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到了徐謙,所有人沉默了。
因為徐大人至今一點消息都沒有,甚至坊間有傳言,徐大人雖然進了戶部,可是在京師裏卻似乎是已經坐了冷板凳。
戶部的權利一分為二,而他戶部尚書處處掣肘,隻怕這個時候,連徐大人都不能拯救他們了。
有人不由哀歎:“上月還是一帆風順,想不到這才多少功夫就成了滅頂之災,咱們這些做買賣的,胳膊終究是拗不過大腿,人家想要怎麽收拾咱們,還不就是一句話的事。”
這句話戳中了許多人的痛處,許多人心裏也不由默然起來。
商賈輕賤,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可是輕賤有什麽法子,上千年都是這樣過來的,大家早已習慣了逆來順受。隻是這一次,牽涉的商賈實在廣泛,更是讓人感到觸動,畢竟不久之前,在某些大人物的庇護之下,大家的日子過得還算不錯,甚至於許多人入股錢糧局,在浙江的各個衙門裏也能說得上一些話,一些地方的官員,也都將他們當做是座上賓。
這種感覺,實在是不錯,不但做買賣的時候沒有什麽擔心,而且自己的感覺也漸漸良好,尤其是直浙一些府縣,因為交通不便,對商賈的需求猶大,但凡有商賈透露出去那兒做買賣的意願,立即便有府縣中的同知、主簿親自款待,極盡殷勤。
可是這甜頭還沒嚐盡,一切都化為了泡影,曾經招待他們的官員能不能保住烏紗帽還不知道,新的官員卻已經可以預料到,到時候對他們必定窮兇極惡,因為朝廷最近的舉動十分明顯,這就是針對他們而來的,不但是針對他們,而且更像是卸磨殺驢,不將他們置之死地,決不罷休。
這些商賈就如初生的嬰兒,在沒有嚐到甜頭隻是,或許還沒有意識到甜滋滋的滋味,可是一旦嚐到,可是隨即又失去,此時的心理卻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仇恨!
如果說此前是麻木,那麽現如今,卻是刻骨的仇恨,若不是他們,又怎麽會逼得大家家破人亡,士農工商,又分什麽貴賤,難道掙銀子,就是錯嗎?
憑什麽你們可要一個政令,就可讓我們死無葬身之地,又憑什麽我們的銀子,要隨你們處置和搜刮。
仇恨的種子,已經無意之間,埋在了所有人的心田,大家都不敢吭聲,不敢大聲抨擊,商賈的膽子,比士人要小得多,士人可要借嬉笑怒罵來賺取名望,也自命清高,可以頤指氣使,可以他們固然有再多的抱怨,也隻是藏在心底。
在如意坊裏,還聚集著不少不同尋常的人,他們多是王學的名士,有的受聘於明報和商報,現在鬧出了這麽大的消息,報紙自然是要獲取第一手資訊,也想看看各自的反應。
隻是此時,這些編撰和名士們也同樣沉默了,王學是新學,新學最大的益處就在於不夠完善,而理論的完善,往往是根據現實,現實到了什麽程度,理論自然而然會到什麽程度,這就好像秦漢時絕不可能誕生理學一樣,因為當時的教育往往被世家大族壟斷,而理學的許多思想,都不為世家大族接受,而現在,這些王學的大儒們聽到此時的話語,看到眼前的場景,心裏似乎有了些什麽明悟。
傍晚的時候,一個明報的編撰根據白日的經驗寫下了一番這樣的話:“如今如此種種,皆商賈低賤之故,任人拿捏,如何成事?而商貿涉及民生,商道欲昌,唯有除舊政……”
一番‘大逆不道’之言,躍然寫在了紙上。
……………………………………………………………………………………………………………………………………………………………………………………
內閣。
最新的消息傳來,這些消息,足以振奮人心,總督王道中已經控製住了局勢,一些直浙的官員開始被召集起來,在巡官的壓力之下,不再敢對朝廷和總督衙門陽奉陰違。
王道中自信滿滿的保證,一月之內,浙江再無新政,商稅亦是可以收齊,預計直浙三省今年的商稅,可以高達數千萬兩紋銀。
