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對韋敞敬而遠之的心思已生,又不便做得太過,惹生嫌隙,於是,李進忠接著又把話拉了迴來,依舊有意試探著韋敞
“不過,京兆尹一職不可或缺,老夫縱然不舉薦他人,皇上很快也會著人補上此缺的,隻怕到時先生這個少尹不好做呀。京兆衙門既不成,先生心中可有了更好的去處?不妨說說看,老夫在皇上麵前還說得上話......”
他本以為韋敞既與自己離心離德,必不會再求著自己提攜於他。誰知,韋敞聽了這話,立即換了一副表情,媚笑著答道:“晚生頗諳經濟之道,如蒙恩相不棄,度支使的差使晚生勉力不做得來......”
度支使掌管著朝廷的錢糧、賦稅,自前朝在戶部以上單設度支使一職以來,凡任度支使者,多則一兩年,少則三五月,必定入省拜相。
看來,韋敞此人,胃口倒是不小啊!
李進忠微笑不語,似乎有為難之處。
韋敞見他沒有斷然拒絕,以為還有爭取的希望,撐身站了起來,俯身貼近李進忠的耳邊,悄聲問道:“恩相有多久沒見過皇上了?”
李進忠臉色微微一變,心中大致一算,自打他領受了與吐蕃使節接洽談判的差使以後,差不多有十天沒麵過君了。以他中書令、“尚父”的身份,這時間的確顯得有些長了。
韋敞接著問道:“恩相可知皇上這些日子每天清晨都要在寶象宮聽內侍省三位內常侍稟報國是?”
是啊,李進忠這才似乎明白過來韋敞問這話的意思:皇帝躲在後宮不出,卻從沒有傳請他入宮會商過國是,顯然不合乎常理,這是其一;其二,皇帝每日都會接見的三位內常侍中,尚敬自不必說,吳孝忠雖與他相交最久,但此人老實本分,不喜是非,也不指望他向自己傳遞訊息,而他多年視作心腹,又是他靖宮行動左右手的祿光庭居然也從未主動向他透露過消息,這就有些奇怪了。
李進忠明知韋敞此時才提醒自己有極大的邀功求薦的目的,遂裝做並不在意的樣子,笑著答道:“老夫蒙皇上信賴,托以邦交重任,自是無暇每日入宮覲見。先生翰林出身,博學強識,原本就為皇上所器重,而今能踴躍為國分憂,老夫責無旁貸,定會在皇上麵前盡力保舉先生轉任度支使的……”
送走了韋敞,李進忠卻像是嘴裏吃進了一粒老鼠屎似的,說不出的惡心煩悶。
他本想立即把祿光庭叫來責問一番,轉念一想,倘若祿光庭因為某種不為自己所知的原因果真生了外心,又豈是他能夠強行拉扯迴來的?倒不如自己親自出麵,去試探試探皇帝心底倒底打的什麽主意。
睦王迴京、皇帝聖心大悅,李進忠便趁著在延英殿迎迓睦王的機會半真半假地向皇帝提出辭去與吐蕃使節談判的差使,以觀察皇帝的反應。
李啟聽李進忠說及與吐蕃和親修好之事,心中難免羞愧,遂轉身朝皇帝撩衣跪倒,懇求道:“兒臣有負父皇重托,乞請父皇責罰。”
皇帝示意身旁侍立的王保兒過去扶起睦王,撫慰他道:“我兒不必自責。長寧甘願為先帝殉葬,事發意外,況且不容朝廷另行擇定和親公主,吐蕃便派來使節,想要強討我四州土地,對我侵略之心,已昭然若揭。縱是我兒此番順利抵達邏些,所得結果也不過爾爾,又何必歸過於已呢?”
他閃了李進忠一眼,順勢說道:“‘尚父’為朝廷柱石,差繁任重,確實不宜為與區區南蠻小邦談判耗費過多的精力。啟兒既已平安返京,朕看就由你接替‘尚父’,繼續和吐蕃使節交涉談判吧。待宮宴已畢,你且留下,關於與吐蕃談判所持立場、底線,朕還要向你詳細交待。”
李進忠見皇帝這麽痛快地答應了自己的請求,既驚且喜,也借便奏道:“陛下關切之情,老臣銘記於心。旬月前南內朝會曾議定,由老臣掌總,整飭京畿治安,加強禁苑警戒,繼續捉拿張氏殘孽之魁道芙蓉。老臣一旦卸了與吐蕃談判的差使,打算與禁軍、內侍省、京兆府諸衙門會議,立即開展清理,乘靖宮大勝之便,務求從速肅清京畿範圍內的隱患。不知陛下以為可否?”
