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天下之政,非錢糧不行。武不可用於內,仁義不可求於細民,欲以解天下之危,錢糧為大。朝廷之錢糧,有禁椎之得,有鹽鐵之入,而根本在於稅賦也。”
“或曰,今朝廷鹽鐵之入廣收,稅賦不似先前重也,何雲根本在於稅賦者?”
“臣言,鹽鐵之入,禁榷所得,以供朝廷之用耳。征稅賦於天下,朝廷之用而外,顯朝之義也。朝廷之義顯於平苦之民,故朝廷之偏,在於平苦之民也。”
“顯朝廷大義,是故朝廷稅賦不征於平苦之民。凡天下百姓力耕所得,力傭之值,朝廷不稅不賦。朝廷之稅賦,當征於勢力之家,稅賦本於產而非本於人也。”
“或曰,以是說之,農賦不當征耶?”
“臣言,鄉間稅賦本於田,田為產,非征之於人也。田之稅賦之外,別不他征,此稅賦本於產,示朝廷於平苦之民之偏也。城鎮之稅賦,一本於此,力雇之值不征也。”
(此處指對資產征稅,不對勞動者的勞動所得征稅,本於政治立場。)
“或於狡猾之徒,自雇自傭,高其雇值以避稅者,官查之可也。天下公司,計賬之人隸之朝廷,不使私雇,此以查之也。明查之,繩律者,雖有法外之徒,不為大害。”
記到這裏,吳育見徐平停了下來,終於出了一口氣。這樣長篇大論的君臣之對,於起居官真是個苦差事。不但是要記,還要理解其中的意思,吳育一心二用,著實辛苦。
見徐平喝了口茶,坐下歇息,吳育上前道:“宰相有暇,可否下官一時這惑?”
徐平道:“但講無妨。春卿盛名負天下,我有解之不明者,莫笑我。”
吳育忙行禮不敢,道:“宰相講天下事,必本於二三論之,何也?”
徐平道:“這卻有本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萬物生焉。天下事二三論之,以皆道化之二三也。上古之時民無爭,一也。生有餘,有不勞而獲者,有勞而不得者,天下之民由一而生二焉。二必爭,是故有朝廷。勢力之家、平苦之民、朝廷,三也。三而生萬物,天下之事,莫不由此三來者。是故治國理政,必本二三之論。”
為什麽把前世的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的進化,改為了原始大同、現今之世和未來大同之世三個階段,是因為解釋這個曆史規律的哲學基礎變了。共產主義把曆史劃分為那樣幾個階段,哲學基礎是矛盾論和辨證法之否定之否定。徐平做三段劃分,是把哲學基礎改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道生萬物,即把階級鬥爭理論徹底地中國化。
他前世是把否定之否定作為當然正確講述的,在這個基礎上,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哲學,評價就隻剩下了有辨證法的正確思想,但很樸素。
矛盾論的基礎,事務發展的內因起主要作用,即內部鬥爭為社會的主要矛盾。矛盾的發展演化為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奴隸社會是對原始社會的否定,封建社會是對奴隸社會的否定之否定,一直延伸而發展下去,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鬥爭,最終會出現否定之否定,無產階級終究會勝利,同時迎來新的共產主義社會。
這是共產主義理論社會演化的哲學基礎,本自於歐洲的辨證法傳統。有了這個哲學基礎,才有了無產階級終將會勝利,共產主義必然會到來的結論。
意識形態是一套完整的理論,從哲學基礎開始,對曆史的認識,延伸出去。正因為其科學性,嚴密性,才能被認為可以指導現實,走向未來。
否定之否定來自於歐洲的辨證法傳統,是一種哲學。共產主義理論把這種哲學思想引入到了階級鬥爭的分析中,才出現了社會階段的劃分,才出現了共產主義的必然,社會主義才成為科學社會主義。沒有了這個哲學基礎,則共產主義就成了空想。
把階級鬥爭的哲學基礎替換成中國傳統的道生萬物,就出現了社會發展的三斷論,原始無階級社會,階級分化社會,政權出現階級調和的社會。三生萬物,意味著有政權的階級社會將長久存在,奴隸、封建、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這樣的進化就消失了。
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社會發展的解釋,即從民無爭,到民有爭,到出於調和的目的出現政權。即政權的出現,不是為了實現階級壓迫,而是為了階級調和,這是從先秦諸子一直延續到韓愈和柳宗元的社會發展觀。在這個基礎上構建聖賢政治,而有了對上古三代無爭之世的美好描述,有了對未來大同之世的向往。
