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元昊看了看剛剛建好沒有多久的宮殿,迴過頭來,麵色陰沉,對站在下麵的野利仁榮和張陟道:“依昨日竇維吉來使所言,西壽監軍司必然不保,我們在天都山待下去沒大意思了。那裏一被宋軍占住,便就斷了我們迴靈州的道路,極是兇險。為今之計,隻好先棄了這裏,我帶大軍西出,去往韋州。如果有機會,予那兩路宋軍以重創!”
野利仁榮麵色沉重,對元昊道:“烏珠,這裏隻有我們三人,請明言。隴右軍對我們步步進逼,打了一年多,我們一點辦法沒有。不管是正麵對戰,還是據險地而守,我們都不是他們的對手。那裏可是十幾萬大軍,天都山一失,本國就再無翻身餘地了。現在看哪怕是涇原和環慶兩路兵馬全都沒了,我們也打不過隴右文明老子,全是死路。到韋州去又能如何?終究還是要被圍在那裏。現在就請烏珠明言,到韋州之後,我們是戰是和?”
“野利大王說得不錯,烏珠要下決心了。此戰之後,是戰是和?”作為黨項最重要的謀主之一,張陟知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不能模棱兩可。“定下了是戰是和,我們才能做出恰當的布置,不至茫然。事非尋常,烏珠早下決斷!”
元昊手緊緊握住座椅的扶手,青筋暴露,兩眼像是要噴出火來。過了好久,強自平息怒火,才沉聲問道:“戰又如何?和又如何?”
張陟斷然道:“一定要戰,死戰一條!如果求和,或許還有一線生機,保得住眼前的疆土和富貴。隻要留下了這線生機,便就不愁以後東出再起!”
野利仁榮也道:“烏珠當學父、祖故智,既然事已不可為,暫時稱臣又何妨?隻要還有基業在,便可靜候時機,徐平總不可能在隴右都護府一輩子!”
元昊到底是梟雄人物,心神漸漸平靜了下來,重重歎了一口氣:“真是隻有稱臣一條路了嗎?隻是我要和,宋人願不願意?現在他們正占上風,隻怕——”
“隻要定下來要和,就一切好辦!”張陟看了野利仁榮一眼,向元昊拱手。“此時環慶路宋軍集結於慶州以東華池寨那裏,暫時沒有西來的跡象。而涇原路宋軍分散於各寨,因為今年戰事打得早,沒有來得及集結。烏珠帶大軍出天都山,急攻鎮戎軍。隻要把鎮戎軍打下來,再把天都山守住,便就向宋稱臣求和。”
野利仁榮道:“張相公說得有道理,烏珠深思。我們這裏緊急,我們知道,隴右都護府知道,大宋朝廷裏未必知道。打了一年多的仗,宋國在陝西路布置了幾十萬兵馬,花費極大。他們朝廷裏麵,巴不得停戰跟以前一樣相安無事的大臣必然不少。再者,那些掌權的宰執相公們,也會怕前線大勝,武人乘此勢力大漲,以後不好管束。”
元昊點了點頭,沒有說話。這個道理他當然也知道,從少年時候起,他便注意收集大宋的情報,對那裏朝堂的爭鬥並不陌生。不過元昊自幼桀驁,一心要做皇帝,跟大宋和契丹平起平坐,怎麽會甘心再向大宋稱臣。如果黨項就他一個人,那是寧死也不願再向大宋稱臣求和的,但現實是不是。
野利仁榮和張陟已經是他最信得過,也是最支持他的人了,如果問別人,得到的答案會更加讓元昊難堪。西壽監軍司的竇維吉已經連臨陣投降的話都說了,還恬不知恥地派人來問元昊同意不同意,說個是字他就降了。至於其他的人,主張趁著路還沒斷,趕緊逃迴靈州去的已經是對元昊忠心的了,其他人開口就是一個降字。
在隴右諸軍的重壓之下,此時的元昊已經眾叛親離,想打也打不下去。高大全一路進展緩慢,是元昊用人命生生拖住的。這樣打下去,要想在天都山守一個冬天,天都山黨項的十萬精銳要全填在高大全進軍的路上,那裏候也就沒有守不守的問題了。
見元昊的麵色緩和下來,張陟和野利仁榮出了一口氣。這位烏珠自幼便野心勃勃,桀驁不馴,輕易聽不進去別人的話,一言不合就要殺人。還好,到了生死關頭,他能夠認清形勢,不憑著意氣讓全部人跟著他一起送死。
殿裏的氣氛不再那麽凝重,張陟道:“大丈夫能屈能伸,隻要烏珠出山打幾場勝仗,我們與大宋休兵便就沒有什麽。世人隻會說烏珠存悲天憫人之心,不願讓百姓受苦,而不是我們打不過宋軍才求和。太祖與宋爭戰數十年,戰戰和和,不求一時意氣。太宗皇帝依太祖舊命,向契丹和大宋稱臣,西拓河西之地,南壓吐蕃諸族,終於建此基業。此時局麵遠不到太祖的艱難時刻,隻要烏珠暫且稱臣,重整河西,靜候時機,不難東山再起。”
野利仁榮也道:“張相公是老成謀國之言,我們現在難過,隻是因為隴右文明老子一軍太過詭異。若是沒有他那裏連打幾仗,對麵宋軍並不是我們對手。如今我們委實不是隴右諸軍的對手,不如暫忍一時,用向宋稱臣。隻要雙方各守開戰前的故土,我們再整河西諸郡,壓服吐蕃諸蕃落,斷了隴右根本,那時又是另一番天地!”
