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京城內突然間爆發了一場民變,這件事自然是極為緊要、至關重大,必須要迅速平息鎮壓,不能有任何耽誤,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但這件事的緊要程度與重要性,是否超過了正在孝陵舉行的祭祖大典?
又或者說,是否應該為了這場南京民亂,就要影響與打斷祭祖大典的進程?
對於這個問題,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無論古今中外,許多官員遇到麻煩的第一反應,總是抱著僥幸心理設法隱瞞消息、能壓就壓、粉飾太平、不見棺材不落淚!
這種反應,看似是目光短淺、愚蠢至極,但其實也有著極為清晰的邏輯思路、以及極為明確的利益考量,所以這種事情才會屢禁不絕。
就以這次的南京民變為例,對於那些留在南京城內坐鎮的朝廷官員而言,若是毫無遮掩的直接呈報情況,那就必然是要背黑鍋、承擔各種罪責,也必然是會斷送仕途。
反之,若是暫且壓下消息,設法趕在消息外泄之前獨力擺平亂象,一旦是僥幸成功了,反而是敢於擔當、有功無過,說不定還有機會升官發財,曆史上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哪怕是最終無力迴天、遭遇慘敗,自己的罪責與懲處也不會更重多少,隻是麻煩變得更大、然後丟給朝廷罷了。
簡而言之,這般情況下,迅速上報情況隻對朝廷大局有利,但暫且壓下消息、設法粉飾太平,卻有機會為自己謀利。
在自身利益與朝廷大局之間,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犧牲前者、選擇後者。
更何況,古人有雲“國之大事,唯祀與戎”,意思是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最重要的事情隻有兩項,分別是祭祀和戰爭。
而目前正在孝陵所進行的祭祖大典,無疑就是明朝近年來最重要的祭祀活動之一。
所以,若是立刻向孝陵那邊呈報南京民亂之事,正在進行之中的祭祖大典必然會受到影響,這般情況下若是事後發現南京民亂其實並不嚴重、很輕易就可以平息,決定呈報此事的官員反而還會承擔額外罪責。
正是出於這般想法,麵對這一天的種種亂象,留在南京城內坐鎮的官員們可謂是格外反應遲緩。
當應天書院的貢生們發生衝突、互毆群鬥之際,他們隻是派人傳令應天書院自行處理;當整個秦淮河南岸皆是亂成一團之際,他們還在反複確認消息真假;當學子們堵在南京禮部衙門外麵抗議請願之際,他們隻顧著爭吵商議;當百姓們開始衝擊南京禮部衙門之際,他們還妄想著趕在祭祖大典結束之前盡快平息亂象……
一直等到這場民亂規模越來越大,在某些勢力的暗中鼓動之下,許多百姓不僅是開始衝擊南京禮部衙門,就連附近的南京衙門也紛紛受到波及與衝擊,整個南京城皆已是迅速亂成一團之後,那些留在南京城內坐鎮的官員們才終於是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也終於熄滅了僥幸心理,不情不願的向孝陵那邊稟報了民亂之事。
再加上孝陵外圍的層層關卡、反複篩查,等到相關消息傳到七皇子朱和堅等人的耳中之後,時間已是臨近晌午。
對於七皇子朱和堅而言,無論是這場南京民亂,還是南京官員們的遲緩反應,都是早有預料的事情。
這般局勢,正是朱和堅的表現機會,雖是危險與機遇並存,但無疑是他最好的表演舞台。
於是,朱和堅的表演也很快就開始了!
*
這個時候,孝陵內的祭祖大典雖然已經進入了尾聲,但若是按照原定流程,還需要再等半個時辰左右才能真正結束。
當南京城內爆發民亂的消息傳到孝陵之後,孝陵內的所有官員都是陣腳大亂、不知所措。
相較而言,朱和堅的表現則堪稱是大將之風、王者之氣,不僅是臨危不亂、處變不驚,依然是鎮定自若的主持著祭祖大典,設法安撫了百官情緒、讓祭祖儀式順利進行了下去,而且也是當機立斷、臨場改變了自己的祭文內容、極大壓縮了祭祖大典的剩餘流程,最終隻用了半柱香時間就結束了剩下的祭祖儀式。
見到朱和堅的這般表現,孝陵內的所有官員皆是心中驚歎、自認不如。
等到祭祖儀式徹底結束之後,朱和堅就立刻率領眾官員離開了孝陵寶城範圍。
(注:所謂‘寶城’,是指是中國古代帝王的陵墓地宮。)
離開了寶城範圍之後,朱和堅的表情立刻就變得嚴肅冷厲,終於是顯露出了震怒之意,但他依然沒有立刻發作,似乎是擔心打擾到寶城內列祖列宗的清靜。
一直等到所有人皆是離開了寶城一裏範圍之外,朱和堅終於是停下了腳步,轉身向著南京百官怒聲問道:“究竟是怎麽迴事?為何南京城會突然爆發民亂?哈!民亂發生在祭祖大典之際,朝廷還真有麵子!”
