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後孤軍——發掘抗戰烈士遺骨後續報道,總編拿起剛打印出來的清樣,仔仔細細地看了半個小時,然後摘下老花眼鏡,抬起頭,疑惑地看著我:“小於,這是你采寫的後續報道?”
“朱總,有什麽不妥了?”站在采編桌對麵的我,有幾分緊張地問道。在報社這麽多年,這還是第一次,就一篇報道,直接麵對這位在新聞界威名赫赫的報業集團總編的質詢。“有什麽意見您提出來,我馬上修改。”
“小於,坐下坐下,我們好好聊聊。”朱總看出了我的緊張,寬厚地笑笑,示意我在對麵沙發上坐下,“老張,你也坐下,我們一起談談。”
朱總口中的老張,就是我的頂頭上司,《夷陵日報》“社會紀實”版的責任編輯。
按照報社的工作流程,作為采訪記者的稿件,隻要責編審核通過就可以,是不需要總編直接審稿的。
今天早上,當我兩眼通紅,將兩天兩夜連軸轉趕出的報道交到老張手中時,老張匆匆看過,頓時將嘴巴一瞥,用兩個金魚泡似的凸眼看著我:“於記者,你這到底是虛構小說,還是新聞紀實?”
“當然是新聞紀實!“我答道,“這篇紀實,就是試圖迴答,留下那些忠骨的部隊,是一支怎樣的隊伍。”
老張瞟了瞟我,又低下頭仔仔細細地審讀這稿子,還是搖了搖頭:“文稿裏麵的情節過於具體和生動,虛構成分和想象空間太大,於記者,我建議你還是向文學雜誌,或者報社的文藝副刊投稿,這篇文稿發表在黨報社會紀實版,恐怕不太合適。“
“可是,這些都是有真實事件支撐的,如果放在文藝版,那對這篇報道效果會大大折扣。”我爭辯道。
作為兩頭兩夜的心血成果,我當然不希望,這篇飽含著激情和囑托的報道,會被讀者誤認為是一部無關輕重的小說。
“有史料支撐?”老張哂笑了一下,“整個文稿通篇看下來,沒有看到有什麽引用史料出處,也沒看到有引用證人證言。當然,於記者是軍轉幹部,不是新聞專業科班畢業,可能對紀實文學內涵了解得不夠。紀實,一定要用充分的事實根據,所有的細節,都要根植在事實基礎之上。”
平日裏,老張自詡為報社理論權威,當然不肯放過這展示才華的機會,“不過,於記者,我不得不佩服你的想象力,能將這個故事編的如此完美蕩氣迴腸。要不,我親自轉給文藝版的老李,讓她給你留一個月版麵,全文連載?”
“張總,我真的有事實依據,這些材料來自於……”我差點脫口而出,說出我與那位神秘老者的茶館私下會麵。
“來自於哪裏?”老張趕緊追問。
我嘴角噏動了幾下,但還是將快到嘴邊的話咽了下去。
“這篇文稿中一些細節違反常理,所以我認為真實性值得推敲。”老張抬了抬眼鏡看著我,厚厚的眼鏡片後麵閃過一絲難以琢磨的光:“這樣好不好?我們一起去見總編朱總,讓他看完稿子再定奪好不好!”
“聽張總說,你這篇稿子有足夠的材料支撐?”朱總起身,親手給我倒了一杯水,“主人公傅正範,我倒聽說過,是個真實人物。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湖南通電宣布起義的三十七名將領中,就有他的名字,後來,還擔任過解放軍高級將領,和人民政府的高級幹部。但他還有個妻妹,這就不知道了。還有,對國民黨高級將領之間矛盾揭示,也基本符合事實和個性特征。能將細節描寫得如此生動,應該有詳實的材料支撐。小於,能說說你是在哪裏得到這些寶貴史料的嗎?”朱總眼睛中充滿希翼。
“是…一個老人家提供的。”我支支吾吾說道。
“老人家?”朱總狐疑地看著我,“他是誰?我能見見他嗎?”
“我也不知道他是誰。”我如實迴答道,“這位老者是《夷陵日報》的一位讀者,看了那篇報道後,就主動打電話到報社,約了我在外見麵,並提供了很多珍貴的一手材料。這篇報道,就是根據老人家提供的材料寫的。”
“那麽,老人家提供的材料,我能看看嗎?”朱總問道。對新聞線索的高度敏感,是每一個記者的本能。
“我答應過老人家,”我麵露難色,“材料隻能我一個人看,絕不泄露給第三人。”
老張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架,意味深長地看了我一眼,不陰不陽地衝著朱總來了一句:“老朱,你我都老了,還是後生可畏呀!”
