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伊內亞對烏克蘭局勢的把控已經無出其右了,尤其是在盧克日政權的進攻方麵逼得波蘭軍隊節節敗退,就快推到那座搖搖欲墜的圍城了。布加勒斯特軍團知道自己的進攻順利是因為一支神秘軍團在東部牽引著波蘭裝甲師的部分軍力,否則憑他們的本事想要達到現在的程度幾乎是不可能的。也正時因為這個緣故,沃伊內亞更加肆無忌憚的想要拿下那座城。
已經沒有國家願意再派出戰鬥機掩護盧克日了,金融寡頭們就像走到末代的王朝意識到已經迴天乏力,要麽將財富席卷一空到西方去做自由世界的有錢人,要麽希望事情還有峰迴路轉的機會,期望北約軍隊能夠重新贏得戰爭。
希望和絕望持續的煎熬著他們,伴隨著戰事的膠著似乎墮落到了永無止境的糾纏之中,沃伊內亞一心在盤算著當戰事結束之後,他統一了羅馬尼亞這個國家應該往哪個方向發展。
親蘇是必然了,如果沒有蘇聯的背後支持沃伊內亞根本不可能完成統一的內戰,他將會鑒定站在亞納耶夫的立場,對抗虎視眈眈的西方政權。而且羅馬尼亞也是石油輸出的重要地區,北約之所以選擇他們下手很重要一部分是為了要將蘇聯的石油輸出遏製在搖籃之中。
石油管道的爭奪在羅馬尼亞的戰爭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甚至某些北約軍官總結為這是一場披著政治製度更迭外衣的石油管道代理人戰爭。
蘇聯並不缺乏重振石油工業的政治決心和資源優勢,它需要的隻是設法與西方談判,進口更為高效的采油設備與技術。在1955年蘇共中央全會上,蘇共中央委員伊·費·捷沃相言辭激動地指出,隻有盡快改善技術和設備領域的滯後狀況,才有可能提高石油工業效率低下的局麵。在蘇聯擬從歐洲進口的石油設備和技術的清單裏,排在最前麵的是大口徑的輸油鋼管。“二戰”後,隨著傳統石油產區巴庫油田的相對枯竭,蘇聯的石油基地逐漸東移至西西伯利亞。無論是要將石油輸送至國土歐洲部分這一經濟重心所在地,抑或是向歐洲國家出口以換取外匯和技術設備,都需要足夠廉價和高效的運輸手段,其中尤以大口徑管道運輸最為經濟。據美國學者詹特森推算,如果輸油管道采用40英寸鋼管,運費要比24英寸鋼管節省百分之三十九,比鐵路運輸節省百分之七十二。
不幸的是,正如學者詹特森特所指出的,蘇聯的大口徑鋼管生產能力僅能達到“象征性數量”,無法滿足遠程石油運輸的需求。與之相反,美國卻擁有全球百分之七十七的24英寸以上鋼管的生產能力。但由於美國自冷戰開始後即對蘇聯及其社會主義盟友實施貿易禁運,莫斯科除了用石油向歐洲換取相關設備之外,別無選擇。然而自從蘇聯打破了鋼管生產能力的限製之後,歐美試圖用巴黎統籌協會幹擾的目的就失效了,隻能通過政治幹擾來阻攔蘇聯的石油運輸政策,甚至在石油設備方麵,歐盟再也無法坐地起價了。
現在他們連羅馬尼亞都將失去,這才是最絕望的結局。
沃伊內亞坐在辦公室裏看著前線的電報,突然他接到了來自克裏姆林宮的電話,亞納耶夫很少關心羅馬尼亞戰事如何,今天算是破格致電詢問戰況,他唯一在乎的是沃伊內亞多久能統一整個國家。
“差不多了,現在盧克日政權岌岌可危,我們的部隊隨時能夠將他們平推幹淨。亞納耶夫總書記,我認為現在是時候……”
“閉嘴。”
亞納耶夫幹脆利落的打斷了沃伊內亞的迴報,他握著話筒一邊說道,“我隻關心一件事,你們已經撕破了對方的防線,為什麽東部軍團到現在還沒有支援的部隊,你們到底在幹什麽?”
