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宮,崇文館。
太子李貞正在讀書。為他講學的是太子太傅蕭綱。
蕭綱今日講的是《淮南子》主術訓篇,事涉為君之道,李貞自然聽得十分認真。
“人主之術,處無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靜而不動,一度而不搖,因循而任下,責成而不勞。是故心知規而師傅諭導,口能言而行人稱辭,足能行而相者先導,耳能聽而執正進諫。是故慮無失策,謀無過事,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於天下。進退應時,動靜循理,不為醜美好憎,不為賞罰喜怒,名各自名,類各自類,事猶自然,莫出於己。”
蕭綱念完了一段,衝李貞點了點頭:“太子殿下,這一段說的是什麽意思?”
李貞衝蕭綱一禮道:“這是說君主應該無為而治,君主自身要戒驕戒躁,充分發揮百官的長處。”
蕭綱滿意的點了點頭:“殿下明白就好。”
李貞卻道:“可是聖明的君主要駕馭臣子,手中便不能沒有鞭子。若是失去了權利,一味的放任百官,不是對天下子民不負責任嗎?”
蕭綱輕咳一聲道:“殿下說的不錯,這馭臣之術確實不那麽簡單,對待百官自然不能一味放任。”
他瞥了一眼荀冉:“聽說荀小郎君昨日參加了臨淄郡王舉辦的詩會,還吟出了三首絕世好詩?”
在下首伴讀的荀冉心中苦笑,心道這老頭消息倒真是靈通。
“迴稟太傅,學生確實參加了曲江池的詩會,至於所謂絕世好詩,不過是士子們謬讚了。”
蕭綱點了點頭:“年輕人要懂得藏拙,鋒芒太露不是什麽好事。你有詩才自然是好事,但你要記得你同時也是東宮的臣子,一言一行都代表著東宮。或許你自己不在乎,但這朝堂上下不知道有多少雙眼睛都在盯著你。臨淄郡王倒也沒做過什麽出格的事情,但並不代表他養的那幫清客沒有壞心思。人心可畏,人言更是可畏啊。”
荀冉拱了拱手:“師父教訓的是。”
蕭綱又衝李貞道:“殿下,像荀郎君這種事情,您隻需稍加點撥,並不必事必躬親。”
“孤受教了。”
蕭綱又念道:“君人之道,處靜以修身,儉約以率下。靜則下不擾矣,儉****不怨矣;下擾則政亂,民怨則德薄;政亂則賢者不為謀,德薄則勇者不為死。是故人主好鷙鳥猛獸,珍怪奇物,狡躁康荒,不愛民力,馳騁田獵,出入不時,如此,則百官務亂,事勤財匱,萬民悉苦,生業不修矣。”
這次太子李貞不待蕭綱發問便道:“這說的是君主統馭百姓,要做到修身養性,勤儉節約。君主修德行,群臣效死命。”
蕭綱十分滿意:“殿下這學問又是精進了不少。”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製斷。”蕭綱沉聲道:“百姓仰望君主就像仰望日月一般,君主的德行關乎到社稷的安危。若是君主都能修身養性,天下將永遠是太平盛世。”
便在這時,李貞的貼身內侍張芳快步進入崇文館,衝李貞和蕭綱分別行了一禮。
“殿下,蕭太傅,將作少監陳騫求見。”
......
......
“陳騫?他來拜見孤作甚?”
李貞結交的朝臣有限,除了父皇指派給他的三師三傅,再就是一些閑散官員。像三省六部那些權臣,他都是盡量避諱的。陳騫是將作少監,掌管的是宮廷土木之事,照理說他和自己應該沒有什麽交集,怎麽會突然來到東宮呢。
“這,奴子也不知啊。”
“罷了,宣他進來吧。”
李貞擺了擺手,心情有些不愉。
“宣將作少監陳騫覲見!”
張芳尖利的聲音迴響在崇文館內,站在殿外的內侍重重唱誦,一連傳到了崇文館石台下。
陳騫今天身著深緋色官袍,著金帶,佩銀魚袋。他整了整自己的襆頭,深吸了一口氣,踩著台階登上了崇文館。
遠遠望去,太子李貞端坐上首。陳騫跪拜行了一記大禮:“微臣陳騫拜見太子殿下。”
“陳少監快快請起。”李貞麵容稍緩,上前虛扶起陳騫。“不知陳少監專程覲見,所謂何事?”
