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宏身為南京禮部尚書,某種意義來說,際遇並不好。
隻是費宏乃是宣府人,乃是北榜進士。這北榜進士在大明朝,尤其是在江南的官場,大家看你的眼光,不免要低了這麽一些。
官員對出身是最為看重的,而北榜的進士之所以被人輕視,主要是因為北榜實在有那麽點兒拿不出手,甚至連南榜的舉人,隻怕檔次也比北榜的進士高一些。
當然,徐謙也是北榜進士出身,他之所以沒有被人歧視,是因為他通過了殿試,中得了狀元,這狀元可不分南北榜,你能技壓群雄,說明你的水平最高。
費宏官場不如意,到了南京,又被人歧視,禮部尚書之名看上去好聽,可是冷暖自知,費宏能明顯感覺到,許多人看他異樣的目光。
倒不是說北榜的進士別人都看不慣,而是你一個北榜進士,也能任禮部尚書,別人不免要想,你一定是走了什麽門路,用了什麽關係,又或者巴結了哪位閣老。
這種被戳脊梁骨的冷言冷語,實在不少。
費宏心中自然不忿,再加上其他官員都湊在一起,天天討教王學,把他甩到一邊,不和他玩,費宏的心理,自然而然也就扭曲了。
本來對王學,他還有些熱心,可現在,就是裸的仇恨,尤其是看到那些官員三五成群的低聲說笑,就好像一根根刺一樣,紮的他心都在淌血。
他眯起眼,看著應天府尹送來的書信。微微一笑,隨即叫來了幾個堂官。咳嗽一聲:“去打聽打聽,這王尚書和徐撫台擇定了那一日祭孔。”
堂官答道:“坊間早有流言。說是後日卯時就去。”
費宏一聽,來了精神:“兵部尚書和浙江巡撫一起去,咱們南京禮部,也不能不湊個熱鬧,那個時候,老夫也要去,禮部要及早準備好祭文,還有祭禮。”
幾個堂官麵麵相覷,心裏說。人家才是主角,咱們禮部去湊這個熱鬧,莫非是要爭功?可是這東西,有什麽好爭得,不過禮部畢竟分管的就是這個,祭祀之事,本也是禮部的事務之一,現在尚書大人發了話,大家也是無話。隻是有人問:“不知用什麽名義祭祀?”
費宏淡淡道:“眼下國泰民安,自該祭祀先賢,告慰聖人。”
禮部突然要湊熱鬧,不過似乎要湊熱鬧是不需要理由的。既然尚書大人非要湊上一腳,自然不免要下文出去,讓各府官員動身。前來南京,一道祭祀。
轉眼之間。南京的主題似乎從清繳官糧,一下子成了祭祀了。
而這一步。隻是個開胃菜,事實證明,雖然屬於在京師裏被人一腳踹開的官員,他們照樣還是有很大的戰鬥力,他們失意,並不代表他們無能,他們被人漠視,並不代表他們愚蠢,這些人確實並不愚蠢,也不無能,至少朱茂,不是無能之輩,在禮部打算湊熱鬧的同時,他不僅喜出望外,與此同時,還悄悄給人傳了消息。
傳消息的是南京的一些大戶,這些人非富即貴,哪一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更重要的是,這些人往往不但種糧,還種了桑、棉,對他們來說,新政對他們並沒有太多好處,沒有新政,他們可以瞞報土地,就算是棉桑,也不必收取重稅,可是假若一旦新政,他們的日子就未必好過了,至少這棉桑的重稅是躲不過的。雖然說浙江新政花了大筆銀子修了水道和道路,使得絲棉可以隨時運走,可是和重稅比起來,這些人,顯然還是寧可瞞報自己的土地,種自己的棉桑而不必擔心高稅。
這種大戶,往往人脈很深,有的甚至盤踞南京上百年,甚至還有幾個藩王,也在這裏設有王莊,他們喜歡新政,因為新政,使得他們的棉桑有了銷路,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希望南直隸新政,因為新政對他們沒有好處。
這些人,也正是朱茂的有力支持者,而朱茂打算,利用這些人,在祭祀的時候,鬧出一點動靜出來。
不但你們自己要找難堪,而且他朱茂,還打算給你一點難堪。朱茂當然知道,自己若是當真能製造出一點難堪,很快就會被京師的一些大人物看重,甚至極有可能,隨時調入朝中任職。
雖然貴為應天府府尹,可是這裏畢竟不是權利的中心,朱茂對這裏,早有厭倦了,他厭倦了金陵的十裏秦淮,厭倦了這裏的頹唐,厭倦了這裏動不動就高談闊論的生員,憎恨這裏的每一個人。
一切敲定之後,朱茂深吸了一口氣,有一種前所未有的舒適感。
而此時此刻,一封書信,更是增加了他的信心。
這封書信,來自浙江,竟是出自直浙總督衙門。
看了書信,朱茂竟是呆住了,這位方總督想做什麽?
