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徐平默默點頭,是啊,打了這麽多仗,立下如許功勞,自己也該撈個好差使,當迴好人了。軍製是一定要改的,而改軍製,就涉及到原來的禁軍以後的生計。你真敢不考慮這些人向何處去,不給他們安排出路,大刀闊斧的改下去,就必然會出亂子。堵不如疏,而疏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能不顧一切地莽一波,那樣做好事也會變成壞事。
官府是幹什麽的?前世的課本上說,政權是維護階級統治的工具,是暴力機構。這話說得不完全,政權除了維護階級統治,同時也調和階級矛盾。當然換一種說法,調和階級矛盾是為了更好地維護階級統治,看怎麽去理解。但不管怎麽樣,政權必然是要擔任這兩種角色。一方麵維護統治秩序,保證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剝削,同時對統治階級進行壓製,使剝削限製在一個水平上,不致於使天下失序。一體兩麵,不可偏廢。
政權當然代表了統治階級,不然從何而來?去代表被統治階級,這政權自然也就被推翻了。不代表地主利益行不行?幾千年來,有農民起義的實踐,有理論家的推演,最終都沒有解決問題,那麽就隻能維持這種結構了。不要以為古人不考慮這種問題,消滅依賴於土地的剝削製度,均分土地使耕者有其田的思索從來沒有停止,徐平門下就有李覯和張載一直堅持。隻是曆史的現實,告訴人們這樣做不行罷了。前世的土改不隻是均分土地,那些與土地製度相關的措施,中國幾千年的曆史幾乎全部實踐過了。真正讓土改成功的是與土地無關的配套措施,伴隨著的是工業化,沒有工業化伴隨,土改不成其為革命。徐平前世有人天真地以為土改是封建社會的屠龍技,卻不知人類社會根本沒有屠龍技。
宋人常說,與天子共治天下的,無非是一二大臣。坐到了這個位子上,就要有這種自覺,知道自己是幹什麽的。多向調和階級矛盾的方向靠一靠,就是好人,這是中國人一直堅持的文化傳統。或者說,偏向維護統治秩序,是法家,偏向調和階級矛盾,是儒家。
中國文化比較早熟,先秦諸子幾乎向每個方向做了探討。法家的本質不是法製,實際上當時的核心是以天下奉一人,天下整齊劃一,治理國家社會隻要嚴刑峻法即可,不需要調和。儒家的本質也不是人治,而是對統治者限製,講的是階級調和。先秦諸子講天下大一統的,就是儒法兩家,道墨則講分而治之。秦朝完成了中原政治上的統一,漢朝完成了文化上的統一,封建製逐漸退出曆史舞台,在政治上深刻影響後世的就是法儒兩家。政權的兩麵性,決定了這兩種思想必然並存,儒皮法骨是必然。
曆史上儒法兩家都講規章製度,真正執著於用法製來治理社會的,最早是用法家製度的秦,另兩個是儒家占上風的漢和宋。法製不法製,不是法家和儒家區分的根本,根本是法家強調維護統治秩序,儒家則講階級調和。至於人性善惡、三綱五常、仁義道德,都是從這個根本目的延伸出來的細枝末節。
當認為國家已經沒有階級、沒有剝削,不需要再調和的時候,便就會推崇法家,“勸君少罵秦始皇”。認為人性沒有善惡,人與人沒有什麽不同,不同就是教育不到位,頑固地沒法教育的,就是敵對分子,敵對分子越來越多,法家的高壓就出現了。當認為天下整齊劃一沒那麽重要,出現矛盾就是調和不到位,便就一切和稀泥,萬事和諧。
徐平兩世為人,還沒有見到徹底不需要調和的穩定社會,不知道那是個什麽樣子,應該怎麽做。他來當政,調和必不可少,儒家這張皮不能丟。而秩序要穩定,中央集權必不可少,法家這副骨架也不能丟。向調和階級矛盾的方向偏一點,施政的手段以壓製剝削階級為主,就是以儒家為主。
