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訂閱,求訂閱!)
收糧的貓膩荀冉還是知道一些的,無外乎是將小鬥換成大鬥,指好為次等。
隻要收糧的胥吏真的想刁難,有的是辦法。隻是荀冉不解的是,長安城中誰有這麽大的膽子敢跟他過不去。
此事肯定不是萬年縣令所為,至於是不是底下的胥吏不開眼訛錯了人荀冉現在還不能肯定。
最壞的可能是此事有人暗中指使,目的就是整垮荀冉。
不論如何荀冉還是決定先去一趟萬年縣縣衙,與那縣令知會一聲。雖然還不到報官的時候,不過私人層麵讓萬年縣令上點心還是好的。
萬年縣縣令和長安縣縣令應該是大唐朝最悲催的兩個縣令了。雖然貴為朝廷命官,領當替天子牧守一方,可實際上在這長安城設衙,頭頂上就有京兆尹不說,形形色色的權貴王公更是數不勝數。得罪了其中的任意一個,他們便不需在做官了。
所以這兩個縣令非但不像其他外放縣令那般飛揚跋扈,鼻孔朝天反而練就了一副溫吞水性子。遇人遇事先將節奏放慢下來,能拖則拖,不能拖也要磨上一磨。
這萬年縣縣令姓韓,單字一個陽。科班出身,滿腹經綸卻因為是寒門出身年近五十還隻是一個小小縣令。
眼看升遷無望,韓陽也想通了,整日臨帖練字,不再去想官場紛紛擾擾的事情。
這一天縣令韓陽正在縣衙後衙的書房中作畫,管家匆匆來報說荀冉已經到了前衙等候。
韓陽心中一驚。
荀冉的名頭如今在長安城可真是太響亮了,眾人皆知此子是天縱之才。加之他深得皇帝陛下的青睞,年紀輕輕便做到了節度使的高位,可謂位極人臣。但不知為何荀冉前些日子突然辭官,陛下雖然三次拒絕,可最後還是熬不過他允準了。
照理說辭官的應該都是些七老八十的人,想著功成身退頤養天年。可荀冉連二十都沒有,他這個時候辭官實在是太奇怪了。
他今日來找自己是為何事?韓陽直是一頭霧水。
“請荀將軍...額荀郎君到後衙大廳稍候,本縣馬上便去。”
“遵命!”
......
......
荀冉被管家引到後衙花廳,便一直端坐著喝茶。
見縣令韓陽匆匆趕來,荀冉笑道:“某沒有打攪韓縣令吧。”
韓陽陪著笑臉連連擺手道:“沒有沒有,荀郎君能夠駕臨縣衙,是韓某的榮幸。”
雖然荀冉已經不是官身,但畢竟還是護國公,光爵位就把韓陽壓的死死的,韓陽不得不對荀冉畢恭畢敬。
“其實某來縣衙也沒有什麽特別的事情,隻是有一些事情不太明白想向韓縣令求證一番。”
韓陽嘴上連說不敢心中卻已經開始罵娘。
明明就是一副興師問罪的樣子,還要裝出雲淡風輕。
荀冉稍頓了頓,沉聲說道:“事情是這樣的,某在劍南赴任期間,府中老管家說有萬年縣的衙役公人上門收糧。他們雖然打著官府的名義,卻是各種刁難,我荀府上下叫苦不迭。”
“冤枉,冤枉啊,韓某可從未聽說此事。”
韓陽連連擺手,這件事情他確實不知情。而且很明顯這是有人在刻意陷害萬年縣衙。
荀冉在朝廷的地位十分特殊,有無數人想要取而代之。隻是他們又不能暴露自己,便使出了借刀殺人的計策。
荀冉連忙安撫韓陽道:“韓縣令你不要激動嘛,某還是相信你的。隻是我那老管家確定那些人穿著萬年縣的公服,為了還韓縣令一個清白,此事恐怕還得多花費些心思。”
荀冉不疾不徐的說著,韓陽卻已經冷汗直流。
少年的話乍一聽來沒有什麽,可卻是暗藏玄機。
荀冉沒有直接報官表明他不想此事被太多的人知道。
韓陽在長安城當了這麽長時間縣令,洞悉人心的本事早已爐火純青。
這雙方在暗中纏鬥角力,韓陽夾在中間得罪誰都不好。
難,實在是難呐。
“這件事下官一定著人全力督辦。一旦事情有了眉目,必定會第一時間向荀公爺稟報,不知荀公爺意下如何?”