見到朱和堅終於爆發怒氣,一時間南京百官愈發惶恐、紛紛請罪,頓時就跪成一片、皆是不敢抬頭與朱和堅對視。
朱和堅完全沒有理會南京百官們的表現,隻是冷聲追問道:“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你們想要請罪已經晚了,但現在也不是問責的時候,我隻想要知道三件事情!其一,這場民亂究竟由何而起?其二,這場民亂目前發展到何般程度?其三,你們打算要如何平息這場民亂?”
聽到朱和堅的三連詢問,南京百官依然是無人敢答,隻是紛紛轉頭把目光匯聚在應天知府何榮的身上。
這個何榮,也正是負責趕來孝陵向眾人呈報民亂消息之人。
對於朱和堅所提的三個問題,何榮自然是不敢迴答第一個,也就是南京民亂的起因,否則就會徹底得罪南京六部的尚書侍郎們,他也同樣不敢迴答最後一個問題,否則若是自己的提議無法見效,就必然要承擔更多罪責。
最終,何榮隻好是避重就輕,硬著頭皮隻迴答了朱和堅的第二個問題,顫聲道:“迴殿下的話,目前南京城內的民亂規模已是極大,就在下官趕來孝陵稟報之際,參與暴動的南京亂民已有近萬之眾,以南京六部衙門為首,南京城內許多官衙皆是受到了亂民衝擊,尤其是南京禮部衙門,如今已經被亂民們給砸了……若是朝廷不能下定決心迅速出兵鎮壓的話,這場民亂隻怕是就要愈發不可控製了!”
朱和堅的表情有些震驚,似乎是對於事情的嚴重性估算不足,又疾聲問道:“竟是這般嚴重?你為何一直等到此時才來稟報?”
何榮連忙解釋道:“七皇子殿下明鑒,正所謂‘國之大事,唯祀與戎’,而孝陵的祭祖大典乃是朝廷近年來最重要的祭祀活動之一,所以下官等人不到萬不得已之際,自然是不敢打擾……”
不等何榮說完,朱和堅已是怒聲打斷:“放屁!迂腐之見!‘國之大事,唯祀與戎’這句話自然是不假,但你可有認真想過這句話裏的‘祀’之一字究竟代表著什麽?本皇子來告訴你,這個字代表著民心所向!代表著朝廷威望!代表著正統道義!南京百姓竟是選擇我等祭祖這一天發動暴亂,足以證明南京官場已經失了民心,朝廷威望已是掃地,正統道義也是不存!這般情況下,還談什麽‘國之大事,唯祀與戎’?我看你隻是一心想要欺下瞞上罷了!”
又不等何榮為自己辯解,朱和堅再次怒聲質問道:“還有,我看你完全不敢迴答這場暴亂的起因,是怕得罪人嗎?但就算你不說,本皇子也完全可以猜出真相!若不是南京官員倒行逆施、失了民心,南京百姓們又為何會衝擊官衙?你剛才說,百姓們衝擊官衙之際,尤是以南京六部的情況最為嚴重……顯然,百姓們的矛頭主要是指向了南京六部,而南京六部就是這場民亂的罪魁禍首!”
聽到朱和堅的這一番話,南京六部的眾位尚書侍郎們紛紛是表情大變。
但朱和堅依然不等他們開口解釋,已是雷厲風行的做出了最終決定,揚聲道:“當初朝廷中樞的趙閣臣巡視陝甘三邊之際,發現了陝甘三邊部分文武官員有媾和綏靖之行徑,然後就當機立斷的免去了相關官員的權職、主動站出來接管陝甘軍政,最終才有了陝甘大捷、收複河套的赫赫戰功!
現如今,既然這場暴亂乃是因為南京六部所起,你們也都沒有任何主意,本皇子認為南京六部已經不適合負責主持南京局勢了……所以,本皇子決定事急從權、效仿前例,親自出麵主持南京局勢,你等可有異議?”
