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司馬光走到徐平身前,先向殿上的趙禎行禮,趙禎曰可。司馬光轉過身來,對徐平躬身行禮:“光以微末之官,欲辨宰相。相公,光失禮否?”
徐平道:“不失禮。官高官低,朝廷之位也。朝廷之位,選賢而任能,朝廷之意。朝廷之意自歸朝廷,不關人之賢否。我不賢而居高位,爾賢而位卑,不過朝廷失察。朝廷失察非朝廷之錯,隻是此時欲用我之能,而忍賢德不足。日後你之能過我之能,位自會居我之上。賢又過我,則賢能相當,朝廷得之必大喜。是故,你近前若未拜陛下,未揖我,是失禮之舉,禮在朝廷。以小官辨宰相,是為朝廷爭,不失禮。”
司馬光忙拱手:“光何德何能,敢當賢於宰相上?相公欲譽我而實訾我耶?”
徐平道:“非。你與我廷辨,是否因朝堂之榜而辨?”
“答相公,確是因朝堂之榜。”
“既如此,必是對榜上所列有所見不同之處。宰相當位,朝廷選賢與任能也。宰相實未必賢能當天下之選,朝廷或有失察之時。失察非朝廷之錯,蓋朝廷非聖人,實難明察於天下。百官、百姓助朝廷察之,此應有之意。廷辨,百官助朝廷察之。你欲辨榜文,必是於榜上所列某處,與見不同。榜文未行,不關能否,此時與宰相廷辨,必是助朝廷查宰相賢否。你可以,百官可以,細民亦可。所見不同處,必是於此處見宰相之失賢,必是於此處以己賢居宰相之上。不然,出列廷辨為何?此無關對錯善惡,你為官之職也。”
說到這裏,徐平的表情嚴肅起來,對司馬光道:“君實,你欲辨宰相,我曰可,斂容出列。何也?此我於朝廷之公也。我賢能或未足,所言或有未賢之處,與你一起查之,助朝廷之宰相合於賢。此時是你、我於朝廷之公事。你以譽、訾問我,是以己私,犯所任朝廷之公職,為失位。以私害公,士大夫不當為,以後切不可再犯!”
司馬光愣了一下,忙躬身謝罪,轉身對趙禎行禮:“臣犯因私害公,請陛下罪之!”
趙禎不罪,司馬光請再辨。趙禎曰可。
一道德不是要在政權中貫徹徐平的意誌,而是要讓政權形成自己的意誌,也就是有統一的意識形態。以意識形態來統領政治,就是政權意誌的表達。在政治中意識形態貫徹得越堅決,執行得越徹底,政權的獨立人格就越強大。
這個過程不是看哪個官員聰明,也不是看哪個官員能幹,隻是確保意識形態的完整和統一。隻有如此,才能確保意識形態的貫徹,這就是一黨執政的內在邏輯。
在政治中摻入了官員私人的動機猜測,善惡評價,就是失職。
公天下和私天下的政權,不會特別強調要求官員的忠誠,他們就是政權的本體,他們的忠誠表現在對政權的忠誠上。從漢朝到宋朝,中國對官員的道德評價體係中,賢能奸佞更重要,忠不忠於皇帝本人一般不會特別強調。漢朝講孝,不是從家庭倫理來的,而是來自於天命的天之子,政權意誌在政治中的表達。隻有家天下,官員分家臣和客兩種,才會要求官員強調自己是家臣而非客,要求官員完全忠於皇帝本人。春秋家臣多客卿少,戰國客卿增多,就是文明從家天下慢慢走向大一統的過程。明清逆著這個過程來,就是從大一統慢慢向著諸侯林立的穩定狀態退化,官員客的身份越來越少,漸漸變成了奴才。
漢武帝之前是漢文明的準備時期,之後到宋亡是漢文明的發展時期。政權是文明獨立人格的表達,也有發育成長,形成靈魂的過程。從漢到宋,宗族一直在消解,到了宋朝怎麽想重建宗族都建立不起來。明到清,宗族一直在壯大,就是為天下分家作準備。
徐平前世跟很多人一樣,非常好奇如果沒有洋人,清朝最終會發展到哪一步。現在終於想明白,終點無非是諸侯林立的周朝,一如羅馬滅亡之後的歐洲。在遙遠的未來要麽把漢文明徹底遺忘,要麽漢文明重新覺醒,再次私天下或公天下,走向大一統。
特殊的曆史原因,中國經過了晚清民國這樣一種變相的短期諸候林立,快速重建了大一統。但是隻要漢文明沒有複興,文明人格沒有重建,大一統維持就非常艱難。凡事隻看對不對自己有利,家庭比國家重要,屁股比腦袋重要,都是思想展現。隻要條件合適,天下瓦解,先按照地盤分裂,再按照家族分裂,由血統提供政權的合法性。
