堅持親自陪同李啟前往。
以皇子任帥,絕大多數情況下,政治意義要遠高於軍事意義。擔任兵馬元帥的皇子通常並不實掌兵權,因此也無須親臨戰陣。然而,睦王李啟得皇帝任他為元帥後,滿心滿意地要有所作為,以彌補前次出使吐蕃半路被江陵王軟禁在城中,無功而返的缺憾,故而一到帥府走馬上任,便急於從各路大將手中奪攬兵權,好親率大軍平叛建功。
他婉言拒絕了景雲叢的勸說,主動向皇帝請纓,要親至前敵掌軍,意欲乘叛軍群龍無首之際,一舉敉平叛亂,為皇族爭得榮耀。李啟的這一遠大誌向正與其父重振皇族的心意不謀而合,但帶兵打仗畢竟不同於兒戲,皇帝嘉賞兒子的誌向,卻不敢輕易將實際的兵權單獨交在李啟的手上,隻給了他一個到前敵督戰的名義,並再三叮囑他,遇事要多與柳毅、傅奕等人商量,切不可盲目獨斷。
待至一離開京城,李啟隨即將父親臨行前的囑托拋在了腦後,連發三道將令給柳毅、傅奕,約定時間,要他們到陝州來晉見自己,屆時就可將二人的兵權統一收歸自己手中,統一全軍號令,與叛軍大戰一場了。
可如今,他已抵達陝州五天了,約定的時間早就已過,除了曾慶則之外,李啟竟連柳毅、傅奕二人的影子都沒見上一麵。這時,他方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元帥並不是那麽好當的。
不過,李啟有李啟的長處,他很能為自己迭遭冷遇找出合理的解釋:自己雖身為皇長子,可論年紀、論資曆皆遠遠比不上柳、傅二人,一上來便要從他們手中奪過軍權來,也難怪二人心中不服。他們既然不肯主動來見自己,自己索性便趕至剛剛收複的蒲州城去見傅奕好了。正好也算得真正上了迴前敵。
就這樣,李啟在於承恩的陪同下,於蒲州城被官軍收複的第三天來到了這裏。
奉傅奕之命留守城池的行軍大總管府長史率領一幹文武足足迎出城外五裏遠,畢恭畢敬地把李啟一行迎入了城中的臨時大總管府就坐,爾後不待李啟發話,就客客氣氣地向李啟稟報道:“收複蒲州的當晚,大總管接到軍中有人報告,說叛首李舒三天前曾在王屋山腳下被官軍抓獲,可隨即又被人私放。當夜,大將軍率軍出城追拿李舒,臨行前特別交待下官,將告發之人與被告徇情之人盡皆押在軍中,以待殿下入城後,親自審明此案,分辨是非。下官受大總管重托,不敢玩忽懈怠,現已將雙方人等俱押解至府外,不知殿下要不要立刻傳他們入內審問?”
李啟先前已得到了傅奕率大軍向北追拿李舒的消息,卻沒想到自己和於承恩才一入城,便被傅奕強派了個審案的差使,心中雖然頗為不快,但聽到長史稟報,事涉軍中有人私放李舒,此事非同小可,不便置之不理,遂勉強應道:“傅大總管率軍接連收複河中、蒲州,又馬不停蹄地去追拿叛首李舒,可說是勞苦功高。本王身居帥位,不能不替麾下將領分擔些勞苦,傳他們進來吧。”
長史麻利地答應一聲,親自到府門外將來興兒、江中石並那十幾名告密的軍士一起帶至府中前廳來見睦王。
在廳中端坐等候的李啟和於承恩一眼便認出了跟在長史身後走入廳中的來興兒,兩人迅速交換了一下眼神,於承恩知李啟此時不便單獨向來興兒詢問事情緣由,便先起身走至來興兒麵前,麵帶微笑衝他招唿道:“賢侄,涇州一別,你還記得咱家否?”旋即用手一指那十幾名告密的軍士,問道:“是他們私縱李舒的嗎?”
其實不單是於承恩,李啟一見來興兒隨眾人走進廳來,腦海裏閃過的第一個念頭也是這小子怎麽會告起密來了?
