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李衛國如今每日的工作就是賺銀子,然後再尋思著怎麽去花銀子。
說來好笑,不過瞅著購進精鐵的這些銀錢數量,李衛國有些自嘲:自己這根本就是大出血的嘛!
“大人,你要老匠我做的,可是紅衣大炮?”
老張頭兒驚唿。
照例,李衛國又拿出了一張圖紙。
後世的李衛國是個軍事迷,因為出身孤兒,所以朋友比較少,沒事兒就喜歡研究些槍械、軍備啥的,所以憑借記憶,李衛國將一副大炮的圖紙畫了出來。
“這炮不是紅衣大炮,是神威無敵大將軍炮!”李衛國道。
後世清代雅克薩戰役的時候,為了圍攻盤踞在雅克薩的紅毛子,清軍曾經製作了一種喚作神威無敵大將軍炮的大炮,令敵聞風喪膽!
這炮比紅衣大炮稍輕,可威力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此說來在大清也算大名鼎鼎。
“嗯”
老張頭兒瞅著這大炮忖摸了半天。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老張頭兒跟這軍械打了一輩子的交道,有些東西自然一看就心裏有數。
“我看可行!”
老張頭兒忖摸了半天,說道。
這個時代的大炮大多是采用鑄造的辦法製作的,用沙土做出模子,然後用鐵水澆築出來,所謂的紅衣大炮、神威無敵大將軍炮都是如此。
由此隻要有完整的圖紙,依樣畫葫蘆就是。
老張頭兒跟軍械打了一輩子交道,這些自然不難。
“好,若是你能做出這大炮,我定重重賞賜你!”
瞅著為人沉穩的老張頭這都言可行,李衛國心裏高興,這就說道。
火炮在這個時代的戰爭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李衛國心知肚明,自然不敢怠慢,做出火槍之後這就緊趕慢趕的要求匠作坊這再製作一批火炮出來。
為了能夠做出這火炮,李衛國也是下了血本,如今匠作坊出入的匠人、夥計是之前的三倍有餘!
這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僅炮管這就重兩噸左右!少了人手,自然搬運上也有些困難!
“還有這些,你也一並給我造出來”
大炮的事情已經安排完了,李衛國這又丟給老張頭兒幾張圖紙,說道。
這個時代正是火器發展的關鍵時刻,五花八門的火器這都層出不窮。
明代的時候中國已經有了門類極為繁多的火器,這些火器在戰場上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由此李衛國下令鑄造大炮之後這又緊著催促老張頭兒再多造幾樣火器出來。
有了這些趁手的火器,桐鄉軍就可以在日後的戰爭中遊刃有餘,此時連李衛國都有些期待了,若是此時遭遇一把倭寇,究竟孰強孰弱?
派去的水手這也不停的跟著陳大蝦的船隊來來迴迴,李衛國的目的也是為了訓練一批自己的水手。
桐鄉是個內陸縣,否則李衛國一準兒這就造幾艘大船出來!
不過當下與那倭寇大戰在即,這事兒雖說不可為,李衛國也不敢怠慢了。
大炮的鑄造過程相當繁瑣。
做好沙模之後這再澆築鐵水、冷卻,做出炮管的大體形狀,然後這再細細觀察。
炮管周身不能有任何沙眼,否則使用的時候容易炸膛,馬虎不得。
想象一下一發炮彈需要幾公斤的黑火藥!
這要是炸膛了,後果當真不堪設想!
細細觀察炮管周身沒有沙眼、探傷,確認完好之後這還要用銼刀等工具細細打磨一番。
尤其是炮筒內壁,絕對不允許有任何的凹凸不平。
大炮發射的大多是鐵球或者霹靂彈,如今炮筒內壁有沙眼或者凹凸不平,那麽極有可能炮彈在高速的運轉中受阻從而造成啞彈。
炮彈初速度往往有時速幾百公裏,這要是啞彈了
由此為了保證性能和操作人員的安全,這炮管的打造是甚為講究的。
可說稍一不慎,滿盤皆輸。
除此之外還得考察炮管的形狀。
一般炮管都是前細後粗的。
火藥在炮管的後膛爆炸,這裏承受的力道最大,由此這個部位一般也是安排的最粗,而沿著炮膛到了炮口,則變得越來越細,這也是符合力學原理的合理設計。
仔細觀察炮管的形狀合適,足以承受火藥爆炸的巨大力量之後,這再加裝銅箍。
大炮說來是毀滅性兵器,不光毀滅別人,不斷爆炸的黑火藥對炮管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摧殘!