羅馬滅亡之後沒有留下民族主體,其文明寶庫歸於滅亡了羅馬的人,他的地盤就很難再統一了。每個民族所形成的國家,將再次開始文明的成長,形成不同的文明。
社會是由生產力,及由生產力決定的生產關係也就是階級的對立統一,和人與人交流所生的文化共同形成的。社會繁榮不繁榮,國力強大不強大,主要由生產力決定。而文明則主要由人的文化決定,否定人有個體和集體兩種人格,極端強調人的社會性,單純的生產力決定論,已經證明不合於人類的實際。
文明的成長,就是從認為大家思想都一樣,人由天定,表現出來的就是政權的合法性來自於天授。到追究為什麽不一樣,人的性情到底是個什麽樣子,表現出來的政權合法性就是來自於政權的善惡動機。最後完成矛盾的對立統一,文明的人格確立,政權的合法性獲得了堅實的基礎。到這一步,一個國家才從政治上到文化完成統一,形成文明。
這個年代的邵雍、二程,包括站在徐平麵前的司馬光,以及眾多的官員,就是把宋朝的政權合法性建於施政動機的善惡上。這個探究性情善惡的過程,跟生產力中的兩個對立階級矛盾發展一起,組成了政權執政中的爭端。合到一起,就是兩黨製。
生產力的發展和文明進化不合拍,有先有後,一元論靠不住,並不能夠為政權提供完整的合法性。政權的穩定合法性,要兩者結合才確立,不然就會淪為純粹的屁股論,在文化上難以維持大一統的局麵。
有這種認識,是因為徐平想起了他前世的那個世界第一大國美國,在文化上種種稀奇古怪的行為。比如用科學手段證明同樣戀是不是一種病,種族歧視和種族平等在政治上的尖銳對立,諸如此類,實際都在徐平身邊發生著。他前世覺得美國人好笑,現在才認識到一點不可笑,那是非常認真地在對待,美國文明的獨立人格正在形成。一旦形成,美國將從一個聯邦製粘在一起的國家,完成文化的統一,形成獨立的美國文明。美國文化上的不穩定性將徹底消失,擺脫了昭昭天命,政權獲得牢固的合法性,兩黨製變成一黨製。
文明一旦被滅掉,人格會慢慢消散,重起的政權要麽向宗族,要麽向天或者是神要合法性。蘇聯崩潰後形成的一係列國家,無不如此。此時宗教支持政權大一統合法性的作用就充分顯現出來了,宗教國家會在競爭中慢慢壓倒宗族國家,吞並消化。
這個從認為人性由天定,到分善惡,再到對立統一的過程,就是先秦典籍中所記載的一為二,二為三的過程。走完了,就是一道德,立天下。文明不是隨著政權建立而生,也不是隨著政權失敗而亡,而是有一個成長和死亡的過程。宋及之前的朝代,國號都是以興地而名,元及之後的朝代則不是,不願繼承也是漢文明在消解的一種下意識反應。
徐平前世那個世界美國的吸引力,不隻是因為富裕,更因為他是正在成長的惟一一個大國文明。這種吸引力,一如當年漢文明確立時期的吸引力,比經濟的作用更大。前世總說漢人的同化能力強,其實一點也不強,當文明從成長期走向消亡期,宋朝之後再進入中國的人群,實際上就很難同化了。民族本就沒有同化能力,有同化能力的是文明。
宋朝同樣有五代遺留的大量異族同化問題,看清了宋朝,再看美國就有意思了。
當去掉了外來思想,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眼光看曆史,看世界,會發現熱鬧得很。
說司馬光失職,因為徐平欲一道德,立天下,徹底確立起漢文明,這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容不得半點馬虎。在周邊數個大勢力借助宗教和民族認同崛起的要命時刻,不能夠實現底層的文化統一,會非常危險。
防外敵僅僅靠隴右軍改就夠了?不能夠為政權提供完整的合法性,國家形成強大的凝聚力,還是要吃大虧。問怎麽防止宋朝亡於蒙古,就跟問怎麽防止蘇聯崩潰一樣。一說就簡單無比,一推演就會覺得四處是漏洞,防不勝防。
司馬光走到徐平身前,先向殿上的趙禎行禮,趙禎曰可。司馬光轉過身來,對徐平躬身行禮:“光以微末之官,欲辨宰相。相公,光失禮否?”
