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雲叢點點頭,慨歎道:“算起來,自從兩京收複後我與殿下已是三年未曾謀麵,昔日在殿下帳前效力,惡戰龍門,酣戰香積寺,曆曆幕幕,仿佛就在眼前哪。”
太子知他仍對謝、來二人心存顧忌,但今天非得這二人在場才能收到效果,個中情形,又不便向景雲叢明說,遂直截了當地問道:“父皇已登台拜將,不知您對此次出征東京有何看法?”
景雲叢起身施禮道:“太子此問,前日皇上召見微臣時也曾問及,隻是問法有所不同。”
太子心念一動,問道:“有何不同?”
景雲叢站著答道:“陛下問的是:五萬兵馬交給穎王,他能否支撐一月不敗?”
謝良臣不待太子再開口,急忙躬身道:“殿下和公爺談論軍國大事,奴才們不便在此,請允準我等暫且告退,在門外侍候。”
太子頷首道:“你倒是懂得規矩。你不是有事要迴嗎?先說說吧。”
謝良臣道:“再過三日便是上元節,奴才想請爺示下,上元夜宴的一應事項是否俱按往年的成例準備?”
太子恍然道:“虧得你提醒,本宮險些忘了。宮裏定下了章程沒有?”
“迴爺的話,奴才已派人前去打聽得明白,諸皇子仍是酉時入宮向皇上請安,賜宴,隻是教坊不備歌舞,戌初爺便可出宮。”
太子有意要考校考校謝良臣,看著景雲叢問道:“公爺兼著太子太保,你跟公爺說說上元夜宴是怎麽迴事,也好請公爺替本宮出個主意。”
謝良臣朝著景雲叢躬身一禮,說道:“據奴才所知,上元夜宴是太子殿下自陛下迴鑾後定下的規矩,每年上元之夜,太子在宜春宮召集東宮諸僚屬,上至太子賓客、詹事、左右庶子,下至各坊局七品以上值事人等,共賞花燈,吟詩作畫,以示親敬,以顯敦睦。今年已是第四個年頭了,不過,奴才並未聽說過殿下邀請過宮保銜的大臣與宴。”
景雲叢笑謂太子道:“殿下不請大臣夜宴,是避結黨之嫌嗎?臣怕是沒資格參加嘍。”
太子歎口氣道:“上元夜宴最初是楊氏的主意。據她說未出閨閣前,她家每逢正月十五必定謝絕外客,專宴家仆,以酬報他們一年的勞碌。
本宮覺得此舉甚好,便定下了東宮上元夜宴的規矩,用於慰勞東宮僚屬。大臣們雖蒙皇上賜得宮保榮銜,但多與東宮日常事務無涉,因此並不在夜宴之列,倒是沒想過避什麽嫌。
今年的情形與往年不同,要不要依慣例開夜宴,本宮還真有些猶豫,公爺與我有翁婿之親,又是行伍故交,因此才拿這家事叨擾,望公爺莫嫌唐突,不吝指點。”
景雲叢手指輕叩著桌案,緩緩說道:“殿下既如此說,臣就冒昧說上一二。
現今東京淪陷,東宮又遭檢視,無論於國於家,都正是宮內人心惶惶之時。
此時倘若無端取消夜宴,固可使殿下免受外界猜疑,但於安定宮內人心、穩定宮內形勢卻毫無益處,依臣之見,一切如常即可,無須勞神多慮。”
太子沉吟片刻,衝謝良臣吩咐道:“就按公爺說的辦,一切照舊。”
謝良臣答應一聲,轉身才要退下,隻聽景雲叢又道:“芙蓉司正現常駐東宮,給她下張帖子,殿下不會介意吧。”
太子想了想,吩咐來興兒道:“你去跟劉娘娘說,叫她親自去請芙蓉赴宴。”
待二人遵命退出後,太子親手為景雲叢續上茶,略帶愧意地說道:“瑣碎家事,還要勞煩公爺,讓公爺見笑了。【】”
景雲叢嗬嗬兩聲,說道:“殿下要臣作場戲給人看,臣隻得勉為其難啦。”
太子肅然起身,深深一揖,道:“形勢所迫,事出無奈,請景公海涵。”
景雲叢聽太子改了稱唿,連忙雙手扶起太子,問道:“太子境況之險惡,臣豈能不知?難道那小的也是……?”
太子點點頭,有些無奈地說道:“景公近年帶兵在外,於京中情勢可能不甚了了。
太子從懷中掏出個小錦囊,遞給景雲叢,景雲叢接過打開一看,見裏麵隻有少許綠色粉末,他不解地問太子:“殿下,這是什麽?”
太子沒有直接迴答他,接著說道:“正月初一麟德殿午宴,有人在皇後和我的飲食中投下了砒霜,導致皇後宮中的一名侍女當場殞命,景公當時也在現場,這就是所謂的宮中謀逆案。
事發後不出一個時辰,頭一名嫌犯尚膳局丞趙慕義被捉,不出四個時辰,東宮才人汪氏即被當作主兇捉拿到案,景公對此有何感想啊?”