朱和堅很清楚,這次的南京民變,對他而言乃是危險與機遇並存,不僅是周尚景給他布置的一處陷阱,也同樣是他的一場機遇。
所以,朱和堅接下來必須要做到以下三點。
其一,是順利穩定南京局勢、實現朝廷的收權計劃,處理周尚景所準備的各項難題,趁機展現能力、進一步提升自己在德慶皇帝、朝廷百官、以及民間百姓心中的印象與評價;
其二,則是要設法展現自己的雷厲風行、勇於擔當,趁機扭轉周尚景刻意為他所營造的“從諫如流”形象,讓世人皆是明白自己也有強硬的一麵,不僅要爭取聲望,還要贏得威信!
其三,就是要最大程度的從南京官場之中攫取利益與權力,防止“周黨”與“趙黨”勢力出手摘桃子!有了這些利益與權力,他就可以進一步擴張自己的勢力影響,還能作為籌碼與自己的支持者們加深聯係,甚至還能把太子太師王保仁徹底綁在自己的船上。
其實,以朱和堅今時今日在南京境內的聲望與地位,就算他沒有主動表態,也很快就會在“眾望所歸”之下被推舉出來主掌大局。
然而,朱和堅為了趁機展現自己的強硬與擔當,卻根本不打算等到“眾望所歸”、“人心所向”的局麵出現,就主動表示自己要站出來主持局勢。
聽到朱和堅的這般說法之後,南京百官卻紛紛是不敢迴應,並沒有立刻表態支持。
朱和堅若是沒有主動表態,他們這個時候考慮到朱和堅的地位與聲譽,必然會紛紛表態擁護朱和堅站出來主持大局、領導南京百官控製南京局勢,這樣一來他們不僅能逃避一部分責任、還有了擁護之功,朱和堅受到他們的擁護之後,事後哪怕是明知道他們的身上罪責,也不會過於為難他們。
然而,這個時候朱和堅主動表示自己要站出來主持大局,情況自然是截然不同,他們失去了擁護與支持的機會,朱和堅事後追究責任之際也就不必顧念舊情。
這兩種情況的區別,官場中人自然皆是門清。
於是,聽到朱和堅的表態之後,場麵上再次陷入了尷尬的沉默,沒有任何人迴應。
但朱和堅決心已定,並不是這些官員的沉默不語就能阻止的。
所以,朱和堅見到眾人沉默之後,又問道:“你們皆是不說話,就是說沒人反對了?既然如此,在朝廷中樞另有安排之前,本皇子將會全權負責南京城內的全部事宜!
現在,本皇子宣布三項命令,所有人皆是不可違背,否則就以抗命論處!”
……
……
……
南京城內突然間爆發了一場民變,這件事自然是極為緊要、至關重大,必須要迅速平息鎮壓,不能有任何耽誤,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但這件事的緊要程度與重要性,是否超過了正在孝陵舉行的祭祖大典?
又或者說,是否應該為了這場南京民亂,就要影響與打斷祭祖大典的進程?
對於這個問題,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無論古今中外,許多官員遇到麻煩的第一反應,總是抱著僥幸心理設法隱瞞消息、能壓就壓、粉飾太平、不見棺材不落淚!
這種反應,看似是目光短淺、愚蠢至極,但其實也有著極為清晰的邏輯思路、以及極為明確的利益考量,所以這種事情才會屢禁不絕。
就以這次的南京民變為例,對於那些留在南京城內坐鎮的朝廷官員而言,若是毫無遮掩的直接呈報情況,那就必然是要背黑鍋、承擔各種罪責,也必然是會斷送仕途。
反之,若是暫且壓下消息,設法趕在消息外泄之前獨力擺平亂象,一旦是僥幸成功了,反而是敢於擔當、有功無過,說不定還有機會升官發財,曆史上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哪怕是最終無力迴天、遭遇慘敗,自己的罪責與懲處也不會更重多少,隻是麻煩變得更大、然後丟給朝廷罷了。
簡而言之,這般情況下,迅速上報情況隻對朝廷大局有利,但暫且壓下消息、設法粉飾太平,卻有機會為自己謀利。
在自身利益與朝廷大局之間,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犧牲前者、選擇後者。
更何況,古人有雲“國之大事,唯祀與戎”,意思是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最重要的事情隻有兩項,分別是祭祀和戰爭。
而目前正在孝陵所進行的祭祖大典,無疑就是明朝近年來最重要的祭祀活動之一。
所以,若是立刻向孝陵那邊呈報南京民亂之事,正在進行之中的祭祖大典必然會受到影響,這般情況下若是事後發現南京民亂其實並不嚴重、很輕易就可以平息,決定呈報此事的官員反而還會承擔額外罪責。
正是出於這般想法,麵對這一天的種種亂象,留在南京城內坐鎮的官員們可謂是格外反應遲緩。
當應天書院的貢生們發生衝突、互毆群鬥之際,他們隻是派人傳令應天書院自行處理;當整個秦淮河南岸皆是亂成一團之際,他們還在反複確認消息真假;當學子們堵在南京禮部衙門外麵抗議請願之際,他們隻顧著爭吵商議;當百姓們開始衝擊南京禮部衙門之際,他們還妄想著趕在祭祖大典結束之前盡快平息亂象……
一直等到這場民亂規模越來越大,在某些勢力的暗中鼓動之下,許多百姓不僅是開始衝擊南京禮部衙門,就連附近的南京衙門也紛紛受到波及與衝擊,整個南京城皆已是迅速亂成一團之後,那些留在南京城內坐鎮的官員們才終於是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也終於熄滅了僥幸心理,不情不願的向孝陵那邊稟報了民亂之事。
再加上孝陵外圍的層層關卡、反複篩查,等到相關消息傳到七皇子朱和堅等人的耳中之後,時間已是臨近晌午。
對於七皇子朱和堅而言,無論是這場南京民亂,還是南京官員們的遲緩反應,都是早有預料的事情。
這般局勢,正是朱和堅的表現機會,雖是危險與機遇並存,但無疑是他最好的表演舞台。
於是,朱和堅的表演也很快就開始了!