徐平道:“不失禮。官高官低,朝廷之位也。朝廷之位,選賢而任能,朝廷之意。朝廷之意自歸朝廷,不關人之賢否。我不賢而居高位,爾賢而位卑,不過朝廷失察。朝廷失察非朝廷之錯,隻是此時欲用我之能,而忍賢德不足。日後你之能過我之能,位自會居我之上。賢又過我,則賢能相當,朝廷得之必大喜。是故,你近前若未拜陛下,未揖我,是失禮之舉,禮在朝廷。以小官辨宰相,是為朝廷爭,不失禮。”
司馬光忙拱手:“光何德何能,敢當賢於宰相上?相公欲譽我而實訾我耶?”
徐平道:“非。你與我廷辨,是否因朝堂之榜而辨?”
“答相公,確是因朝堂之榜。”
“既如此,必是對榜上所列有所見不同之處。宰相當位,朝廷選賢與任能也。宰相實未必賢能當天下之選,朝廷或有失察之時。失察非朝廷之錯,蓋朝廷非聖人,實難明察於天下。百官、百姓助朝廷察之,此應有之意。廷辨,百官助朝廷察之。你欲辨榜文,必是於榜上所列某處,與見不同。榜文未行,不關能否,此時與宰相廷辨,必是助朝廷查宰相賢否。你可以,百官可以,細民亦可。所見不同處,必是於此處見宰相之失賢,必是於此處以己賢居宰相之上。不然,出列廷辨為何?此無關對錯善惡,你為官之職也。”
說到這裏,徐平的表情嚴肅起來,對司馬光道:“君實,你欲辨宰相,我曰可,斂容出列。何也?此我於朝廷之公也。我賢能或未足,所言或有未賢之處,與你一起查之,助朝廷之宰相合於賢。此時是你、我於朝廷之公事。你以譽、訾問我,是以己私,犯所任朝廷之公職,為失位。以私害公,士大夫不當為,以後切不可再犯!”
司馬光愣了一下,忙躬身謝罪,轉身對趙禎行禮:“臣犯因私害公,請陛下罪之!”
趙禎不罪,司馬光請再辨。趙禎曰可。
一道德不是要在政權中貫徹徐平的意誌,而是要讓政權形成自己的意誌,也就是有統一的意識形態。以意識形態來統領政治,就是政權意誌的表達。在政治中意識形態貫徹得越堅決,執行得越徹底,政權的獨立人格就越強大。
這個過程不是看哪個官員聰明,也不是看哪個官員能幹,隻是確保意識形態的完整和統一。隻有如此,才能確保意識形態的貫徹,這就是一黨執政的內在邏輯。
在政治中摻入了官員私人的動機猜測,善惡評價,就是失職。
公天下和私天下的政權,不會特別強調要求官員的忠誠,他們就是政權的本體,他們的忠誠表現在對政權的忠誠上。從漢朝到宋朝,中國對官員的道德評價體係中,賢能奸佞更重要,忠不忠於皇帝本人一般不會特別強調。漢朝講孝,不是從家庭倫理來的,而是來自於天命的天之子,政權意誌在政治中的表達。隻有家天下,官員分家臣和客兩種,才會要求官員強調自己是家臣而非客,要求官員完全忠於皇帝本人。春秋家臣多客卿少,戰國客卿增多,就是文明從家天下慢慢走向大一統的過程。明清逆著這個過程來,就是從大一統慢慢向著諸侯林立的穩定狀態退化,官員客的身份越來越少,漸漸變成了奴才。
漢武帝之前是漢文明的準備時期,之後到宋亡是漢文明的發展時期。政權是文明獨立人格的表達,也有發育成長,形成靈魂的過程。從漢到宋,宗族一直在消解,到了宋朝怎麽想重建宗族都建立不起來。明到清,宗族一直在壯大,就是為天下分家作準備。
徐平前世跟很多人一樣,非常好奇如果沒有洋人,清朝最終會發展到哪一步。現在終於想明白,終點無非是諸侯林立的周朝,一如羅馬滅亡之後的歐洲。在遙遠的未來要麽把漢文明徹底遺忘,要麽漢文明重新覺醒,再次私天下或公天下,走向大一統。
特殊的曆史原因,中國經過了晚清民國這樣一種變相的短期諸候林立,快速重建了大一統。但是隻要漢文明沒有複興,文明人格沒有重建,大一統維持就非常艱難。凡事隻看對不對自己有利,家庭比國家重要,屁股比腦袋重要,都是思想展現。隻要條件合適,天下瓦解,先按照地盤分裂,再按照家族分裂,由血統提供政權的合法性。
羅馬滅亡之後沒有留下民族主體,其文明寶庫歸於滅亡了羅馬的人,他的地盤就很難再統一了。每個民族所形成的國家,將再次開始文明的成長,形成不同的文明。