皇帝向站在殿口,負責操辦宮宴的吳孝忠招了招手,示意他宴會可以開始了,才不甚在意地順口應道:“既是朝會議決之事,又有‘尚父’一力操持,朕還有何話可說。一切但憑‘尚父’做主也就是了。”
李進忠隻道是皇帝見到睦王平安歸來,滿心歡喜,全不似以往那樣對自己吞吞吐吐、虛與委蛇。
聽得他對自己今日奏請之事,無一不痛快允準,李進忠不由得也起了興頭,與睦王及眾臣推杯換盞、藏鉤投壺,宴飲作起樂來。
不知不覺,觥籌交錯間,殿內眾人皆醺醺然有了醉意。皇帝舉起酒樽,欣欣然衝著殿內眾臣宣布道:“暑日炎熱,朕有些不勝酒力,待滿飲了此一樽酒,諸位愛卿便可盡興而歸了。時值啟兒順利返京,明日三省六部及諸院、寺、局、署各衙門除當值吏員外,其餘臣工,概準休沐一日,以示慶賀。”
皇帝既已下了逐客令,以李進忠為首,眾臣盡皆拜伏在地,謝恩已畢,排班依次退了出去。
“王保兒。”待延英殿內隻剩下睦王一人,皇帝在龍座中坐直了身子,命令道,“到殿門口守著,毋使任何人靠近。”
李啟原就揣著一肚皮的話要向皇帝奏報,見此情形,忙起身跪倒在階前,連連叩首道:“父皇聖明,兒臣此番奉旨出使,雖未獲成功,可卻在巴州時無意間獲悉了一個驚人的消息,礙於方才殿中人多眼雜,未及向父皇奏報。此時正可向父皇細陳原委,隻是……”
“隻是什麽?朕早就瞧出了你神色有異,故而特地將你留下,為的就是要聽聽你這一路上有何見聞?我兒不必顧慮,但說便是。”皇帝對自己的明察秋毫感到一絲得意,大度地說道。(未完待續。)
“不過,京兆尹一職不可或缺,老夫縱然不舉薦他人,皇上很快也會著人補上此缺的,隻怕到時先生這個少尹不好做呀。京兆衙門既不成,先生心中可有了更好的去處?不妨說說看,老夫在皇上麵前還說得上話......”
他本以為韋敞既與自己離心離德,必不會再求著自己提攜於他。誰知,韋敞聽了這話,立即換了一副表情,媚笑著答道:“晚生頗諳經濟之道,如蒙恩相不棄,度支使的差使晚生勉力不做得來......”
度支使掌管著朝廷的錢糧、賦稅,自前朝在戶部以上單設度支使一職以來,凡任度支使者,多則一兩年,少則三五月,必定入省拜相。
看來,韋敞此人,胃口倒是不小啊!
李進忠微笑不語,似乎有為難之處。
韋敞見他沒有斷然拒絕,以為還有爭取的希望,撐身站了起來,俯身貼近李進忠的耳邊,悄聲問道:“恩相有多久沒見過皇上了?”
李進忠臉色微微一變,心中大致一算,自打他領受了與吐蕃使節接洽談判的差使以後,差不多有十天沒麵過君了。以他中書令、“尚父”的身份,這時間的確顯得有些長了。
韋敞接著問道:“恩相可知皇上這些日子每天清晨都要在寶象宮聽內侍省三位內常侍稟報國是?”