這個消息,很是讓人鼓舞,數千萬兩紋銀,這還是保守的估計,銀子一收,不但新政一蹶不振,還可以解決眼下朝廷的難題,而大筆的銀子不再隻是送入宮中,也不再是交給戶部,而是牢牢的控製在稅監衙門手裏,間接地來說,單單直浙三省,就有數千萬兩銀子握在楊廷和手中。
這絕對是值得彈冠相慶的事,至此之後,內閣不必再看人臉色了。
隻不過,也有不少直浙地方的官員,尤其是南京的官員上了不少奏疏,都言如此野蠻的征取商稅,乃是極大的弊政,便是南京戶部尚書,還有那位和徐謙不對付的禮部尚書大人,此時都上書,說是固然直浙可以征取三千萬商稅之數,可是由於朝廷放任地方官員以各種名目征稅,直浙一地,被征收的紋銀怕要超過六七千萬兩紋銀,朝廷為了得到三千萬商稅,卻造成了近億紋銀的損失,竭澤而漁,絕對不是什麽好事,請求內閣暫緩商稅征收,待細查和擬定出更妥善的章程之後,再予以執行。
無論你是王學還是理學,隻要你在江南,都能感覺到朝廷旨意頒布之後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但凡是這有一丁點良知的人,都曉得是絕不可行的,這不但觸動到了新政官員和商賈的利益,與其同時,也這牽涉到了直浙千萬百姓的利益。
對此,楊廷和沒有做聲。
可是他卻歎了口氣。
楊一清道:“楊公何故歎息。”
楊廷和臉色不變,道:“如此征稅,確實有欠考量,不是長久之道。”
這個章程乃是楊一清擬定的,楊廷和現在覺得如此不妥,卻讓楊一清有些尷尬。
其實這不是楊一清能力不足,隻是他對直浙的了解純屬這管中窺豹,想想看,一個內閣大臣,對這直浙的印象還在十幾年前,全然不曉得直浙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更不知道新政在地方上如何實施,他的所謂章程,完全是靠自己這數十年的經驗主持完成,又怎麽可能對症下藥。
況且某種意義來說,楊一清的章程,本就是針對新政,他站的立場,本就是直浙的對立麵,更不可能指望會對直浙有什麽益處。
楊廷和旋即目光變得堅定起來:“可是即便如此,還是那麽一句話,長痛不如短痛,這麽多,是為了江山社稷,是為了百姓蒼生,所以無論怎麽做,無論會有什麽後果,亦是無妨。對了,徐謙近來有什麽舉動。”
楊一清奇怪的道:“近來還算本份,或許是都察院那邊盯得緊,再加上,據聞陛下讓他監督新宮修建的事,所以百忙之中,也沒有時間出來胡鬧。”
“新宮是嗎?”楊廷和突然莞爾笑了起來,道:“這也難怪,隻怕他現在,應當焦頭爛額了,老夫還以為,他又在盤算什麽陰謀詭計,生怕他突然橫生枝節,現在看來,似乎可以高枕無憂了。”
楊一清一頭霧水,道:“這是何故?”
楊廷和淡淡的道:“這新宮的蹊蹺可是不小,裏頭涉及到的東西太過複雜,便是老夫,都不敢牽涉其中,就怕惹禍上身,而這徐謙,隻怕現在也要難受了,他畢竟年輕,若是和那些人沆瀣一氣,誰能保證,將來不會被人揭發出來,帝心難測,既然讓他來監督,他這個時候若是怠慢,將來難保不會秋後算賬。可是他若是秉持自己的立場,就難免要得罪牽涉在裏頭的許多人,你可曉得,上次大高玄殿可被人貪占了多少?至少百五十萬的紋銀,而如今,又是新宮,益處就更加大了,你想想看,徐謙若是擋人財路,他會有好下場嗎?想必這個時候,他也猶豫不定吧,無論做出何等選擇,他的日子都不好過。很好,這樣再好不過,我們辦我們的事,他去辦他的事,至多……至多一個月之內,這天下的格局,就要變一變了,到了那時,沒了直浙做著依仗,老夫倒是想看看,他這個戶部尚書,還怎麽挺得起腰杆子,不過,我們不可大意,姓徐的一向詭計多端,要和下頭的人打好招唿,讓他們好生盯著,戶部裏也有不少人,搖擺不定,讓他們傳一些音信來,老夫要隨時掌握他的動向,以防不測。”
楊一清這才鬆口氣,原以為是楊廷和怪他章程太過粗糙,原來是楊廷和還有另外的主意,聽了楊廷和的話,楊一清精神一震,道:“不錯,決不可大意,這一個月最是關鍵,稍有疏漏,則滿盤皆輸。”rs
