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時兩月有餘,在楊棠兒和李賓相繼於大明宮中被殺之後,新皇帝發起的清理宮務和靖宮運動終於圓滿收官了。∽↗頂∽↗∽↗∽↗,..


    殘酷的兩兩連坐一經被允準在宮內實施,即發揮出巨大的威力:不但在短短三天內迅速捉拿到了殺害李賓的兇手,更逼迫隱藏在宮內各處的張氏殘黨紛紛自現了原形,一夜之間,包括含元殿、紫宸殿、麟德殿在內的十多處三十幾名宮人、宦者集體逃遁、從此不見了蹤影,令人有充分理由認為張氏殘黨已聞風喪膽,盡數撤離了大明宮。


    然而,皇帝的心情卻沒有因此輕鬆下來。


    “尚父和柳先生都是當初和藩之議的倡言者,如今的情勢下,不知有何良策教朕?”延英殿內,聽罷來興兒邏些之行的奏報,皇帝有些心不在焉地向下首坐著的李進忠、柳毅問道。今天距先皇百日大祭隻剩下三天時間了,非但甘願奉詔返京扶靈奔喪的江陵王自西渡黃河後就沒了消息,而且自己曾寄予重望,身為朝廷與吐蕃和親大使的長子睦王至今仍舊音訊全無,仿佛從人間蒸發了一般。最近兩天,皇帝心頭一直隱隱約約有種不祥的預感。


    “這有何難?皇上,長公主雖以身殉葬,陪伴先皇而去,然據方才來興兒所,吐蕃赤德讚普已當麵答應下這樁婚事,目下隻需從皇族宗室中另擇定一位身份合適之女子,下嫁與吐蕃讚普即可。依老臣看,此事情狀甚明,皇上大可不必為此多慮。”李進忠在座中略朝皇帝欠欠身。不以為然地當先答道。


    “中書令未免把此事瞧得過於簡單了些。”坐在李進忠下首的柳毅看罷於承恩的奏折。抬起頭道。“據涇州於承恩奏報,自神鶴軍旬月前移駐西南以來,與吐蕃軍隊接戰已不下十次,且互有勝負。試問,若吐蕃誠心與我朝和親修好,怎會如此頻繁地出兵犯境?”


    自從實施兩兩連坐之法,血洗大明宮以來,李進忠就敏感地注意到自己再和柳毅相見時。對方便改了稱唿,不再喚自己為李兄,而僅僅以官職相稱了。


    “柳兄這一問問得的確在理。”李進忠口頭間有意維持著兩人之間原有的親密關係,大咧咧地迴應柳毅的質疑道,“不過,縱是吐蕃蓄謀不軌,有意以長公主亡故為借口,廢止婚約,舉兵來犯,又有何懼哉?如今長安城內朝廷肘腋之患盡消。皇上正可乘靖宮之餘威,秣馬厲兵。與西南番邦會獵於河隴之間,一決雌雄。吐蕃人一向懼強淩弱,和親不成,就讓他們領教領教****上邦的兵威吧。柳兄以為然否?”


    柳毅沒有理會李進忠,肅然起身,向皇帝深施一禮,正色道:“北掃叛軍,南和外藩,此乃陛下胸懷之大誌,臣惟望陛下能恆守之、慎處之。凡事皆有情與勢兩麵,情由人主,勢因天定。但就如今西南之事言之,其勢為河隴千裏沃野,吐蕃對此覬覦已久,早懷吞並之心,加之朝廷悉征戍守西南邊軍北上平叛,河隴間防禦力量極為薄弱,倘如按中書令方才所言,不和即戰,以剛剛移駐涇州之三萬神鶴軍連同一兩萬老弱殘兵對抗吐蕃十萬天蠍精銳之師,陛下以為可乎?


    再論其情,陛下英明睿斷,為保南境安寧,不惜屈尊降貴,欲出嫁長公主於吐蕃讚普,對修好藩邦展現出了極大誠意,而彼邦赤德讚普對我朝使團當麵應允下這樁婚事,也非出自草率。雙方既皆存和睦修好之心,為何至今仍屢動幹戈呢?據臣想來,不外出自兩種可能:一則來興兒冒充睦王的真相被人揭露,長寧長公主又不幸亡故,使得吐蕃對我朝的和親修好誠意產生了疑慮,故而屢屢發兵試探;二則吐蕃朝內向有主戰主和兩派勢力,當我朝使團前來提親修好時,主和一派占據了主動,在他們的勸下,赤德讚普答應下了與長公主的親事,而當長公主身亡的消息傳入邏些後,主戰一派便借機鼓噪,竭力慫恿讚普發兵犯境,重啟戰端。


    無論哪種情形屬實,臣竊以為此時再另擇宗室女出嫁吐蕃都非上策。


    兩國相交,自古以來憑借的首為信義,次為國力。陛下以長公主出降吐蕃讚普發自於先,今長公主亡故,自應遣使報喪於邏些,詳釋其由,力消雙方疑誤之心,才是履信正道。若另擇宗室女嫁之,蠻邦之人勢必易生輕慢之心,陡長驕橫之氣;退而論之,先皇膝下,唯有長寧長公主一位待嫁之女,其身份貴重,任何旁人都無法替代,另擇宗室女出嫁,倘吐蕃人以身份尊卑為由拒之,則我****威儀何在?由此種種,臣勸陛下莫取此道。”


    來興兒站在一旁聽柳毅諄諄而談,不由得驚出了一身冷汗。他千裏跋涉返迴長安,隻為勸皇帝盡早另選公主出嫁吐蕃,好搭救林樹、尚敬等人脫困,沒想到柳毅卻搬出一堆理由來勸皇帝不要這樣做。雖然他內心不得不承認柳毅所句句在理,但一想到困於邏些城中,生死未知的使團眾人,又期待著皇帝不要采納柳毅的諫言。


    “單單遣使報喪便能化幹戈為玉帛?柳兄是不是在山中修煉的時日有些長了,變得不識人間滋味了啊?”不待皇帝開口,李進忠便搖晃著腦袋語含譏諷地反駁道。


    柳毅不動聲色地道:“中書令莫急,在下還有話。適才方到兩國相交的信義之道,還未言及雙方最終都須憑借的國力。恕臣直言,以目下我朝之國力,對吐蕃隻能求和,不宜言戰。


    但求和非指卑躬屈膝以求之,而須智力並舉以求之。臣請陛下下旨,令神鶴軍將中軍前移至涼州駐節,對北上蠻軍形成壓迫之勢;令劍南東、西兩川各出兩萬兵馬前移至地近吐蕃東部邊境的忠州駐紮,以分吐蕃兵力;同時,請陛下分遣使臣持節前往南域泥婆羅、南詔諸邦修好,以牽吐蕃之身後;然後,於朝中挑選一忠勇善辯之士前往邏些報喪,當麵向吐蕃讚普陳原委、利害,力勸其罷兵修好。如此,則南和吐蕃之事方可成矣。”(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冒牌小太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朱藤紫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朱藤紫驄並收藏冒牌小太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