陳騫咬了咬牙,沉聲稟告:“迴稟太子殿下,微臣奉了陛下之命,要為晉王殿下修築一處文學館。陛下的意思,是讓臣按照崇文館的規製修建。”
“哦?”李貞麵色有些不愉,質問道:“如若孤沒有記錯的話,這東宮所有宮殿的圖紙都在將作監中,陳少監既然奉了陛下之命,自該去將作監找尋圖紙,來東宮又是為何?”
“殿下恕罪!臣自知此舉有違宮中規製,但陛下之命不敢不從。不過臣有一計,便是晉王得了文學館,也不會危及殿下。”
陳騫不是傻子,那夜宋高所說的話他自然是半信半疑。他信的是這確實是皇命,畢竟晉王便是再得寵,也不敢假傳聖旨。他不信的是若是真出了事情,太子會饒過他。畢竟晉王再怎麽也是太子的弟弟,便是做做兄友弟恭的樣子,太子也不會跟晉王撕破臉皮。但他就不一樣了,作為一個四品的將作少監,太子要想整死自己僅僅需要動動指頭。他要想活下去,便隻能提前跟太子說明真實想法。
“陳少監請講。”
李貞的聲音很冷,若不是顧念著太子威儀,他真有可能當著眾人破口大罵。
“殿下,若是臣沒有記錯,這崇文館設計之初置學士掌經籍圖書。但更重要的是,崇文館內有二十名學生,這些學生大多是權貴子弟。之後曆朝東宮召選學生,雖有的未選滿二十,但上限卻從未變過。晉王此次修建文學館為的便是招攬賢才,以晉王的性格肯定不會滿足隻招攬二十人。陛下既然令臣參照崇文館的規製為晉王修建文學館,那賢才的數量自然也就定死在了二十。殿下不妨等晉王文學館修建好了,再遣一心腹上書,參晉王逾越禮製,僭越東宮。那時豈不是一石二鳥,不光可以打壓晉王的銳氣,連帶著他那招攬的一幹賢才也會被陛下盡數遣散。”
......
......
太子李貞正在讀書。為他講學的是太子太傅蕭綱。
蕭綱今日講的是《淮南子》主術訓篇,事涉為君之道,李貞自然聽得十分認真。
“人主之術,處無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靜而不動,一度而不搖,因循而任下,責成而不勞。是故心知規而師傅諭導,口能言而行人稱辭,足能行而相者先導,耳能聽而執正進諫。是故慮無失策,謀無過事,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於天下。進退應時,動靜循理,不為醜美好憎,不為賞罰喜怒,名各自名,類各自類,事猶自然,莫出於己。”
蕭綱念完了一段,衝李貞點了點頭:“太子殿下,這一段說的是什麽意思?”
李貞衝蕭綱一禮道:“這是說君主應該無為而治,君主自身要戒驕戒躁,充分發揮百官的長處。”
蕭綱滿意的點了點頭:“殿下明白就好。”
李貞卻道:“可是聖明的君主要駕馭臣子,手中便不能沒有鞭子。若是失去了權利,一味的放任百官,不是對天下子民不負責任嗎?”
蕭綱輕咳一聲道:“殿下說的不錯,這馭臣之術確實不那麽簡單,對待百官自然不能一味放任。”
他瞥了一眼荀冉:“聽說荀小郎君昨日參加了臨淄郡王舉辦的詩會,還吟出了三首絕世好詩?”