元昊重重吐了口氣:“說到底,現在最要緊的是天都山要守住,與此同時出山打幾場勝仗,收拾人心。不管用多少代價,隻要天都山還在我們手裏,敗宋軍幾次,而後及時向宋休戰稱臣,便就一切如舊。隻是可惜,這一年多的伏我們白打了!”
說到這裏,元昊重重拍了扶手一下:“委實可恨!我如何咽下這口氣!”
張陟和野利仁榮對視一眼,都出了一口氣,靜靜站在那裏不說話。
在天都山前線的人,對當前局勢都看得很清楚,這仗黨項已經打不下去了。如果堅持一定要打,那就是死路一條,先心存僥幸的機會都沒有。現在最好的出路,便就是趁局麵沒有完全惡化,放手一搏,在東邊把西邊的失敗找補迴來。
隻要在涇原路和環慶路有一兩場三川口一般的大勝,再及時向宋求和,則就會重新贏得生機。運氣好了,說不定還會討迴被隴右攻占的土地,能夠要些會賜也說不定。
黨項的實力不足,大宋內部一樣矛盾重重。文官階層麵臨著新舊換代,加上根深蒂固的文武矛盾,再加上隴右諸軍與三衙禁軍的矛盾,操作得當,黨項一樣能夠為自己爭到足夠的好處。戰場上得不到的,未必不能在談判桌上要迴來。.
元昊看了看剛剛建好沒有多久的宮殿,迴過頭來,麵色陰沉,對站在下麵的野利仁榮和張陟道:“依昨日竇維吉來使所言,西壽監軍司必然不保,我們在天都山待下去沒大意思了。那裏一被宋軍占住,便就斷了我們迴靈州的道路,極是兇險。為今之計,隻好先棄了這裏,我帶大軍西出,去往韋州。如果有機會,予那兩路宋軍以重創!”
野利仁榮麵色沉重,對元昊道:“烏珠,這裏隻有我們三人,請明言。隴右軍對我們步步進逼,打了一年多,我們一點辦法沒有。不管是正麵對戰,還是據險地而守,我們都不是他們的對手。那裏可是十幾萬大軍,天都山一失,本國就再無翻身餘地了。現在看哪怕是涇原和環慶兩路兵馬全都沒了,我們也打不過隴右文明老子,全是死路。到韋州去又能如何?終究還是要被圍在那裏。現在就請烏珠明言,到韋州之後,我們是戰是和?”
“野利大王說得不錯,烏珠要下決心了。此戰之後,是戰是和?”作為黨項最重要的謀主之一,張陟知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不能模棱兩可。“定下了是戰是和,我們才能做出恰當的布置,不至茫然。事非尋常,烏珠早下決斷!”
元昊手緊緊握住座椅的扶手,青筋暴露,兩眼像是要噴出火來。過了好久,強自平息怒火,才沉聲問道:“戰又如何?和又如何?”
張陟斷然道:“一定要戰,死戰一條!如果求和,或許還有一線生機,保得住眼前的疆土和富貴。隻要留下了這線生機,便就不愁以後東出再起!”
野利仁榮也道:“烏珠當學父、祖故智,既然事已不可為,暫時稱臣又何妨?隻要還有基業在,便可靜候時機,徐平總不可能在隴右都護府一輩子!”