*
這個時候,孝陵內的祭祖大典雖然已經進入了尾聲,但若是按照原定流程,還需要再等半個時辰左右才能真正結束。
當南京城內爆發民亂的消息傳到孝陵之後,孝陵內的所有官員都是陣腳大亂、不知所措。
相較而言,朱和堅的表現則堪稱是大將之風、王者之氣,不僅是臨危不亂、處變不驚,依然是鎮定自若的主持著祭祖大典,設法安撫了百官情緒、讓祭祖儀式順利進行了下去,而且也是當機立斷、臨場改變了自己的祭文內容、極大壓縮了祭祖大典的剩餘流程,最終隻用了半柱香時間就結束了剩下的祭祖儀式。
見到朱和堅的這般表現,孝陵內的所有官員皆是心中驚歎、自認不如。
等到祭祖儀式徹底結束之後,朱和堅就立刻率領眾官員離開了孝陵寶城範圍。
(注:所謂‘寶城’,是指是中國古代帝王的陵墓地宮。)
離開了寶城範圍之後,朱和堅的表情立刻就變得嚴肅冷厲,終於是顯露出了震怒之意,但他依然沒有立刻發作,似乎是擔心打擾到寶城內列祖列宗的清靜。
一直等到所有人皆是離開了寶城一裏範圍之外,朱和堅終於是停下了腳步,轉身向著南京百官怒聲問道:“究竟是怎麽迴事?為何南京城會突然爆發民亂?哈!民亂發生在祭祖大典之際,朝廷還真有麵子!”
見到朱和堅終於爆發怒氣,一時間南京百官愈發惶恐、紛紛請罪,頓時就跪成一片、皆是不敢抬頭與朱和堅對視。
朱和堅完全沒有理會南京百官們的表現,隻是冷聲追問道:“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你們想要請罪已經晚了,但現在也不是問責的時候,我隻想要知道三件事情!其一,這場民亂究竟由何而起?其二,這場民亂目前發展到何般程度?其三,你們打算要如何平息這場民亂?”
聽到朱和堅的三連詢問,南京百官依然是無人敢答,隻是紛紛轉頭把目光匯聚在應天知府何榮的身上。
這個何榮,也正是負責趕來孝陵向眾人呈報民亂消息之人。
對於朱和堅所提的三個問題,何榮自然是不敢迴答第一個,也就是南京民亂的起因,否則就會徹底得罪南京六部的尚書侍郎們,他也同樣不敢迴答最後一個問題,否則若是自己的提議無法見效,就必然要承擔更多罪責。
最終,何榮隻好是避重就輕,硬著頭皮隻迴答了朱和堅的第二個問題,顫聲道:“迴殿下的話,目前南京城內的民亂規模已是極大,就在下官趕來孝陵稟報之際,參與暴動的南京亂民已有近萬之眾,以南京六部衙門為首,南京城內許多官衙皆是受到了亂民衝擊,尤其是南京禮部衙門,如今已經被亂民們給砸了……若是朝廷不能下定決心迅速出兵鎮壓的話,這場民亂隻怕是就要愈發不可控製了!”
朱和堅的表情有些震驚,似乎是對於事情的嚴重性估算不足,又疾聲問道:“竟是這般嚴重?你為何一直等到此時才來稟報?”
