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趙禎帶著幾位宰執上前,俯視地圖前麵的沙盤。這沙盤極大,西起河西四郡,東到河東路的黃河,基本把整個黨項都包括其中。上麵依然是秦鳳路最詳細,各種山川地理,設的堡寨,修的道路,橋梁渡口,應有盡有。秦州軍和天都山黨項軍的軍事部署,那一帶有哪些城池關隘,駐紮了多少軍隊,估計有多少人戶、糧草,都一清二楚。而其他三路就簡略得多,僅有城池、關隘和駐有重兵的大堡寨,細節並不清晰。如延州門戶金明寨實際上是一個大型的堡寨群,下麵統領的寨堡數十,在這沙盤上卻隻是一處。這不是李璋對那裏不用心,而是延州經略司報到樞密院的情報就是如此,不成係統,沒有細節。
在沙盤前端詳良久,趙禎道:“虜在吾目中矣,番賊已在掌握!”
呂夷簡和李迪與眾宰執一起稱是,道:“若是山川地理、兵力部署各路都能如秦鳳路一般詳細明白,則如何措置防秋,樞府提出方略又有何難?運籌於帷幄之中,而決勝於千裏之外,古人誠不欺我,然也當如此明白才可。”
“虜在吾目中”是建武三年漢光武帝征伐隴右隗囂時,馬援聚米為山穀,向他指劃山川地理時,光武帝所說。此時徐平所經略的秦州一帶,便是當年馬援所要進軍的地方,不過現在李璋所製作的沙盤比當年馬援所作精細了不知多少,上麵情報也更詳盡,敵我雙方的攻防態勢一目了然。趙禎有感而發,心底何嚐不是想再建當年後漢的威風。
上一個冬天徐平兩場大勝,給了趙禎軍事實力不弱於黨項的信心,此次李璋在秦州攻占會州之後迴京奏報,給他演示前線戰事,又讓他第一次對軍事態勢有了清晰認識。聽了李璋所轉述的徐平對黨項的方略分析,看過了各種地圖,對黨項一戰怎麽打,趙禎首先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今天看了沙盤,最少對於西線戰事,已經了然於胸。
幾位宰執對著沙盤,與自己以前對戰事的了解一一對應,一會恍然大悟,又有時暗暗搖頭。宋軍的前線奏報還算詳細,但不成係統,看過各種奏章的人,當戰事聚焦在一個狹小區域的時候,還能理出頭緒來,一旦擴大到數州之地的範圍,聰明人也隻能夠理出個大概來。宋軍己方的情報不缺,但情報的分析是空白,僅僅靠官員的個人智力如何能行?
戰爭是短時間內敵我雙方快速移動、攻防的過程,局勢瞬息萬變,其中涉及到的信息量龐大,對決策的要求極高,其複雜性遠超過一般的事務。確實有天才的將領,能夠憑借敏銳的直覺,做出精準的判斷,從而贏得戰事的勝利。但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是因為可遇不可求,一國的生死存亡不能依賴在這上麵。這個時候,徐平這種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把戰事的情報分析和決策過程格式化,一切都攤到台麵上來,就可靠得多了。
呂夷簡叫過李璋,照著沙盤上顯出來的雙方形勢,問他最近的會州之戰的過程。這是最近的一場戰事,徐平的奏報一向詳盡,呂夷簡又天資過人,過目不忘,此時讓李璋對著沙盤講解,與前些日子收到的秦州奏章一一印證,很多疑問都豁然而解。
聽李璋講過,呂夷簡思索一會,對趙禎道:“陛下,照著這裏的山川地理,再按前些日子秦州奏來的軍情,秦鳳路如何防秋,臣已經心中有數。當今急切的事,是讓李璋按著秦鳳路的格、式,發到其餘各路經略司,把雙方軍情奏報上來。若是都如秦鳳路一般把雙方軍情標誌明白,則樞府所發宣命,就都有章可循。”
惟一的武將宰執王貽永道:“樞相所言自是不錯,不過要如秦鳳路一般奏報軍情,則軍中所費人力極多,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強行讓各路帥司奏報,隻怕也是不實的多。”
王貽永尚太宗女鄭國公主,本來是王溥之孫,尚公主後升排行改名貽永,與叔叔王貽慶成了同輩。他是外戚,名臣之後,雖然武將出身,其實並沒有帶兵打過仗,能在樞密院坐住,更多的是靠性格清靜,與人無爭。雖然沒打過仗,但多年為武職,對王貽永對軍中的情況比其餘幾位文臣熟悉得多。看著沙盤上奏鳳路軍事態勢分明,一切簡單明了,他卻深知要做到這一點絕不容易。依三衙禁軍的體製,軍中無僚佐,一切事務歸於統兵官。這種情況下各級統兵官能夠知道手下有多少人已是不容易,要讓他們按照秦鳳路這樣把軍情整理出來,絕對不可能做到。強行讓他們做,報上來的軍情隻怕也是亂編的。
旁邊的參政杜衍道:“自數年之前,徐平便就要在軍中行軍改。所說軍改,無非是在軍中設僚佐,把自收藩鎮精兵之後從軍中剝出去的幕職僚佐重新建起來。那個時候,三衙諸將喋喋不休,言亂了禁軍舊製,隻怕一遇戰事不堪使用。現在真遇到戰事了,還是徐平那裏補了僚佐的軍隊能打,宿將所帶的三衙精兵,卻連連戰敗,未立尺寸之功!現在樞密院要讓他們報軍情了,還是因為無僚佐,無人手,連軍情都報不精細!要滅番賊,看來隻怕還是要讓禁軍把舊的軍製改了,統兵官手中的權,收一部分上來!”