所以炮管在引爆數次之後,這炮管都會或多或少的有些變形。
變形的炮管是非常可怕的,比那沙眼和凹凸不平還要嚇人。
由此為了防止炮管變形,在炮管製作出來之後,這還要加裝銅箍。
一個一個的銅箍加裝在炮筒身上,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炮管變形和炸膛之類的,好處多多。
這樣繁瑣的工程,就算在朝廷的將作監,可是需要幾個月這才能做出一根合格的炮筒的。
不過如今李衛國沒有那麽多時間。
他下給匠作坊的任務,是一個月之內務必造出來!
除了銀錢方麵盡量滿足之外,李衛國還創造性的引進了倒班的製度!
嚴格來說倒班這個東西算不上李衛國首創,這個東西在後世流行的要命。
不過在這個時代倒是絕少見到。
三班倒,人歇器械不歇,不管白天黑夜,總有人在做活計。
中國人傳統的活計裏,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是如今為了加班加點的趕工製作這大炮,李衛國和匠作坊的人也是豁出去了,人歇,器械不停,一天十二時辰都要有人工作!
如此,匠作坊一天就頂人家別處工作了兩天!
人是遭罪了,可是為了迎接接下來即將到來的抗倭大戰,李衛國這也獨權專斷了一迴,引入這三班倒的製度。
這製度最沒人性,卻可以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人的能力。
如今為了趕工,全做權宜嘛。
除了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如今的匠作坊也做其他許多火器。
比如手雷、比如地雷、水雷。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明代的時候中國已經有了手雷、地雷和水雷等眾多的火器。
中國人的智慧是無窮的,火器在發明之後,也一定程度在中國人手裏發揚光大,起碼到這會兒為止,明代仍舊是世界上火器最為發達的地方。
以硬紙板或者鐵殼包裹的黑火藥搗實,塞入引信,使用的時候點燃丟出去,這就是手雷了。
埋於地下,以鋼輪發火,人馬踏上去,這便引燃火藥爆炸,這便是明代的地雷。
以容器盛黑火藥,竹管裝引信,點燃,可在水中爆炸,這就是明代的水雷!
這些東西早在明代的時候我們的祖先早就將他們發揚光大了,明代的各種火器可以說是層出不窮。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水底龍王炮、迅雷銃
等等,而如今,李衛國的匠作坊日夜不停敲敲打打的,也正是這些東西。
這些種類繁多的火器裝備到軍隊了,桐鄉軍就能正經八百的成為火器軍。
屆時戰鬥起,劈劈啪啪,人擋殺人,佛擋殺佛,誰人不懼?
“大人,取草木灰、骨灰這些浸濕這黃紙,搓爛,然後再曬幹,加之白磷就能做成火折子了。”
一個老頭兒瞅著李衛國前來察看,笑嗬嗬的解釋道。
想要發展火器軍,火折子是必備裝備,幾乎每個士兵都要做到人手幾隻,由此這僅三百人的桐鄉軍這光火折子就需要上千隻。
這個時代的火折子是稀罕物,若是花錢買的話有些奢侈,由此李衛國這就幹脆雇傭夥計來做。
老李之前幹過這營生,輕車熟路,由此就被李衛國請來主持這做火折子的工作。
在李衛國的指點下,火折子的製作過程被簡化,老李本來也是做這活計的好手,由此現在做來更是輕車熟路,那叫一個痛快。
等到匠作坊的手雷等物什造出來以後,李衛國會分發給每人兩個,操作這手雷,以及平日生火做飯之類的活計少不了這個火折子,由此李衛國這才緊趕慢趕的一定要造出這火折子。
火折子這東西使用方便,解開蓋子以後一吹就著,是這個時代的打火精品,為了保證戰場上作戰的可靠,如今李衛國也是不吝銀錢,不怕麻煩,非要取這上品不可。
如今的桐鄉軍裏可正是大生產的**。
為了能夠在以後的戰鬥中遊刃有餘,李衛國絞盡腦汁,造了許多火器出來,林林總總,五花八門。
戰場上任何情況都有可能發生,由此這個準備工作也是不能大意,一切全都要求最好。
神威無敵大將軍炮、手雷、水雷、地雷、迅雷連珠銃、水底龍王炮各種火器如今都被這匠作坊巧奪天工的一眾匠人們造了出來,五花八門,讓人頗有點眼花繚亂的感覺。
這些東西隻要火折子一點,使勁一丟,隻聽轟隆一聲這就能看見硝煙彌漫,蘑菇雲升騰,豈是你人力能及的?
除了這些小物什,李衛國此時又開始著手製作一個大家夥三桅船。
這個時代同倭寇作戰少不了海上的較量,李衛國沒打算去尋摸那鄭和寶船的製作辦法,他要做的,是後世更為先進些的船隻三桅船。未完待續。
李衛國如今每日的工作就是賺銀子,然後再尋思著怎麽去花銀子。
說來好笑,不過瞅著購進精鐵的這些銀錢數量,李衛國有些自嘲:自己這根本就是大出血的嘛!