沃伊內亞一個激靈站起了身,他明白亞納耶夫是打算過來興師問罪的。原本東部軍團就不是自己的勢力,所以想著對方能多拖延一點時間是一點,等到自己拿下盧克日再去支援他們也不遲。但是盧克日的頑強超乎了他們的想象,戰事膠著了三個星期依舊沒有突破性的進展。而身陷重圍的紅色軍團遭到了滅頂時的打擊。
總書記很生氣,後果非常嚴重。
“我們並沒有放棄增援,隻要盧克日政權解圍之後,就會立刻增援解決東部的最後圍困部隊……”
亞納耶夫的火氣立刻上來了,他隔著電話怒罵沃伊內亞的愚蠢。
“盧克日政權解圍?你以為北約國家沒有在背後支持?他們有著源源不斷的軍備補給,有著最精銳的重型武器,美國和德國口頭上答應退出了戰爭,但實際上卻是運營這一場代理人的戰爭。別告訴我你不知道這些?三歲小孩都能看穿的局你看不透?”
羅馬尼亞未來的領導人被訓斥的大氣不敢出聲。
亞納耶夫唯一沒有點破的是對方實際上根本不想去拯救那支被困住的隊伍,隻想將這群人當做消耗品。一切塵埃落地之後能救就伸一把手,不能救的話也不會感到心疼。不過很可惜,這支隊伍是亞納耶夫的心頭肉,進行秘密戰爭的保障,怎麽可以讓他們折損在這裏。
沃伊內亞還想再爭辯什麽,“亞納耶夫總書記,其實我們……”
“不用解釋了,我也不想聽你解釋。布加勒斯特如果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內沒能夠緩解東部的局勢,那麽我們的軍備支援直接減少三分之一,你應該清楚減少三分之一意味著什麽,你們拿下盧克日將會花費更多的時間!”
沃伊內亞冷汗涔涔,他知道電話另一端的主人不是在開玩笑的。但是接下來的這番話更讓他感到害怕。
“蘇聯的敵人,我們會一個一個的殺,一個一個的解決,絕對不會漏掉任何一個人。”
“難道你也要想成為我們的敵人?”(未完待續。)
已經沒有國家願意再派出戰鬥機掩護盧克日了,金融寡頭們就像走到末代的王朝意識到已經迴天乏力,要麽將財富席卷一空到西方去做自由世界的有錢人,要麽希望事情還有峰迴路轉的機會,期望北約軍隊能夠重新贏得戰爭。
希望和絕望持續的煎熬著他們,伴隨著戰事的膠著似乎墮落到了永無止境的糾纏之中,沃伊內亞一心在盤算著當戰事結束之後,他統一了羅馬尼亞這個國家應該往哪個方向發展。
親蘇是必然了,如果沒有蘇聯的背後支持沃伊內亞根本不可能完成統一的內戰,他將會鑒定站在亞納耶夫的立場,對抗虎視眈眈的西方政權。而且羅馬尼亞也是石油輸出的重要地區,北約之所以選擇他們下手很重要一部分是為了要將蘇聯的石油輸出遏製在搖籃之中。
石油管道的爭奪在羅馬尼亞的戰爭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甚至某些北約軍官總結為這是一場披著政治製度更迭外衣的石油管道代理人戰爭。
蘇聯並不缺乏重振石油工業的政治決心和資源優勢,它需要的隻是設法與西方談判,進口更為高效的采油設備與技術。在1955年蘇共中央全會上,蘇共中央委員伊·費·捷沃相言辭激動地指出,隻有盡快改善技術和設備領域的滯後狀況,才有可能提高石油工業效率低下的局麵。在蘇聯擬從歐洲進口的石油設備和技術的清單裏,排在最前麵的是大口徑的輸油鋼管。“二戰”後,隨著傳統石油產區巴庫油田的相對枯竭,蘇聯的石油基地逐漸東移至西西伯利亞。無論是要將石油輸送至國土歐洲部分這一經濟重心所在地,抑或是向歐洲國家出口以換取外匯和技術設備,都需要足夠廉價和高效的運輸手段,其中尤以大口徑管道運輸最為經濟。據美國學者詹特森推算,如果輸油管道采用40英寸鋼管,運費要比24英寸鋼管節省百分之三十九,比鐵路運輸節省百分之七十二。