因為徐大人至今一點消息都沒有,甚至坊間有傳言,徐大人雖然進了戶部,可是在京師裏卻似乎是已經坐了冷板凳。
戶部的權利一分為二,而他戶部尚書處處掣肘,隻怕這個時候,連徐大人都不能拯救他們了。
有人不由哀歎:“上月還是一帆風順,想不到這才多少功夫就成了滅頂之災,咱們這些做買賣的,胳膊終究是拗不過大腿,人家想要怎麽收拾咱們,還不就是一句話的事。”
這句話戳中了許多人的痛處,許多人心裏也不由默然起來。
商賈輕賤,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可是輕賤有什麽法子,上千年都是這樣過來的,大家早已習慣了逆來順受。隻是這一次,牽涉的商賈實在廣泛,更是讓人感到觸動,畢竟不久之前,在某些大人物的庇護之下,大家的日子過得還算不錯,甚至於許多人入股錢糧局,在浙江的各個衙門裏也能說得上一些話,一些地方的官員,也都將他們當做是座上賓。
這種感覺,實在是不錯,不但做買賣的時候沒有什麽擔心,而且自己的感覺也漸漸良好,尤其是直浙一些府縣,因為交通不便,對商賈的需求猶大,但凡有商賈透露出去那兒做買賣的意願,立即便有府縣中的同知、主簿親自款待,極盡殷勤。
可是這甜頭還沒嚐盡,一切都化為了泡影,曾經招待他們的官員能不能保住烏紗帽還不知道,新的官員卻已經可以預料到,到時候對他們必定窮兇極惡,因為朝廷最近的舉動十分明顯,這就是針對他們而來的,不但是針對他們,而且更像是卸磨殺驢,不將他們置之死地,決不罷休。
這些商賈就如初生的嬰兒,在沒有嚐到甜頭隻是,或許還沒有意識到甜滋滋的滋味,可是一旦嚐到,可是隨即又失去,此時的心理卻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仇恨!
如果說此前是麻木,那麽現如今,卻是刻骨的仇恨,若不是他們,又怎麽會逼得大家家破人亡,士農工商,又分什麽貴賤,難道掙銀子,就是錯嗎?
憑什麽你們可要一個政令,就可讓我們死無葬身之地,又憑什麽我們的銀子,要隨你們處置和搜刮。
仇恨的種子,已經無意之間,埋在了所有人的心田,大家都不敢吭聲,不敢大聲抨擊,商賈的膽子,比士人要小得多,士人可要借嬉笑怒罵來賺取名望,也自命清高,可以頤指氣使,可以他們固然有再多的抱怨,也隻是藏在心底。
在如意坊裏,還聚集著不少不同尋常的人,他們多是王學的名士,有的受聘於明報和商報,現在鬧出了這麽大的消息,報紙自然是要獲取第一手資訊,也想看看各自的反應。
隻是此時,這些編撰和名士們也同樣沉默了,王學是新學,新學最大的益處就在於不夠完善,而理論的完善,往往是根據現實,現實到了什麽程度,理論自然而然會到什麽程度,這就好像秦漢時絕不可能誕生理學一樣,因為當時的教育往往被世家大族壟斷,而理學的許多思想,都不為世家大族接受,而現在,這些王學的大儒們聽到此時的話語,看到眼前的場景,心裏似乎有了些什麽明悟。
傍晚的時候,一個明報的編撰根據白日的經驗寫下了一番這樣的話:“如今如此種種,皆商賈低賤之故,任人拿捏,如何成事?而商貿涉及民生,商道欲昌,唯有除舊政……”
一番‘大逆不道’之言,躍然寫在了紙上。
……………………………………………………………………………………………………………………………………………………………………………………
內閣。
最新的消息傳來,這些消息,足以振奮人心,總督王道中已經控製住了局勢,一些直浙的官員開始被召集起來,在巡官的壓力之下,不再敢對朝廷和總督衙門陽奉陰違。
王道中自信滿滿的保證,一月之內,浙江再無新政,商稅亦是可以收齊,預計直浙三省今年的商稅,可以高達數千萬兩紋銀。
這個消息,很是讓人鼓舞,數千萬兩紋銀,這還是保守的估計,銀子一收,不但新政一蹶不振,還可以解決眼下朝廷的難題,而大筆的銀子不再隻是送入宮中,也不再是交給戶部,而是牢牢的控製在稅監衙門手裏,間接地來說,單單直浙三省,就有數千萬兩銀子握在楊廷和手中。
