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自然不去管,若不是太子身份,他怕是此時也坐了陳方身邊。
自己的弟弟妹妹還小,沒規矩也就沒規矩了,再說和駙馬親近有錯麽?
父皇母後不也成天教導自己,和駙馬多親近。自己的弟弟妹妹,自然也要和駙馬多親近。
這邊坐了一會,二聖的聖駕到來,主會場這裏自然都覲見陛下娘娘,李治一聲眾愛卿平身,今日隨意。
這場中秋夜宴才算正式開始。
喝酒吃肉自然是這場夜宴的小事,此時中秋月明,園中花開正豔,幾個宮娥已經在場地中翩翩而舞。
陳方自然是看著宮娥起舞,這薄紗裙下的身子,舞起來那是真妙。
而別的地方,早有一處亭台那邊傳來一陣詩文作讀之聲,引的周圍才子佳人一聲聲喝彩稱妙。
這夜宴剛開始,卻就有人詩興抑製不住了。
而這中秋宴,卻也最特殊一處是,今夜長安許多權貴家的未嫁女兒也會來這裏。所謂才子佳人,有才子,怎能少了佳人。
其實來這裏的佳人,卻還帶了相親味道。說不得喜歡誰的文采,就暗暗心中相許了。雖然此時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過自由戀愛也不是完全不可能,門當戶對,說不得看對眼真能在了一起。
若是門不當戶不對,在這個時代要在一起真的很難。
士庶不通婚啊!
一首詩此時已經傳了主會場這邊,雪白的箋紙摘抄,卻是周圍分場的妙句,能傳到這裏,顯然已經得了許多人的認可。
陛下讓旁邊太監誦讀,卻是一首詠月的詩。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好詩!皇後覺得如何?”
李治讚了一句,卻問武媚娘。
“陛下,媚娘也覺得這詩頗好,這中秋夜宴剛開始,就有這樣的詩篇出爐,卻是我大唐詩風隆盛的表現。最近幾年,我大唐的詩風是日盛,平常佳句就不斷,這中秋夜宴更是開場就是如此妙篇!”
陛下和皇後都讚了,周圍自然一片喝彩。
“賞酒!”
此時早有宮娥端了佳釀送去。
此時武媚娘湊了李治耳畔,卻輕語了一句。
“一會駙馬作詩,陛下賞什麽也不能賞酒!”
李治撫著武媚娘的玉手,點點頭。
“這個朕自然知道!”
賞給駙馬酒,他能睡在場中舞娘的裙下。李治和武媚娘都知道駙馬啥都好,就是喝不得酒,自然不可能給他賞酒讓他醉了。
此時李治特意看了看駙馬方向,見自己駙馬果真是聽了這首詩,毫無反應。
其實這首詩已經算作佳篇,一般中秋夜宴,第一篇送來的詩都不會太差,這是要博了頭彩,自然是文采高明之輩的詩才能起了開頭,今年卻是比以往更好,開場詩今年當屬曆年文采第一。
見駙馬毫無反應,李治倒是心中底氣甚足。
他哪裏知道,陳方是完全聽不出好壞,所以才沒反應。那詩中每一個字陳方倒是都認識,連了一起,那意思也明白一些,不過韻味,好吧,陳方的欣賞水平也就到這裏了。
所謂詩詞,最重韻味,可這個陳方完全不懂,自然沒反應了。
周圍作詩的才子此時著實不少,這隻一會兒,就有好幾首傳了主會場這邊。
能傳到這裏的,自然都是仔細篩選過的,李治自然讓每一首都一一誦讀給眾人聽。
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
...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
一首首詩文,多是頌這中秋花好月圓之時,李治聽的不斷點頭,這七年因為臥病在床未到中秋夜宴來,此時第一次來,卻果見我大唐詩風日盛,眾才子文采風流。
此時自然身為唐皇,自是心喜。唐之一代都重詩文,李治和武媚娘也算其中佼佼者,兩人平常其實也會作一兩首。
武媚娘那首催花詩可就是她本人做的,其實水平已經極高。
李治聽到好的詩文,自然多有賞賜讓人送去,多為美酒小物件這些。這些表麵的賞賜其實就是一個意思,其實早已有人暗暗記下作詩的才子姓名,這些人中,總有人會因為這場中秋夜宴,得道飛升,不對不對,是平步青雲。
這才是眾多文士對這場中秋宴趨之若鶩的最根本動力啊!平步青雲,一朝得仕,誰不想啊!
