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李曉峰確實有些犯難,將烏博列維奇推上總參謀長的位置,他肯定是樂意的,但與此同時,李曉峰也不願意放棄總裝備部部長的位置。倒不是他想將好處一個人全占了,而是在當前,總裝備部很重要。比如之前提到的導彈計劃和核彈計劃,如果沒有總裝備部和kgb的強烈堅持,就算有烏斯季諾夫也是搞不下去的。


    不光是這兩項計劃,在軍隊內部究竟該裝備和研發什麽武器,不同軍兵種之間有很多亂七八糟的建議。比如海軍的老頑固喜歡戰列艦不喜歡航母,比如空軍六發巨型洲際轟炸機,比如陸軍想要弄個超重型坦克玩玩。


    總而言之,各種莫名其妙的設想是一堆堆,但是前麵說了,蘇聯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將寶貴的資源都浪費在這些腦洞大開的項目上,那才真心是嗶了狗了。至少李曉峰是不能允許這些破爛項目搶資源的。所以掌控總裝備部也就很重要了。


    如果趕圖哈切夫斯基下台,將烏博列維奇調到總參去,那總裝備部誰接手?反正李曉峰暫時是沒有太好的人選的,要麽將特裏安達菲洛夫調迴來,要麽就隻能提拔沙波什尼科夫。但是前者是純粹的戰術和戰略家,對於行政尤其是軍內複雜的利益關係處理上,肯定沒有烏博列維奇那麽順手,畢竟後者在這個部門幹了十幾年,一切都門清。


    至於沙波什尼科夫,將他調迴來不是不可以,可讓誰去接收基輔軍區司令員呢?而且沙波什尼科夫畢竟不是純粹的自己人,並且其年紀大了而且身體並不是特別好。讓他當總裝備部長也隻能是過渡,從長遠看還是得找個更合適的人選。


    但是這個更合適的人選暫時是不存在的,如果過幾年,當羅科索夫斯基一幹人成長起來之後,李曉峰才不用擔心這個問題,而現在,他不管是扶上登上這個位置。後麵都麻煩。


    思來想去,李曉峰做了一個決定,那就是拖著唄,反正總參謀部的權力已經被限製了。圖哈切夫斯基就算想要作死都不是那麽容易了,讓他繼續幹下去也不是什麽不可接受的事。


    而且考慮到托洛茨基並不是那麽容易放手總參謀部,要讓他同意圖哈切夫斯基下台,必然要進行一定的利益交換。而從長遠看,這肯定會讓李曉峰吃虧。還不如就這麽將就著算了。最多也就是1945年,托洛茨基就得下台,老托都滾犢子了,圖哈切夫斯基想留也留不下,那時候順其自然的拿下總參謀部才是正道。


    基於這樣的想法,托洛茨基不吭聲,李曉峰自然也懶得出氣,圖哈切夫斯基在衛國戰爭中確實表現拙劣,但是他畢竟是第一批蘇聯元帥,畢竟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有功於社稷。趕走他多少顯得不近人情,李曉峰才不會傻乎乎的去當惡人呢。


    托洛茨基沒有想到某仙人竟然這麽有耐心,竟然能夠忍住總參謀部的誘惑,這下就輪到他坐蠟了。實話實說,圖哈切夫斯基不下台,他這邊其實也被動,原本準備坐享其成,誰想到李曉峰竟然不上當,這可怎麽辦?


    一時間,不管是托洛茨基還是李曉峰都不做聲了。反倒讓一開始搖搖欲墜的圖哈切夫斯基暫時穩住了陣腳。當然,圖哈切夫斯基並不知道他之所以能夠繼續當總參謀長,並不是政治局和軍委選擇繼續信任他,而是內部的權力和利益鬥爭中不得已的妥協和拖延。說白了就是時候未到。


    圖哈切夫斯基並不清楚這一點。他以為自己已經度過了難關,所以他那顆死灰一般的心髒又開始不安分了。他覺得應該抓住這次機會,拿出個好表現穩固自己的位置。


    所以,他圖謀已久的明斯克反擊作戰又被擺上了台麵,我們的總參謀長準備在八月末和九月初發動一波攻勢,將德軍趕出白俄羅斯!


