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時光穿梭,下半年進入八分月之後,那是一眨眼就奔向了年底。不知不覺193年就過去一大半,在這一年裏最大的事件就是列寧退休、德國廢止《凡爾賽條約》以及蘇聯和日本在哈拉哈河的撕逼大戰。
這是從和平走向戰爭的一年,從這一年開始,不管是歐洲還是亞洲都開始不得安寧。不客氣地說,轉過年來,一場新的世界大戰就已經不可阻止了。
實際上從這一年開始,主要軸心國已經趨於形成,甚至比曆史上形成得更加早!193年1月末,已經是內憂外患的岡田啟介內閣突然再次遭到沉重打擊,青年皇道派軍官策動了一次針對統製派的大規模刺殺事件(曆史上的二二六事件),雖然行兇者很快被鎮壓下去,但造成的影響是空前的。
岡田啟介不得因此辭職,而支持北進戰略的皇道派也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從那一天開始,鬼子基本放棄了北進路線,改為南下發展。在這一政策的指引下,東北的局勢開始緩和。甚至鬼子關於興安省的問題作出了極大的讓步(在鬼子自己看來是讓步)。
鬼子建議,興安省臨時政府可以繼續存在下去,隻要興安省臨時政府承認自己是滿洲國下屬的自治省,一切都好談。
對於這個提議,馮玉祥和馬占山都一度有些動心,至於蘇聯方麵自然也認為可以接受。但是卻遭到了李曉峰的堅決反對。
“如果承認興安省屬於滿洲國,等於是蘇聯政府間接承認了偽滿洲的合法性……鑒於我們同中華民國、同英法為主導的國際社會在最近一段摩擦不斷,不斷地遭到詆毀和攻擊。在這種情況下間接承認偽滿洲的國際地位。會遭到了更大的非議。”
李曉峰的話有道理嗎?有,因為美國和英國對偽滿洲國的態度是十分明確的,那就是“永遠”不予承認。一旦蘇聯承認,哪怕是間接承認了偽滿洲,那美蘇和蘇英關係肯定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因為這不符合美英兩國在華利益。
當然蘇聯和英國的關係也就是那麽迴事,大家誰也不求誰。但是美蘇關係卻不一樣。在蘇聯的工業化進程中,作用最大的就是美國。蘇聯的汽車工業幾乎完全都是美國技術。三十年代更是大規模的從美國引進機床設備並大量聘請美國顧問。
如果美蘇關係因為偽滿洲國受到影響,波及到了蘇聯正在進行的工業化,那就得不償失了。
那麽曆史上蘇聯為什麽會承認偽滿洲國呢?其實看看那個《蘇日中立條約》也就是《蘇日互不侵犯協定》的簽字的日期,你就知道了。時間是1941年4月13日。也就是衛國戰爭爆發之前兩個月。
那個時間段正是軸心國勢頭高漲的時候,德國在歐洲用閃電戰擊敗了法國,將英國人折騰得焦頭爛額,以至於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顱向美國表弟求援。鬼子也差不多占領了半個中國。
舉目四望,反法西斯前景一片黯淡。作為同時和德國、日軍接壤的國家。蘇聯肯定要采取一些自保措施,在這種情況下,恐怕是換做美帝也會選擇妥協。
而且從曆史上看,這個條約確實避免了蘇聯陷入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麵,從人家的國家利益出發。這是非常成功的外交勝利。
當然,在這個時空,李曉峰暫時是不打算跟鬼子簽訂什麽中立條約的。現在還不是1941年,而且剛剛才教訓了鬼子一頓,用不著對鬼子妥協。…
在他看來,興安省已經輪不到鬼子說三道四了,不服氣咱們就繼續打,看誰先撐不住!
當某仙人搬出了美國作為論據。準備接受鬼子條件的大佬沉默了。思考了片刻之後,托洛茨基問道:“安德烈同誌。那你認為我們該怎麽做?或者說怎麽做既能體麵的結束戰爭,又不至於開罪英美呢?”
托洛茨基這等於是踢皮球了,這個難題他解決不了,那幹脆就讓某人自己去解決。
李曉峰想了想迴答道:“鑒於我國唯一承認並建立了外交關係的中國合法政府是南京國民政府,我們應當尊重南京方麵對於興安省的主權……”
他還沒說完,斯大林就急了:“你的意思是說拱手將紅軍激戰三個月,付出了大量流血犧牲的戰果送給南京,讓英國人逞心如意?!”