“大人,你弄反了。”一旁的長史見狀,忙上前陪笑對於承恩道,“原是這十幾名左軍跳蕩隊的軍士向大總管狀告他們的帶隊校尉來興兒徇私放走了叛首李舒……”
於承恩的笑容瞬間便在臉上凝結成了秋霜,饒是他見多識廣,極擅見風使舵,才沒被長史的話給當場噎住,用充滿疑惑和嫌惡的眼光冷冷掃了來興兒一眼,沉聲說道:“原來是這樣。那麽,就讓他先來說說吧。”邊說邊退迴座中坐下,端出了一副協理睦王問案的架勢。
李啟離京前入宮向景暄辭行時,曾承景暄特意關照,托他得便將來興兒調入帥府來充任自己的近衛,因此,對來興兒竟被人指稱私放李舒更覺意外,聽於承恩要來興兒先說,也迫不及待地催促道:“快說,是怎麽迴事?有無私放李舒之事?”
來興兒曾因一語不合,被李啟關在府中近一整天的時間,對這位蠻不講理的小王爺殊無好感,又見自稱與父親相交莫逆的於承恩前熱後冷,一聽說自己有私縱叛首的嫌疑就神情大變,故意疏遠自己,心中更是氣惱,聽到李舒急於想知道事情的原委,便把頭一抬,幹脆利落地答道:“世上現已無李舒此人,又談何放或沒放?”
站在他身後不遠處的那名刀疤臉軍士見到於承恩與來興兒相識,心中已暗道不妙,現在聽來興兒拒絕承認有過私放李舒之事,不由得心急起來,扯著嗓子衝居住而坐的李啟高聲嚷道:“王爺千萬別聽他一派胡言,他與夥同李舒一同逃竄的那位美姬是舊相好,就連這個被他收為親兵、護衛也曾是李舒的貼身護衛,李舒不是他放走的,難道會自己飛走不成?”
他說得活靈活現,不但把納玉誣稱為李舒的姬妾,而且還把江中石的底細也當眾揭了出來。李啟聽了,心裏不由得信了三分,向刀疤臉一招手,示意他到自己近前說話。(。)
以皇子任帥,絕大多數情況下,政治意義要遠高於軍事意義。擔任兵馬元帥的皇子通常並不實掌兵權,因此也無須親臨戰陣。然而,睦王李啟得皇帝任他為元帥後,滿心滿意地要有所作為,以彌補前次出使吐蕃半路被江陵王軟禁在城中,無功而返的缺憾,故而一到帥府走馬上任,便急於從各路大將手中奪攬兵權,好親率大軍平叛建功。
他婉言拒絕了景雲叢的勸說,主動向皇帝請纓,要親至前敵掌軍,意欲乘叛軍群龍無首之際,一舉敉平叛亂,為皇族爭得榮耀。李啟的這一遠大誌向正與其父重振皇族的心意不謀而合,但帶兵打仗畢竟不同於兒戲,皇帝嘉賞兒子的誌向,卻不敢輕易將實際的兵權單獨交在李啟的手上,隻給了他一個到前敵督戰的名義,並再三叮囑他,遇事要多與柳毅、傅奕等人商量,切不可盲目獨斷。
待至一離開京城,李啟隨即將父親臨行前的囑托拋在了腦後,連發三道將令給柳毅、傅奕,約定時間,要他們到陝州來晉見自己,屆時就可將二人的兵權統一收歸自己手中,統一全軍號令,與叛軍大戰一場了。
可如今,他已抵達陝州五天了,約定的時間早就已過,除了曾慶則之外,李啟竟連柳毅、傅奕二人的影子都沒見上一麵。這時,他方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元帥並不是那麽好當的。
不過,李啟有李啟的長處,他很能為自己迭遭冷遇找出合理的解釋:自己雖身為皇長子,可論年紀、論資曆皆遠遠比不上柳、傅二人,一上來便要從他們手中奪過軍權來,也難怪二人心中不服。他們既然不肯主動來見自己,自己索性便趕至剛剛收複的蒲州城去見傅奕好了。正好也算得真正上了迴前敵。
就這樣,李啟在於承恩的陪同下,於蒲州城被官軍收複的第三天來到了這裏。
奉傅奕之命留守城池的行軍大總管府長史率領一幹文武足足迎出城外五裏遠,畢恭畢敬地把李啟一行迎入了城中的臨時大總管府就坐,爾後不待李啟發話,就客客氣氣地向李啟稟報道:“收複蒲州的當晚,大總管接到軍中有人報告,說叛首李舒三天前曾在王屋山腳下被官軍抓獲,可隨即又被人私放。當夜,大將軍率軍出城追拿李舒,臨行前特別交待下官,將告發之人與被告徇情之人盡皆押在軍中,以待殿下入城後,親自審明此案,分辨是非。下官受大總管重托,不敢玩忽懈怠,現已將雙方人等俱押解至府外,不知殿下要不要立刻傳他們入內審問?”