早就聽人說過,方總督乃是王陽明的弟子,眼下,此人又是王學總督,可是他為何,要寫來這一封書信?
書信的內容簡單,隻是告訴朱茂,近來王守仁身子不好,身體不好,一直不能視事,而且舊疾發作,百病纏身。
上頭,還加蓋了總督的大印。
消息剛傳出去,方獻夫就來了書信,按理,方獻夫算是朱茂的上司,對這個上司,朱茂心裏鄙視,因為他是王學門人,是新政的主導者。
可是接了這封書信,又全然不是這麽迴事,莫非……這是方獻夫故意試探自己,又或者根本就是姓徐的那小子的陰謀。
仔細一想,又覺得不對,其實近來江南一帶,有一種傳聞,說是雖然方獻夫是直浙總督,可是浙江的事務,他一點都不插不進手,連一個人都使喚不動,便是浙江布政使司,對他也都采取漠視的態度,壓根就沒有將他放在眼裏,下頭的知府、知縣,但凡有什麽政務,都不會理睬總督衙門,而是直接向布政使司通報。
這裏頭,或許另有內情……
朱茂眯起了眼睛,越來越覺得可疑,莫非這位方總督,也想姓徐的栽一個跟頭,曆來這總督和巡撫,就好像知府和同知一樣都是冤家,你的權利多一分,他的權利就要少一分,你說話算數一點,他說話就沒有人理睬,這裏頭的關節,尋常人又怎麽明白。
書信裏還提到了一件事,說是南京城有位姓吳的大夫,一直給王守仁看病,若是朱茂有閑,可以去拜謁一下這位吳大夫。
朱茂沉吟片刻,嘴角揚起了微笑,這個方總督,果然有一點意思。
他大致已經明白了,方總督確實心懷著不滿,而這種不滿,在徐謙迴京的過程中,與日俱增。
若說其他時候,倒也罷了,畢竟你姓徐的厲害,你在浙江,身為總督,插不進手,倒也情有可原。可是你迴京去了,總督依舊插不進手,這算什麽?
人要臉樹要皮,方總督也想辦一辦新政,好從新政中分一杯羹,可是呢,新政的人對他敬而遠之,京師裏的老爺又對他冷漠,說來說去,還不是姓徐的害得。
這世上的事,姓徐的可以信任布政使,可以信任提學和提刑,甚至可以信任下頭的知府和知縣,唯獨不能放心他這個方總督,這就是官場的規矩,因為你是總督,把權利交給布政使,徐謙依舊是浙江省說一不二的人物,可是交給了方總督,說不準幾個月迴來之後,一切都物是人非了。
朱茂沉吟片刻,隨即喚了人來:“立即來人,去尋一個叫吳閩中的大夫,要快……浙江杭州。
巡撫雖未迴來赴任,不過這裏一切都井井有條,在趙明的主導之下,浙江各府各縣的新政推進並沒有什麽差錯。
其實浙江的官吏,早已習慣了新政,他們從新政中得到了好處,得到了希望,自然而然,實心實意的推進新政,不敢絲毫怠慢。
在這種團結的局麵之下,就好所有的政令都是暢通無阻,各處的河道工程,除了幾處偏遠一些的府縣,其餘的府縣大多都已經完工,往來的商旅如織,在這錯綜複雜的河道上,押著貨物風塵仆仆的來迴奔走。
而大量的流民和鄉下的佃戶,也開始大規模的湧入府城縣城,各縣之間,為了爭取多辦幾個工坊,偶爾也會有些摩擦,畢竟今時不同往日,縣令們已經嚐到了甜頭,他們這才發現,原來工坊的銀子,竟是如此好掙,來了個工坊,隨便讓自己小舅子進去入點股,每年的分紅可是不少,而這種潛規則早就風靡整個浙江,這種事,大家心照不宣,更不必說,這種新型的牟利之法,既不擔心禦使彈劾,又可以為自己增加政績,所謂一舉兩得,因此,如何吸引更多工坊,如何吸引商賈聚集,成了所有官吏們絞盡腦汁的難題。rs
隻是費宏乃是宣府人,乃是北榜進士。這北榜進士在大明朝,尤其是在江南的官場,大家看你的眼光,不免要低了這麽一些。
官員對出身是最為看重的,而北榜的進士之所以被人輕視,主要是因為北榜實在有那麽點兒拿不出手,甚至連南榜的舉人,隻怕檔次也比北榜的進士高一些。
當然,徐謙也是北榜進士出身,他之所以沒有被人歧視,是因為他通過了殿試,中得了狀元,這狀元可不分南北榜,你能技壓群雄,說明你的水平最高。
