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宮裏長大的公主,大概要到出嫁才會和宮外之人有所接觸,根本不能和皇子比。
“隻認識一個,秦懷道,我小時候他在宮中做千牛衛武備武官,見過幾次。”
秦懷道,此時義陽公主一說,陳方才想起,名冊之中好像真有這麽一個人,昨日拿了名冊,沒細看,隻是粗略看看,沒認識的人就沒看了。
沒想到這名冊中竟然還有此人。
秦懷道本人倒真不算出名,官也做的不大,除了做過千牛武備,後來都是做從六從七品的官職。
在大唐,尤其在長安這片皇親貴胄,王公貴族,文武官員密集之地,秦懷道的官位真的不值一提。
不過他爹可絕不一般,他爹可是大名鼎鼎的胡國公秦瓊秦叔寶,淩煙閣中也有他爹的畫像。乃是李唐開國的功勳貴族,更是華夏曆史上一代名將。
後世貼院門的門神,其中之一可就是秦瓊。
此時從義陽公主手中接過名冊,翻開查看,果然其中有秦懷道此人。
昨日沒細看,此時見了,陳方倒有些感歎,也不知道這位國公之後,如何混得如此之慘。
要知道秦瓊可是官至上柱國,秦王府右三統軍,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
死後陪葬昭陵,追贈徐州都督,後來改封胡國公。
秦瓊已經是位極人臣,可是他的兒子秦懷道實在混的有些慘。
做千牛衛武備倒也罷了,畢竟是陛下親衛,可以後都是在地方做參軍縣令,就實在和他爹差距十萬八千裏了。
按李唐初期幾位皇帝的尿性,隻要秦懷道不是太過不堪,也不至於做到如此官位,畢竟是開國元勳之後,對這批人李唐可是絕對善待的。
華夏曆史上,唐朝絕對是開國元勳之後混的最好的時代,可秦懷道...
此時冊中有秦懷道,陳方倒也能猜測出他為何會出現其中。
吏部看來很是看重這次唐工坊的選官,陛下娘娘如此重視唐工坊,自然來這裏為官為吏對以後仕途很有好處。
這秦懷道怎麽說也是胡國公之後,在朝中自然有不少交往,有個肥缺自然稍微走動一下,就被吏部寫在冊中。
這個必須要,陳方未穿越以前,還去過昭陵附近的秦瓊墓呢,當然,香火不算特別鼎盛,也早沒有唐皇命人立的石人石馬。不過能夠陪葬昭陵,可就見先皇如何看重秦瓊了。
秦懷道先要來,畢竟來頭大,實在不合自己心意,再換掉也行。
兩位殿下隻認識秦懷道,陳方也不在這裏久留,高安陳方根本不想見,義陽是不敢多看,還是距離兩位殿下遠些好。
出了院子,卻看到孟菲就在院外侯著。
“聽說大人來了,孟菲剛有些事情忙,所以才來!”
“沒事,你忙你的,我隻是找兩位殿下問些事情。”
“那大人可問到了?”
陳方搖了搖頭,有些苦悶,此時已經在想再找誰詢問,自己認識的人還有誰能認識這些冊中人。最壞的打算就是找吏部的人詢問。
其實對這些人身份,陳方已經有些猜測了,隻等證明。
看陳方搖頭,繼續向坊外走去,孟菲陪陳方走了幾步。
“大人若沒問到,孟菲鬥膽想知道大人向兩位殿下問的何事!”