    “這個家夥真是不知趣。就不能消停一點嘛!”


    這個消息讓李曉峰自然是很不高興,不光是因為一開始他就對所謂的明斯克反擊不感興趣,更重要的是,這個當口合適進行這樣的反擊作戰嗎?


    庫爾斯克戰役剛剛結束,雖然是打了一個大勝仗,但紅軍的損耗也是很大的,而且經過這四個多月的消耗,紅軍迫切的需要休整和補充。哪有能力投入新的反擊作戰?


    如果一定要進行這樣的反擊作戰,那辦法隻有一個,還是得拆東牆補西牆,而上一次圖哈切夫斯基這麽幹直接導致了烏克蘭戰局糜爛,再來一次,這是準備將好不容易才扳迴來的局麵再次葬送吧!


    自然,李曉峰是堅決反對所謂的明斯克反擊作戰,他的理由很充分:兵力不足,基層指戰員很疲憊需要休整,以及德軍的主力還是很強大的。


    那麽圖哈切夫斯基聽進去了嗎?他要是能聽進去就不是圖哈切夫斯基了。不過好在此時的總參已經不是彼時的總參,總參謀長必須跟著軍委的指揮棒走,所以他倡導的立刻進行明斯克反擊戰的計劃被駁迴了,不過也沒有徹底的否定他的建議,而是將這場戰役改為9月中下旬,等紅軍進行兩個月的休整和補充之後再進行。


    似乎是皆大歡喜了,其實不然,不管是李曉峰還是圖哈切夫斯基都不滿意這個結果,一個認為兵貴神速,另一個認為明斯克反擊戰這個設想就是垃圾,你說說能高興得了嗎?


    “不高興就對了,”托洛茨基很平靜的說道,“要是事事都順著安德烈同誌的意見,那還要我們這些人做什麽?”


    這麽說吧,其實這迴故意跟李曉峰過不去的就是托洛茨基,說白了老托還是想打破沉默,逼著某仙人主動跟他合作從而趕圖哈切夫斯基下台,要不然,那他就會不斷地利用圖哈切夫斯基給某仙人找麻煩。就是要煩死李曉峰。


    這樣的戰術有作用嗎?不好說,因為李曉峰雖然暫時能夠忍耐,但這不代表他能一直忍耐,至少是沒可能忍耐到1945年老托下台的那一刻。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圍繞許多軍事問題。李曉峰和圖哈切夫斯基之間都爆發了直接或者間接的矛盾,雙方的火氣是越來越大。比如在坦克炮的問題上,雙方就鬧得很不愉快。


    按照大部分同誌的印象,蘇聯的坦克炮和反坦克炮性能是低於同時期世界先進水平的。比如蘇聯的76.2毫米坦克炮實際上僅僅比美國的75毫米m3坦克炮強那麽一點。85毫米坦克炮還不如德國75毫米的kwk40和美帝的3英寸坦克炮(m7),至於d-10係列的100毫米也是不如德國88毫米的kwk43,隻比kwk36強點。


    事實真是這樣嗎?實際上這個問題很複雜,而且評論一門坦克炮是不是好用,得結合國力以及戰場環境來看。甚至光說炮都是扯淡。再好的坦克炮也僅僅是炮,離開了先進的彈藥光有炮有啥用?