隻要是階級社會,政權就有兩麵性,一麵是維護統治秩序,一麵是調和階級矛盾。
政權中的人,絕大多數都來自於統治階級,隻要進入這個係統當中,以前不是,以後也就是了。但是這絕不等於政權就是統治階級的本身,人除了自己的利益,還有由於身份帶來的責任。事物要一分為二,不然看不清楚,政權是如此,人也是如此。什麽都講哪個人的利益是什麽,不遵從自己利益行事的都是被忽悠了的傻子,這樣的人,是統治階級混進政權隊伍的投機分子,縱然能得逞於一時,終將被曆史的洪流掀翻。
講一切都是假的,唯有自己的利益才是真的,這才是天地真理,就是混入政權中的一部分投機分子,不滿足於做統治階級的一分子,而是要從統治階級中超脫出來,收統治階級的手續費和利息。如此自然會形成一個超脫了階級的利益集團,會加重剝削,這加重的剝削終將會傳導下去,讓下層受到的壓迫更重。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加重的剝削必然會引起動蕩,利益集團要增加力量,就要拉更多的人進入,從而讓剝削再次加重。如此惡性循環,最終會掀起滔天巨浪,把一切都撕個粉碎。
中國文明是唯一傳承不斷的文明,不僅僅是因為每次跌倒都能夠爬起來,還因為一直傳承有序。從原始社會,到家天下的封建社會,到階級社會,這個發展的脈絡從先秦諸子起,一直都很清楚。中國的文人很明白,社會是怎麽發展的,是怎麽從家聚到部落,怎麽從部落聚成邦,怎麽從邦聚成國,怎麽從國成為天下。他們的立論,是建立在這麽一個發展的基礎上,這個脈絡並不是歐洲文藝複興之後重新發明再傳入中國的。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是什麽人?確切地說,士大夫是讀書人中的一部分,是被選出來,進行政權統治的。宋朝的做法,是選入統治體係,切斷選出來的這些人與現實社會的利益關係。不得在治下置業,與治下百姓不得有親戚關係,直至不許經商。像徐平這種家裏有偌大產業,鑽在京城不限製空子的,總有一天會被後人非議。京城可以置業這個漏洞,早晚也會被堵上。徐平越改革,這一天來的時間越近。
改革也是革命,一個真正的革命者,必須有革自己命的勇氣與覺悟。
人之所以脫離了低級趣味,成為了受人尊敬的人,就是勇於擔起自己的責任,不是為了一點好處坐到這個位置。人有家庭,同時有責任,兩方麵照顧好,政權才能夠長久。隻想好處不想責任,或者隻講責任不講個人,都是不能夠長久的。
趙禎為什麽選徐平做宰相?指望著他主持朝政改革。要做這個改革者,就要有改革的自覺,知道自己要做什麽,會得到什麽,會失去什麽。明白了,事情才能做好。
徐平前世,政治課告訴你,上層建築包括政治結構和意識形態。但曆史課,卻隻給你講政治結構,而不講意識形態,凡涉及意識態的,都是一句統治階級的虛偽。古人當然有意識形態,也確實不宜在普及教育中講這些,不然會造成意識形態宣傳的混亂。但如果就此以為普及教育中學到的那些,就可以到古代來教訓人了,那就大錯特錯。僅僅憑著那些知識,不要說來做宰相,現在的任何一個學士,或者是將來會成為學士的人,都可以在辨論中把你扇成豬頭。不要說改革,用不了多少日子,就會被交章彈劾趕下台去。
以前在三司,徐平所進行的製度更改,隻要講清楚利弊,說服了宰相,宰相們自然會把那些製度措施納入到統治體係當中。現在自己做宰相,自己來把關,那麽每項製度更改都要跟意識形態掛鉤,符合意識形態,不然就會引起無數的爭吵。
