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呂夷簡摘下老花眼鏡,揉了揉額頭,對一邊的章得象道:“涇原路和隴右一起來文,說是派了五百兵馬運送任福和一眾陣亡將士靈柩迴京,讓我們給宣命。”
章得象道:“此事不好吧,先例不可擅開。此次若是樞府同意了,隻怕日後為成例,再有戰事前線主將紛紛如此做,後患無窮。”
呂夷簡苦笑:“我何嚐不知道?可他們的奏章裏一句不提葛懷敏,卻對任福如此大費周章,意思已經是擺明了的。我們若是駁迴,必惹前線將士怨恨。此事駁不得啊,無非是宣命上加一句,以後不得援引此例罷了。”
戰前呂夷簡劄付兩路,讓涇原和環慶兩路兵馬去支援天都山戰事,任福一路立功,而葛懷敏一路則惹出了天大的麻煩。呂夷簡做得當然不錯,但造成如此後果,事後必須要理清楚。此戰到底哪裏錯了,哪裏對了,各人功過,糊塗起來呂夷簡也受牽連。前線帥臣已經表明了態度,要重賞任福,追究葛懷敏的責任,呂夷簡自然要慎重。
沒有在奏章裏直接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是徐平一貫的習慣,尊重主持戰後清算的龐籍。他那裏沒有結論,徐平就隻在自己職權內行事,對參戰的隴右將士論功行賞。
宋綬最近身體不好,請了長假,很多日子都不到樞府坐班了。樞密院現在隻有三個人作主,日常就是呂夷簡和章得象主事,王貽永備位,偶爾處理點無關緊要的事務。
不過作為武將,提到了任福,王貽永道:“任馬帥力戰而亡,致所用鐵鐧都彎曲,真猛將!身後給以殊榮,即使破例,也不為過,可以允了他們兩路。”
呂夷簡點頭:“當然是隻能允了,還能怎樣?不然前線兩位帥臣必然心中不滿。隻是此事重大,不好用劄子,擬了熟狀,各位畫押,我去宮中奏事。”
當下招了書手來,迅速草擬了一份熟狀,呂夷簡親自帶著,到宮裏麵見趙禎。
天都山一場大勝,西北的局勢已經明朗,元昊的叛亂已經敗了,現在隻剩下怎麽敗的問題。前線指揮的將帥大臣,徐平不用說,韓琦等人未來前途也不可限量。呂夷簡剛剛六十出頭,年紀並不算大,隻是最近他的身體不好。他這一生宦海縱橫,用的心思太多,透支了身體,自己也覺得隻怕不能長壽。要為將來打算了,最少不能得罪徐平和韓琦兩人。
這幾天趙禎很興奮,一戰而滅黨項數萬大軍,還全部是精銳,自己取得了太祖之後最大的武功。從最初元昊叛宋的憤怒,到三川口一敗時的惶恐,現在終於苦盡甘來,看到了勝利的曙光。這樣一場大勝,讓趙禎覺得自己這個皇帝當得很有意思,突然間就高大了許多。對周邊的國家,憑添了無數信心,從此也有底氣了。
呂夷簡到崇政殿的時候,李迪正在奏事。呂夷簡沒有說明要獨奏,趙禎便讓他進來與李迪一起,他現在滿心的喜悅要跟眾臣分享。
趙禎見大臣依然不燒炭,但崇政殿裏建了火道,裏麵溫暖如春,大臣奏事終於不再像從前那樣受罪了。行禮如儀,呂夷簡把事情說了,交了熟狀上去。
趙禎正在興頭上,涉及西北將士的封賞,幾乎全部答應。接過熟狀,就當著呂夷簡的麵畫了可,讓小黃門拿了去用印,讓呂夷簡直接帶迴。
給呂夷簡賜了座,趙禎道:“適才與宰相正議論西北將帥,太尉來,正好同議。”
見呂夷簡自向自己,李迪道:“天都山一場大勝,朝中言論紛起,後邊是戰是和,眾臣意見不一。接下來必有大事,我們還是先商量妥了好。”
呂夷簡連連搖頭:“這個時候,本朝勝兵十數萬,錢糧充盈,昊賊又精銳盡喪,豈有言和的道理?非殺到興慶府,擒昊賊小醜問罪,盡複銀、夏、興、靈數州,不可停下!”
李迪道:“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朝中眾臣言論各異,總不是好事。要滅黨項,當朝廷上下一心,定下方略,才好行事。主和的官員,無非是想循前朝故事,隻要元昊去帝號上表稱臣,便依然羈縻。主戰的官員,則是要盡滅黨項,郡縣其地。重要的不是戰還是和,而是戰後如何處置黨項之地。是羈縻呢?還是廣置州縣?”