“臣後來聽說汪氏瘋顛,供說前太子妃托夢於她,逼她行兇,臣對此頗不以為然,但又想不出汪氏到底為何會有此悖狂之舉,請殿下明示。”
太子黯然道:“她們原以為藥勁過去後,汪氏熬不得刑,會在清醒的狀態下供出楊氏,卻不料藥下得猛了些,汪氏又在事先有所察覺,因此才有關於楊氏托夢的瘋人瘋語,而汪氏突然咬舌自盡更令他們始料未及。
我當時也對汪氏的所作所為頗為不解,但隱約察覺到可能有人會對我不利,因此我立即具折上奏,自請廢黜,以求自保。”
景雲叢心想:半年前你用軍令召我還京,逼我交出兵權,以求自保,這次又是自請廢黜,以求自保。這太子當得真夠窩囊!
“皇後沒有從汪氏嘴裏得到我對此事知情的證據,自然不會答應我的請求,便以檢視東宮為名,意圖張網捕魚,縱使捕不到魚,也想用這張網將我困死。”
看來太子腦子還算清醒,檢視東宮確對太子極為不利,可也算不得皇後設計陷害的證據呀。想到這兒,景雲叢又低頭看了看錦囊裏的綠色粉末。
“景暄小產,多虧了一位精於醫術的老嬤嬤及時趕到,才保得她母女平安,這件事景公也有所耳聞吧?”
景雲叢點頭道:“臣還聽說這位嬤嬤便是昔日太子母妃吳賢妃身邊的夏嬤嬤,素有神醫之名,小女遇到她,也是有福。”
“連景公都已知曉夏嬤嬤的身份,難怪事情會發展到今天的局麵?”
“殿下指的是什麽?臣不太明白。”
“景公莫急,我把事情按順序講清楚了,您迴去也好複旨。”
景雲叢心中一凜,表麵卻不置可否,啜了口茶,靜等太子繼續說下去。
自三年前楊氏被逐出東宮,到一年前建寧王屢次進言皇後幹政,反遭譖誅,皇後視我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拔之而後快。
半年前景公祖墳被盜事件,為避免使景公一家卷入這場紛爭之中,我以景公交出兵權相讓,意圖求得皇後不再步步緊逼,恰巧趙王夭折。
不久之後,皇後又親自到景公府上登門釋怨,原以為她沒了親生兒子,便不會再對我趕盡殺絕,直到宮中投毒案起,我才明白,這半年來她精心遣將布局,就是為了將所謂太子一黨一網打盡。”
“宮中投毒案難道也是皇後布的局?”景雲叢縱是身經百戰,運籌帷幄,也對太子的話感到難以置信。
太子知他仍對謝、來二人心存顧忌,但今天非得這二人在場才能收到效果,個中情形,又不便向景雲叢明說,遂直截了當地問道:“父皇已登台拜將,不知您對此次出征東京有何看法?”
景雲叢起身施禮道:“太子此問,前日皇上召見微臣時也曾問及,隻是問法有所不同。”
太子心念一動,問道:“有何不同?”
景雲叢站著答道:“陛下問的是:五萬兵馬交給穎王,他能否支撐一月不敗?”
謝良臣不待太子再開口,急忙躬身道:“殿下和公爺談論軍國大事,奴才們不便在此,請允準我等暫且告退,在門外侍候。”
太子頷首道:“你倒是懂得規矩。你不是有事要迴嗎?先說說吧。”
謝良臣道:“再過三日便是上元節,奴才想請爺示下,上元夜宴的一應事項是否俱按往年的成例準備?”
太子恍然道:“虧得你提醒,本宮險些忘了。宮裏定下了章程沒有?”