這已經是韓陽能夠給出的最誠意的迴答了,他不安的望著荀冉,生怕這位小公爺動怒。
“那便好,荀某堅信邪不壓正,過幾日便等韓縣令的好消息了。”
荀冉也不想在此地久留,淡淡說道。
“小公爺不如留下一起用頓便飯......”
“不必了,某還有要事在身,改日再和韓縣令閑敘。”
荀冉卻是不給韓陽任何機會,轉身離開。
······
······
大明宮,紫宸殿。
皇帝李顯正在批閱奏疏。
李懷忠在一旁小心侍奉著道:“楚王殿下倒真是天資聰慧,劉中丞好生誇耀了一番呢。”
李顯停了下來沉聲道:“哦?看來朕讓他跟著劉溫去讀書是對的,他那性子也就劉溫治的住。”
“楚王殿下勤敏好學,是大唐朝廷的福氣啊。”
李懷忠一邊笑吟吟的說著,一邊將一本奏疏遞到了皇帝手邊。
皇帝最寵愛的子嗣是晉王,甚至有過廢太子立晉王的念頭。不過晉王著實有些不爭氣,竟然忍將不住扯旗造反。雖然事情最後被皇帝壓了下來,但皇帝也是真的心寒,晉王自然失去了爭奪儲位的機會。
若是不出意外,太子繼承大統沒有什麽問題。但新皇也需要人來輔佐。這其中固然有文官武將,但也需要宗室親王來壓陣。
楚王勤敏好學又不爭不搶,最是適合做這種輔佐君王的工作。
李懷忠瞅了一眼皇帝,見他默然不語知道自己說錯了話連忙道:“瞧奴子這張嘴,真是賤。”
“一看到楚王朕就會想到晉王,朕實在不忍心再看到他們兄弟相爭了。”
李顯雖然貴為一國之君,可卻無法讓自己的子嗣和睦相處,想來還不如一農戶之家,確是有些悲哀。
“幾位殿下都是天縱英才,隻不過年紀尚清無法領會陛下的苦心,過些時日肯定會好的。”
......
......(未完待續。)
收糧的貓膩荀冉還是知道一些的,無外乎是將小鬥換成大鬥,指好為次等。
隻要收糧的胥吏真的想刁難,有的是辦法。隻是荀冉不解的是,長安城中誰有這麽大的膽子敢跟他過不去。
此事肯定不是萬年縣令所為,至於是不是底下的胥吏不開眼訛錯了人荀冉現在還不能肯定。
最壞的可能是此事有人暗中指使,目的就是整垮荀冉。
不論如何荀冉還是決定先去一趟萬年縣縣衙,與那縣令知會一聲。雖然還不到報官的時候,不過私人層麵讓萬年縣令上點心還是好的。
萬年縣縣令和長安縣縣令應該是大唐朝最悲催的兩個縣令了。雖然貴為朝廷命官,領當替天子牧守一方,可實際上在這長安城設衙,頭頂上就有京兆尹不說,形形色色的權貴王公更是數不勝數。得罪了其中的任意一個,他們便不需在做官了。
所以這兩個縣令非但不像其他外放縣令那般飛揚跋扈,鼻孔朝天反而練就了一副溫吞水性子。遇人遇事先將節奏放慢下來,能拖則拖,不能拖也要磨上一磨。
這萬年縣縣令姓韓,單字一個陽。科班出身,滿腹經綸卻因為是寒門出身年近五十還隻是一個小小縣令。
眼看升遷無望,韓陽也想通了,整日臨帖練字,不再去想官場紛紛擾擾的事情。
這一天縣令韓陽正在縣衙後衙的書房中作畫,管家匆匆來報說荀冉已經到了前衙等候。
韓陽心中一驚。
荀冉的名頭如今在長安城可真是太響亮了,眾人皆知此子是天縱之才。加之他深得皇帝陛下的青睞,年紀輕輕便做到了節度使的高位,可謂位極人臣。但不知為何荀冉前些日子突然辭官,陛下雖然三次拒絕,可最後還是熬不過他允準了。
照理說辭官的應該都是些七老八十的人,想著功成身退頤養天年。可荀冉連二十都沒有,他這個時候辭官實在是太奇怪了。
他今日來找自己是為何事?韓陽直是一頭霧水。
“請荀將軍...額荀郎君到後衙大廳稍候,本縣馬上便去。”
“遵命!”