“也沒什麽大事,你是此時工坊實際的主管,這事你也有權利知曉。”
陳方將那個冊子從懷中取出,遞給孟菲。
孟菲打開,看著那一個個姓名,又點頭又頻頻搖頭。
“都是長安城中一些權貴後生,這幾個好像是前年科舉的應榜考生,倒是不熟悉。”
隋唐時期是華夏科舉製度開始的一個時期,從隋朝開始,就有了科舉製度,朝廷通過科舉考試來發現和任用人才。
在隋朝之前,華夏從兩漢開始各代一直是用舉薦的方式來選撥官員,這也就造就了這一時期一種特殊製度,士族門閥製度。
一些地方望族控製了各個地方舉薦這條路子,自然朝廷中的官吏多出這些望族之人。
國家選撥官吏隻看家世出身,門閥士族壟斷政府的重要官職。繼而再通過大族聯姻,這就形成了一個門閥士族階級。
所謂士庶不通婚,就是門第婚姻的一種最重要表現形式。顯示在平常生活中,自然就成了婚姻也要門當戶對。
門閥士族最強勢之時,甚至士族之人連皇家的庶族親戚都看不起。
而曆史上東晉時期的王與馬共天下,則從一個側麵說明士族的強大,當時的琅琊王氏家族甚至勢力已經超過皇室。
而就在本朝,太宗時申國公高士廉編撰《氏族誌》時按舊製將清河崔氏放在隴西李氏之前,太宗大怒,才將皇姓放在第一。
這些都足見門閥士族的強大。
科舉製度的出現,是對門閥製度的最重一擊,國家選材更看重官員本身能力,而不是看重門第出身,自然將傳統掌握在士族手中的權利分流。
不過門閥製度最終消亡,已經到了唐末,也就是說即使此時,門閥製度依然是堅挺存在的。
五姓七望,開國勳貴依然是這個國家的統治力量,士族對社會的影響處處可以見到。
就拿後宮來說,能做到四妃九嬪位置的,哪個沒有龐大的家族支撐。甚至後宮許多嬪妃本身就出自五姓七望之一。
比如靜妃就是太原王氏出身,而原本曆史她已經做到皇後。
五姓七望在唐代有多強勢,就拿太原王氏來說,王勃,王之渙,王昌齡,王維都是太原王氏出身。
而這幾個人隨便拿出一個,都是名動千古的人物,你若說你不認識,你總聽過他們寫的詩句。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城人未還。。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當然,對於陳方這些不重要。此時孟菲看這名冊的神情和所說話語,讓陳方知道,感情自己還找人問詢這名冊中人到底是誰,卻不知道自己身邊就有人知曉這些人出身門第。
“隻認識一個,秦懷道,我小時候他在宮中做千牛衛武備武官,見過幾次。”
秦懷道,此時義陽公主一說,陳方才想起,名冊之中好像真有這麽一個人,昨日拿了名冊,沒細看,隻是粗略看看,沒認識的人就沒看了。
沒想到這名冊中竟然還有此人。
秦懷道本人倒真不算出名,官也做的不大,除了做過千牛武備,後來都是做從六從七品的官職。
在大唐,尤其在長安這片皇親貴胄,王公貴族,文武官員密集之地,秦懷道的官位真的不值一提。
不過他爹可絕不一般,他爹可是大名鼎鼎的胡國公秦瓊秦叔寶,淩煙閣中也有他爹的畫像。乃是李唐開國的功勳貴族,更是華夏曆史上一代名將。
後世貼院門的門神,其中之一可就是秦瓊。
此時從義陽公主手中接過名冊,翻開查看,果然其中有秦懷道此人。
昨日沒細看,此時見了,陳方倒有些感歎,也不知道這位國公之後,如何混得如此之慘。
要知道秦瓊可是官至上柱國,秦王府右三統軍,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
死後陪葬昭陵,追贈徐州都督,後來改封胡國公。
秦瓊已經是位極人臣,可是他的兒子秦懷道實在混的有些慘。
做千牛衛武備倒也罷了,畢竟是陛下親衛,可以後都是在地方做參軍縣令,就實在和他爹差距十萬八千裏了。
按李唐初期幾位皇帝的尿性,隻要秦懷道不是太過不堪,也不至於做到如此官位,畢竟是開國元勳之後,對這批人李唐可是絕對善待的。
華夏曆史上,唐朝絕對是開國元勳之後混的最好的時代,可秦懷道...