是啊,李進忠這才似乎明白過來韋敞問這話的意思:皇帝躲在後宮不出,卻從沒有傳請他入宮會商過國是,顯然不合乎常理,這是其一;其二,皇帝每日都會接見的三位內常侍中,尚敬自不必說,吳孝忠雖與他相交最久,但此人老實本分,不喜是非,也不指望他向自己傳遞訊息,而他多年視作心腹,又是他靖宮行動左右手的祿光庭居然也從未主動向他透露過消息,這就有些奇怪了。
李進忠明知韋敞此時才提醒自己有極大的邀功求薦的目的,遂裝做並不在意的樣子,笑著答道:“老夫蒙皇上信賴,托以邦交重任,自是無暇每日入宮覲見。先生翰林出身,博學強識,原本就為皇上所器重,而今能踴躍為國分憂,老夫責無旁貸,定會在皇上麵前盡力保舉先生轉任度支使的……”
送走了韋敞,李進忠卻像是嘴裏吃進了一粒老鼠屎似的,說不出的惡心煩悶。
他本想立即把祿光庭叫來責問一番,轉念一想,倘若祿光庭因為某種不為自己所知的原因果真生了外心,又豈是他能夠強行拉扯迴來的?倒不如自己親自出麵,去試探試探皇帝心底倒底打的什麽主意。
睦王迴京、皇帝聖心大悅,李進忠便趁著在延英殿迎迓睦王的機會半真半假地向皇帝提出辭去與吐蕃使節談判的差使,以觀察皇帝的反應。
李啟聽李進忠說及與吐蕃和親修好之事,心中難免羞愧,遂轉身朝皇帝撩衣跪倒,懇求道:“兒臣有負父皇重托,乞請父皇責罰。”
皇帝示意身旁侍立的王保兒過去扶起睦王,撫慰他道:“我兒不必自責。長寧甘願為先帝殉葬,事發意外,況且不容朝廷另行擇定和親公主,吐蕃便派來使節,想要強討我四州土地,對我侵略之心,已昭然若揭。縱是我兒此番順利抵達邏些,所得結果也不過爾爾,又何必歸過於已呢?”
他閃了李進忠一眼,順勢說道:“‘尚父’為朝廷柱石,差繁任重,確實不宜為與區區南蠻小邦談判耗費過多的精力。啟兒既已平安返京,朕看就由你接替‘尚父’,繼續和吐蕃使節交涉談判吧。待宮宴已畢,你且留下,關於與吐蕃談判所持立場、底線,朕還要向你詳細交待。”
李進忠見皇帝這麽痛快地答應了自己的請求,既驚且喜,也借便奏道:“陛下關切之情,老臣銘記於心。旬月前南內朝會曾議定,由老臣掌總,整飭京畿治安,加強禁苑警戒,繼續捉拿張氏殘孽之魁道芙蓉。老臣一旦卸了與吐蕃談判的差使,打算與禁軍、內侍省、京兆府諸衙門會議,立即開展清理,乘靖宮大勝之便,務求從速肅清京畿範圍內的隱患。不知陛下以為可否?”
皇帝向站在殿口,負責操辦宮宴的吳孝忠招了招手,示意他宴會可以開始了,才不甚在意地順口應道:“既是朝會議決之事,又有‘尚父’一力操持,朕還有何話可說。一切但憑‘尚父’做主也就是了。”
李進忠隻道是皇帝見到睦王平安歸來,滿心歡喜,全不似以往那樣對自己吞吞吐吐、虛與委蛇。
聽得他對自己今日奏請之事,無一不痛快允準,李進忠不由得也起了興頭,與睦王及眾臣推杯換盞、藏鉤投壺,宴飲作起樂來。
不知不覺,觥籌交錯間,殿內眾人皆醺醺然有了醉意。皇帝舉起酒樽,欣欣然衝著殿內眾臣宣布道:“暑日炎熱,朕有些不勝酒力,待滿飲了此一樽酒,諸位愛卿便可盡興而歸了。時值啟兒順利返京,明日三省六部及諸院、寺、局、署各衙門除當值吏員外,其餘臣工,概準休沐一日,以示慶賀。”
皇帝既已下了逐客令,以李進忠為首,眾臣盡皆拜伏在地,謝恩已畢,排班依次退了出去。
“王保兒。”待延英殿內隻剩下睦王一人,皇帝在龍座中坐直了身子,命令道,“到殿門口守著,毋使任何人靠近。”
李啟原就揣著一肚皮的話要向皇帝奏報,見此情形,忙起身跪倒在階前,連連叩首道:“父皇聖明,兒臣此番奉旨出使,雖未獲成功,可卻在巴州時無意間獲悉了一個驚人的消息,礙於方才殿中人多眼雜,未及向父皇奏報。此時正可向父皇細陳原委,隻是……”
“隻是什麽?朕早就瞧出了你神色有異,故而特地將你留下,為的就是要聽聽你這一路上有何見聞?我兒不必顧慮,但說便是。”皇帝對自己的明察秋毫感到一絲得意,大度地說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