徐平做的改變,是取了共產主義中階級鬥爭的理論,從聖賢政治中走出來,改為以傳統的道生萬物為哲學基礎,形成一種以階級調和為主的意識形態。意識形態要嚴密,必須要有哲學基礎。道生萬物哲學,對趙禎來說是當然之理,不會因為被教了否定之否定而有任何疑惑。對於趙禎來說,跟徐平前世教的完全相反,道生萬物才是當然正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簡單而不嚴密的理解,可以用集合來比較具象地展現。最開始的原始社會,沒有階級,是道存而為一的時候,治國以德,傳統文化之下具德為聖人。把這個時候的天下人看作一個集合,是生一。有了階級之分,這個集合分化成了兩個集合,這兩個集合是從前一個集合來的,依然共存於天下人這一個大集合中。這個時候就是一生二,雖有二,一卻仍然存在,這就是仍然出聖人的哲學基礎。階級鬥爭的存在,兩個集合不斷鬥爭交流,產生了交集。這個交集,就是三,有一部分是一個集合的一部分,有一部分是另一個集合的一部分。出現的這個交集,就是政權,到了這個階段是二生三了。三生,前一個階段的二也在,再之前的一也在。三生萬物,是說到了這個階段天下各種各樣的事情都出現了,要麽走迴頭路,要麽到了盡頭。迴頭路,就是重新迴到無爭的大同之世,三重新歸於一。殊途而同歸,三生萬物是迴到了一,否定之否定是經過一係列的否定,而達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共產主義社會,階級性質與原始社會相似。
交集雖然從屬於兩個集合,但交集跟每個集合都不一樣,這就是政權的獨立性。有了這個交集,隔離緩和了階級之間的矛盾,從而達到了穩定狀態。交集是由兩個集合的各一部分組成的,階級矛盾表現在爭奪交集中的權重。有階級必然有鬥爭,所以政權永遠不能位於正中的地方。實際上因為上麵存在一個更大的一,此消則彼長,正中並不存在。
三本身就是二的各一部分,所以隻能調和,三即政權的出現也是為了調和。對於政權這個三來說,必然有偏向,因為剝削者的力量是一直增長的,不偏向被剝削者一邊,政權自己本身也會被消滅。這是政權自己生存的必然需求,所以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出現政權為了求存而不得不向被剝削者偏移的改革。政權隻要不想消失,這種改革的需求就是必然。
每一個集合都有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政權對每個階級實際都講仁。因為有自己求存的獨立性,便就有了義的存在。所以政權隻存大義,小仁小義是不存在的。
在二三的基礎上,一這個大集合一直是存在的,這就是德。及彌滅差別,重新迴到一的狀態,是更高一層級的道德。在德的基礎上,出現了大同社會與共產主義社會的類似。
使用了這樣的哲學基礎,才有了徐平對社會階段劃分的改變,才有了力主進行階級調和的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本於哲學基礎,對曆史規律進行總結,使用的哲學基礎不同,哪怕同樣講階級分別,也會出現不同的意識形態。
放棄否定之否定,改取三生萬物,是因為徐平前世沒有看到否定之否定的勝利。他所觀察到的曆史規律,符合三生萬物。曆史一直是發展變化的,將來會不會出現用另一種哲學基礎的需求,那就不是徐平所能知道的了。
三生萬物是這個時代的廣泛共識,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解釋社會發展的哲學,徐平使用這樣的哲學基礎,這個年代的人一說就懂。如果他的前世真地見到了共產主義社會,見到了否定之否定證明了正確性,他就向這個時代的人賣力解釋那一套哲學基礎了。
徐平給予這個世界的意識形態,是把前世共產主義的階級鬥爭學說,哲學基礎換成了中國的三生萬物,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一種中國化。
世間並無當然之正確,人認識自然和曆史都是一直在發展的,也不必強求正確。隻要從哲學到曆史,到當下世界的政治分析,統一連貫,並無不合時宜之處,就是合用的。
“天下之政,非錢糧不行。武不可用於內,仁義不可求於細民,欲以解天下之危,錢糧為大。朝廷之錢糧,有禁椎之得,有鹽鐵之入,而根本在於稅賦也。”
“或曰,今朝廷鹽鐵之入廣收,稅賦不似先前重也,何雲根本在於稅賦者?”