費宏官場不如意,到了南京,又被人歧視,禮部尚書之名看上去好聽,可是冷暖自知,費宏能明顯感覺到,許多人看他異樣的目光。
倒不是說北榜的進士別人都看不慣,而是你一個北榜進士,也能任禮部尚書,別人不免要想,你一定是走了什麽門路,用了什麽關係,又或者巴結了哪位閣老。
這種被戳脊梁骨的冷言冷語,實在不少。
費宏心中自然不忿,再加上其他官員都湊在一起,天天討教王學,把他甩到一邊,不和他玩,費宏的心理,自然而然也就扭曲了。
本來對王學,他還有些熱心,可現在,就是裸的仇恨,尤其是看到那些官員三五成群的低聲說笑,就好像一根根刺一樣,紮的他心都在淌血。
他眯起眼,看著應天府尹送來的書信。微微一笑,隨即叫來了幾個堂官。咳嗽一聲:“去打聽打聽,這王尚書和徐撫台擇定了那一日祭孔。”
堂官答道:“坊間早有流言。說是後日卯時就去。”
費宏一聽,來了精神:“兵部尚書和浙江巡撫一起去,咱們南京禮部,也不能不湊個熱鬧,那個時候,老夫也要去,禮部要及早準備好祭文,還有祭禮。”
幾個堂官麵麵相覷,心裏說。人家才是主角,咱們禮部去湊這個熱鬧,莫非是要爭功?可是這東西,有什麽好爭得,不過禮部畢竟分管的就是這個,祭祀之事,本也是禮部的事務之一,現在尚書大人發了話,大家也是無話。隻是有人問:“不知用什麽名義祭祀?”
費宏淡淡道:“眼下國泰民安,自該祭祀先賢,告慰聖人。”
禮部突然要湊熱鬧,不過似乎要湊熱鬧是不需要理由的。既然尚書大人非要湊上一腳,自然不免要下文出去,讓各府官員動身。前來南京,一道祭祀。
轉眼之間。南京的主題似乎從清繳官糧,一下子成了祭祀了。
而這一步。隻是個開胃菜,事實證明,雖然屬於在京師裏被人一腳踹開的官員,他們照樣還是有很大的戰鬥力,他們失意,並不代表他們無能,他們被人漠視,並不代表他們愚蠢,這些人確實並不愚蠢,也不無能,至少朱茂,不是無能之輩,在禮部打算湊熱鬧的同時,他不僅喜出望外,與此同時,還悄悄給人傳了消息。
傳消息的是南京的一些大戶,這些人非富即貴,哪一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更重要的是,這些人往往不但種糧,還種了桑、棉,對他們來說,新政對他們並沒有太多好處,沒有新政,他們可以瞞報土地,就算是棉桑,也不必收取重稅,可是假若一旦新政,他們的日子就未必好過了,至少這棉桑的重稅是躲不過的。雖然說浙江新政花了大筆銀子修了水道和道路,使得絲棉可以隨時運走,可是和重稅比起來,這些人,顯然還是寧可瞞報自己的土地,種自己的棉桑而不必擔心高稅。
這種大戶,往往人脈很深,有的甚至盤踞南京上百年,甚至還有幾個藩王,也在這裏設有王莊,他們喜歡新政,因為新政,使得他們的棉桑有了銷路,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希望南直隸新政,因為新政對他們沒有好處。
這些人,也正是朱茂的有力支持者,而朱茂打算,利用這些人,在祭祀的時候,鬧出一點動靜出來。
不但你們自己要找難堪,而且他朱茂,還打算給你一點難堪。朱茂當然知道,自己若是當真能製造出一點難堪,很快就會被京師的一些大人物看重,甚至極有可能,隨時調入朝中任職。
雖然貴為應天府府尹,可是這裏畢竟不是權利的中心,朱茂對這裏,早有厭倦了,他厭倦了金陵的十裏秦淮,厭倦了這裏的頹唐,厭倦了這裏動不動就高談闊論的生員,憎恨這裏的每一個人。
一切敲定之後,朱茂深吸了一口氣,有一種前所未有的舒適感。
而此時此刻,一封書信,更是增加了他的信心。
這封書信,來自浙江,竟是出自直浙總督衙門。
看了書信,朱茂竟是呆住了,這位方總督想做什麽?