元昊到底是梟雄人物,心神漸漸平靜了下來,重重歎了一口氣:“真是隻有稱臣一條路了嗎?隻是我要和,宋人願不願意?現在他們正占上風,隻怕——”
“隻要定下來要和,就一切好辦!”張陟看了野利仁榮一眼,向元昊拱手。“此時環慶路宋軍集結於慶州以東華池寨那裏,暫時沒有西來的跡象。而涇原路宋軍分散於各寨,因為今年戰事打得早,沒有來得及集結。烏珠帶大軍出天都山,急攻鎮戎軍。隻要把鎮戎軍打下來,再把天都山守住,便就向宋稱臣求和。”
野利仁榮道:“張相公說得有道理,烏珠深思。我們這裏緊急,我們知道,隴右都護府知道,大宋朝廷裏未必知道。打了一年多的仗,宋國在陝西路布置了幾十萬兵馬,花費極大。他們朝廷裏麵,巴不得停戰跟以前一樣相安無事的大臣必然不少。再者,那些掌權的宰執相公們,也會怕前線大勝,武人乘此勢力大漲,以後不好管束。”
元昊點了點頭,沒有說話。這個道理他當然也知道,從少年時候起,他便注意收集大宋的情報,對那裏朝堂的爭鬥並不陌生。不過元昊自幼桀驁,一心要做皇帝,跟大宋和契丹平起平坐,怎麽會甘心再向大宋稱臣。如果黨項就他一個人,那是寧死也不願再向大宋稱臣求和的,但現實是不是。
野利仁榮和張陟已經是他最信得過,也是最支持他的人了,如果問別人,得到的答案會更加讓元昊難堪。西壽監軍司的竇維吉已經連臨陣投降的話都說了,還恬不知恥地派人來問元昊同意不同意,說個是字他就降了。至於其他的人,主張趁著路還沒斷,趕緊逃迴靈州去的已經是對元昊忠心的了,其他人開口就是一個降字。
在隴右諸軍的重壓之下,此時的元昊已經眾叛親離,想打也打不下去。高大全一路進展緩慢,是元昊用人命生生拖住的。這樣打下去,要想在天都山守一個冬天,天都山黨項的十萬精銳要全填在高大全進軍的路上,那裏候也就沒有守不守的問題了。
見元昊的麵色緩和下來,張陟和野利仁榮出了一口氣。這位烏珠自幼便野心勃勃,桀驁不馴,輕易聽不進去別人的話,一言不合就要殺人。還好,到了生死關頭,他能夠認清形勢,不憑著意氣讓全部人跟著他一起送死。
殿裏的氣氛不再那麽凝重,張陟道:“大丈夫能屈能伸,隻要烏珠出山打幾場勝仗,我們與大宋休兵便就沒有什麽。世人隻會說烏珠存悲天憫人之心,不願讓百姓受苦,而不是我們打不過宋軍才求和。太祖與宋爭戰數十年,戰戰和和,不求一時意氣。太宗皇帝依太祖舊命,向契丹和大宋稱臣,西拓河西之地,南壓吐蕃諸族,終於建此基業。此時局麵遠不到太祖的艱難時刻,隻要烏珠暫且稱臣,重整河西,靜候時機,不難東山再起。”
野利仁榮也道:“張相公是老成謀國之言,我們現在難過,隻是因為隴右文明老子一軍太過詭異。若是沒有他那裏連打幾仗,對麵宋軍並不是我們對手。如今我們委實不是隴右諸軍的對手,不如暫忍一時,用向宋稱臣。隻要雙方各守開戰前的故土,我們再整河西諸郡,壓服吐蕃諸蕃落,斷了隴右根本,那時又是另一番天地!”
元昊重重吐了口氣:“說到底,現在最要緊的是天都山要守住,與此同時出山打幾場勝仗,收拾人心。不管用多少代價,隻要天都山還在我們手裏,敗宋軍幾次,而後及時向宋休戰稱臣,便就一切如舊。隻是可惜,這一年多的伏我們白打了!”
說到這裏,元昊重重拍了扶手一下:“委實可恨!我如何咽下這口氣!”
張陟和野利仁榮對視一眼,都出了一口氣,靜靜站在那裏不說話。
在天都山前線的人,對當前局勢都看得很清楚,這仗黨項已經打不下去了。如果堅持一定要打,那就是死路一條,先心存僥幸的機會都沒有。現在最好的出路,便就是趁局麵沒有完全惡化,放手一搏,在東邊把西邊的失敗找補迴來。
隻要在涇原路和環慶路有一兩場三川口一般的大勝,再及時向宋求和,則就會重新贏得生機。運氣好了,說不定還會討迴被隴右攻占的土地,能夠要些會賜也說不定。
黨項的實力不足,大宋內部一樣矛盾重重。文官階層麵臨著新舊換代,加上根深蒂固的文武矛盾,再加上隴右諸軍與三衙禁軍的矛盾,操作得當,黨項一樣能夠為自己爭到足夠的好處。戰場上得不到的,未必不能在談判桌上要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