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承恩起身繞過書案,緊緊抱住來興兒的雙肩,顫聲叫道:“賢侄啊,沒想到咱們爺倆今日在此地相逢,你們母子這幾年受苦了!”
廳內其餘眾人見他二人意外相認,又驚又喜。+◆頂+◆+◆+◆,..項知非率先走過去,含笑勸道:“大人與兄弟叔侄相逢,是件喜事,何妨坐下從容敘過往,也使我等有幸聆聽到一段佳話。”
出乎他意料的是,於承恩放手鬆開來興兒,竟對眾人下起了逐客令:“咱家與來興兒侄兒所俱屬個人相交私事,與朝政無涉,就不耽擱幾位的時間了。唐姐也請暫到後廳看茶歇息,一個時辰後,咱家便送你二人啟程返京。”
廳中諸人心中雖不情願,卻不敢違背於承恩的意思,紛紛起身,退出了正廳。
待眾人告辭離開後,於承恩方將來興兒拉至一旁坐下,不無感慨地道:“不瞞賢侄,這方鎮紙乃是五年前我奉旨巡檢諸行宮時,與令堂邂逅於九成宮中,令堂親手贈予我的。當時,你父來慎行因附逆被腰斬於長安皇城獨柳樹下,令堂受夫君所累,被罰入九成宮為奴。她與我邂逅時正身染重病,卻仍被強令苦役勞作,不得將息,也許是感到自己來日無多的原因吧,便將隨身帶著的這方鎮紙送與了我……”
來興兒聽到此處,已是心神大震。這意外聽來的關於母親下落的音訊固然能夠令他從近些日子以來一直壓在心頭的沮喪和失落情緒中擺脫出來,重新窺探到一絲希望,同時卻也使他感到無所適從。一刹那。芙蓉和李進忠或明或暗曾對他起的母親的下落相繼在腦海掠過。與於承恩所的相互交織在一起。來興兒完全難以辨別真偽。
“大人和家慈相識?”來興兒努力讓自己燒得滾燙的腦袋冷靜下來,試探著問道。
“我與賢侄僅有兩麵之緣,也難怪賢侄對此會心存疑問。”於承恩頭,對來興兒隱含質疑的問話表示理解,“此事來話長,還要從先帝爺登基前在東宮做太子時講起:先帝爺當年頗喜結交文人雅士,相互間詩文唱和,留下了許多風流佳話。即如前中書令,如今擔任先帝爺山陵使的裴百藥,就是年輕時憑借著寫的一手好詩文,為先帝爺所激賞,被一路擢拔至相位的。你父親來慎行也是先帝爺當年眾多文友中的一位,而且是前途最被人看好的一位。
因為,你父親不僅是張氏三相之一的張去奢座下最得意的弟子,而且也頗受楊氏兄妹的器重。張、楊兩個當世的豪門代有仇怨、勢不兩立,而你父親偏偏能同時與雙方交好,其中是否另有隱情。至今還是個未解之謎。
皇帝柄國,最重朝臣間的製衡之道。即便是在為太子擇選嬪妃時也不例外,當年東宮嬪妃中就既有張門的大姐,也有與楊門沾親帶故的當今皇上的生母。由於你父親異常罕見地能為張、楊兩個豪門同時接受,自然是先帝爺傾心結交的重人選。我當時在東宮執掌內坊,常常奉先帝之命往來於貴府和東宮之間,對貴府中的上下人等皆十分熟悉,與令堂相識,又有何怪哉?”
“大人,您在九成宮見到我母親時,她生得什麽病,要緊麽?她現在是否還在九成宮中?”來興兒迴想起年幼時家中常常來訪的客人中確曾有兩三位宦者,隻是不敢確認其中是否就有於承恩,饒是如此,他對於承恩的話不由得也相信了幾分,焦急地尋問起母親的下落來。
“五年前巡檢過各處離宮,我便到河中軍中出任監軍,從此便失去了令堂的音訊。”於承恩認真迴憶著五年前兩人邂逅時的情景,道,“當時有許多人在場,由於我和令堂身份有別,彼此間隻是匆匆了幾句話,她把這方鎮紙塞在我手裏,便被吆喝著離開了,倒沒來得及問她生的什麽病。不過現在想來,她把這方鎮紙交付與我,很可能是想托我轉交給你的。”
“那麽,在您看來,家慈會不會離開九成宮,被迫流落到更遠的地方去,比如遼東?”