此時幾首好詩下來,李治卻一直留心駙馬,果真見駙馬一直對送來的詩篇不為所動。李治此時是徹底放心了,自己這寶貝賢婿,一副穩坐釣魚台的模樣,看的李治是無比心喜。
看看這就是朕的駙馬,這些庸俗文章,哪裏能讓他動容。
陳方要知道李治想法,隻能歎一句,陛下你想多了,我是實在聽不出好壞,才沒反應的。
李治正思著,忽聽的東邊一處亭台樓榭喧鬧聲大起,一聲聲大妙,妙極之聲在這邊都聽的分明。
往往有這樣的喧鬧,卻是出了上佳文章,李治一個眼色,早有太監向那邊問詢,隻一會兒,就有小太監捧了一篇詩文前來。
李治示意,小太監趕緊誦讀。
驄馬鐵連錢,長安俠少年。
帝畿平若水,官路直如弦。
夜玉妝車軸,秋金鑄馬鞭。
風霜但自保,窮達任皇天。
這卻不是一首頌中秋的詩了,而是頌馬。此時雖是中秋宴,不過中秋宴所作文章也完全不必都和中秋明月沾邊。
中秋月明,隻是更能引文人才思,才思上湧,你做什麽詩自然都行,當然別太煞風景就好。
李治此時聽罷這首,卻是直接從龍椅上坐起,大唿一聲妙極。
此時別說李治,旁邊武媚娘也是示意,那小太監早已將雪白箋紙送於娘娘手中。
“陛下,果真好詩!”
武媚娘此時拿著雪箋又看了一遍,卻是果真好詩的盛讚。
“傳作詩之人!”
此時李治直接讓人傳作詩之人,這已經和之前隻賜賞賜完全不同了。
顯然李治極喜歡這首詩,卻是要見作詩之人了。
而此時陳方卻早已望向剛才人聲鼎沸的場地,剛才那首詩,他卻知道是誰做的。
自己的弟弟妹妹還小,沒規矩也就沒規矩了,再說和駙馬親近有錯麽?
父皇母後不也成天教導自己,和駙馬多親近。自己的弟弟妹妹,自然也要和駙馬多親近。
這邊坐了一會,二聖的聖駕到來,主會場這裏自然都覲見陛下娘娘,李治一聲眾愛卿平身,今日隨意。
這場中秋夜宴才算正式開始。
喝酒吃肉自然是這場夜宴的小事,此時中秋月明,園中花開正豔,幾個宮娥已經在場地中翩翩而舞。
陳方自然是看著宮娥起舞,這薄紗裙下的身子,舞起來那是真妙。
而別的地方,早有一處亭台那邊傳來一陣詩文作讀之聲,引的周圍才子佳人一聲聲喝彩稱妙。
這夜宴剛開始,卻就有人詩興抑製不住了。
而這中秋宴,卻也最特殊一處是,今夜長安許多權貴家的未嫁女兒也會來這裏。所謂才子佳人,有才子,怎能少了佳人。
其實來這裏的佳人,卻還帶了相親味道。說不得喜歡誰的文采,就暗暗心中相許了。雖然此時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過自由戀愛也不是完全不可能,門當戶對,說不得看對眼真能在了一起。
若是門不當戶不對,在這個時代要在一起真的很難。
士庶不通婚啊!
一首詩此時已經傳了主會場這邊,雪白的箋紙摘抄,卻是周圍分場的妙句,能傳到這裏,顯然已經得了許多人的認可。
陛下讓旁邊太監誦讀,卻是一首詠月的詩。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好詩!皇後覺得如何?”
李治讚了一句,卻問武媚娘。
“陛下,媚娘也覺得這詩頗好,這中秋夜宴剛開始,就有這樣的詩篇出爐,卻是我大唐詩風隆盛的表現。最近幾年,我大唐的詩風是日盛,平常佳句就不斷,這中秋夜宴更是開場就是如此妙篇!”
陛下和皇後都讚了,周圍自然一片喝彩。
“賞酒!”