不幸的是,正如學者詹特森特所指出的,蘇聯的大口徑鋼管生產能力僅能達到“象征性數量”,無法滿足遠程石油運輸的需求。與之相反,美國卻擁有全球百分之七十七的24英寸以上鋼管的生產能力。但由於美國自冷戰開始後即對蘇聯及其社會主義盟友實施貿易禁運,莫斯科除了用石油向歐洲換取相關設備之外,別無選擇。然而自從蘇聯打破了鋼管生產能力的限製之後,歐美試圖用巴黎統籌協會幹擾的目的就失效了,隻能通過政治幹擾來阻攔蘇聯的石油運輸政策,甚至在石油設備方麵,歐盟再也無法坐地起價了。
現在他們連羅馬尼亞都將失去,這才是最絕望的結局。
沃伊內亞坐在辦公室裏看著前線的電報,突然他接到了來自克裏姆林宮的電話,亞納耶夫很少關心羅馬尼亞戰事如何,今天算是破格致電詢問戰況,他唯一在乎的是沃伊內亞多久能統一整個國家。
“差不多了,現在盧克日政權岌岌可危,我們的部隊隨時能夠將他們平推幹淨。亞納耶夫總書記,我認為現在是時候……”
“閉嘴。”
亞納耶夫幹脆利落的打斷了沃伊內亞的迴報,他握著話筒一邊說道,“我隻關心一件事,你們已經撕破了對方的防線,為什麽東部軍團到現在還沒有支援的部隊,你們到底在幹什麽?”
沃伊內亞一個激靈站起了身,他明白亞納耶夫是打算過來興師問罪的。原本東部軍團就不是自己的勢力,所以想著對方能多拖延一點時間是一點,等到自己拿下盧克日再去支援他們也不遲。但是盧克日的頑強超乎了他們的想象,戰事膠著了三個星期依舊沒有突破性的進展。而身陷重圍的紅色軍團遭到了滅頂時的打擊。
總書記很生氣,後果非常嚴重。
“我們並沒有放棄增援,隻要盧克日政權解圍之後,就會立刻增援解決東部的最後圍困部隊……”
亞納耶夫的火氣立刻上來了,他隔著電話怒罵沃伊內亞的愚蠢。
“盧克日政權解圍?你以為北約國家沒有在背後支持?他們有著源源不斷的軍備補給,有著最精銳的重型武器,美國和德國口頭上答應退出了戰爭,但實際上卻是運營這一場代理人的戰爭。別告訴我你不知道這些?三歲小孩都能看穿的局你看不透?”
羅馬尼亞未來的領導人被訓斥的大氣不敢出聲。
亞納耶夫唯一沒有點破的是對方實際上根本不想去拯救那支被困住的隊伍,隻想將這群人當做消耗品。一切塵埃落地之後能救就伸一把手,不能救的話也不會感到心疼。不過很可惜,這支隊伍是亞納耶夫的心頭肉,進行秘密戰爭的保障,怎麽可以讓他們折損在這裏。
沃伊內亞還想再爭辯什麽,“亞納耶夫總書記,其實我們……”
“不用解釋了,我也不想聽你解釋。布加勒斯特如果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內沒能夠緩解東部的局勢,那麽我們的軍備支援直接減少三分之一,你應該清楚減少三分之一意味著什麽,你們拿下盧克日將會花費更多的時間!”
沃伊內亞冷汗涔涔,他知道電話另一端的主人不是在開玩笑的。但是接下來的這番話更讓他感到害怕。
“蘇聯的敵人,我們會一個一個的殺,一個一個的解決,絕對不會漏掉任何一個人。”
“難道你也要想成為我們的敵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