“臣言,鹽鐵之入,禁榷所得,以供朝廷之用耳。征稅賦於天下,朝廷之用而外,顯朝之義也。朝廷之義顯於平苦之民,故朝廷之偏,在於平苦之民也。”
“顯朝廷大義,是故朝廷稅賦不征於平苦之民。凡天下百姓力耕所得,力傭之值,朝廷不稅不賦。朝廷之稅賦,當征於勢力之家,稅賦本於產而非本於人也。”
“或曰,以是說之,農賦不當征耶?”
“臣言,鄉間稅賦本於田,田為產,非征之於人也。田之稅賦之外,別不他征,此稅賦本於產,示朝廷於平苦之民之偏也。城鎮之稅賦,一本於此,力雇之值不征也。”
(此處指對資產征稅,不對勞動者的勞動所得征稅,本於政治立場。)
“或於狡猾之徒,自雇自傭,高其雇值以避稅者,官查之可也。天下公司,計賬之人隸之朝廷,不使私雇,此以查之也。明查之,繩律者,雖有法外之徒,不為大害。”
記到這裏,吳育見徐平停了下來,終於出了一口氣。這樣長篇大論的君臣之對,於起居官真是個苦差事。不但是要記,還要理解其中的意思,吳育一心二用,著實辛苦。
見徐平喝了口茶,坐下歇息,吳育上前道:“宰相有暇,可否下官一時這惑?”
徐平道:“但講無妨。春卿盛名負天下,我有解之不明者,莫笑我。”
吳育忙行禮不敢,道:“宰相講天下事,必本於二三論之,何也?”
徐平道:“這卻有本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萬物生焉。天下事二三論之,以皆道化之二三也。上古之時民無爭,一也。生有餘,有不勞而獲者,有勞而不得者,天下之民由一而生二焉。二必爭,是故有朝廷。勢力之家、平苦之民、朝廷,三也。三而生萬物,天下之事,莫不由此三來者。是故治國理政,必本二三之論。”
為什麽把前世的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的進化,改為了原始大同、現今之世和未來大同之世三個階段,是因為解釋這個曆史規律的哲學基礎變了。共產主義把曆史劃分為那樣幾個階段,哲學基礎是矛盾論和辨證法之否定之否定。徐平做三段劃分,是把哲學基礎改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道生萬物,即把階級鬥爭理論徹底地中國化。
他前世是把否定之否定作為當然正確講述的,在這個基礎上,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哲學,評價就隻剩下了有辨證法的正確思想,但很樸素。
矛盾論的基礎,事務發展的內因起主要作用,即內部鬥爭為社會的主要矛盾。矛盾的發展演化為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奴隸社會是對原始社會的否定,封建社會是對奴隸社會的否定之否定,一直延伸而發展下去,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鬥爭,最終會出現否定之否定,無產階級終究會勝利,同時迎來新的共產主義社會。
這是共產主義理論社會演化的哲學基礎,本自於歐洲的辨證法傳統。有了這個哲學基礎,才有了無產階級終將會勝利,共產主義必然會到來的結論。
意識形態是一套完整的理論,從哲學基礎開始,對曆史的認識,延伸出去。正因為其科學性,嚴密性,才能被認為可以指導現實,走向未來。
否定之否定來自於歐洲的辨證法傳統,是一種哲學。共產主義理論把這種哲學思想引入到了階級鬥爭的分析中,才出現了社會階段的劃分,才出現了共產主義的必然,社會主義才成為科學社會主義。沒有了這個哲學基礎,則共產主義就成了空想。
把階級鬥爭的哲學基礎替換成中國傳統的道生萬物,就出現了社會發展的三斷論,原始無階級社會,階級分化社會,政權出現階級調和的社會。三生萬物,意味著有政權的階級社會將長久存在,奴隸、封建、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這樣的進化就消失了。
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社會發展的解釋,即從民無爭,到民有爭,到出於調和的目的出現政權。即政權的出現,不是為了實現階級壓迫,而是為了階級調和,這是從先秦諸子一直延續到韓愈和柳宗元的社會發展觀。在這個基礎上構建聖賢政治,而有了對上古三代無爭之世的美好描述,有了對未來大同之世的向往。