趙禎道:“便是如此。適才我與宰相商議,便是定不下來方略。若要羈縻,則難防日後不再出一個元昊,到時刀兵又起,生靈塗炭。而若是郡縣其地,則番胡民情與我們中原漢人不同,隻怕多生事端。而且那裏地瘠民貧,設州縣後必然要有官員,徒費錢糧。”
從太宗時趙繼遷叛宋最後議和,到現在過去數十年了,很多官員意識裏已經把那一帶視為化外,認為直接統治是累贅,這種觀念是有人主張議和的基礎。大宋的官員很會算經濟賬,有時候走火入魔,認為占了黨項的地方是賠本買賣,不值得去做。在這個年代很多人的心裏,大宋疆土之外的地方,除了幽燕一帶是漢人故土,不管付出什麽代價都要收迴來,是一種政治正確外,對其他的地方興趣不大。有唐朝的例子,普遍認為統治少數民族地區不劃算,說不定還會惹禍上身,隻要他們稱臣便就萬事大吉。
李迪說的戰與和,不是對元昊的態度,他已經得罪死了大宋的君臣,萬死不足以贖其罪。而是以後的方略,對黨項的地是個什麽策略,對那裏的人是個什麽策略,隻有這些定下來了,才能確定打贏之後如何收手。
如果確定以後那一帶還是羈縻為主,戰事現在就可以大致結束了。隻要讓黨項的大臣把元昊殺了,送人頭到開封來,則封殺元昊的人為節度使,一切如舊即可。現在的元昊已經眾叛親離,威望掃地,宋朝做出這個承諾,不愁黨項沒人去做。
如果確定要郡縣其地,讓現在黨項的地盤成為大宋直接治理的地方,則仗還是要打下去,一直把黨項獨立的武裝力量全部滅掉。戰事結束如何善後,什麽樣的方針政策,具體采取哪些措施,現在就要開始著手準備了。治理要設官吏,怎麽遴選,派哪些人過去,從當地選拔的話如何做,都要提前布置。這些不定好,仗打勝了還是有無數麻煩事。
徐平來的奏章這幾個人都看過了,隴右已經定好,天都山一戰結束,就立刻著手進攻韋州和鳴沙縣,打開靈州的大門。黨項已經精銳盡失,又出了山區,不可能再擋得住北上的隴右諸軍,戰事可能很快就結束。不早做好準備,到時難免手忙腳亂。
呂夷簡摘下老花眼鏡,揉了揉額頭,對一邊的章得象道:“涇原路和隴右一起來文,說是派了五百兵馬運送任福和一眾陣亡將士靈柩迴京,讓我們給宣命。”
章得象道:“此事不好吧,先例不可擅開。此次若是樞府同意了,隻怕日後為成例,再有戰事前線主將紛紛如此做,後患無窮。”
呂夷簡苦笑:“我何嚐不知道?可他們的奏章裏一句不提葛懷敏,卻對任福如此大費周章,意思已經是擺明了的。我們若是駁迴,必惹前線將士怨恨。此事駁不得啊,無非是宣命上加一句,以後不得援引此例罷了。”
戰前呂夷簡劄付兩路,讓涇原和環慶兩路兵馬去支援天都山戰事,任福一路立功,而葛懷敏一路則惹出了天大的麻煩。呂夷簡做得當然不錯,但造成如此後果,事後必須要理清楚。此戰到底哪裏錯了,哪裏對了,各人功過,糊塗起來呂夷簡也受牽連。前線帥臣已經表明了態度,要重賞任福,追究葛懷敏的責任,呂夷簡自然要慎重。
沒有在奏章裏直接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是徐平一貫的習慣,尊重主持戰後清算的龐籍。他那裏沒有結論,徐平就隻在自己職權內行事,對參戰的隴右將士論功行賞。
宋綬最近身體不好,請了長假,很多日子都不到樞府坐班了。樞密院現在隻有三個人作主,日常就是呂夷簡和章得象主事,王貽永備位,偶爾處理點無關緊要的事務。
不過作為武將,提到了任福,王貽永道:“任馬帥力戰而亡,致所用鐵鐧都彎曲,真猛將!身後給以殊榮,即使破例,也不為過,可以允了他們兩路。”
呂夷簡點頭:“當然是隻能允了,還能怎樣?不然前線兩位帥臣必然心中不滿。隻是此事重大,不好用劄子,擬了熟狀,各位畫押,我去宮中奏事。”
當下招了書手來,迅速草擬了一份熟狀,呂夷簡親自帶著,到宮裏麵見趙禎。
天都山一場大勝,西北的局勢已經明朗,元昊的叛亂已經敗了,現在隻剩下怎麽敗的問題。前線指揮的將帥大臣,徐平不用說,韓琦等人未來前途也不可限量。呂夷簡剛剛六十出頭,年紀並不算大,隻是最近他的身體不好。他這一生宦海縱橫,用的心思太多,透支了身體,自己也覺得隻怕不能長壽。要為將來打算了,最少不能得罪徐平和韓琦兩人。