於承恩敏感地盯了來興兒一眼,答道:“據我所知,最近五年間大規模的遣放宮人出宮隻有當今皇上即位後的這一次,且遣放的也隻是長安城大明宮中的宮人。除此之外,就隻有帝後二聖能夠放逐宮人了,令尊過世之後,令堂已入奴籍,似乎不致再遭放逐,據此看來,令堂至今仍在九成宮中的可能極大。”
來興兒隻覺得一顆心“呯呯”直跳,他此時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到九成宮中一探究竟。轉念間,他又想到了李進忠曾拿給他看的母親親筆所書的遼東生活日誌,心中不免又有些彷徨。
“九成宮又不是很遙遠的所在,待賢侄迴宮報完信後,不妨據實向皇上稟奏,求皇上允你前去探望令堂也就是了。”於承恩見來興兒臉色通紅地不再發問,以為他意外地得到母親的音訊,心中激動,便輕鬆地勸慰他道。
意外地得知了來興兒的家世之後,於承恩就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當今皇帝即位前,自己因與張皇後走得過近,以至如今遭到冷落,從河中前線調至涇州駐防。他名義上仍掛著各路兵馬觀軍容使的頭銜,其實歸其調遣的除神鶴軍不足三萬兵馬堪稱精銳外,就隻剩下些戰力疲弱的老少殘兵啦。連李進忠那個放馬出身的貨色如今都已位居宰輔、爵封國公,大權在握了,他於承恩當然不會甘心坐視自己沿著長長的下坡一直滑落到權力的穀底。來興兒既然整日陪伴在皇帝左右,豈不是通往大明宮絕好的一座橋梁,精心地修好這座橋梁,他便有望挽迴目前的頹勢,在新朝重新爭得一席之地。
思慮至此,於承恩站起身,麵帶笑容對來興兒道:“這方鎮紙今日就算轉交到你手中了,待不遠的將來,賢侄與令堂母子相逢之日,可別忘了替咱家帶句好啊。我瞧賢侄仍有幾分酒意未退,不妨在此略歇一時再動身不遲。待我去去就來。”罷,腳步匆匆地走出了議事廳。
大約半個時辰之後,有監軍府中的軍士來向來興兒報一切準備妥當,於大人請來大人動身啟程。來興兒隨著軍士走出監軍府,見於承恩親手挽著一匹白馬的韁繩,和納玉一道早已候在府門外。
來興兒疾走幾步,躬身致歉道:“有勞大人久等了。”著,伸手就要接過於承恩手中的韁繩。
於承恩卻不肯鬆手,嗬嗬笑著用另一隻手撫摸著白馬長長的鬃毛,對來興兒道:“我約略記得賢侄是位愛馬懂馬的行家,如不嫌棄,這匹‘白龍’就奉送給賢侄,權當是我這個做長輩的一份見麵禮吧。來,上馬吧。”
來興兒近觀那白馬,見它隅目聳耳、豐臆細尾,確是一匹難得的良駒,不由得心中樂開了花兒,也顧不得謙讓,向前一縱身,扳鞍翻身上馬,穩穩地坐於馬背上,衝於承恩一抱拳:“多謝叔父大人今日贈馬之情,改日來興兒必當厚報。”那白馬與來興兒也甚是投緣,來興兒才一上馬坐穩,它便仰首發出一聲龍吟般的長嘶,仿佛在以此表達得遇新主的喜悅。
“先別忙謝,於大人還給咱們交待下了新差使呢。”納玉不冷不熱地在一旁道。
於承恩待來興兒上了馬,才將韁繩交到他手中,從身旁軍士手中拿過個細綾織就的錦囊,對來興兒交待道:“這是我方才寫就的一份奏章,其中有河隴一帶最近的軍情動態,就煩請賢侄代呈給皇上。”又朝著來興兒身後一指,向納玉道:“那兩個箱子裏裝的也不是什麽稀罕的東西,盡是些女子喜用之物,也煩請賢侄和唐姐一並帶迴長安,進獻給兩位貴妃娘娘,算是我個外臣的一心意吧。”
來興兒經他起,方才注意到身後果然有一匹黑馬,背上馱著兩個碩大的箱籠。他心中感激於承恩告知自己母親的音訊,毫不遲疑地便將兩件事一口答應了下來。