徐平做的改變,是取了共產主義中階級鬥爭的理論,從聖賢政治中走出來,改為以傳統的道生萬物為哲學基礎,形成一種以階級調和為主的意識形態。意識形態要嚴密,必須要有哲學基礎。道生萬物哲學,對趙禎來說是當然之理,不會因為被教了否定之否定而有任何疑惑。對於趙禎來說,跟徐平前世教的完全相反,道生萬物才是當然正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簡單而不嚴密的理解,可以用集合來比較具象地展現。最開始的原始社會,沒有階級,是道存而為一的時候,治國以德,傳統文化之下具德為聖人。把這個時候的天下人看作一個集合,是生一。有了階級之分,這個集合分化成了兩個集合,這兩個集合是從前一個集合來的,依然共存於天下人這一個大集合中。這個時候就是一生二,雖有二,一卻仍然存在,這就是仍然出聖人的哲學基礎。階級鬥爭的存在,兩個集合不斷鬥爭交流,產生了交集。這個交集,就是三,有一部分是一個集合的一部分,有一部分是另一個集合的一部分。出現的這個交集,就是政權,到了這個階段是二生三了。三生,前一個階段的二也在,再之前的一也在。三生萬物,是說到了這個階段天下各種各樣的事情都出現了,要麽走迴頭路,要麽到了盡頭。迴頭路,就是重新迴到無爭的大同之世,三重新歸於一。殊途而同歸,三生萬物是迴到了一,否定之否定是經過一係列的否定,而達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共產主義社會,階級性質與原始社會相似。
交集雖然從屬於兩個集合,但交集跟每個集合都不一樣,這就是政權的獨立性。有了這個交集,隔離緩和了階級之間的矛盾,從而達到了穩定狀態。交集是由兩個集合的各一部分組成的,階級矛盾表現在爭奪交集中的權重。有階級必然有鬥爭,所以政權永遠不能位於正中的地方。實際上因為上麵存在一個更大的一,此消則彼長,正中並不存在。
三本身就是二的各一部分,所以隻能調和,三即政權的出現也是為了調和。對於政權這個三來說,必然有偏向,因為剝削者的力量是一直增長的,不偏向被剝削者一邊,政權自己本身也會被消滅。這是政權自己生存的必然需求,所以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出現政權為了求存而不得不向被剝削者偏移的改革。政權隻要不想消失,這種改革的需求就是必然。
每一個集合都有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政權對每個階級實際都講仁。因為有自己求存的獨立性,便就有了義的存在。所以政權隻存大義,小仁小義是不存在的。
在二三的基礎上,一這個大集合一直是存在的,這就是德。及彌滅差別,重新迴到一的狀態,是更高一層級的道德。在德的基礎上,出現了大同社會與共產主義社會的類似。
使用了這樣的哲學基礎,才有了徐平對社會階段劃分的改變,才有了力主進行階級調和的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本於哲學基礎,對曆史規律進行總結,使用的哲學基礎不同,哪怕同樣講階級分別,也會出現不同的意識形態。
放棄否定之否定,改取三生萬物,是因為徐平前世沒有看到否定之否定的勝利。他所觀察到的曆史規律,符合三生萬物。曆史一直是發展變化的,將來會不會出現用另一種哲學基礎的需求,那就不是徐平所能知道的了。
三生萬物是這個時代的廣泛共識,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解釋社會發展的哲學,徐平使用這樣的哲學基礎,這個年代的人一說就懂。如果他的前世真地見到了共產主義社會,見到了否定之否定證明了正確性,他就向這個時代的人賣力解釋那一套哲學基礎了。
徐平給予這個世界的意識形態,是把前世共產主義的階級鬥爭學說,哲學基礎換成了中國的三生萬物,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一種中國化。
世間並無當然之正確,人認識自然和曆史都是一直在發展的,也不必強求正確。隻要從哲學到曆史,到當下世界的政治分析,統一連貫,並無不合時宜之處,就是合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