前世學曆史,講曆史上的改革,都會列出一個改革派,一個保守派。改革成功,便就是改革是大勢所趨,無可阻擋。改革如果失敗了,則就是反動力量太強,扼殺了改革。改革者永遠是好的,保守派就是反動派,是壞的。
真是如此嗎?徐平自己來當這個改革者了,可不敢這樣想。把反對者當成反動派,使用激烈的手段來消滅,隻能激化矛盾,形成黨爭。最終不但改革會失敗,還可能引起國家的動蕩,出現無法收拾的局麵,遺禍後人。
確切地說,改革中的革命派和保守派都是對的,也都是錯的。他們都有對的一麵,因為不全麵,也都有錯誤的一麵。最壞的情況,就是激烈對立,為了醜化對方,把對的一麵都扔掉。幾個來迴,好的全都沒有了,壞的全都保存下來,大家一起滅亡。
隻有充分地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與反對者不斷地調和,尋找出最合適的道路,才能夠改革成功。一切都講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改革者與反對者是無可調和的鬥爭,無助於事情的解決。改革主持者當高屋建瓴,總攬全局。
曆史上的王安石變法,便就是慘痛的教訓。那場動蕩離著這個年代並不遙遠,保守派的主角司馬光已經出仕,改革派的主角王安石就在本科的舉子之中,是因為父親去世守喪才耽誤幾年。因為王安石格外出色,還有幾位大臣特意向徐平提起過。
講王安石變法,一種是把一方看成君子,另一方看成小人,是君子小人之爭。另一種是把兩派按階級劃分,保守派代表了大官僚大地主階級,而改革派代表了寒門小地主。
君子小人之爭自然不值一駁,把地主階級之中再劃階級,也同樣毫無道理。地主不管是大是小,同樣都是剝削階級,隻有地主階級、自耕自食的小自耕農和被剝削壓迫的雇農之分,同一個階級內,沒有階級矛盾。實際曆史上的情況是,很多父子兄弟就是分屬新舊兩黨的,新舊兩黨中很多對立的人就是出自同一個家庭,牽扯其中的很多人是親戚。
徐平前世位於社會下層,見多了小工廠小業主,他從來沒有感覺出來小工廠主對雇傭工人就更溫柔,更體貼。認為小地主就會偏向農民一邊,實在是想多了。
新舊兩黨不死不休,鬥爭激烈程度成了曆史上的奇景,很大程度是涉及到了意識形態之爭。這種鬥爭無法調和,伴隨了兩宋二百餘年,在外部壓力下最終沒有獲得新生。
意識形態不是隻有階級鬥爭,作為社會的上層建築,隻要有政權,就有意識形態。政權的每一項行政措施,都要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圖方便隨便施為,最終會受到反噬。
宰相為什麽如此重要,受天下之望,影響整個國家的興衰?因為這個位子,不僅僅是涉及到具體施政,還要主持意識形態,所謂以大道佐君王是也。
如果僅僅是守成,並不需要宰相如此,但要改革,則就先要理清楚意識形態。
趙禎要改革,讓徐平來做宰相。徐平沒有過多推辭,便就做了。
今天找徐平來,說過了幾件具體政事,趙禎就是要問問徐平的道是什麽。認可了,改革將迅速開始。徐平的道讓他越堅信,則支持的力度越強,讓他將信將疑,改革就會猶豫。
徐平接了拜相的詔書,天下都知道要行新政,外麵擁戴自己的少壯派文臣更是眼巴巴地在看著。接下了這個場麵,徐平就是明確地知道自己要做什麽,怎麽做。宰相以大道佐君王,徐平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道是什麽,要如何來實施。
君臣互信,不是靠個人感情,靠個人感情的叫佞臣。真正被君王相信的大臣,實際上很多接觸的時候並不愉快,比如真宗於寇準。徐平與趙禎私交如此,已經是難得了。