    就比如說,在1941年以前,紅軍的坦克炮真的比世界同等水平差很多嗎?說實話,真不見得,當同時代的其他國家坦克還在玩機槍和37毫米炮的時候,蘇聯用的是45毫米坦克炮,就這個45炮的性能來說,擊毀同時期的其他坦克是基本沒問題的。


    但是當時蘇聯滿足了嗎?並沒有滿足,相反。蘇聯裝甲兵和炮兵深感火力不足(純屬於自己嚇唬自己),而且隨著新一代坦克立項上馬,更大威力的反坦克炮就提上了日程。比如格拉賓設計局就承接了57毫米和107毫米反坦克炮的研製任務。


    其中的這個57毫米反坦克炮就是後來的zis-2,(92廠獲得了“斯大林工廠”的榮譽稱號,全稱為zavodimenistalina,所以該廠研製的火炮被稱為zis型)。


    zis-2在1940年服役時,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反坦克炮之一,這種火炮發射重3.14公斤的br-271穿甲彈可以達到1000米/秒的初速,在1000米距離上可以穿透90毫米厚的垂直裝甲,在1500米距離上仍然有75毫米的穿甲威力。


    而且請注意。zis-2型並非當時格拉賓設計局研製的身管最長的57毫米炮,另一種1940年11月開始研製的zis-1kv型57毫米炮身管長達86倍口徑。使用br-271時初速達1150米/秒,但是壽命過短。按格拉賓本人的說法:“射擊40發後,初速和精度就明顯下降。50發以後,炮彈就不旋轉並且開始翻跟頭(膛線被打禿了!)”,盡管格拉賓的說法有些誇張,但zis-1kv壽命過短是個不爭的事實,後來zis-4也受到過類似的困擾。


    可以看到,1943年以前。zis-2的威力是足夠使用的,哪怕是經過改進的四號坦克碰上了zis-2也隻有被吊打的份。但是很好很強大的zis-2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生產太麻煩而且造價太高。以至於產能十分有限,而且請注意zis-2誕生得有點“太晚”,從1940年開始,蘇聯已經開始準備戰爭了,而當時紅軍的普遍看法是45毫米火炮的威力和潛力有限,必須發展更好的反坦克炮取代他們。


    為了盡快的完成這一任務,格拉賓設計局創造性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將性能不是很理想的f22加農炮身管和zis-2的炮架結合在一起,攢出了zis-3。這也就是後來紅軍炮兵的反坦克主力武器。至於zis-2則繼續改進和發展,等工藝成熟之後再量產。


    當然,總所周知1941年衛國戰爭就爆發,zis-2的量產工作就被前線急迫的需求所取代了。對於紅軍來說,生產成本更高,生產技術更複雜的zis-2真心是用不起,隻能拿zis-3先湊活了。


    因為戰爭的關係,本來才應該是紅軍主力坦克炮的zis-2也隻能退居幕後默默流淚了。所以隻有一小部分炮兵和裝甲兵獲得了這種武器(炮兵是zis-2,而裝甲兵則是t-34-57,其裝備zis-2的改進版zis-4坦克炮,後來發展成為了zis-4m)。


    這麽說吧,這個zis-2及其改進版本的57毫米坦克和反坦克炮實際上比後來廣泛裝備t-34的d-5t85毫米坦克炮威力要大一些(zis-2使用br-271p和br-271n時穿甲威力在1000米距離上分別達到105毫米/90度和140毫米/90度,而在500米距離上更是分別達到145毫米/90度和155毫米/90度。而br-271n在1500米距離上仍然有125毫米的穿甲威力!)


    這麽說可能沒有直觀的映像,直截了當一點就是zis-2和zis-4使用br-271n彈(apcr)時,可以在1200米的距離上擊穿老虎的裝甲。穿甲威力是相當可觀的。


    當然,也得有一說一。apcr彈這種“神器”對蘇聯來說太高端了,並不是所有的坦克和反坦克炮都能配備的,一般都隻配發給最優秀的炮手。當然這在當年其他國家也是普遍現象,畢竟鎢資源有限,而且碳化鎢彈芯的生產也是相當的麻煩。


    就拿不差錢的美帝來說。1944年登陸諾曼底之後,配發給三英寸和m1a176.2毫米坦克炮(請注意,不是後來的阿布拉姆斯坦克啊!廣泛用於m4坦克、m10坦克殲擊車)使用的的t4高速穿甲彈(也就是apcr彈,或者叫hvap彈)有多少?兩千發而已!