......
......
荀冉被管家引到後衙花廳,便一直端坐著喝茶。
見縣令韓陽匆匆趕來,荀冉笑道:“某沒有打攪韓縣令吧。”
韓陽陪著笑臉連連擺手道:“沒有沒有,荀郎君能夠駕臨縣衙,是韓某的榮幸。”
雖然荀冉已經不是官身,但畢竟還是護國公,光爵位就把韓陽壓的死死的,韓陽不得不對荀冉畢恭畢敬。
“其實某來縣衙也沒有什麽特別的事情,隻是有一些事情不太明白想向韓縣令求證一番。”
韓陽嘴上連說不敢心中卻已經開始罵娘。
明明就是一副興師問罪的樣子,還要裝出雲淡風輕。
荀冉稍頓了頓,沉聲說道:“事情是這樣的,某在劍南赴任期間,府中老管家說有萬年縣的衙役公人上門收糧。他們雖然打著官府的名義,卻是各種刁難,我荀府上下叫苦不迭。”
“冤枉,冤枉啊,韓某可從未聽說此事。”
韓陽連連擺手,這件事情他確實不知情。而且很明顯這是有人在刻意陷害萬年縣衙。
荀冉在朝廷的地位十分特殊,有無數人想要取而代之。隻是他們又不能暴露自己,便使出了借刀殺人的計策。
荀冉連忙安撫韓陽道:“韓縣令你不要激動嘛,某還是相信你的。隻是我那老管家確定那些人穿著萬年縣的公服,為了還韓縣令一個清白,此事恐怕還得多花費些心思。”
荀冉不疾不徐的說著,韓陽卻已經冷汗直流。
少年的話乍一聽來沒有什麽,可卻是暗藏玄機。
荀冉沒有直接報官表明他不想此事被太多的人知道。
韓陽在長安城當了這麽長時間縣令,洞悉人心的本事早已爐火純青。
這雙方在暗中纏鬥角力,韓陽夾在中間得罪誰都不好。
難,實在是難呐。
“這件事下官一定著人全力督辦。一旦事情有了眉目,必定會第一時間向荀公爺稟報,不知荀公爺意下如何?”
這已經是韓陽能夠給出的最誠意的迴答了,他不安的望著荀冉,生怕這位小公爺動怒。
“那便好,荀某堅信邪不壓正,過幾日便等韓縣令的好消息了。”
荀冉也不想在此地久留,淡淡說道。
“小公爺不如留下一起用頓便飯......”
“不必了,某還有要事在身,改日再和韓縣令閑敘。”
荀冉卻是不給韓陽任何機會,轉身離開。
······
······
大明宮,紫宸殿。
皇帝李顯正在批閱奏疏。
李懷忠在一旁小心侍奉著道:“楚王殿下倒真是天資聰慧,劉中丞好生誇耀了一番呢。”
李顯停了下來沉聲道:“哦?看來朕讓他跟著劉溫去讀書是對的,他那性子也就劉溫治的住。”
“楚王殿下勤敏好學,是大唐朝廷的福氣啊。”
李懷忠一邊笑吟吟的說著,一邊將一本奏疏遞到了皇帝手邊。
皇帝最寵愛的子嗣是晉王,甚至有過廢太子立晉王的念頭。不過晉王著實有些不爭氣,竟然忍將不住扯旗造反。雖然事情最後被皇帝壓了下來,但皇帝也是真的心寒,晉王自然失去了爭奪儲位的機會。
若是不出意外,太子繼承大統沒有什麽問題。但新皇也需要人來輔佐。這其中固然有文官武將,但也需要宗室親王來壓陣。
楚王勤敏好學又不爭不搶,最是適合做這種輔佐君王的工作。
李懷忠瞅了一眼皇帝,見他默然不語知道自己說錯了話連忙道:“瞧奴子這張嘴,真是賤。”
“一看到楚王朕就會想到晉王,朕實在不忍心再看到他們兄弟相爭了。”
李顯雖然貴為一國之君,可卻無法讓自己的子嗣和睦相處,想來還不如一農戶之家,確是有些悲哀。
“幾位殿下都是天縱英才,隻不過年紀尚清無法領會陛下的苦心,過些時日肯定會好的。”
......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