“大人,你要老匠我做的,可是紅衣大炮?”
老張頭兒驚唿。
照例,李衛國又拿出了一張圖紙。
後世的李衛國是個軍事迷,因為出身孤兒,所以朋友比較少,沒事兒就喜歡研究些槍械、軍備啥的,所以憑借記憶,李衛國將一副大炮的圖紙畫了出來。
“這炮不是紅衣大炮,是神威無敵大將軍炮!”李衛國道。
後世清代雅克薩戰役的時候,為了圍攻盤踞在雅克薩的紅毛子,清軍曾經製作了一種喚作神威無敵大將軍炮的大炮,令敵聞風喪膽!
這炮比紅衣大炮稍輕,可威力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此說來在大清也算大名鼎鼎。
“嗯”
老張頭兒瞅著這大炮忖摸了半天。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老張頭兒跟這軍械打了一輩子的交道,有些東西自然一看就心裏有數。
“我看可行!”
老張頭兒忖摸了半天,說道。
這個時代的大炮大多是采用鑄造的辦法製作的,用沙土做出模子,然後用鐵水澆築出來,所謂的紅衣大炮、神威無敵大將軍炮都是如此。
由此隻要有完整的圖紙,依樣畫葫蘆就是。
老張頭兒跟軍械打了一輩子交道,這些自然不難。
“好,若是你能做出這大炮,我定重重賞賜你!”
瞅著為人沉穩的老張頭這都言可行,李衛國心裏高興,這就說道。
火炮在這個時代的戰爭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李衛國心知肚明,自然不敢怠慢,做出火槍之後這就緊趕慢趕的要求匠作坊這再製作一批火炮出來。
為了能夠做出這火炮,李衛國也是下了血本,如今匠作坊出入的匠人、夥計是之前的三倍有餘!
這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僅炮管這就重兩噸左右!少了人手,自然搬運上也有些困難!
“還有這些,你也一並給我造出來”
大炮的事情已經安排完了,李衛國這又丟給老張頭兒幾張圖紙,說道。
這個時代正是火器發展的關鍵時刻,五花八門的火器這都層出不窮。
明代的時候中國已經有了門類極為繁多的火器,這些火器在戰場上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由此李衛國下令鑄造大炮之後這又緊著催促老張頭兒再多造幾樣火器出來。
有了這些趁手的火器,桐鄉軍就可以在日後的戰爭中遊刃有餘,此時連李衛國都有些期待了,若是此時遭遇一把倭寇,究竟孰強孰弱?
派去的水手這也不停的跟著陳大蝦的船隊來來迴迴,李衛國的目的也是為了訓練一批自己的水手。
桐鄉是個內陸縣,否則李衛國一準兒這就造幾艘大船出來!
不過當下與那倭寇大戰在即,這事兒雖說不可為,李衛國也不敢怠慢了。
大炮的鑄造過程相當繁瑣。
做好沙模之後這再澆築鐵水、冷卻,做出炮管的大體形狀,然後這再細細觀察。
炮管周身不能有任何沙眼,否則使用的時候容易炸膛,馬虎不得。
想象一下一發炮彈需要幾公斤的黑火藥!
這要是炸膛了,後果當真不堪設想!
細細觀察炮管周身沒有沙眼、探傷,確認完好之後這還要用銼刀等工具細細打磨一番。
尤其是炮筒內壁,絕對不允許有任何的凹凸不平。
大炮發射的大多是鐵球或者霹靂彈,如今炮筒內壁有沙眼或者凹凸不平,那麽極有可能炮彈在高速的運轉中受阻從而造成啞彈。
炮彈初速度往往有時速幾百公裏,這要是啞彈了
由此為了保證性能和操作人員的安全,這炮管的打造是甚為講究的。
可說稍一不慎,滿盤皆輸。
除此之外還得考察炮管的形狀。
一般炮管都是前細後粗的。
火藥在炮管的後膛爆炸,這裏承受的力道最大,由此這個部位一般也是安排的最粗,而沿著炮膛到了炮口,則變得越來越細,這也是符合力學原理的合理設計。
仔細觀察炮管的形狀合適,足以承受火藥爆炸的巨大力量之後,這再加裝銅箍。
大炮說來是毀滅性兵器,不光毀滅別人,不斷爆炸的黑火藥對炮管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摧殘!
