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嬤嬤再也坐不住了,跳起身來手指著芙蓉,費力地問道:“你,你是怎麽知道這些的?”
芙蓉莞爾一笑,故作神秘地答道:“芙蓉如今雖形同喪家之犬,但還不至於眼盲耳聾,對近在眼前的事視若無睹、充耳不聞。太妃娘娘心裏明白,一旦離開了皇後娘娘,無論是張大將軍也好,還是芙蓉小女子也罷,都鬧騰不出什麽大事的。正因如此,她才會及時地向我們伸出援手,因為她知道,我們終將會投奔到穎王殿下這竿大旗之下,成為穎王奪取天下這個大棋盤上的一兵一卒的,我說的不錯吧?”
鍾嬤嬤被她問得瞠目結舌,答不出話來:多年以來,她和她的主子忍辱負重、費盡心機謀劃的這一切,須庾之間便被芙蓉一絲不留地揭去了偽裝,暴露無遺,這使她感到不寒而栗、不知所措。
芙蓉見鍾嬤嬤滿麵驚恐地呆立無語,淡淡地接著說道:“嬤嬤提起往事,勾連得我也接二連三地說了這許多出來,是也不是的,嬤嬤不必當真。現如今你我還都隻是見不得光的人,空談謀奪天下未免可笑,還是說說眼前的事吧。太妃娘娘究竟要我做些什麽,嬤嬤還請直說無妨。”
鍾嬤嬤隻得訕訕地說道:“我上了年紀的人,司正方才說的什麽,我竟一點兒也沒往腦子裏去。今晚娘娘差我來,是想問問姑娘,可要帶封書信給張大將軍?”
芙蓉暗笑她倚老賣老裝糊塗,自己今晚有意把話挑明本是有目的的,隻是現在不便對鍾嬤嬤明說,遂也故作不解地問道:“帶封書信給大將軍?這個自然是好,隻不知信裏要說些什麽?又要托什麽人帶去呢?難道睦王的隨從裏有太妃娘娘派去的人?”
鍾嬤嬤道:“其實也沒什麽,我家娘娘舍不得公主遠嫁,想請張大將軍設法阻止吐蕃答允這門親事。司正信寫好交給我就行了,自然有人會將司正的信原封不動地交到大將軍手中的。”
芙蓉聽她說得輕鬆,心裏卻知道這是件極為棘手的事:向來都是外藩來長安求親,視迎娶****公主為舉國榮幸之事。而今朝廷遣親王主動向外藩提親,已屬破例,況且出降的並非尋常的宗室女,而是當今皇帝的同胞妹妹。吐蕃如果拒絕這門親事,無異於向朝廷宣戰。對,吐蕃與朝廷開戰,與叛軍形成南北夾擊之事,這不正是麗太妃母子希望見到的結果嗎?
尋思到這一層利害關係。芙蓉不禁倒抽了口涼氣:以前真是小看了這位從蠻夷之邦嫁入宮中的美豔女子麗太妃,她為了助兒子登上皇位,竟不惜引狼入室,使整座江山陷入分崩離析的危難境地,心計如此陰狠歹毒,怎麽配作天下之母?
芙蓉自問之所以誓死追隨張氏一門,除了她家世受張氏大恩之外,更主要的是張氏一門世代忠於朝廷,勳業輝煌,盡管與楊氏一族多年來爭鬥不斷。但卻從未做過賣國求榮的勾當。芙蓉一直把效忠張皇後當做是效忠朝廷一樣看待,現在,鍾嬤嬤要自己給張諒寫信的真實用意昭然若揭,卻以母女親情作為借口,令自己難以推脫,這可如何是好?
鍾嬤嬤見芙蓉隻是沉吟不語,並沒有要動筆寫信的意思,聯想起她方才點破太妃母子謀取天下的一番話,隱約猜到了幾分芙蓉的心思,遂語帶要脅地逼問道:“司正是個聰明人。區區一紙書信的小忙都不肯幫,叫我怎麽向娘娘迴話呢?司正打算在這道觀中住上一輩子嗎?”
芙蓉既打定主意決不肯寫下這封可能招致無窮禍患的書信,卻也不便明著迴絕,她靈機一動。笑著對鍾嬤嬤說道:“嬤嬤真是老糊塗了,太妃娘娘交待下這樣的差事您也不勸勸?”
鍾嬤嬤繃緊了麵孔問道:“司正此話怎講?”
“我是說娘娘把事情搞顛倒了。”芙蓉煞有介事地答道,“嬤嬤試想,張大將軍貴為皇親國戚,皇後娘娘的親兄弟,怎麽會聽信我一個女流之輩的話呢?當今皇上都明白這個理兒。巴巴地派兒子不遠千裏趕往邏些城,想要把大將軍捉拿迴京,以徹底瓦解我們,娘娘怎麽想不到,大將軍曾做過穎王的副元帥,穎王發句話,豈不遠勝我百倍?”