此時早有宮娥端了佳釀送去。
此時武媚娘湊了李治耳畔,卻輕語了一句。
“一會駙馬作詩,陛下賞什麽也不能賞酒!”
李治撫著武媚娘的玉手,點點頭。
“這個朕自然知道!”
賞給駙馬酒,他能睡在場中舞娘的裙下。李治和武媚娘都知道駙馬啥都好,就是喝不得酒,自然不可能給他賞酒讓他醉了。
此時李治特意看了看駙馬方向,見自己駙馬果真是聽了這首詩,毫無反應。
其實這首詩已經算作佳篇,一般中秋夜宴,第一篇送來的詩都不會太差,這是要博了頭彩,自然是文采高明之輩的詩才能起了開頭,今年卻是比以往更好,開場詩今年當屬曆年文采第一。
見駙馬毫無反應,李治倒是心中底氣甚足。
他哪裏知道,陳方是完全聽不出好壞,所以才沒反應。那詩中每一個字陳方倒是都認識,連了一起,那意思也明白一些,不過韻味,好吧,陳方的欣賞水平也就到這裏了。
所謂詩詞,最重韻味,可這個陳方完全不懂,自然沒反應了。
周圍作詩的才子此時著實不少,這隻一會兒,就有好幾首傳了主會場這邊。
能傳到這裏的,自然都是仔細篩選過的,李治自然讓每一首都一一誦讀給眾人聽。
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
...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
一首首詩文,多是頌這中秋花好月圓之時,李治聽的不斷點頭,這七年因為臥病在床未到中秋夜宴來,此時第一次來,卻果見我大唐詩風日盛,眾才子文采風流。
此時自然身為唐皇,自是心喜。唐之一代都重詩文,李治和武媚娘也算其中佼佼者,兩人平常其實也會作一兩首。
武媚娘那首催花詩可就是她本人做的,其實水平已經極高。
李治聽到好的詩文,自然多有賞賜讓人送去,多為美酒小物件這些。這些表麵的賞賜其實就是一個意思,其實早已有人暗暗記下作詩的才子姓名,這些人中,總有人會因為這場中秋夜宴,得道飛升,不對不對,是平步青雲。
這才是眾多文士對這場中秋宴趨之若鶩的最根本動力啊!平步青雲,一朝得仕,誰不想啊!
此時幾首好詩下來,李治卻一直留心駙馬,果真見駙馬一直對送來的詩篇不為所動。李治此時是徹底放心了,自己這寶貝賢婿,一副穩坐釣魚台的模樣,看的李治是無比心喜。
看看這就是朕的駙馬,這些庸俗文章,哪裏能讓他動容。
陳方要知道李治想法,隻能歎一句,陛下你想多了,我是實在聽不出好壞,才沒反應的。
李治正思著,忽聽的東邊一處亭台樓榭喧鬧聲大起,一聲聲大妙,妙極之聲在這邊都聽的分明。
往往有這樣的喧鬧,卻是出了上佳文章,李治一個眼色,早有太監向那邊問詢,隻一會兒,就有小太監捧了一篇詩文前來。
李治示意,小太監趕緊誦讀。
驄馬鐵連錢,長安俠少年。
帝畿平若水,官路直如弦。
夜玉妝車軸,秋金鑄馬鞭。
風霜但自保,窮達任皇天。
這卻不是一首頌中秋的詩了,而是頌馬。此時雖是中秋宴,不過中秋宴所作文章也完全不必都和中秋明月沾邊。
中秋月明,隻是更能引文人才思,才思上湧,你做什麽詩自然都行,當然別太煞風景就好。
李治此時聽罷這首,卻是直接從龍椅上坐起,大唿一聲妙極。
此時別說李治,旁邊武媚娘也是示意,那小太監早已將雪白箋紙送於娘娘手中。
“陛下,果真好詩!”
武媚娘此時拿著雪箋又看了一遍,卻是果真好詩的盛讚。
“傳作詩之人!”
此時李治直接讓人傳作詩之人,這已經和之前隻賜賞賜完全不同了。
顯然李治極喜歡這首詩,卻是要見作詩之人了。
而此時陳方卻早已望向剛才人聲鼎沸的場地,剛才那首詩,他卻知道是誰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