“我當然不是這個意思。”李曉峰笑了笑迴答道,“南京方麵對興安省的主權是不容辯駁的,但是鑒於南京方麵無力行使主權,也無力保住國土。那麽確保該省不受敵對勢力的侵略,確保中國公民的人權不受侵害,就該由我國和國際社會共同負責。”
“我建議,可以在這個問題上爭取美國的支持,我國保證尊重中國對興安省的主權,以及保護中國公民的人身安全,由美國政府負責監督實施……”
這個建議一經提出,政治局的大長老們都傻眼了,誰能想到某人竟然出了這麽一個主意。
“美國人能同意嗎?”托洛茨基皺眉問道。
“我認為是有可能的,”李曉峰笑著迴答道,“英美兩國為了維護本國利益都持有遏製日本在華野心的主觀意願。但是他們在華利益並不是完全一致的。美國人並沒有跟英國人穿一條褲子,如果我們給美國人一點好處,相信他們願意發揮作用。”
美國人有這個意思嗎?應該說有,雖然孤立主義依然是雷打不動,但這並不是說美國國內的政治勢力就願意窩在北美這麽一畝三分地折騰。拓展美國的國際影響力其實也是他們的願望。否則一戰美國人也沒必要參合了,別把他們真的當成了民主國家的活雷鋒!
隻不過讓美國人比較悲劇的是,他們剛剛上場就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除了給歐洲的表哥們留下一個狗大戶的印象,美*人在一戰中的表現實在談不上有多好。
這也間接導致了在戰後分蛋糕中,美國人並沒能完全跟英法平起平坐。大失所望的美國人隻能再一次撿起孤立主義的遮羞布,再一次躲迴老家等待。
這麽說吧,孤立主義其實就是美國人同英國爭奪第一把交椅失敗之後的自我安慰,說是遮羞布也不為過。隻要到了條件合適的時候,美國人毫不介意扔掉這塊破布。君不見二戰之後。美帝還有人提什麽孤立主義嗎?
美國人其實就是矯情,明明想在國際社會發揮更大的作用。但是又擔心英國人不給麵子,隻能弄這麽一個玩意兒自我安慰。而實際上,隻要條件成熟,他們是很願意參合事情的。
比如這一次。條件就比較成熟。首先,蘇聯給出的借口和條件都不錯。一直以來美國在華勢力範圍都是長江下遊,對於東北地區缺乏影響力。這一次蘇聯人給了他們介入東北事務的機會,為什麽不試一試呢?
其次,就在蘇聯人拋出橄欖枝的同時,德國、日本和意大利提前簽訂了曆史上那個著名的《*產國際協定》,這個協定意味著德國、日軍和意大利軸心初步形成。…
不用說這個協定就是衝著蘇聯去的,出於平衡國際勢力的角度出發,美國人自然要偏向蘇聯一點。答應蘇聯人的提議也就很正常了。
最後,英國人不是一直在吼興安省的人道主義災難嗎?如果美國能在這場所謂的災難中發揮比英國更大的作用,不是間接證明了比英國表兄強麽!
所以蘇聯人剛剛提議。美國人就一口答應了下來,很快就無視日本的抗議派遣了一個規模龐大的監督團以及紅十字會前往興安省。
這一下給英國和日本氣得,英國人是忙活了半天,就指望通過施加壓力讓蘇聯屈服,好混一點兒東北利益。至於日本人,本來在長江流域就跟英美爭得不可開交。這下倒好,美國鬼畜都抵達皇軍在華大本營了。這簡直是大大的失敗!
頓時,這兩國的政壇就炸開了鍋。可是無論他們怎麽鬧騰,蘇聯和美國就是不為所動,該怎麽做就怎麽做。給這兩家氣得,簡直是七竅生煙!
“可是最後咱們不還是讓美國人沾了便宜嗎?”霧風耶維奇很不理解地問道,“既然如此,何不幹脆對英國人退一步?”
李曉峰搖了搖頭:“你不懂。英國人比美國人難纏多了。放英國人進入東北,其危害比美國人大十倍!哪怕是把我國在東北的利益完全給日本人,也比讓英國人插手東北來得安全!”