“朱總,張總!”老張那種小人般的曖昧態度激怒了我,“我以記者的職業道德和共產黨員的黨性保證,這篇紀實是完全依據史料而作,我隻是將那些幹巴巴的史料生動還原,絕對沒有杜撰的成分。”
“坐下坐下!”朱總笑了笑,“我當然相信自己的同誌。看得出來,和上篇報道一樣,字裏行間,你都充滿了激情。我做過多年記者,如果不是被真實的事件感動著,筆下流淌不出這麽精彩充實的文字。這樣,老張,你留出兩個版麵,全文刊登這篇紀實。”
“朱總,這恐怕不合適吧?”顯然老張沒料想到結局是這樣,連忙說道,“於記者這篇文稿太長了,兩個版麵可能都登載不下。”
“那就增加版麵。”朱總幹脆地說道,“對優質文稿,我們就不要局限於條條框框,隻要符合主旋律,讀者喜聞樂見的作品,我這裏一律開綠燈。”
“那好,我再去審稿,爭取後天見報。”老張無可奈何地說。
“不用了!文稿我看過了,小於寫得很用心,除了個別字句需要潤色外,基本不需要做什麽修改。”朱總拿起紅筆,在文稿上畫了幾個圈,改了幾個字,然後簽上自己的名字,交給老張,“你直接交給總編室排版。”
老張很不情願地接過文稿,和我一起走去總編室。快出門的時候,我聽見朱總在裏麵高聲打電話:“周廠長嗎?今天《夷陵日報》有十二版,對!多了增刊,你加印十萬份。是是!是關於抗戰烈士遺骨的後續報道,還是小於記者采編的。上次日報賣的一空,不得不加印五萬份,這次我們未雨綢繆,多印十萬份。”
果然如朱總所料,第二天,《夷陵日報》在各大報亭銷售得異常火爆。夷陵電台和夷陵電視台,都在新聞節目中,這篇文稿做了重點推薦。一時間,夷陵市區,街頭巷尾都在傳閱、討論這篇文稿。
編輯部裏,兩部外線電話,電話鈴聲此起彼伏,從早上開始,就一直未斷,我一直接聽到傍晚。
正如朱總預計的那樣,對這篇報道,讀者的反響異常熱烈,紛紛致電要求繼續采寫深入報道,有些熱心讀者還進一步提供了有價值的采訪線索。有些細心讀者,則對紀實內容提出了一些疑問,如:這支部隊如何在鬼子的重圍中生存下去的?這支由苦力民夫組成的隊伍,如何成為敵後勁旅的?那架被擊傷的日本飛機命運如何?有的則關心,傅正範和秦婉媛,會不會有圓滿的結局?
我無法迴答,隻得賣個關子——且聽下迴分解,因為這些,也是我最希望知道的。
而這一切的答案,就在那神秘的老者身上。
每一次電話鈴聲響起,我都充滿希望地拿起聽筒,期待著那個滄桑的聲音出現。
但一次次充滿希望,卻一次次落空。
連續兩天,我等待的那個電話,遲遲未來。
“朱總,有什麽不妥了?”站在采編桌對麵的我,有幾分緊張地問道。在報社這麽多年,這還是第一次,就一篇報道,直接麵對這位在新聞界威名赫赫的報業集團總編的質詢。“有什麽意見您提出來,我馬上修改。”
“小於,坐下坐下,我們好好聊聊。”朱總看出了我的緊張,寬厚地笑笑,示意我在對麵沙發上坐下,“老張,你也坐下,我們一起談談。”
朱總口中的老張,就是我的頂頭上司,《夷陵日報》“社會紀實”版的責任編輯。
按照報社的工作流程,作為采訪記者的稿件,隻要責編審核通過就可以,是不需要總編直接審稿的。
今天早上,當我兩眼通紅,將兩天兩夜連軸轉趕出的報道交到老張手中時,老張匆匆看過,頓時將嘴巴一瞥,用兩個金魚泡似的凸眼看著我:“於記者,你這到底是虛構小說,還是新聞紀實?”
“當然是新聞紀實!“我答道,“這篇紀實,就是試圖迴答,留下那些忠骨的部隊,是一支怎樣的隊伍。”
老張瞟了瞟我,又低下頭仔仔細細地審讀這稿子,還是搖了搖頭:“文稿裏麵的情節過於具體和生動,虛構成分和想象空間太大,於記者,我建議你還是向文學雜誌,或者報社的文藝副刊投稿,這篇文稿發表在黨報社會紀實版,恐怕不太合適。“
“可是,這些都是有真實事件支撐的,如果放在文藝版,那對這篇報道效果會大大折扣。”我爭辯道。
作為兩頭兩夜的心血成果,我當然不希望,這篇飽含著激情和囑托的報道,會被讀者誤認為是一部無關輕重的小說。
“有史料支撐?”老張哂笑了一下,“整個文稿通篇看下來,沒有看到有什麽引用史料出處,也沒看到有引用證人證言。當然,於記者是軍轉幹部,不是新聞專業科班畢業,可能對紀實文學內涵了解得不夠。紀實,一定要用充分的事實根據,所有的細節,都要根植在事實基礎之上。”
平日裏,老張自詡為報社理論權威,當然不肯放過這展示才華的機會,“不過,於記者,我不得不佩服你的想象力,能將這個故事編的如此完美蕩氣迴腸。要不,我親自轉給文藝版的老李,讓她給你留一個月版麵,全文連載?”