李啟先前已得到了傅奕率大軍向北追拿李舒的消息,卻沒想到自己和於承恩才一入城,便被傅奕強派了個審案的差使,心中雖然頗為不快,但聽到長史稟報,事涉軍中有人私放李舒,此事非同小可,不便置之不理,遂勉強應道:“傅大總管率軍接連收複河中、蒲州,又馬不停蹄地去追拿叛首李舒,可說是勞苦功高。本王身居帥位,不能不替麾下將領分擔些勞苦,傳他們進來吧。”
長史麻利地答應一聲,親自到府門外將來興兒、江中石並那十幾名告密的軍士一起帶至府中前廳來見睦王。
在廳中端坐等候的李啟和於承恩一眼便認出了跟在長史身後走入廳中的來興兒,兩人迅速交換了一下眼神,於承恩知李啟此時不便單獨向來興兒詢問事情緣由,便先起身走至來興兒麵前,麵帶微笑衝他招唿道:“賢侄,涇州一別,你還記得咱家否?”旋即用手一指那十幾名告密的軍士,問道:“是他們私縱李舒的嗎?”
其實不單是於承恩,李啟一見來興兒隨眾人走進廳來,腦海裏閃過的第一個念頭也是這小子怎麽會告起密來了?
“大人,你弄反了。”一旁的長史見狀,忙上前陪笑對於承恩道,“原是這十幾名左軍跳蕩隊的軍士向大總管狀告他們的帶隊校尉來興兒徇私放走了叛首李舒……”
於承恩的笑容瞬間便在臉上凝結成了秋霜,饒是他見多識廣,極擅見風使舵,才沒被長史的話給當場噎住,用充滿疑惑和嫌惡的眼光冷冷掃了來興兒一眼,沉聲說道:“原來是這樣。那麽,就讓他先來說說吧。”邊說邊退迴座中坐下,端出了一副協理睦王問案的架勢。
李啟離京前入宮向景暄辭行時,曾承景暄特意關照,托他得便將來興兒調入帥府來充任自己的近衛,因此,對來興兒竟被人指稱私放李舒更覺意外,聽於承恩要來興兒先說,也迫不及待地催促道:“快說,是怎麽迴事?有無私放李舒之事?”
來興兒曾因一語不合,被李啟關在府中近一整天的時間,對這位蠻不講理的小王爺殊無好感,又見自稱與父親相交莫逆的於承恩前熱後冷,一聽說自己有私縱叛首的嫌疑就神情大變,故意疏遠自己,心中更是氣惱,聽到李舒急於想知道事情的原委,便把頭一抬,幹脆利落地答道:“世上現已無李舒此人,又談何放或沒放?”
站在他身後不遠處的那名刀疤臉軍士見到於承恩與來興兒相識,心中已暗道不妙,現在聽來興兒拒絕承認有過私放李舒之事,不由得心急起來,扯著嗓子衝居住而坐的李啟高聲嚷道:“王爺千萬別聽他一派胡言,他與夥同李舒一同逃竄的那位美姬是舊相好,就連這個被他收為親兵、護衛也曾是李舒的貼身護衛,李舒不是他放走的,難道會自己飛走不成?”
他說得活靈活現,不但把納玉誣稱為李舒的姬妾,而且還把江中石的底細也當眾揭了出來。李啟聽了,心裏不由得信了三分,向刀疤臉一招手,示意他到自己近前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