“迴爺的話,奴才已派人前去打聽得明白,諸皇子仍是酉時入宮向皇上請安,賜宴,隻是教坊不備歌舞,戌初爺便可出宮。”
太子有意要考校考校謝良臣,看著景雲叢問道:“公爺兼著太子太保,你跟公爺說說上元夜宴是怎麽迴事,也好請公爺替本宮出個主意。”
謝良臣朝著景雲叢躬身一禮,說道:“據奴才所知,上元夜宴是太子殿下自陛下迴鑾後定下的規矩,每年上元之夜,太子在宜春宮召集東宮諸僚屬,上至太子賓客、詹事、左右庶子,下至各坊局七品以上值事人等,共賞花燈,吟詩作畫,以示親敬,以顯敦睦。今年已是第四個年頭了,不過,奴才並未聽說過殿下邀請過宮保銜的大臣與宴。”
景雲叢笑謂太子道:“殿下不請大臣夜宴,是避結黨之嫌嗎?臣怕是沒資格參加嘍。”
太子歎口氣道:“上元夜宴最初是楊氏的主意。據她說未出閨閣前,她家每逢正月十五必定謝絕外客,專宴家仆,以酬報他們一年的勞碌。
本宮覺得此舉甚好,便定下了東宮上元夜宴的規矩,用於慰勞東宮僚屬。大臣們雖蒙皇上賜得宮保榮銜,但多與東宮日常事務無涉,因此並不在夜宴之列,倒是沒想過避什麽嫌。
今年的情形與往年不同,要不要依慣例開夜宴,本宮還真有些猶豫,公爺與我有翁婿之親,又是行伍故交,因此才拿這家事叨擾,望公爺莫嫌唐突,不吝指點。”
景雲叢手指輕叩著桌案,緩緩說道:“殿下既如此說,臣就冒昧說上一二。
現今東京淪陷,東宮又遭檢視,無論於國於家,都正是宮內人心惶惶之時。
此時倘若無端取消夜宴,固可使殿下免受外界猜疑,但於安定宮內人心、穩定宮內形勢卻毫無益處,依臣之見,一切如常即可,無須勞神多慮。”
太子沉吟片刻,衝謝良臣吩咐道:“就按公爺說的辦,一切照舊。”
謝良臣答應一聲,轉身才要退下,隻聽景雲叢又道:“芙蓉司正現常駐東宮,給她下張帖子,殿下不會介意吧。”
太子想了想,吩咐來興兒道:“你去跟劉娘娘說,叫她親自去請芙蓉赴宴。”
待二人遵命退出後,太子親手為景雲叢續上茶,略帶愧意地說道:“瑣碎家事,還要勞煩公爺,讓公爺見笑了。【】”
景雲叢嗬嗬兩聲,說道:“殿下要臣作場戲給人看,臣隻得勉為其難啦。”
太子肅然起身,深深一揖,道:“形勢所迫,事出無奈,請景公海涵。”
景雲叢聽太子改了稱唿,連忙雙手扶起太子,問道:“太子境況之險惡,臣豈能不知?難道那小的也是……?”
太子點點頭,有些無奈地說道:“景公近年帶兵在外,於京中情勢可能不甚了了。
太子從懷中掏出個小錦囊,遞給景雲叢,景雲叢接過打開一看,見裏麵隻有少許綠色粉末,他不解地問太子:“殿下,這是什麽?”
太子沒有直接迴答他,接著說道:“正月初一麟德殿午宴,有人在皇後和我的飲食中投下了砒霜,導致皇後宮中的一名侍女當場殞命,景公當時也在現場,這就是所謂的宮中謀逆案。
事發後不出一個時辰,頭一名嫌犯尚膳局丞趙慕義被捉,不出四個時辰,東宮才人汪氏即被當作主兇捉拿到案,景公對此有何感想啊?”
“臣後來聽說汪氏瘋顛,供說前太子妃托夢於她,逼她行兇,臣對此頗不以為然,但又想不出汪氏到底為何會有此悖狂之舉,請殿下明示。”
太子黯然道:“她們原以為藥勁過去後,汪氏熬不得刑,會在清醒的狀態下供出楊氏,卻不料藥下得猛了些,汪氏又在事先有所察覺,因此才有關於楊氏托夢的瘋人瘋語,而汪氏突然咬舌自盡更令他們始料未及。
我當時也對汪氏的所作所為頗為不解,但隱約察覺到可能有人會對我不利,因此我立即具折上奏,自請廢黜,以求自保。”
景雲叢心想:半年前你用軍令召我還京,逼我交出兵權,以求自保,這次又是自請廢黜,以求自保。這太子當得真夠窩囊!
“皇後沒有從汪氏嘴裏得到我對此事知情的證據,自然不會答應我的請求,便以檢視東宮為名,意圖張網捕魚,縱使捕不到魚,也想用這張網將我困死。”
看來太子腦子還算清醒,檢視東宮確對太子極為不利,可也算不得皇後設計陷害的證據呀。想到這兒,景雲叢又低頭看了看錦囊裏的綠色粉末。
“景暄小產,多虧了一位精於醫術的老嬤嬤及時趕到,才保得她母女平安,這件事景公也有所耳聞吧?”
景雲叢點頭道:“臣還聽說這位嬤嬤便是昔日太子母妃吳賢妃身邊的夏嬤嬤,素有神醫之名,小女遇到她,也是有福。”
“連景公都已知曉夏嬤嬤的身份,難怪事情會發展到今天的局麵?”
“殿下指的是什麽?臣不太明白。”
“景公莫急,我把事情按順序講清楚了,您迴去也好複旨。”
景雲叢心中一凜,表麵卻不置可否,啜了口茶,靜等太子繼續說下去。
自三年前楊氏被逐出東宮,到一年前建寧王屢次進言皇後幹政,反遭譖誅,皇後視我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拔之而後快。
半年前景公祖墳被盜事件,為避免使景公一家卷入這場紛爭之中,我以景公交出兵權相讓,意圖求得皇後不再步步緊逼,恰巧趙王夭折。
不久之後,皇後又親自到景公府上登門釋怨,原以為她沒了親生兒子,便不會再對我趕盡殺絕,直到宮中投毒案起,我才明白,這半年來她精心遣將布局,就是為了將所謂太子一黨一網打盡。”
“宮中投毒案難道也是皇後布的局?”景雲叢縱是身經百戰,運籌帷幄,也對太子的話感到難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