眼瞅著天色將黑,來興兒急於趕路,招唿納玉翻身上了馬,兩人向於承恩抱拳道別,揚鞭策馬,向東疾馳而去。(未完待續。)
廳內其餘眾人見他二人意外相認,又驚又喜。+◆頂+◆+◆+◆,..項知非率先走過去,含笑勸道:“大人與兄弟叔侄相逢,是件喜事,何妨坐下從容敘過往,也使我等有幸聆聽到一段佳話。”
出乎他意料的是,於承恩放手鬆開來興兒,竟對眾人下起了逐客令:“咱家與來興兒侄兒所俱屬個人相交私事,與朝政無涉,就不耽擱幾位的時間了。唐姐也請暫到後廳看茶歇息,一個時辰後,咱家便送你二人啟程返京。”
廳中諸人心中雖不情願,卻不敢違背於承恩的意思,紛紛起身,退出了正廳。
待眾人告辭離開後,於承恩方將來興兒拉至一旁坐下,不無感慨地道:“不瞞賢侄,這方鎮紙乃是五年前我奉旨巡檢諸行宮時,與令堂邂逅於九成宮中,令堂親手贈予我的。當時,你父來慎行因附逆被腰斬於長安皇城獨柳樹下,令堂受夫君所累,被罰入九成宮為奴。她與我邂逅時正身染重病,卻仍被強令苦役勞作,不得將息,也許是感到自己來日無多的原因吧,便將隨身帶著的這方鎮紙送與了我……”
來興兒聽到此處,已是心神大震。這意外聽來的關於母親下落的音訊固然能夠令他從近些日子以來一直壓在心頭的沮喪和失落情緒中擺脫出來,重新窺探到一絲希望,同時卻也使他感到無所適從。一刹那。芙蓉和李進忠或明或暗曾對他起的母親的下落相繼在腦海掠過。與於承恩所的相互交織在一起。來興兒完全難以辨別真偽。
“大人和家慈相識?”來興兒努力讓自己燒得滾燙的腦袋冷靜下來,試探著問道。
“我與賢侄僅有兩麵之緣,也難怪賢侄對此會心存疑問。”於承恩頭,對來興兒隱含質疑的問話表示理解,“此事來話長,還要從先帝爺登基前在東宮做太子時講起:先帝爺當年頗喜結交文人雅士,相互間詩文唱和,留下了許多風流佳話。即如前中書令,如今擔任先帝爺山陵使的裴百藥,就是年輕時憑借著寫的一手好詩文,為先帝爺所激賞,被一路擢拔至相位的。你父親來慎行也是先帝爺當年眾多文友中的一位,而且是前途最被人看好的一位。
因為,你父親不僅是張氏三相之一的張去奢座下最得意的弟子,而且也頗受楊氏兄妹的器重。張、楊兩個當世的豪門代有仇怨、勢不兩立,而你父親偏偏能同時與雙方交好,其中是否另有隱情。至今還是個未解之謎。
皇帝柄國,最重朝臣間的製衡之道。即便是在為太子擇選嬪妃時也不例外,當年東宮嬪妃中就既有張門的大姐,也有與楊門沾親帶故的當今皇上的生母。由於你父親異常罕見地能為張、楊兩個豪門同時接受,自然是先帝爺傾心結交的重人選。我當時在東宮執掌內坊,常常奉先帝之命往來於貴府和東宮之間,對貴府中的上下人等皆十分熟悉,與令堂相識,又有何怪哉?”
“大人,您在九成宮見到我母親時,她生得什麽病,要緊麽?她現在是否還在九成宮中?”來興兒迴想起年幼時家中常常來訪的客人中確曾有兩三位宦者,隻是不敢確認其中是否就有於承恩,饒是如此,他對於承恩的話不由得也相信了幾分,焦急地尋問起母親的下落來。
“五年前巡檢過各處離宮,我便到河中軍中出任監軍,從此便失去了令堂的音訊。”於承恩認真迴憶著五年前兩人邂逅時的情景,道,“當時有許多人在場,由於我和令堂身份有別,彼此間隻是匆匆了幾句話,她把這方鎮紙塞在我手裏,便被吆喝著離開了,倒沒來得及問她生的什麽病。不過現在想來,她把這方鎮紙交付與我,很可能是想托我轉交給你的。”
“那麽,在您看來,家慈會不會離開九成宮,被迫流落到更遠的地方去,比如遼東?”