“那您就不擔心兩國關係破裂?”霧風耶維奇又問道。
“破裂就破裂唄!”李曉峰笑了笑道,“反正咱們也不求他,而且就算求英國人,人家也不會給咱們好臉色。對於英國人來說,我們是破壞他們在歐洲和世界布局的搗蛋鬼,怎麽都不可能給我們好臉色看。”
微微一頓,他又道:“而美國人不一樣,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英國人的競爭對手,而且是暫時處於下風的競爭對手。他們很樂意拉攏一批小夥伴一起拆英國人的台。比如說我們,如果不是意識形態上的巨大分歧,美國人會更加賣力地拉攏咱們,他巴不得我們去攪和英國人的好事。”
霧風耶維奇點點頭道:“我明白了,也就是說一旦有一天英國的勢力崩潰了,而我們又重新強大起來,那時候美國人就會將我們當成敵人,是吧?”
“你說得很對!”李曉峰一邊說一邊在心裏補充了一句:“這一天已經快了。”
當然,李曉峰並沒有認為現在的蘇聯就有這份實力,客觀上說蘇聯在世界主要強國中依然是吊車尾的存在,現在就想去挑戰大流氓的霸權,那就是自不量力。最典型的的榜樣就住在隔壁——看看德國人。國際政壇上的活雷鋒,以自身的毀滅挖斷了英法兩國的牆角,讓這兩國維持了數百年的殖民體係解體崩潰。客觀上促進了世界的發展。
李曉峰可不想當改朝換代的活雷鋒,最好還是像曆史上一樣,讓德國人去趟雷吧!說實話,這兩年德國人的表現真心是出色,希特勒這個家夥雖然有點神神叨叨的,但還真有點本事,反正經過一係列的忽悠*給英法兩國弄得五迷三道。不斷地解開鎖緊德國戰爭機器的枷鎖。
這期間,李曉峰是一直偷著樂。他真心想看看四年之後,被英法“寵壞了”的德國人沒有首先去消滅*,而是第一鋤頭就挖斷帝國主義的牆根時,他們會是什麽表情。說實話。他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當然,這還需要時間,而且蘇聯還得修煉好內功。否則,當帝國主義的牆根被挖倒時,蘇聯沒有足夠的實力去獲取政治利益。
所以進入193年下半年,李曉峰的關注重點就不是遠東戰場,而是正在蓬勃發展的蘇聯汽車工業。
和政治局關注的焦點不同,李曉峰並沒有將目光僅僅放在美國人那裏,如果僅僅是民用車輛。大量引進美國技術沒有問題。但是對於當時的蘇聯,尤其是紅軍來說,引進福特技術的吉斯卡車實在是湊合。是的。別看紅軍在二戰中生產了大量的吉斯卡車,但是這是迫不得已,是紅軍在沒有選擇下的選擇。
客觀上說,吉斯夠便宜,生產也簡單,很符合蘇聯的實際情況。但同時也必須看到。吉斯畢竟是民用車輛,載重能力和牽引能力有限。對於基礎設施落後的蘇聯來說,它真心隻能湊合用。
與此同時,看看同時期的其他各國,軍用底盤都是專門設計的,性能比毛子的民用品高得多。曆史上在二戰中,毛子如果不是獲得了美國的大量援助,所謂紅軍的大炮兵主義根本就玩不起來(嚴重缺乏載重卡車)。
而現在,政治局關注的焦點依然是便宜的民用貨,如果不出意外,一旦開戰,載重卡車的短板就會要了紅軍的老命。李曉峰可不想掉坑裏,所以很有必要引進專門的技術,發展符合紅軍需要的載重卡車。
那麽當時的選擇多嗎?應該說還是不少的,德蘇關係還沒有徹底撕破臉,在汽車工業上,德國人還沒有卡脖子。不管是奔馳、歐寶、寶馬還是man都有技術能滿足紅軍的需要。至於美國人,不管是貨車中的凱迪拉克(肯沃斯卡車,屬於佩卡集團)還是福萊納貨車公司也都能滿足需求,甚至連芬蘭的sisu(西蘇)卡車也能勝任。
不過李曉峰對這幾家都沒有興趣,德國貨雖然好,但是加工要求太高,不符合蘇聯的國情。在中小型貨車領域已經選了福特,大卡車就沒必要讓美國人繼續參合了,多元化的引進技術避免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很重要。至於sisu,誠然後來的西蘇卡車很符合蘇聯的路況,但是這畢竟是一家成立於1931年的公司,當年在技術上並不拔尖。而且引進芬蘭技術會讓一部分大佬很尷尬。