社會是由生產力,及由生產力決定的生產關係也就是階級的對立統一,和人與人交流所生的文化共同形成的。社會繁榮不繁榮,國力強大不強大,主要由生產力決定。而文明則主要由人的文化決定,否定人有個體和集體兩種人格,極端強調人的社會性,單純的生產力決定論,已經證明不合於人類的實際。
文明的成長,就是從認為大家思想都一樣,人由天定,表現出來的就是政權的合法性來自於天授。到追究為什麽不一樣,人的性情到底是個什麽樣子,表現出來的政權合法性就是來自於政權的善惡動機。最後完成矛盾的對立統一,文明的人格確立,政權的合法性獲得了堅實的基礎。到這一步,一個國家才從政治上到文化完成統一,形成文明。
這個年代的邵雍、二程,包括站在徐平麵前的司馬光,以及眾多的官員,就是把宋朝的政權合法性建於施政動機的善惡上。這個探究性情善惡的過程,跟生產力中的兩個對立階級矛盾發展一起,組成了政權執政中的爭端。合到一起,就是兩黨製。
生產力的發展和文明進化不合拍,有先有後,一元論靠不住,並不能夠為政權提供完整的合法性。政權的穩定合法性,要兩者結合才確立,不然就會淪為純粹的屁股論,在文化上難以維持大一統的局麵。
有這種認識,是因為徐平想起了他前世的那個世界第一大國美國,在文化上種種稀奇古怪的行為。比如用科學手段證明同樣戀是不是一種病,種族歧視和種族平等在政治上的尖銳對立,諸如此類,實際都在徐平身邊發生著。他前世覺得美國人好笑,現在才認識到一點不可笑,那是非常認真地在對待,美國文明的獨立人格正在形成。一旦形成,美國將從一個聯邦製粘在一起的國家,完成文化的統一,形成獨立的美國文明。美國文化上的不穩定性將徹底消失,擺脫了昭昭天命,政權獲得牢固的合法性,兩黨製變成一黨製。
文明一旦被滅掉,人格會慢慢消散,重起的政權要麽向宗族,要麽向天或者是神要合法性。蘇聯崩潰後形成的一係列國家,無不如此。此時宗教支持政權大一統合法性的作用就充分顯現出來了,宗教國家會在競爭中慢慢壓倒宗族國家,吞並消化。
這個從認為人性由天定,到分善惡,再到對立統一的過程,就是先秦典籍中所記載的一為二,二為三的過程。走完了,就是一道德,立天下。文明不是隨著政權建立而生,也不是隨著政權失敗而亡,而是有一個成長和死亡的過程。宋及之前的朝代,國號都是以興地而名,元及之後的朝代則不是,不願繼承也是漢文明在消解的一種下意識反應。
徐平前世那個世界美國的吸引力,不隻是因為富裕,更因為他是正在成長的惟一一個大國文明。這種吸引力,一如當年漢文明確立時期的吸引力,比經濟的作用更大。前世總說漢人的同化能力強,其實一點也不強,當文明從成長期走向消亡期,宋朝之後再進入中國的人群,實際上就很難同化了。民族本就沒有同化能力,有同化能力的是文明。
宋朝同樣有五代遺留的大量異族同化問題,看清了宋朝,再看美國就有意思了。
當去掉了外來思想,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眼光看曆史,看世界,會發現熱鬧得很。
說司馬光失職,因為徐平欲一道德,立天下,徹底確立起漢文明,這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容不得半點馬虎。在周邊數個大勢力借助宗教和民族認同崛起的要命時刻,不能夠實現底層的文化統一,會非常危險。
防外敵僅僅靠隴右軍改就夠了?不能夠為政權提供完整的合法性,國家形成強大的凝聚力,還是要吃大虧。問怎麽防止宋朝亡於蒙古,就跟問怎麽防止蘇聯崩潰一樣。一說就簡單無比,一推演就會覺得四處是漏洞,防不勝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