杜衍說完,幾位宰執都沒有吭聲。現在勢態已經清楚,徐平改了舊軍製,甚至連兵都不從傳統的沿邊三路招,戰力反而上來了。新軍製有沒有用,已經不需要懷疑。阻止新的軍製推廣的阻力,不再是新軍製好不好,而是三衙舊將同意不同意。
武將不預國政,同樣文臣也不預軍政,樞密院掌的是軍令,真正的軍政是在三衙的手裏。哪怕是地方駐泊禁軍的經略司,掌軍政的也是各個武將兵職,經略司依然是以掌軍令為主。秦鳳路是一個特殊情況,經略司把軍政、軍令合一了。
現在是戰時,朝中的主流意見就是給各路帥臣更大的權限,自然能夠容忍秦鳳路這樣做。就是其他幾路,帥司的權限也是增加的,他們沒有跟秦州那樣軍政、軍令合一,是因為帥臣並沒有管軍政的能力,而不是朝廷不讓他們管。但戰事結事,軍政、軍令應該怎麽分配,如何製衡,依然是要麵對的問題。不管是皇帝擔心的帝位穩固,還是文臣出於控製朝廷大政的目的,都不允許軍政、軍令全部由武將掌管,更加不允許合於一個衙門。
在中央層麵,樞密院和三衙的格局是不會變的,不管徐平在秦鳳路立下多少功績,中央的軍製改革,還是要在這個大框架下進行。軍製改革,要想推向全國,徐平還要給出一條如何適應樞密院、三衙分掌軍令、軍政的道路,如經略司一樣政、令合一是不可能的。
此時李璋所做的,實際還隻限於樞密院對新軍製的適應,三衙並沒有涉及。諸位宰執對新製態度謹慎,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
趙禎帶著幾位宰執上前,俯視地圖前麵的沙盤。這沙盤極大,西起河西四郡,東到河東路的黃河,基本把整個黨項都包括其中。上麵依然是秦鳳路最詳細,各種山川地理,設的堡寨,修的道路,橋梁渡口,應有盡有。秦州軍和天都山黨項軍的軍事部署,那一帶有哪些城池關隘,駐紮了多少軍隊,估計有多少人戶、糧草,都一清二楚。而其他三路就簡略得多,僅有城池、關隘和駐有重兵的大堡寨,細節並不清晰。如延州門戶金明寨實際上是一個大型的堡寨群,下麵統領的寨堡數十,在這沙盤上卻隻是一處。這不是李璋對那裏不用心,而是延州經略司報到樞密院的情報就是如此,不成係統,沒有細節。
在沙盤前端詳良久,趙禎道:“虜在吾目中矣,番賊已在掌握!”
呂夷簡和李迪與眾宰執一起稱是,道:“若是山川地理、兵力部署各路都能如秦鳳路一般詳細明白,則如何措置防秋,樞府提出方略又有何難?運籌於帷幄之中,而決勝於千裏之外,古人誠不欺我,然也當如此明白才可。”
“虜在吾目中”是建武三年漢光武帝征伐隴右隗囂時,馬援聚米為山穀,向他指劃山川地理時,光武帝所說。此時徐平所經略的秦州一帶,便是當年馬援所要進軍的地方,不過現在李璋所製作的沙盤比當年馬援所作精細了不知多少,上麵情報也更詳盡,敵我雙方的攻防態勢一目了然。趙禎有感而發,心底何嚐不是想再建當年後漢的威風。
上一個冬天徐平兩場大勝,給了趙禎軍事實力不弱於黨項的信心,此次李璋在秦州攻占會州之後迴京奏報,給他演示前線戰事,又讓他第一次對軍事態勢有了清晰認識。聽了李璋所轉述的徐平對黨項的方略分析,看過了各種地圖,對黨項一戰怎麽打,趙禎首先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今天看了沙盤,最少對於西線戰事,已經了然於胸。
幾位宰執對著沙盤,與自己以前對戰事的了解一一對應,一會恍然大悟,又有時暗暗搖頭。宋軍的前線奏報還算詳細,但不成係統,看過各種奏章的人,當戰事聚焦在一個狹小區域的時候,還能理出頭緒來,一旦擴大到數州之地的範圍,聰明人也隻能夠理出個大概來。宋軍己方的情報不缺,但情報的分析是空白,僅僅靠官員的個人智力如何能行?