思來想去,李曉峰將目光對準了捷克和奧地利,不管是太脫拉、斯柯達還是斯太爾都能滿足紅軍的需要。而且作為東歐的這一票小國,其市場本來就不大,相信他們很願意拓展國際市場。
經過雅科夫的考察,李曉峰最後將目光鎖定了捷克的太脫拉和斯柯達。尤其是前者,作為卡車中的越野之王,它相當符合紅軍的野戰條件。畢竟紅軍需要的不僅僅是公路運輸卡車,而是擁有良好越野性能的載重底盤。
很快,在193年1月,在李曉峰的強烈要求,以及提供無息貸款的支持下,引進太脫拉卡車及發展真正軍用底盤的工作全麵鋪開。按照李曉峰的要求,重點發展的將是全驅卡車,重點就是6x6型號,甚至8x6和8x8型號也在未來規劃當中。
說實話,對此李曉峰是很急迫的,眼看就是1936年了,滿打滿算離德國吞並整個捷克斯洛伐克也是兩年多的時間。如何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全方位的榨幹太脫拉的技術,這真心是個難題。
為此,某仙人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對於捷克來的技術專家,一律用中央委員的標準予以接待,甚至從全國抽調最好的技術人員跟著學習,那真心是一分一秒都不帶浪費的。
在李曉峰的扶持下,在烏拉爾山區,一座嶄新的汽車城拔地而起。這座後來被稱為安德烈工廠的汽車城,從1941年6月開始在四年內生產了超過兩百萬輛載重卡車,其中接近一半是6x6型號,剩下的也多為8x4型號,解決了紅軍炮兵對牽引車輛的迫切需要。在二戰勝利的那一天,該城被授予了紅旗勳章。
而就在李曉峰忙著引進太脫拉技術的時候,在伊比利亞半島上,一場空前的政治危機已經迫在眉睫,圍繞著西班牙未來的走向,納粹德國和紅色蘇聯第一次在戰場上進行正麵交鋒……(未完待續)
時光穿梭,下半年進入八分月之後,那是一眨眼就奔向了年底。不知不覺193年就過去一大半,在這一年裏最大的事件就是列寧退休、德國廢止《凡爾賽條約》以及蘇聯和日本在哈拉哈河的撕逼大戰。
這是從和平走向戰爭的一年,從這一年開始,不管是歐洲還是亞洲都開始不得安寧。不客氣地說,轉過年來,一場新的世界大戰就已經不可阻止了。
實際上從這一年開始,主要軸心國已經趨於形成,甚至比曆史上形成得更加早!193年1月末,已經是內憂外患的岡田啟介內閣突然再次遭到沉重打擊,青年皇道派軍官策動了一次針對統製派的大規模刺殺事件(曆史上的二二六事件),雖然行兇者很快被鎮壓下去,但造成的影響是空前的。
岡田啟介不得因此辭職,而支持北進戰略的皇道派也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從那一天開始,鬼子基本放棄了北進路線,改為南下發展。在這一政策的指引下,東北的局勢開始緩和。甚至鬼子關於興安省的問題作出了極大的讓步(在鬼子自己看來是讓步)。
鬼子建議,興安省臨時政府可以繼續存在下去,隻要興安省臨時政府承認自己是滿洲國下屬的自治省,一切都好談。
對於這個提議,馮玉祥和馬占山都一度有些動心,至於蘇聯方麵自然也認為可以接受。但是卻遭到了李曉峰的堅決反對。
“如果承認興安省屬於滿洲國,等於是蘇聯政府間接承認了偽滿洲的合法性……鑒於我們同中華民國、同英法為主導的國際社會在最近一段摩擦不斷,不斷地遭到詆毀和攻擊。在這種情況下間接承認偽滿洲的國際地位。會遭到了更大的非議。”
李曉峰的話有道理嗎?有,因為美國和英國對偽滿洲國的態度是十分明確的,那就是“永遠”不予承認。一旦蘇聯承認,哪怕是間接承認了偽滿洲,那美蘇和蘇英關係肯定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因為這不符合美英兩國在華利益。