在下首伴讀的荀冉心中苦笑,心道這老頭消息倒真是靈通。
“迴稟太傅,學生確實參加了曲江池的詩會,至於所謂絕世好詩,不過是士子們謬讚了。”
蕭綱點了點頭:“年輕人要懂得藏拙,鋒芒太露不是什麽好事。你有詩才自然是好事,但你要記得你同時也是東宮的臣子,一言一行都代表著東宮。或許你自己不在乎,但這朝堂上下不知道有多少雙眼睛都在盯著你。臨淄郡王倒也沒做過什麽出格的事情,但並不代表他養的那幫清客沒有壞心思。人心可畏,人言更是可畏啊。”
荀冉拱了拱手:“師父教訓的是。”
蕭綱又衝李貞道:“殿下,像荀郎君這種事情,您隻需稍加點撥,並不必事必躬親。”
“孤受教了。”
蕭綱又念道:“君人之道,處靜以修身,儉約以率下。靜則下不擾矣,儉****不怨矣;下擾則政亂,民怨則德薄;政亂則賢者不為謀,德薄則勇者不為死。是故人主好鷙鳥猛獸,珍怪奇物,狡躁康荒,不愛民力,馳騁田獵,出入不時,如此,則百官務亂,事勤財匱,萬民悉苦,生業不修矣。”
這次太子李貞不待蕭綱發問便道:“這說的是君主統馭百姓,要做到修身養性,勤儉節約。君主修德行,群臣效死命。”
蕭綱十分滿意:“殿下這學問又是精進了不少。”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製斷。”蕭綱沉聲道:“百姓仰望君主就像仰望日月一般,君主的德行關乎到社稷的安危。若是君主都能修身養性,天下將永遠是太平盛世。”
便在這時,李貞的貼身內侍張芳快步進入崇文館,衝李貞和蕭綱分別行了一禮。
“殿下,蕭太傅,將作少監陳騫求見。”
......
......
“陳騫?他來拜見孤作甚?”
李貞結交的朝臣有限,除了父皇指派給他的三師三傅,再就是一些閑散官員。像三省六部那些權臣,他都是盡量避諱的。陳騫是將作少監,掌管的是宮廷土木之事,照理說他和自己應該沒有什麽交集,怎麽會突然來到東宮呢。
“這,奴子也不知啊。”
“罷了,宣他進來吧。”
李貞擺了擺手,心情有些不愉。
“宣將作少監陳騫覲見!”
張芳尖利的聲音迴響在崇文館內,站在殿外的內侍重重唱誦,一連傳到了崇文館石台下。
陳騫今天身著深緋色官袍,著金帶,佩銀魚袋。他整了整自己的襆頭,深吸了一口氣,踩著台階登上了崇文館。
遠遠望去,太子李貞端坐上首。陳騫跪拜行了一記大禮:“微臣陳騫拜見太子殿下。”
“陳少監快快請起。”李貞麵容稍緩,上前虛扶起陳騫。“不知陳少監專程覲見,所謂何事?”
陳騫咬了咬牙,沉聲稟告:“迴稟太子殿下,微臣奉了陛下之命,要為晉王殿下修築一處文學館。陛下的意思,是讓臣按照崇文館的規製修建。”
“哦?”李貞麵色有些不愉,質問道:“如若孤沒有記錯的話,這東宮所有宮殿的圖紙都在將作監中,陳少監既然奉了陛下之命,自該去將作監找尋圖紙,來東宮又是為何?”
“殿下恕罪!臣自知此舉有違宮中規製,但陛下之命不敢不從。不過臣有一計,便是晉王得了文學館,也不會危及殿下。”
陳騫不是傻子,那夜宋高所說的話他自然是半信半疑。他信的是這確實是皇命,畢竟晉王便是再得寵,也不敢假傳聖旨。他不信的是若是真出了事情,太子會饒過他。畢竟晉王再怎麽也是太子的弟弟,便是做做兄友弟恭的樣子,太子也不會跟晉王撕破臉皮。但他就不一樣了,作為一個四品的將作少監,太子要想整死自己僅僅需要動動指頭。他要想活下去,便隻能提前跟太子說明真實想法。
“陳少監請講。”
李貞的聲音很冷,若不是顧念著太子威儀,他真有可能當著眾人破口大罵。
“殿下,若是臣沒有記錯,這崇文館設計之初置學士掌經籍圖書。但更重要的是,崇文館內有二十名學生,這些學生大多是權貴子弟。之後曆朝東宮召選學生,雖有的未選滿二十,但上限卻從未變過。晉王此次修建文學館為的便是招攬賢才,以晉王的性格肯定不會滿足隻招攬二十人。陛下既然令臣參照崇文館的規製為晉王修建文學館,那賢才的數量自然也就定死在了二十。殿下不妨等晉王文學館修建好了,再遣一心腹上書,參晉王逾越禮製,僭越東宮。那時豈不是一石二鳥,不光可以打壓晉王的銳氣,連帶著他那招攬的一幹賢才也會被陛下盡數遣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