徐平默默點頭,是啊,打了這麽多仗,立下如許功勞,自己也該撈個好差使,當迴好人了。軍製是一定要改的,而改軍製,就涉及到原來的禁軍以後的生計。你真敢不考慮這些人向何處去,不給他們安排出路,大刀闊斧的改下去,就必然會出亂子。堵不如疏,而疏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能不顧一切地莽一波,那樣做好事也會變成壞事。
官府是幹什麽的?前世的課本上說,政權是維護階級統治的工具,是暴力機構。這話說得不完全,政權除了維護階級統治,同時也調和階級矛盾。當然換一種說法,調和階級矛盾是為了更好地維護階級統治,看怎麽去理解。但不管怎麽樣,政權必然是要擔任這兩種角色。一方麵維護統治秩序,保證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剝削,同時對統治階級進行壓製,使剝削限製在一個水平上,不致於使天下失序。一體兩麵,不可偏廢。
政權當然代表了統治階級,不然從何而來?去代表被統治階級,這政權自然也就被推翻了。不代表地主利益行不行?幾千年來,有農民起義的實踐,有理論家的推演,最終都沒有解決問題,那麽就隻能維持這種結構了。不要以為古人不考慮這種問題,消滅依賴於土地的剝削製度,均分土地使耕者有其田的思索從來沒有停止,徐平門下就有李覯和張載一直堅持。隻是曆史的現實,告訴人們這樣做不行罷了。前世的土改不隻是均分土地,那些與土地製度相關的措施,中國幾千年的曆史幾乎全部實踐過了。真正讓土改成功的是與土地無關的配套措施,伴隨著的是工業化,沒有工業化伴隨,土改不成其為革命。徐平前世有人天真地以為土改是封建社會的屠龍技,卻不知人類社會根本沒有屠龍技。
宋人常說,與天子共治天下的,無非是一二大臣。坐到了這個位子上,就要有這種自覺,知道自己是幹什麽的。多向調和階級矛盾的方向靠一靠,就是好人,這是中國人一直堅持的文化傳統。或者說,偏向維護統治秩序,是法家,偏向調和階級矛盾,是儒家。
中國文化比較早熟,先秦諸子幾乎向每個方向做了探討。法家的本質不是法製,實際上當時的核心是以天下奉一人,天下整齊劃一,治理國家社會隻要嚴刑峻法即可,不需要調和。儒家的本質也不是人治,而是對統治者限製,講的是階級調和。先秦諸子講天下大一統的,就是儒法兩家,道墨則講分而治之。秦朝完成了中原政治上的統一,漢朝完成了文化上的統一,封建製逐漸退出曆史舞台,在政治上深刻影響後世的就是法儒兩家。政權的兩麵性,決定了這兩種思想必然並存,儒皮法骨是必然。
曆史上儒法兩家都講規章製度,真正執著於用法製來治理社會的,最早是用法家製度的秦,另兩個是儒家占上風的漢和宋。法製不法製,不是法家和儒家區分的根本,根本是法家強調維護統治秩序,儒家則講階級調和。至於人性善惡、三綱五常、仁義道德,都是從這個根本目的延伸出來的細枝末節。
當認為國家已經沒有階級、沒有剝削,不需要再調和的時候,便就會推崇法家,“勸君少罵秦始皇”。認為人性沒有善惡,人與人沒有什麽不同,不同就是教育不到位,頑固地沒法教育的,就是敵對分子,敵對分子越來越多,法家的高壓就出現了。當認為天下整齊劃一沒那麽重要,出現矛盾就是調和不到位,便就一切和稀泥,萬事和諧。
徐平兩世為人,還沒有見到徹底不需要調和的穩定社會,不知道那是個什麽樣子,應該怎麽做。他來當政,調和必不可少,儒家這張皮不能丟。而秩序要穩定,中央集權必不可少,法家這副骨架也不能丟。向調和階級矛盾的方向偏一點,施政的手段以壓製剝削階級為主,就是以儒家為主。