此時冊中有秦懷道,陳方倒也能猜測出他為何會出現其中。
吏部看來很是看重這次唐工坊的選官,陛下娘娘如此重視唐工坊,自然來這裏為官為吏對以後仕途很有好處。
這秦懷道怎麽說也是胡國公之後,在朝中自然有不少交往,有個肥缺自然稍微走動一下,就被吏部寫在冊中。
這個必須要,陳方未穿越以前,還去過昭陵附近的秦瓊墓呢,當然,香火不算特別鼎盛,也早沒有唐皇命人立的石人石馬。不過能夠陪葬昭陵,可就見先皇如何看重秦瓊了。
秦懷道先要來,畢竟來頭大,實在不合自己心意,再換掉也行。
兩位殿下隻認識秦懷道,陳方也不在這裏久留,高安陳方根本不想見,義陽是不敢多看,還是距離兩位殿下遠些好。
出了院子,卻看到孟菲就在院外侯著。
“聽說大人來了,孟菲剛有些事情忙,所以才來!”
“沒事,你忙你的,我隻是找兩位殿下問些事情。”
“那大人可問到了?”
陳方搖了搖頭,有些苦悶,此時已經在想再找誰詢問,自己認識的人還有誰能認識這些冊中人。最壞的打算就是找吏部的人詢問。
其實對這些人身份,陳方已經有些猜測了,隻等證明。
看陳方搖頭,繼續向坊外走去,孟菲陪陳方走了幾步。
“大人若沒問到,孟菲鬥膽想知道大人向兩位殿下問的何事!”
“也沒什麽大事,你是此時工坊實際的主管,這事你也有權利知曉。”
陳方將那個冊子從懷中取出,遞給孟菲。
孟菲打開,看著那一個個姓名,又點頭又頻頻搖頭。
“都是長安城中一些權貴後生,這幾個好像是前年科舉的應榜考生,倒是不熟悉。”
隋唐時期是華夏科舉製度開始的一個時期,從隋朝開始,就有了科舉製度,朝廷通過科舉考試來發現和任用人才。
在隋朝之前,華夏從兩漢開始各代一直是用舉薦的方式來選撥官員,這也就造就了這一時期一種特殊製度,士族門閥製度。
一些地方望族控製了各個地方舉薦這條路子,自然朝廷中的官吏多出這些望族之人。
國家選撥官吏隻看家世出身,門閥士族壟斷政府的重要官職。繼而再通過大族聯姻,這就形成了一個門閥士族階級。
所謂士庶不通婚,就是門第婚姻的一種最重要表現形式。顯示在平常生活中,自然就成了婚姻也要門當戶對。
門閥士族最強勢之時,甚至士族之人連皇家的庶族親戚都看不起。
而曆史上東晉時期的王與馬共天下,則從一個側麵說明士族的強大,當時的琅琊王氏家族甚至勢力已經超過皇室。
而就在本朝,太宗時申國公高士廉編撰《氏族誌》時按舊製將清河崔氏放在隴西李氏之前,太宗大怒,才將皇姓放在第一。
這些都足見門閥士族的強大。
科舉製度的出現,是對門閥製度的最重一擊,國家選材更看重官員本身能力,而不是看重門第出身,自然將傳統掌握在士族手中的權利分流。
不過門閥製度最終消亡,已經到了唐末,也就是說即使此時,門閥製度依然是堅挺存在的。
五姓七望,開國勳貴依然是這個國家的統治力量,士族對社會的影響處處可以見到。
就拿後宮來說,能做到四妃九嬪位置的,哪個沒有龐大的家族支撐。甚至後宮許多嬪妃本身就出自五姓七望之一。
比如靜妃就是太原王氏出身,而原本曆史她已經做到皇後。
五姓七望在唐代有多強勢,就拿太原王氏來說,王勃,王之渙,王昌齡,王維都是太原王氏出身。
而這幾個人隨便拿出一個,都是名動千古的人物,你若說你不認識,你總聽過他們寫的詩句。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城人未還。。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當然,對於陳方這些不重要。此時孟菲看這名冊的神情和所說話語,讓陳方知道,感情自己還找人問詢這名冊中人到底是誰,卻不知道自己身邊就有人知曉這些人出身門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