這絕對是值得彈冠相慶的事,至此之後,內閣不必再看人臉色了。
隻不過,也有不少直浙地方的官員,尤其是南京的官員上了不少奏疏,都言如此野蠻的征取商稅,乃是極大的弊政,便是南京戶部尚書,還有那位和徐謙不對付的禮部尚書大人,此時都上書,說是固然直浙可以征取三千萬商稅之數,可是由於朝廷放任地方官員以各種名目征稅,直浙一地,被征收的紋銀怕要超過六七千萬兩紋銀,朝廷為了得到三千萬商稅,卻造成了近億紋銀的損失,竭澤而漁,絕對不是什麽好事,請求內閣暫緩商稅征收,待細查和擬定出更妥善的章程之後,再予以執行。
無論你是王學還是理學,隻要你在江南,都能感覺到朝廷旨意頒布之後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但凡是這有一丁點良知的人,都曉得是絕不可行的,這不但觸動到了新政官員和商賈的利益,與其同時,也這牽涉到了直浙千萬百姓的利益。
對此,楊廷和沒有做聲。
可是他卻歎了口氣。
楊一清道:“楊公何故歎息。”
楊廷和臉色不變,道:“如此征稅,確實有欠考量,不是長久之道。”
這個章程乃是楊一清擬定的,楊廷和現在覺得如此不妥,卻讓楊一清有些尷尬。
其實這不是楊一清能力不足,隻是他對直浙的了解純屬這管中窺豹,想想看,一個內閣大臣,對這直浙的印象還在十幾年前,全然不曉得直浙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更不知道新政在地方上如何實施,他的所謂章程,完全是靠自己這數十年的經驗主持完成,又怎麽可能對症下藥。
況且某種意義來說,楊一清的章程,本就是針對新政,他站的立場,本就是直浙的對立麵,更不可能指望會對直浙有什麽益處。
楊廷和旋即目光變得堅定起來:“可是即便如此,還是那麽一句話,長痛不如短痛,這麽多,是為了江山社稷,是為了百姓蒼生,所以無論怎麽做,無論會有什麽後果,亦是無妨。對了,徐謙近來有什麽舉動。”
楊一清奇怪的道:“近來還算本份,或許是都察院那邊盯得緊,再加上,據聞陛下讓他監督新宮修建的事,所以百忙之中,也沒有時間出來胡鬧。”
“新宮是嗎?”楊廷和突然莞爾笑了起來,道:“這也難怪,隻怕他現在,應當焦頭爛額了,老夫還以為,他又在盤算什麽陰謀詭計,生怕他突然橫生枝節,現在看來,似乎可以高枕無憂了。”
楊一清一頭霧水,道:“這是何故?”
楊廷和淡淡的道:“這新宮的蹊蹺可是不小,裏頭涉及到的東西太過複雜,便是老夫,都不敢牽涉其中,就怕惹禍上身,而這徐謙,隻怕現在也要難受了,他畢竟年輕,若是和那些人沆瀣一氣,誰能保證,將來不會被人揭發出來,帝心難測,既然讓他來監督,他這個時候若是怠慢,將來難保不會秋後算賬。可是他若是秉持自己的立場,就難免要得罪牽涉在裏頭的許多人,你可曉得,上次大高玄殿可被人貪占了多少?至少百五十萬的紋銀,而如今,又是新宮,益處就更加大了,你想想看,徐謙若是擋人財路,他會有好下場嗎?想必這個時候,他也猶豫不定吧,無論做出何等選擇,他的日子都不好過。很好,這樣再好不過,我們辦我們的事,他去辦他的事,至多……至多一個月之內,這天下的格局,就要變一變了,到了那時,沒了直浙做著依仗,老夫倒是想看看,他這個戶部尚書,還怎麽挺得起腰杆子,不過,我們不可大意,姓徐的一向詭計多端,要和下頭的人打好招唿,讓他們好生盯著,戶部裏也有不少人,搖擺不定,讓他們傳一些音信來,老夫要隨時掌握他的動向,以防不測。”
楊一清這才鬆口氣,原以為是楊廷和怪他章程太過粗糙,原來是楊廷和還有另外的主意,聽了楊廷和的話,楊一清精神一震,道:“不錯,決不可大意,這一個月最是關鍵,稍有疏漏,則滿盤皆輸。”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