隻要是階級社會,政權就有兩麵性,一麵是維護統治秩序,一麵是調和階級矛盾。
政權中的人,絕大多數都來自於統治階級,隻要進入這個係統當中,以前不是,以後也就是了。但是這絕不等於政權就是統治階級的本身,人除了自己的利益,還有由於身份帶來的責任。事物要一分為二,不然看不清楚,政權是如此,人也是如此。什麽都講哪個人的利益是什麽,不遵從自己利益行事的都是被忽悠了的傻子,這樣的人,是統治階級混進政權隊伍的投機分子,縱然能得逞於一時,終將被曆史的洪流掀翻。
講一切都是假的,唯有自己的利益才是真的,這才是天地真理,就是混入政權中的一部分投機分子,不滿足於做統治階級的一分子,而是要從統治階級中超脫出來,收統治階級的手續費和利息。如此自然會形成一個超脫了階級的利益集團,會加重剝削,這加重的剝削終將會傳導下去,讓下層受到的壓迫更重。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加重的剝削必然會引起動蕩,利益集團要增加力量,就要拉更多的人進入,從而讓剝削再次加重。如此惡性循環,最終會掀起滔天巨浪,把一切都撕個粉碎。
中國文明是唯一傳承不斷的文明,不僅僅是因為每次跌倒都能夠爬起來,還因為一直傳承有序。從原始社會,到家天下的封建社會,到階級社會,這個發展的脈絡從先秦諸子起,一直都很清楚。中國的文人很明白,社會是怎麽發展的,是怎麽從家聚到部落,怎麽從部落聚成邦,怎麽從邦聚成國,怎麽從國成為天下。他們的立論,是建立在這麽一個發展的基礎上,這個脈絡並不是歐洲文藝複興之後重新發明再傳入中國的。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是什麽人?確切地說,士大夫是讀書人中的一部分,是被選出來,進行政權統治的。宋朝的做法,是選入統治體係,切斷選出來的這些人與現實社會的利益關係。不得在治下置業,與治下百姓不得有親戚關係,直至不許經商。像徐平這種家裏有偌大產業,鑽在京城不限製空子的,總有一天會被後人非議。京城可以置業這個漏洞,早晚也會被堵上。徐平越改革,這一天來的時間越近。
改革也是革命,一個真正的革命者,必須有革自己命的勇氣與覺悟。
人之所以脫離了低級趣味,成為了受人尊敬的人,就是勇於擔起自己的責任,不是為了一點好處坐到這個位置。人有家庭,同時有責任,兩方麵照顧好,政權才能夠長久。隻想好處不想責任,或者隻講責任不講個人,都是不能夠長久的。
趙禎為什麽選徐平做宰相?指望著他主持朝政改革。要做這個改革者,就要有改革的自覺,知道自己要做什麽,會得到什麽,會失去什麽。明白了,事情才能做好。
徐平前世,政治課告訴你,上層建築包括政治結構和意識形態。但曆史課,卻隻給你講政治結構,而不講意識形態,凡涉及意識態的,都是一句統治階級的虛偽。古人當然有意識形態,也確實不宜在普及教育中講這些,不然會造成意識形態宣傳的混亂。但如果就此以為普及教育中學到的那些,就可以到古代來教訓人了,那就大錯特錯。僅僅憑著那些知識,不要說來做宰相,現在的任何一個學士,或者是將來會成為學士的人,都可以在辨論中把你扇成豬頭。不要說改革,用不了多少日子,就會被交章彈劾趕下台去。
以前在三司,徐平所進行的製度更改,隻要講清楚利弊,說服了宰相,宰相們自然會把那些製度措施納入到統治體係當中。現在自己做宰相,自己來把關,那麽每項製度更改都要跟意識形態掛鉤,符合意識形態,不然就會引起無數的爭吵。
前世學曆史,講曆史上的改革,都會列出一個改革派,一個保守派。改革成功,便就是改革是大勢所趨,無可阻擋。改革如果失敗了,則就是反動力量太強,扼殺了改革。改革者永遠是好的,保守派就是反動派,是壞的。