這幾天趙禎很興奮,一戰而滅黨項數萬大軍,還全部是精銳,自己取得了太祖之後最大的武功。從最初元昊叛宋的憤怒,到三川口一敗時的惶恐,現在終於苦盡甘來,看到了勝利的曙光。這樣一場大勝,讓趙禎覺得自己這個皇帝當得很有意思,突然間就高大了許多。對周邊的國家,憑添了無數信心,從此也有底氣了。
呂夷簡到崇政殿的時候,李迪正在奏事。呂夷簡沒有說明要獨奏,趙禎便讓他進來與李迪一起,他現在滿心的喜悅要跟眾臣分享。
趙禎見大臣依然不燒炭,但崇政殿裏建了火道,裏麵溫暖如春,大臣奏事終於不再像從前那樣受罪了。行禮如儀,呂夷簡把事情說了,交了熟狀上去。
趙禎正在興頭上,涉及西北將士的封賞,幾乎全部答應。接過熟狀,就當著呂夷簡的麵畫了可,讓小黃門拿了去用印,讓呂夷簡直接帶迴。
給呂夷簡賜了座,趙禎道:“適才與宰相正議論西北將帥,太尉來,正好同議。”
見呂夷簡自向自己,李迪道:“天都山一場大勝,朝中言論紛起,後邊是戰是和,眾臣意見不一。接下來必有大事,我們還是先商量妥了好。”
呂夷簡連連搖頭:“這個時候,本朝勝兵十數萬,錢糧充盈,昊賊又精銳盡喪,豈有言和的道理?非殺到興慶府,擒昊賊小醜問罪,盡複銀、夏、興、靈數州,不可停下!”
李迪道:“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朝中眾臣言論各異,總不是好事。要滅黨項,當朝廷上下一心,定下方略,才好行事。主和的官員,無非是想循前朝故事,隻要元昊去帝號上表稱臣,便依然羈縻。主戰的官員,則是要盡滅黨項,郡縣其地。重要的不是戰還是和,而是戰後如何處置黨項之地。是羈縻呢?還是廣置州縣?”
趙禎道:“便是如此。適才我與宰相商議,便是定不下來方略。若要羈縻,則難防日後不再出一個元昊,到時刀兵又起,生靈塗炭。而若是郡縣其地,則番胡民情與我們中原漢人不同,隻怕多生事端。而且那裏地瘠民貧,設州縣後必然要有官員,徒費錢糧。”
從太宗時趙繼遷叛宋最後議和,到現在過去數十年了,很多官員意識裏已經把那一帶視為化外,認為直接統治是累贅,這種觀念是有人主張議和的基礎。大宋的官員很會算經濟賬,有時候走火入魔,認為占了黨項的地方是賠本買賣,不值得去做。在這個年代很多人的心裏,大宋疆土之外的地方,除了幽燕一帶是漢人故土,不管付出什麽代價都要收迴來,是一種政治正確外,對其他的地方興趣不大。有唐朝的例子,普遍認為統治少數民族地區不劃算,說不定還會惹禍上身,隻要他們稱臣便就萬事大吉。
李迪說的戰與和,不是對元昊的態度,他已經得罪死了大宋的君臣,萬死不足以贖其罪。而是以後的方略,對黨項的地是個什麽策略,對那裏的人是個什麽策略,隻有這些定下來了,才能確定打贏之後如何收手。
如果確定以後那一帶還是羈縻為主,戰事現在就可以大致結束了。隻要讓黨項的大臣把元昊殺了,送人頭到開封來,則封殺元昊的人為節度使,一切如舊即可。現在的元昊已經眾叛親離,威望掃地,宋朝做出這個承諾,不愁黨項沒人去做。
如果確定要郡縣其地,讓現在黨項的地盤成為大宋直接治理的地方,則仗還是要打下去,一直把黨項獨立的武裝力量全部滅掉。戰事結束如何善後,什麽樣的方針政策,具體采取哪些措施,現在就要開始著手準備了。治理要設官吏,怎麽遴選,派哪些人過去,從當地選拔的話如何做,都要提前布置。這些不定好,仗打勝了還是有無數麻煩事。
徐平來的奏章這幾個人都看過了,隴右已經定好,天都山一戰結束,就立刻著手進攻韋州和鳴沙縣,打開靈州的大門。黨項已經精銳盡失,又出了山區,不可能再擋得住北上的隴右諸軍,戰事可能很快就結束。不早做好準備,到時難免手忙腳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