戰爭是短時間內敵我雙方快速移動、攻防的過程,局勢瞬息萬變,其中涉及到的信息量龐大,對決策的要求極高,其複雜性遠超過一般的事務。確實有天才的將領,能夠憑借敏銳的直覺,做出精準的判斷,從而贏得戰事的勝利。但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是因為可遇不可求,一國的生死存亡不能依賴在這上麵。這個時候,徐平這種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把戰事的情報分析和決策過程格式化,一切都攤到台麵上來,就可靠得多了。
呂夷簡叫過李璋,照著沙盤上顯出來的雙方形勢,問他最近的會州之戰的過程。這是最近的一場戰事,徐平的奏報一向詳盡,呂夷簡又天資過人,過目不忘,此時讓李璋對著沙盤講解,與前些日子收到的秦州奏章一一印證,很多疑問都豁然而解。
聽李璋講過,呂夷簡思索一會,對趙禎道:“陛下,照著這裏的山川地理,再按前些日子秦州奏來的軍情,秦鳳路如何防秋,臣已經心中有數。當今急切的事,是讓李璋按著秦鳳路的格、式,發到其餘各路經略司,把雙方軍情奏報上來。若是都如秦鳳路一般把雙方軍情標誌明白,則樞府所發宣命,就都有章可循。”
惟一的武將宰執王貽永道:“樞相所言自是不錯,不過要如秦鳳路一般奏報軍情,則軍中所費人力極多,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強行讓各路帥司奏報,隻怕也是不實的多。”
王貽永尚太宗女鄭國公主,本來是王溥之孫,尚公主後升排行改名貽永,與叔叔王貽慶成了同輩。他是外戚,名臣之後,雖然武將出身,其實並沒有帶兵打過仗,能在樞密院坐住,更多的是靠性格清靜,與人無爭。雖然沒打過仗,但多年為武職,對王貽永對軍中的情況比其餘幾位文臣熟悉得多。看著沙盤上奏鳳路軍事態勢分明,一切簡單明了,他卻深知要做到這一點絕不容易。依三衙禁軍的體製,軍中無僚佐,一切事務歸於統兵官。這種情況下各級統兵官能夠知道手下有多少人已是不容易,要讓他們按照秦鳳路這樣把軍情整理出來,絕對不可能做到。強行讓他們做,報上來的軍情隻怕也是亂編的。
旁邊的參政杜衍道:“自數年之前,徐平便就要在軍中行軍改。所說軍改,無非是在軍中設僚佐,把自收藩鎮精兵之後從軍中剝出去的幕職僚佐重新建起來。那個時候,三衙諸將喋喋不休,言亂了禁軍舊製,隻怕一遇戰事不堪使用。現在真遇到戰事了,還是徐平那裏補了僚佐的軍隊能打,宿將所帶的三衙精兵,卻連連戰敗,未立尺寸之功!現在樞密院要讓他們報軍情了,還是因為無僚佐,無人手,連軍情都報不精細!要滅番賊,看來隻怕還是要讓禁軍把舊的軍製改了,統兵官手中的權,收一部分上來!”
杜衍說完,幾位宰執都沒有吭聲。現在勢態已經清楚,徐平改了舊軍製,甚至連兵都不從傳統的沿邊三路招,戰力反而上來了。新軍製有沒有用,已經不需要懷疑。阻止新的軍製推廣的阻力,不再是新軍製好不好,而是三衙舊將同意不同意。
武將不預國政,同樣文臣也不預軍政,樞密院掌的是軍令,真正的軍政是在三衙的手裏。哪怕是地方駐泊禁軍的經略司,掌軍政的也是各個武將兵職,經略司依然是以掌軍令為主。秦鳳路是一個特殊情況,經略司把軍政、軍令合一了。
現在是戰時,朝中的主流意見就是給各路帥臣更大的權限,自然能夠容忍秦鳳路這樣做。就是其他幾路,帥司的權限也是增加的,他們沒有跟秦州那樣軍政、軍令合一,是因為帥臣並沒有管軍政的能力,而不是朝廷不讓他們管。但戰事結事,軍政、軍令應該怎麽分配,如何製衡,依然是要麵對的問題。不管是皇帝擔心的帝位穩固,還是文臣出於控製朝廷大政的目的,都不允許軍政、軍令全部由武將掌管,更加不允許合於一個衙門。
在中央層麵,樞密院和三衙的格局是不會變的,不管徐平在秦鳳路立下多少功績,中央的軍製改革,還是要在這個大框架下進行。軍製改革,要想推向全國,徐平還要給出一條如何適應樞密院、三衙分掌軍令、軍政的道路,如經略司一樣政、令合一是不可能的。
此時李璋所做的,實際還隻限於樞密院對新軍製的適應,三衙並沒有涉及。諸位宰執對新製態度謹慎,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