真是如此嗎?徐平自己來當這個改革者了,可不敢這樣想。把反對者當成反動派,使用激烈的手段來消滅,隻能激化矛盾,形成黨爭。最終不但改革會失敗,還可能引起國家的動蕩,出現無法收拾的局麵,遺禍後人。
確切地說,改革中的革命派和保守派都是對的,也都是錯的。他們都有對的一麵,因為不全麵,也都有錯誤的一麵。最壞的情況,就是激烈對立,為了醜化對方,把對的一麵都扔掉。幾個來迴,好的全都沒有了,壞的全都保存下來,大家一起滅亡。
隻有充分地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與反對者不斷地調和,尋找出最合適的道路,才能夠改革成功。一切都講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改革者與反對者是無可調和的鬥爭,無助於事情的解決。改革主持者當高屋建瓴,總攬全局。
曆史上的王安石變法,便就是慘痛的教訓。那場動蕩離著這個年代並不遙遠,保守派的主角司馬光已經出仕,改革派的主角王安石就在本科的舉子之中,是因為父親去世守喪才耽誤幾年。因為王安石格外出色,還有幾位大臣特意向徐平提起過。
講王安石變法,一種是把一方看成君子,另一方看成小人,是君子小人之爭。另一種是把兩派按階級劃分,保守派代表了大官僚大地主階級,而改革派代表了寒門小地主。
君子小人之爭自然不值一駁,把地主階級之中再劃階級,也同樣毫無道理。地主不管是大是小,同樣都是剝削階級,隻有地主階級、自耕自食的小自耕農和被剝削壓迫的雇農之分,同一個階級內,沒有階級矛盾。實際曆史上的情況是,很多父子兄弟就是分屬新舊兩黨的,新舊兩黨中很多對立的人就是出自同一個家庭,牽扯其中的很多人是親戚。
徐平前世位於社會下層,見多了小工廠小業主,他從來沒有感覺出來小工廠主對雇傭工人就更溫柔,更體貼。認為小地主就會偏向農民一邊,實在是想多了。
新舊兩黨不死不休,鬥爭激烈程度成了曆史上的奇景,很大程度是涉及到了意識形態之爭。這種鬥爭無法調和,伴隨了兩宋二百餘年,在外部壓力下最終沒有獲得新生。
意識形態不是隻有階級鬥爭,作為社會的上層建築,隻要有政權,就有意識形態。政權的每一項行政措施,都要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圖方便隨便施為,最終會受到反噬。
宰相為什麽如此重要,受天下之望,影響整個國家的興衰?因為這個位子,不僅僅是涉及到具體施政,還要主持意識形態,所謂以大道佐君王是也。
如果僅僅是守成,並不需要宰相如此,但要改革,則就先要理清楚意識形態。
趙禎要改革,讓徐平來做宰相。徐平沒有過多推辭,便就做了。
今天找徐平來,說過了幾件具體政事,趙禎就是要問問徐平的道是什麽。認可了,改革將迅速開始。徐平的道讓他越堅信,則支持的力度越強,讓他將信將疑,改革就會猶豫。
徐平接了拜相的詔書,天下都知道要行新政,外麵擁戴自己的少壯派文臣更是眼巴巴地在看著。接下了這個場麵,徐平就是明確地知道自己要做什麽,怎麽做。宰相以大道佐君王,徐平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道是什麽,要如何來實施。
君臣互信,不是靠個人感情,靠個人感情的叫佞臣。真正被君王相信的大臣,實際上很多接觸的時候並不愉快,比如真宗於寇準。徐平與趙禎私交如此,已經是難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