當然蘇聯和英國的關係也就是那麽迴事,大家誰也不求誰。但是美蘇關係卻不一樣。在蘇聯的工業化進程中,作用最大的就是美國。蘇聯的汽車工業幾乎完全都是美國技術。三十年代更是大規模的從美國引進機床設備並大量聘請美國顧問。
如果美蘇關係因為偽滿洲國受到影響,波及到了蘇聯正在進行的工業化,那就得不償失了。
那麽曆史上蘇聯為什麽會承認偽滿洲國呢?其實看看那個《蘇日中立條約》也就是《蘇日互不侵犯協定》的簽字的日期,你就知道了。時間是1941年4月13日。也就是衛國戰爭爆發之前兩個月。
那個時間段正是軸心國勢頭高漲的時候,德國在歐洲用閃電戰擊敗了法國,將英國人折騰得焦頭爛額,以至於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顱向美國表弟求援。鬼子也差不多占領了半個中國。
舉目四望,反法西斯前景一片黯淡。作為同時和德國、日軍接壤的國家。蘇聯肯定要采取一些自保措施,在這種情況下,恐怕是換做美帝也會選擇妥協。
而且從曆史上看,這個條約確實避免了蘇聯陷入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麵,從人家的國家利益出發。這是非常成功的外交勝利。
當然,在這個時空,李曉峰暫時是不打算跟鬼子簽訂什麽中立條約的。現在還不是1941年,而且剛剛才教訓了鬼子一頓,用不著對鬼子妥協。…
在他看來,興安省已經輪不到鬼子說三道四了,不服氣咱們就繼續打,看誰先撐不住!
當某仙人搬出了美國作為論據。準備接受鬼子條件的大佬沉默了。思考了片刻之後,托洛茨基問道:“安德烈同誌。那你認為我們該怎麽做?或者說怎麽做既能體麵的結束戰爭,又不至於開罪英美呢?”
托洛茨基這等於是踢皮球了,這個難題他解決不了,那幹脆就讓某人自己去解決。
李曉峰想了想迴答道:“鑒於我國唯一承認並建立了外交關係的中國合法政府是南京國民政府,我們應當尊重南京方麵對於興安省的主權……”
他還沒說完,斯大林就急了:“你的意思是說拱手將紅軍激戰三個月,付出了大量流血犧牲的戰果送給南京,讓英國人逞心如意?!”
“我當然不是這個意思。”李曉峰笑了笑迴答道,“南京方麵對興安省的主權是不容辯駁的,但是鑒於南京方麵無力行使主權,也無力保住國土。那麽確保該省不受敵對勢力的侵略,確保中國公民的人權不受侵害,就該由我國和國際社會共同負責。”
“我建議,可以在這個問題上爭取美國的支持,我國保證尊重中國對興安省的主權,以及保護中國公民的人身安全,由美國政府負責監督實施……”
這個建議一經提出,政治局的大長老們都傻眼了,誰能想到某人竟然出了這麽一個主意。
“美國人能同意嗎?”托洛茨基皺眉問道。
“我認為是有可能的,”李曉峰笑著迴答道,“英美兩國為了維護本國利益都持有遏製日本在華野心的主觀意願。但是他們在華利益並不是完全一致的。美國人並沒有跟英國人穿一條褲子,如果我們給美國人一點好處,相信他們願意發揮作用。”
美國人有這個意思嗎?應該說有,雖然孤立主義依然是雷打不動,但這並不是說美國國內的政治勢力就願意窩在北美這麽一畝三分地折騰。拓展美國的國際影響力其實也是他們的願望。否則一戰美國人也沒必要參合了,別把他們真的當成了民主國家的活雷鋒!
隻不過讓美國人比較悲劇的是,他們剛剛上場就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除了給歐洲的表哥們留下一個狗大戶的印象,美*人在一戰中的表現實在談不上有多好。
這也間接導致了在戰後分蛋糕中,美國人並沒能完全跟英法平起平坐。大失所望的美國人隻能再一次撿起孤立主義的遮羞布,再一次躲迴老家等待。
這麽說吧,孤立主義其實就是美國人同英國爭奪第一把交椅失敗之後的自我安慰,說是遮羞布也不為過。隻要到了條件合適的時候,美國人毫不介意扔掉這塊破布。君不見二戰之後。美帝還有人提什麽孤立主義嗎?