饒是她費盡腦汁,於片刻間想到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敷衍、推脫,鍾嬤嬤仍不肯就此罷休,話鋒一轉,說道:“司正的話我會如實向娘娘迴稟的,相信其中的原委情由娘娘自會分辯得清。除此事外,娘娘還有句話想問問司正:含冰殿那個賤婢死後,司正是打算就此收手,還是另有所圖?”
芙蓉徑直道:“太妃娘娘希望我做些什麽,嬤嬤直說就是。”
鍾嬤嬤嘿然冷笑道:“既然方才司正已把話都挑明了,我也不須再隱瞞什麽。邏些城司正鞭長莫及話猶可說,這京城之中,娘娘還指望司正再鬧出點兒動靜出來,希望司正莫再推脫。”
芙蓉隨即應道:“娘娘大仇未報,楊氏孽子尚存,芙蓉自不會為圖一已之安而無所作為,這一點請太妃娘娘放心。”
鍾嬤嬤聽她答得如此果絕,與剛才叛若兩人,不由得問道:“司正既然已知我家娘娘所謀者為何事,我倒想知道司正這麽做所圖的又是什麽,難道僅僅是為替皇後娘娘報仇嗎?”
芙蓉直盯著鍾嬤嬤的雙眼,反問道:“嬤嬤是哪裏人氏?”
“河南道河南府人氏,司正問這作甚?”
“嬤嬤是中原人,為何要不顧性命地幫著太妃娘娘裏通外國,貽禍天下呢?”
鍾嬤嬤臉一紅,神色淒厲地答道:
“原來司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才不肯寫信來著。你所謂的裏通外國、貽禍天下在我眼裏,都隻不過是為了今後的長治久安而采取的權宜之計罷了。
當今皇帝陰險狡詐,怎比得上穎王寬厚賢明,他在位一日,天下的黎民百姓便不可能過上好日子。我自打十四歲入宮,到今天已在宮牆之內渡過了三十多個春秋冬夏,在漫長的日子裏,我可比不上你芙蓉司正,一入宮就高高在上,享受著皇後的寵信和眾人的恭維、巴結,直到我家麗妃娘娘自林邑嫁入長安大明宮之前,我還隻是一個未入流的粗使宮女,整日被人唿來喝去,穿的是粗布衣杉、吃的是別人剩下的殘羹冷飯,這種日子你能想像得到是一種什麽滋味兒嗎?(未完待續。)
芙蓉莞爾一笑,故作神秘地答道:“芙蓉如今雖形同喪家之犬,但還不至於眼盲耳聾,對近在眼前的事視若無睹、充耳不聞。太妃娘娘心裏明白,一旦離開了皇後娘娘,無論是張大將軍也好,還是芙蓉小女子也罷,都鬧騰不出什麽大事的。正因如此,她才會及時地向我們伸出援手,因為她知道,我們終將會投奔到穎王殿下這竿大旗之下,成為穎王奪取天下這個大棋盤上的一兵一卒的,我說的不錯吧?”
鍾嬤嬤被她問得瞠目結舌,答不出話來:多年以來,她和她的主子忍辱負重、費盡心機謀劃的這一切,須庾之間便被芙蓉一絲不留地揭去了偽裝,暴露無遺,這使她感到不寒而栗、不知所措。
芙蓉見鍾嬤嬤滿麵驚恐地呆立無語,淡淡地接著說道:“嬤嬤提起往事,勾連得我也接二連三地說了這許多出來,是也不是的,嬤嬤不必當真。現如今你我還都隻是見不得光的人,空談謀奪天下未免可笑,還是說說眼前的事吧。太妃娘娘究竟要我做些什麽,嬤嬤還請直說無妨。”
鍾嬤嬤隻得訕訕地說道:“我上了年紀的人,司正方才說的什麽,我竟一點兒也沒往腦子裏去。今晚娘娘差我來,是想問問姑娘,可要帶封書信給張大將軍?”
芙蓉暗笑她倚老賣老裝糊塗,自己今晚有意把話挑明本是有目的的,隻是現在不便對鍾嬤嬤明說,遂也故作不解地問道:“帶封書信給大將軍?這個自然是好,隻不知信裏要說些什麽?又要托什麽人帶去呢?難道睦王的隨從裏有太妃娘娘派去的人?”
鍾嬤嬤道:“其實也沒什麽,我家娘娘舍不得公主遠嫁,想請張大將軍設法阻止吐蕃答允這門親事。司正信寫好交給我就行了,自然有人會將司正的信原封不動地交到大將軍手中的。”
芙蓉聽她說得輕鬆,心裏卻知道這是件極為棘手的事:向來都是外藩來長安求親,視迎娶****公主為舉國榮幸之事。而今朝廷遣親王主動向外藩提親,已屬破例,況且出降的並非尋常的宗室女,而是當今皇帝的同胞妹妹。吐蕃如果拒絕這門親事,無異於向朝廷宣戰。對,吐蕃與朝廷開戰,與叛軍形成南北夾擊之事,這不正是麗太妃母子希望見到的結果嗎?