    到了1945年阿登反擊戰結束時,被德軍裝甲部隊虐了一輪的美國坦克和坦克殲擊車這才瘋狂的申請t4,並馬上換裝使用76.2毫米m1a1坦克炮的m4。而截至到三月份,美帝豁出去了才給前線配發了多少t4?一萬八千發而已!


    一萬八千發很多嗎?其實算算美帝在西線的76.2毫米坦克炮數量,你就知道每個車組能分到多少了,用美國人自己後來的記錄來說,在1945年以前每個月每個車組僅僅能獲得一發t4穿甲彈。而到了1945年2月。也僅僅是每個車組一次性接收5發t4穿甲彈。甚至美帝奮戰在法國阿爾薩斯的第6集團軍在1945年1月前沒有接收過一發t4。


    為啥會這麽悲劇,關鍵的原因就是鎢不夠用的,哪怕是美帝這樣的土豪都不能敞開了用。而且t4也不是想象中那麽完美,實際在戰場上,t4的效果比實驗中差不少,在800到100碼(731到914米)的正常交戰距離上,無法擊穿黑豹改進型的正麵裝甲,隻能擊穿其側麵。


    再迴過頭來說這個zis-2,原計劃中它才是蘇聯應該廣泛裝備的坦克和反坦克炮,隻不過因為戰爭的原因。其優先級一下子就掉了下去。曆史上蘇聯也是在1943年之後遭遇了虎豹之後,感覺zis-3的火力不夠用了,這才想重新發展zis-2。當然,我們也知道。zis-2依然沒有迎來春天,在坦克炮競爭上,這一次將其pk下去的是後來的d-5係列。


    雖然從穿甲威力角度講d-5還不如zis-2,但是d-5的生產工藝和生產成本實在比zis-2低太多了(其身管和52-k高炮基本是一迴事),所以zis-2極其發展型zis-4和zis-4m又一次被裝甲兵放棄了(但是炮兵還是廣泛裝備了)。


    而現在,當德國的黑豹第一次登上戰場之後。敏感的紅軍裝甲兵立刻就覺得火力不足了,認為很有必要給坦克和反坦克部隊換裝更好的火炮。而在這個問題上,圖哈切夫斯基更欣賞zis-2係列,而李曉峰認為d-5係列就夠了。


    好家夥這就是不可調和的矛盾了,圖哈切夫斯基堅持要重新恢複zis-2的生產,而李曉峰是堅決不同意。那麽李曉峰為什麽不同意呢?原因其實之前已經說過了,那就是zis-2生產麻煩而且壽命低。


    首先這是一門71倍口徑的超長加農炮,眾所周知火炮身管越長加工也就越麻煩,而且更要命的是zis-2所使用的穿甲彈需要比較高的製造工藝。而要想發揮其優異的性能,就必須搭配更好的穿甲彈。而現在蘇聯的穿甲彈生產工藝實際上是不過關的(1941年時,連45毫米坦克炮和反坦克炮穿甲彈質量都是奇差)。哪怕是烏斯季諾夫一再的抓生產加強工藝,也僅僅是暫時解決了76.2毫米火炮的穿甲彈問題。


    這個時候上馬難度更高的br-271係列,這合適嗎?而且坦克炮的主要任務不僅僅是反坦克,還需要配合步兵作戰,擊毀工事的能力也是相當重要的。而在這方麵zis-2天生就不擅長,其高爆榴彈威力太低了。


    問題是,李曉峰跟圖哈切夫斯基講道理,後者卻根本聽不進去,始終堅持反裝甲才是第一位的,必須提前預防德軍更先進的坦克威脅……(未完待續。)


    ps:鞠躬感謝xxxxxxjj、深海蝸牛、89卅、懶惰的讀者、懶惰的讀者、hzwangdd和尤文圖斯同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兵在1917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口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口鐵並收藏天兵在1917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