美國人其實就是矯情,明明想在國際社會發揮更大的作用。但是又擔心英國人不給麵子,隻能弄這麽一個玩意兒自我安慰。而實際上,隻要條件成熟,他們是很願意參合事情的。
比如這一次。條件就比較成熟。首先,蘇聯給出的借口和條件都不錯。一直以來美國在華勢力範圍都是長江下遊,對於東北地區缺乏影響力。這一次蘇聯人給了他們介入東北事務的機會,為什麽不試一試呢?
其次,就在蘇聯人拋出橄欖枝的同時,德國、日本和意大利提前簽訂了曆史上那個著名的《*產國際協定》,這個協定意味著德國、日軍和意大利軸心初步形成。…
不用說這個協定就是衝著蘇聯去的,出於平衡國際勢力的角度出發,美國人自然要偏向蘇聯一點。答應蘇聯人的提議也就很正常了。
最後,英國人不是一直在吼興安省的人道主義災難嗎?如果美國能在這場所謂的災難中發揮比英國更大的作用,不是間接證明了比英國表兄強麽!
所以蘇聯人剛剛提議。美國人就一口答應了下來,很快就無視日本的抗議派遣了一個規模龐大的監督團以及紅十字會前往興安省。
這一下給英國和日本氣得,英國人是忙活了半天,就指望通過施加壓力讓蘇聯屈服,好混一點兒東北利益。至於日本人,本來在長江流域就跟英美爭得不可開交。這下倒好,美國鬼畜都抵達皇軍在華大本營了。這簡直是大大的失敗!
頓時,這兩國的政壇就炸開了鍋。可是無論他們怎麽鬧騰,蘇聯和美國就是不為所動,該怎麽做就怎麽做。給這兩家氣得,簡直是七竅生煙!
“可是最後咱們不還是讓美國人沾了便宜嗎?”霧風耶維奇很不理解地問道,“既然如此,何不幹脆對英國人退一步?”
李曉峰搖了搖頭:“你不懂。英國人比美國人難纏多了。放英國人進入東北,其危害比美國人大十倍!哪怕是把我國在東北的利益完全給日本人,也比讓英國人插手東北來得安全!”
“那您就不擔心兩國關係破裂?”霧風耶維奇又問道。
“破裂就破裂唄!”李曉峰笑了笑道,“反正咱們也不求他,而且就算求英國人,人家也不會給咱們好臉色。對於英國人來說,我們是破壞他們在歐洲和世界布局的搗蛋鬼,怎麽都不可能給我們好臉色看。”
微微一頓,他又道:“而美國人不一樣,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英國人的競爭對手,而且是暫時處於下風的競爭對手。他們很樂意拉攏一批小夥伴一起拆英國人的台。比如說我們,如果不是意識形態上的巨大分歧,美國人會更加賣力地拉攏咱們,他巴不得我們去攪和英國人的好事。”
霧風耶維奇點點頭道:“我明白了,也就是說一旦有一天英國的勢力崩潰了,而我們又重新強大起來,那時候美國人就會將我們當成敵人,是吧?”
“你說得很對!”李曉峰一邊說一邊在心裏補充了一句:“這一天已經快了。”
當然,李曉峰並沒有認為現在的蘇聯就有這份實力,客觀上說蘇聯在世界主要強國中依然是吊車尾的存在,現在就想去挑戰大流氓的霸權,那就是自不量力。最典型的的榜樣就住在隔壁——看看德國人。國際政壇上的活雷鋒,以自身的毀滅挖斷了英法兩國的牆角,讓這兩國維持了數百年的殖民體係解體崩潰。客觀上促進了世界的發展。
李曉峰可不想當改朝換代的活雷鋒,最好還是像曆史上一樣,讓德國人去趟雷吧!說實話,這兩年德國人的表現真心是出色,希特勒這個家夥雖然有點神神叨叨的,但還真有點本事,反正經過一係列的忽悠*給英法兩國弄得五迷三道。不斷地解開鎖緊德國戰爭機器的枷鎖。
這期間,李曉峰是一直偷著樂。他真心想看看四年之後,被英法“寵壞了”的德國人沒有首先去消滅*,而是第一鋤頭就挖斷帝國主義的牆根時,他們會是什麽表情。說實話。他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當然,這還需要時間,而且蘇聯還得修煉好內功。否則,當帝國主義的牆根被挖倒時,蘇聯沒有足夠的實力去獲取政治利益。
所以進入193年下半年,李曉峰的關注重點就不是遠東戰場,而是正在蓬勃發展的蘇聯汽車工業。