早就聽人說過,方總督乃是王陽明的弟子,眼下,此人又是王學總督,可是他為何,要寫來這一封書信?
書信的內容簡單,隻是告訴朱茂,近來王守仁身子不好,身體不好,一直不能視事,而且舊疾發作,百病纏身。
上頭,還加蓋了總督的大印。
消息剛傳出去,方獻夫就來了書信,按理,方獻夫算是朱茂的上司,對這個上司,朱茂心裏鄙視,因為他是王學門人,是新政的主導者。
可是接了這封書信,又全然不是這麽迴事,莫非……這是方獻夫故意試探自己,又或者根本就是姓徐的那小子的陰謀。
仔細一想,又覺得不對,其實近來江南一帶,有一種傳聞,說是雖然方獻夫是直浙總督,可是浙江的事務,他一點都不插不進手,連一個人都使喚不動,便是浙江布政使司,對他也都采取漠視的態度,壓根就沒有將他放在眼裏,下頭的知府、知縣,但凡有什麽政務,都不會理睬總督衙門,而是直接向布政使司通報。
這裏頭,或許另有內情……
朱茂眯起了眼睛,越來越覺得可疑,莫非這位方總督,也想姓徐的栽一個跟頭,曆來這總督和巡撫,就好像知府和同知一樣都是冤家,你的權利多一分,他的權利就要少一分,你說話算數一點,他說話就沒有人理睬,這裏頭的關節,尋常人又怎麽明白。
書信裏還提到了一件事,說是南京城有位姓吳的大夫,一直給王守仁看病,若是朱茂有閑,可以去拜謁一下這位吳大夫。
朱茂沉吟片刻,嘴角揚起了微笑,這個方總督,果然有一點意思。
他大致已經明白了,方總督確實心懷著不滿,而這種不滿,在徐謙迴京的過程中,與日俱增。
若說其他時候,倒也罷了,畢竟你姓徐的厲害,你在浙江,身為總督,插不進手,倒也情有可原。可是你迴京去了,總督依舊插不進手,這算什麽?
人要臉樹要皮,方總督也想辦一辦新政,好從新政中分一杯羹,可是呢,新政的人對他敬而遠之,京師裏的老爺又對他冷漠,說來說去,還不是姓徐的害得。
這世上的事,姓徐的可以信任布政使,可以信任提學和提刑,甚至可以信任下頭的知府和知縣,唯獨不能放心他這個方總督,這就是官場的規矩,因為你是總督,把權利交給布政使,徐謙依舊是浙江省說一不二的人物,可是交給了方總督,說不準幾個月迴來之後,一切都物是人非了。
朱茂沉吟片刻,隨即喚了人來:“立即來人,去尋一個叫吳閩中的大夫,要快……浙江杭州。
巡撫雖未迴來赴任,不過這裏一切都井井有條,在趙明的主導之下,浙江各府各縣的新政推進並沒有什麽差錯。
其實浙江的官吏,早已習慣了新政,他們從新政中得到了好處,得到了希望,自然而然,實心實意的推進新政,不敢絲毫怠慢。
在這種團結的局麵之下,就好所有的政令都是暢通無阻,各處的河道工程,除了幾處偏遠一些的府縣,其餘的府縣大多都已經完工,往來的商旅如織,在這錯綜複雜的河道上,押著貨物風塵仆仆的來迴奔走。
而大量的流民和鄉下的佃戶,也開始大規模的湧入府城縣城,各縣之間,為了爭取多辦幾個工坊,偶爾也會有些摩擦,畢竟今時不同往日,縣令們已經嚐到了甜頭,他們這才發現,原來工坊的銀子,竟是如此好掙,來了個工坊,隨便讓自己小舅子進去入點股,每年的分紅可是不少,而這種潛規則早就風靡整個浙江,這種事,大家心照不宣,更不必說,這種新型的牟利之法,既不擔心禦使彈劾,又可以為自己增加政績,所謂一舉兩得,因此,如何吸引更多工坊,如何吸引商賈聚集,成了所有官吏們絞盡腦汁的難題。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