於承恩敏感地盯了來興兒一眼,答道:“據我所知,最近五年間大規模的遣放宮人出宮隻有當今皇上即位後的這一次,且遣放的也隻是長安城大明宮中的宮人。除此之外,就隻有帝後二聖能夠放逐宮人了,令尊過世之後,令堂已入奴籍,似乎不致再遭放逐,據此看來,令堂至今仍在九成宮中的可能極大。”
來興兒隻覺得一顆心“呯呯”直跳,他此時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到九成宮中一探究竟。轉念間,他又想到了李進忠曾拿給他看的母親親筆所書的遼東生活日誌,心中不免又有些彷徨。
“九成宮又不是很遙遠的所在,待賢侄迴宮報完信後,不妨據實向皇上稟奏,求皇上允你前去探望令堂也就是了。”於承恩見來興兒臉色通紅地不再發問,以為他意外地得到母親的音訊,心中激動,便輕鬆地勸慰他道。
意外地得知了來興兒的家世之後,於承恩就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當今皇帝即位前,自己因與張皇後走得過近,以至如今遭到冷落,從河中前線調至涇州駐防。他名義上仍掛著各路兵馬觀軍容使的頭銜,其實歸其調遣的除神鶴軍不足三萬兵馬堪稱精銳外,就隻剩下些戰力疲弱的老少殘兵啦。連李進忠那個放馬出身的貨色如今都已位居宰輔、爵封國公,大權在握了,他於承恩當然不會甘心坐視自己沿著長長的下坡一直滑落到權力的穀底。來興兒既然整日陪伴在皇帝左右,豈不是通往大明宮絕好的一座橋梁,精心地修好這座橋梁,他便有望挽迴目前的頹勢,在新朝重新爭得一席之地。
思慮至此,於承恩站起身,麵帶笑容對來興兒道:“這方鎮紙今日就算轉交到你手中了,待不遠的將來,賢侄與令堂母子相逢之日,可別忘了替咱家帶句好啊。我瞧賢侄仍有幾分酒意未退,不妨在此略歇一時再動身不遲。待我去去就來。”罷,腳步匆匆地走出了議事廳。
大約半個時辰之後,有監軍府中的軍士來向來興兒報一切準備妥當,於大人請來大人動身啟程。來興兒隨著軍士走出監軍府,見於承恩親手挽著一匹白馬的韁繩,和納玉一道早已候在府門外。
來興兒疾走幾步,躬身致歉道:“有勞大人久等了。”著,伸手就要接過於承恩手中的韁繩。
於承恩卻不肯鬆手,嗬嗬笑著用另一隻手撫摸著白馬長長的鬃毛,對來興兒道:“我約略記得賢侄是位愛馬懂馬的行家,如不嫌棄,這匹‘白龍’就奉送給賢侄,權當是我這個做長輩的一份見麵禮吧。來,上馬吧。”
來興兒近觀那白馬,見它隅目聳耳、豐臆細尾,確是一匹難得的良駒,不由得心中樂開了花兒,也顧不得謙讓,向前一縱身,扳鞍翻身上馬,穩穩地坐於馬背上,衝於承恩一抱拳:“多謝叔父大人今日贈馬之情,改日來興兒必當厚報。”那白馬與來興兒也甚是投緣,來興兒才一上馬坐穩,它便仰首發出一聲龍吟般的長嘶,仿佛在以此表達得遇新主的喜悅。
“先別忙謝,於大人還給咱們交待下了新差使呢。”納玉不冷不熱地在一旁道。
於承恩待來興兒上了馬,才將韁繩交到他手中,從身旁軍士手中拿過個細綾織就的錦囊,對來興兒交待道:“這是我方才寫就的一份奏章,其中有河隴一帶最近的軍情動態,就煩請賢侄代呈給皇上。”又朝著來興兒身後一指,向納玉道:“那兩個箱子裏裝的也不是什麽稀罕的東西,盡是些女子喜用之物,也煩請賢侄和唐姐一並帶迴長安,進獻給兩位貴妃娘娘,算是我個外臣的一心意吧。”
來興兒經他起,方才注意到身後果然有一匹黑馬,背上馱著兩個碩大的箱籠。他心中感激於承恩告知自己母親的音訊,毫不遲疑地便將兩件事一口答應了下來。
眼瞅著天色將黑,來興兒急於趕路,招唿納玉翻身上了馬,兩人向於承恩抱拳道別,揚鞭策馬,向東疾馳而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