和政治局關注的焦點不同,李曉峰並沒有將目光僅僅放在美國人那裏,如果僅僅是民用車輛。大量引進美國技術沒有問題。但是對於當時的蘇聯,尤其是紅軍來說,引進福特技術的吉斯卡車實在是湊合。是的。別看紅軍在二戰中生產了大量的吉斯卡車,但是這是迫不得已,是紅軍在沒有選擇下的選擇。
客觀上說,吉斯夠便宜,生產也簡單,很符合蘇聯的實際情況。但同時也必須看到。吉斯畢竟是民用車輛,載重能力和牽引能力有限。對於基礎設施落後的蘇聯來說,它真心隻能湊合用。
與此同時,看看同時期的其他各國,軍用底盤都是專門設計的,性能比毛子的民用品高得多。曆史上在二戰中,毛子如果不是獲得了美國的大量援助,所謂紅軍的大炮兵主義根本就玩不起來(嚴重缺乏載重卡車)。
而現在,政治局關注的焦點依然是便宜的民用貨,如果不出意外,一旦開戰,載重卡車的短板就會要了紅軍的老命。李曉峰可不想掉坑裏,所以很有必要引進專門的技術,發展符合紅軍需要的載重卡車。
那麽當時的選擇多嗎?應該說還是不少的,德蘇關係還沒有徹底撕破臉,在汽車工業上,德國人還沒有卡脖子。不管是奔馳、歐寶、寶馬還是man都有技術能滿足紅軍的需要。至於美國人,不管是貨車中的凱迪拉克(肯沃斯卡車,屬於佩卡集團)還是福萊納貨車公司也都能滿足需求,甚至連芬蘭的sisu(西蘇)卡車也能勝任。
不過李曉峰對這幾家都沒有興趣,德國貨雖然好,但是加工要求太高,不符合蘇聯的國情。在中小型貨車領域已經選了福特,大卡車就沒必要讓美國人繼續參合了,多元化的引進技術避免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很重要。至於sisu,誠然後來的西蘇卡車很符合蘇聯的路況,但是這畢竟是一家成立於1931年的公司,當年在技術上並不拔尖。而且引進芬蘭技術會讓一部分大佬很尷尬。
思來想去,李曉峰將目光對準了捷克和奧地利,不管是太脫拉、斯柯達還是斯太爾都能滿足紅軍的需要。而且作為東歐的這一票小國,其市場本來就不大,相信他們很願意拓展國際市場。
經過雅科夫的考察,李曉峰最後將目光鎖定了捷克的太脫拉和斯柯達。尤其是前者,作為卡車中的越野之王,它相當符合紅軍的野戰條件。畢竟紅軍需要的不僅僅是公路運輸卡車,而是擁有良好越野性能的載重底盤。
很快,在193年1月,在李曉峰的強烈要求,以及提供無息貸款的支持下,引進太脫拉卡車及發展真正軍用底盤的工作全麵鋪開。按照李曉峰的要求,重點發展的將是全驅卡車,重點就是6x6型號,甚至8x6和8x8型號也在未來規劃當中。
說實話,對此李曉峰是很急迫的,眼看就是1936年了,滿打滿算離德國吞並整個捷克斯洛伐克也是兩年多的時間。如何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全方位的榨幹太脫拉的技術,這真心是個難題。
為此,某仙人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對於捷克來的技術專家,一律用中央委員的標準予以接待,甚至從全國抽調最好的技術人員跟著學習,那真心是一分一秒都不帶浪費的。
在李曉峰的扶持下,在烏拉爾山區,一座嶄新的汽車城拔地而起。這座後來被稱為安德烈工廠的汽車城,從1941年6月開始在四年內生產了超過兩百萬輛載重卡車,其中接近一半是6x6型號,剩下的也多為8x4型號,解決了紅軍炮兵對牽引車輛的迫切需要。在二戰勝利的那一天,該城被授予了紅旗勳章。
而就在李曉峰忙著引進太脫拉技術的時候,在伊比利亞半島上,一場空前的政治危機已經迫在眉睫,圍繞著西班牙未來的走向,納粹德國和紅色蘇聯第一次在戰場上進行正麵交鋒……(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