尋思到這一層利害關係。芙蓉不禁倒抽了口涼氣:以前真是小看了這位從蠻夷之邦嫁入宮中的美豔女子麗太妃,她為了助兒子登上皇位,竟不惜引狼入室,使整座江山陷入分崩離析的危難境地,心計如此陰狠歹毒,怎麽配作天下之母?
芙蓉自問之所以誓死追隨張氏一門,除了她家世受張氏大恩之外,更主要的是張氏一門世代忠於朝廷,勳業輝煌,盡管與楊氏一族多年來爭鬥不斷。但卻從未做過賣國求榮的勾當。芙蓉一直把效忠張皇後當做是效忠朝廷一樣看待,現在,鍾嬤嬤要自己給張諒寫信的真實用意昭然若揭,卻以母女親情作為借口,令自己難以推脫,這可如何是好?
鍾嬤嬤見芙蓉隻是沉吟不語,並沒有要動筆寫信的意思,聯想起她方才點破太妃母子謀取天下的一番話,隱約猜到了幾分芙蓉的心思,遂語帶要脅地逼問道:“司正是個聰明人。區區一紙書信的小忙都不肯幫,叫我怎麽向娘娘迴話呢?司正打算在這道觀中住上一輩子嗎?”
芙蓉既打定主意決不肯寫下這封可能招致無窮禍患的書信,卻也不便明著迴絕,她靈機一動。笑著對鍾嬤嬤說道:“嬤嬤真是老糊塗了,太妃娘娘交待下這樣的差事您也不勸勸?”
鍾嬤嬤繃緊了麵孔問道:“司正此話怎講?”
“我是說娘娘把事情搞顛倒了。”芙蓉煞有介事地答道,“嬤嬤試想,張大將軍貴為皇親國戚,皇後娘娘的親兄弟,怎麽會聽信我一個女流之輩的話呢?當今皇上都明白這個理兒。巴巴地派兒子不遠千裏趕往邏些城,想要把大將軍捉拿迴京,以徹底瓦解我們,娘娘怎麽想不到,大將軍曾做過穎王的副元帥,穎王發句話,豈不遠勝我百倍?”
饒是她費盡腦汁,於片刻間想到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敷衍、推脫,鍾嬤嬤仍不肯就此罷休,話鋒一轉,說道:“司正的話我會如實向娘娘迴稟的,相信其中的原委情由娘娘自會分辯得清。除此事外,娘娘還有句話想問問司正:含冰殿那個賤婢死後,司正是打算就此收手,還是另有所圖?”
芙蓉徑直道:“太妃娘娘希望我做些什麽,嬤嬤直說就是。”
鍾嬤嬤嘿然冷笑道:“既然方才司正已把話都挑明了,我也不須再隱瞞什麽。邏些城司正鞭長莫及話猶可說,這京城之中,娘娘還指望司正再鬧出點兒動靜出來,希望司正莫再推脫。”
芙蓉隨即應道:“娘娘大仇未報,楊氏孽子尚存,芙蓉自不會為圖一已之安而無所作為,這一點請太妃娘娘放心。”
鍾嬤嬤聽她答得如此果絕,與剛才叛若兩人,不由得問道:“司正既然已知我家娘娘所謀者為何事,我倒想知道司正這麽做所圖的又是什麽,難道僅僅是為替皇後娘娘報仇嗎?”
芙蓉直盯著鍾嬤嬤的雙眼,反問道:“嬤嬤是哪裏人氏?”
“河南道河南府人氏,司正問這作甚?”
“嬤嬤是中原人,為何要不顧性命地幫著太妃娘娘裏通外國,貽禍天下呢?”
鍾嬤嬤臉一紅,神色淒厲地答道:
“原來司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才不肯寫信來著。你所謂的裏通外國、貽禍天下在我眼裏,都隻不過是為了今後的長治久安而采取的權宜之計罷了。
當今皇帝陰險狡詐,怎比得上穎王寬厚賢明,他在位一日,天下的黎民百姓便不可能過上好日子。我自打十四歲入宮,到今天已在宮牆之內渡過了三十多個春秋冬夏,在漫長的日子裏,我可比不上你芙蓉司正,一入宮就高高在上,享受著皇後的寵信和眾人的恭維、巴結,直到我家麗妃娘娘自林邑嫁入長安大明宮之前,我還隻是一個未入流的粗使宮女,整日被人唿來喝去,穿的是粗布衣杉、吃的是別人剩下的殘羹冷飯,這種日子你能想像得到是一種什麽滋味兒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