“張總,我真的有事實依據,這些材料來自於……”我差點脫口而出,說出我與那位神秘老者的茶館私下會麵。
“來自於哪裏?”老張趕緊追問。
我嘴角噏動了幾下,但還是將快到嘴邊的話咽了下去。
“這篇文稿中一些細節違反常理,所以我認為真實性值得推敲。”老張抬了抬眼鏡看著我,厚厚的眼鏡片後麵閃過一絲難以琢磨的光:“這樣好不好?我們一起去見總編朱總,讓他看完稿子再定奪好不好!”
“聽張總說,你這篇稿子有足夠的材料支撐?”朱總起身,親手給我倒了一杯水,“主人公傅正範,我倒聽說過,是個真實人物。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湖南通電宣布起義的三十七名將領中,就有他的名字,後來,還擔任過解放軍高級將領,和人民政府的高級幹部。但他還有個妻妹,這就不知道了。還有,對國民黨高級將領之間矛盾揭示,也基本符合事實和個性特征。能將細節描寫得如此生動,應該有詳實的材料支撐。小於,能說說你是在哪裏得到這些寶貴史料的嗎?”朱總眼睛中充滿希翼。
“是…一個老人家提供的。”我支支吾吾說道。
“老人家?”朱總狐疑地看著我,“他是誰?我能見見他嗎?”
“我也不知道他是誰。”我如實迴答道,“這位老者是《夷陵日報》的一位讀者,看了那篇報道後,就主動打電話到報社,約了我在外見麵,並提供了很多珍貴的一手材料。這篇報道,就是根據老人家提供的材料寫的。”
“那麽,老人家提供的材料,我能看看嗎?”朱總問道。對新聞線索的高度敏感,是每一個記者的本能。
“我答應過老人家,”我麵露難色,“材料隻能我一個人看,絕不泄露給第三人。”
老張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架,意味深長地看了我一眼,不陰不陽地衝著朱總來了一句:“老朱,你我都老了,還是後生可畏呀!”
“朱總,張總!”老張那種小人般的曖昧態度激怒了我,“我以記者的職業道德和共產黨員的黨性保證,這篇紀實是完全依據史料而作,我隻是將那些幹巴巴的史料生動還原,絕對沒有杜撰的成分。”
“坐下坐下!”朱總笑了笑,“我當然相信自己的同誌。看得出來,和上篇報道一樣,字裏行間,你都充滿了激情。我做過多年記者,如果不是被真實的事件感動著,筆下流淌不出這麽精彩充實的文字。這樣,老張,你留出兩個版麵,全文刊登這篇紀實。”
“朱總,這恐怕不合適吧?”顯然老張沒料想到結局是這樣,連忙說道,“於記者這篇文稿太長了,兩個版麵可能都登載不下。”
“那就增加版麵。”朱總幹脆地說道,“對優質文稿,我們就不要局限於條條框框,隻要符合主旋律,讀者喜聞樂見的作品,我這裏一律開綠燈。”
“那好,我再去審稿,爭取後天見報。”老張無可奈何地說。
“不用了!文稿我看過了,小於寫得很用心,除了個別字句需要潤色外,基本不需要做什麽修改。”朱總拿起紅筆,在文稿上畫了幾個圈,改了幾個字,然後簽上自己的名字,交給老張,“你直接交給總編室排版。”
老張很不情願地接過文稿,和我一起走去總編室。快出門的時候,我聽見朱總在裏麵高聲打電話:“周廠長嗎?今天《夷陵日報》有十二版,對!多了增刊,你加印十萬份。是是!是關於抗戰烈士遺骨的後續報道,還是小於記者采編的。上次日報賣的一空,不得不加印五萬份,這次我們未雨綢繆,多印十萬份。”
果然如朱總所料,第二天,《夷陵日報》在各大報亭銷售得異常火爆。夷陵電台和夷陵電視台,都在新聞節目中,這篇文稿做了重點推薦。一時間,夷陵市區,街頭巷尾都在傳閱、討論這篇文稿。
編輯部裏,兩部外線電話,電話鈴聲此起彼伏,從早上開始,就一直未斷,我一直接聽到傍晚。
正如朱總預計的那樣,對這篇報道,讀者的反響異常熱烈,紛紛致電要求繼續采寫深入報道,有些熱心讀者還進一步提供了有價值的采訪線索。有些細心讀者,則對紀實內容提出了一些疑問,如:這支部隊如何在鬼子的重圍中生存下去的?這支由苦力民夫組成的隊伍,如何成為敵後勁旅的?那架被擊傷的日本飛機命運如何?有的則關心,傅正範和秦婉媛,會不會有圓滿的結局?
我無法迴答,隻得賣個關子——且聽下迴分解,因為這些,也是我最希望知道的。
而這一切的答案,就在那神秘的老者身上。
每一次電話鈴聲響起,我都充滿希望地拿起聽筒,期待著那個滄桑的聲音出現。
但一次次充滿希望,卻一次次落空。
連續兩天,我等待的那個電話,遲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