何榮連忙解釋道:“七皇子殿下明鑒,正所謂‘國之大事,唯祀與戎’,而孝陵的祭祖大典乃是朝廷近年來最重要的祭祀活動之一,所以下官等人不到萬不得已之際,自然是不敢打擾……”
不等何榮說完,朱和堅已是怒聲打斷:“放屁!迂腐之見!‘國之大事,唯祀與戎’這句話自然是不假,但你可有認真想過這句話裏的‘祀’之一字究竟代表著什麽?本皇子來告訴你,這個字代表著民心所向!代表著朝廷威望!代表著正統道義!南京百姓竟是選擇我等祭祖這一天發動暴亂,足以證明南京官場已經失了民心,朝廷威望已是掃地,正統道義也是不存!這般情況下,還談什麽‘國之大事,唯祀與戎’?我看你隻是一心想要欺下瞞上罷了!”
又不等何榮為自己辯解,朱和堅再次怒聲質問道:“還有,我看你完全不敢迴答這場暴亂的起因,是怕得罪人嗎?但就算你不說,本皇子也完全可以猜出真相!若不是南京官員倒行逆施、失了民心,南京百姓們又為何會衝擊官衙?你剛才說,百姓們衝擊官衙之際,尤是以南京六部的情況最為嚴重……顯然,百姓們的矛頭主要是指向了南京六部,而南京六部就是這場民亂的罪魁禍首!”
聽到朱和堅的這一番話,南京六部的眾位尚書侍郎們紛紛是表情大變。
但朱和堅依然不等他們開口解釋,已是雷厲風行的做出了最終決定,揚聲道:“當初朝廷中樞的趙閣臣巡視陝甘三邊之際,發現了陝甘三邊部分文武官員有媾和綏靖之行徑,然後就當機立斷的免去了相關官員的權職、主動站出來接管陝甘軍政,最終才有了陝甘大捷、收複河套的赫赫戰功!
現如今,既然這場暴亂乃是因為南京六部所起,你們也都沒有任何主意,本皇子認為南京六部已經不適合負責主持南京局勢了……所以,本皇子決定事急從權、效仿前例,親自出麵主持南京局勢,你等可有異議?”
朱和堅很清楚,這次的南京民變,對他而言乃是危險與機遇並存,不僅是周尚景給他布置的一處陷阱,也同樣是他的一場機遇。
所以,朱和堅接下來必須要做到以下三點。
其一,是順利穩定南京局勢、實現朝廷的收權計劃,處理周尚景所準備的各項難題,趁機展現能力、進一步提升自己在德慶皇帝、朝廷百官、以及民間百姓心中的印象與評價;
其二,則是要設法展現自己的雷厲風行、勇於擔當,趁機扭轉周尚景刻意為他所營造的“從諫如流”形象,讓世人皆是明白自己也有強硬的一麵,不僅要爭取聲望,還要贏得威信!
其三,就是要最大程度的從南京官場之中攫取利益與權力,防止“周黨”與“趙黨”勢力出手摘桃子!有了這些利益與權力,他就可以進一步擴張自己的勢力影響,還能作為籌碼與自己的支持者們加深聯係,甚至還能把太子太師王保仁徹底綁在自己的船上。
其實,以朱和堅今時今日在南京境內的聲望與地位,就算他沒有主動表態,也很快就會在“眾望所歸”之下被推舉出來主掌大局。
然而,朱和堅為了趁機展現自己的強硬與擔當,卻根本不打算等到“眾望所歸”、“人心所向”的局麵出現,就主動表示自己要站出來主持局勢。
聽到朱和堅的這般說法之後,南京百官卻紛紛是不敢迴應,並沒有立刻表態支持。
朱和堅若是沒有主動表態,他們這個時候考慮到朱和堅的地位與聲譽,必然會紛紛表態擁護朱和堅站出來主持大局、領導南京百官控製南京局勢,這樣一來他們不僅能逃避一部分責任、還有了擁護之功,朱和堅受到他們的擁護之後,事後哪怕是明知道他們的身上罪責,也不會過於為難他們。
然而,這個時候朱和堅主動表示自己要站出來主持大局,情況自然是截然不同,他們失去了擁護與支持的機會,朱和堅事後追究責任之際也就不必顧念舊情。
這兩種情況的區別,官場中人自然皆是門清。
於是,聽到朱和堅的表態之後,場麵上再次陷入了尷尬的沉默,沒有任何人迴應。
但朱和堅決心已定,並不是這些官員的沉默不語就能阻止的。
所以,朱和堅見到眾人沉默之後,又問道:“你們皆是不說話,就是說沒人反對了?既然如此,在朝廷中樞另有安排之前,本皇子將會全權負責南京城內的全部事宜!
現在,本皇子宣布三項命令,所有人皆是不可違背,否則就以抗命論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