所以炮管在引爆數次之後,這炮管都會或多或少的有些變形。
變形的炮管是非常可怕的,比那沙眼和凹凸不平還要嚇人。
由此為了防止炮管變形,在炮管製作出來之後,這還要加裝銅箍。
一個一個的銅箍加裝在炮筒身上,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炮管變形和炸膛之類的,好處多多。
這樣繁瑣的工程,就算在朝廷的將作監,可是需要幾個月這才能做出一根合格的炮筒的。
不過如今李衛國沒有那麽多時間。
他下給匠作坊的任務,是一個月之內務必造出來!
除了銀錢方麵盡量滿足之外,李衛國還創造性的引進了倒班的製度!
嚴格來說倒班這個東西算不上李衛國首創,這個東西在後世流行的要命。
不過在這個時代倒是絕少見到。
三班倒,人歇器械不歇,不管白天黑夜,總有人在做活計。
中國人傳統的活計裏,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是如今為了加班加點的趕工製作這大炮,李衛國和匠作坊的人也是豁出去了,人歇,器械不停,一天十二時辰都要有人工作!
如此,匠作坊一天就頂人家別處工作了兩天!
人是遭罪了,可是為了迎接接下來即將到來的抗倭大戰,李衛國這也獨權專斷了一迴,引入這三班倒的製度。
這製度最沒人性,卻可以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人的能力。
如今為了趕工,全做權宜嘛。
除了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如今的匠作坊也做其他許多火器。
比如手雷、比如地雷、水雷。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明代的時候中國已經有了手雷、地雷和水雷等眾多的火器。
中國人的智慧是無窮的,火器在發明之後,也一定程度在中國人手裏發揚光大,起碼到這會兒為止,明代仍舊是世界上火器最為發達的地方。
以硬紙板或者鐵殼包裹的黑火藥搗實,塞入引信,使用的時候點燃丟出去,這就是手雷了。
埋於地下,以鋼輪發火,人馬踏上去,這便引燃火藥爆炸,這便是明代的地雷。
以容器盛黑火藥,竹管裝引信,點燃,可在水中爆炸,這就是明代的水雷!
這些東西早在明代的時候我們的祖先早就將他們發揚光大了,明代的各種火器可以說是層出不窮。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水底龍王炮、迅雷銃
等等,而如今,李衛國的匠作坊日夜不停敲敲打打的,也正是這些東西。
這些種類繁多的火器裝備到軍隊了,桐鄉軍就能正經八百的成為火器軍。
屆時戰鬥起,劈劈啪啪,人擋殺人,佛擋殺佛,誰人不懼?
“大人,取草木灰、骨灰這些浸濕這黃紙,搓爛,然後再曬幹,加之白磷就能做成火折子了。”
一個老頭兒瞅著李衛國前來察看,笑嗬嗬的解釋道。
想要發展火器軍,火折子是必備裝備,幾乎每個士兵都要做到人手幾隻,由此這僅三百人的桐鄉軍這光火折子就需要上千隻。
這個時代的火折子是稀罕物,若是花錢買的話有些奢侈,由此李衛國這就幹脆雇傭夥計來做。
老李之前幹過這營生,輕車熟路,由此就被李衛國請來主持這做火折子的工作。
在李衛國的指點下,火折子的製作過程被簡化,老李本來也是做這活計的好手,由此現在做來更是輕車熟路,那叫一個痛快。
等到匠作坊的手雷等物什造出來以後,李衛國會分發給每人兩個,操作這手雷,以及平日生火做飯之類的活計少不了這個火折子,由此李衛國這才緊趕慢趕的一定要造出這火折子。
火折子這東西使用方便,解開蓋子以後一吹就著,是這個時代的打火精品,為了保證戰場上作戰的可靠,如今李衛國也是不吝銀錢,不怕麻煩,非要取這上品不可。
如今的桐鄉軍裏可正是大生產的**。
為了能夠在以後的戰鬥中遊刃有餘,李衛國絞盡腦汁,造了許多火器出來,林林總總,五花八門。
戰場上任何情況都有可能發生,由此這個準備工作也是不能大意,一切全都要求最好。
神威無敵大將軍炮、手雷、水雷、地雷、迅雷連珠銃、水底龍王炮各種火器如今都被這匠作坊巧奪天工的一眾匠人們造了出來,五花八門,讓人頗有點眼花繚亂的感覺。
這些東西隻要火折子一點,使勁一丟,隻聽轟隆一聲這就能看見硝煙彌漫,蘑菇雲升騰,豈是你人力能及的?
除了這些小物什,李衛國此時又開始著手製作一個大家夥三桅船。
這個時代同倭寇作戰少不了海上的較量,李衛國沒打算去尋摸那鄭和寶船的製作辦法,他要做的,是後世更為先進些的船隻三桅船。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