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當和宋憲將示警血衣一一傳看。
“將別人往壞處想,本就不是君子所為,我終於不用自責了。”韓當對張楊的偏見伴隨著血衣示警煙消雲散。
“這招借刀殺人之計太過陰險,胡騎乃漢人公敵,如此不擇手段隻能說明張楊此人品行不端,這般小人行徑令人不齒。”宋憲義憤填膺大加指責。
張戚插嘴道:“若我們與張楊是敵人,對方無論用什麽手段都可以理解,張縣尉同張從事都在並州供職,張楊用心險惡實在是讓人痛恨。”
“血衣從何而來?何人所送?”張遼好奇追問。
“前方斥候偶遇一漢騎鬼鬼祟祟向北奔馳,斥候追上去之後對方射了一箭,血衣就綁在箭杆上。”
張戚迴稟道:“至於是何人所為,並不知曉。”
“張楊已經率領部眾跟在我們身後,既是前方斥候發現,想必,定是那位漢騎不滿張楊與鮮卑狼狽為奸的行為私自行事,血衣之上並未署名,由此就可以看出,對方隻是善意的提醒,不想我們在鮮卑手中吃虧。”韓當這般分析。
宋憲道:“看來這位漢騎也有幾分信義,隻是不想漢家兒郎死於胡騎之手,並無偏向我們或者向張縣尉示好的意思,如果此人借機示好,肯定會告知自己的身份。”
“此人想必是張楊派出向鮮卑部落傳訊之人,繞開我們與張楊的部眾,在我方斥候麵前故意暴露,目的就是為了向我們示警。”
張遼說話間端詳一眼血衣,冷靜的道:“血衣上麵的字跡潦草,而血衣也是從內襯上麵撕扯下來匆匆而為。”
“要不要打探一下此人的身份?”張戚這般說道。
“不可,不說我們的耳目無法進入張楊的部眾,就算勉強能夠介入進去,風險也是極大。”
韓當急忙道:“張楊派去傳訊之人,身份自然不低,若是我們私自打探定然讓張楊起疑,肯定會害了這位示警之人。”
宋憲說道:“對方既然冒著風險向我們示警,我們也就報之以李,裝作不知便可,記住這份人情若有機會再圖後報。”
張遼知道,日後張楊還會跟南匈奴於夫羅狼狽為奸,搶劫鄉野聚民為兵的事情沒少幹,這個時候心思險惡到同鮮卑串通一氣,心底氣憤之餘隻能將張楊視作不可交往的對象。
“接下來如何應對?”張遼將更多的發言權交付下屬。
“張楊並不是無知蠢人,既然想要漁翁得利,說明附近有鮮卑部落實力不弱能夠對我們形成一定的威脅,不得不防。”
韓當建言道:“依我之見,我們向東北方向深入,這樣距離雁門郡也近一些,就能離開雲中郡的正北視野。”
宋憲提議道:“張楊若是跟來,在戰陣之上多加利用,事後給他一些繳獲即可,若是張楊有感於計謀沒有得逞,不想在張縣尉麾下聽令,肯定會主動退去自謀殺胡良機。”
得到將令的曹性和楊醜統轄前隊部曲轉向東北方向行軍,張遼居中跟隨,韓當統領一曲騎卒作為後隊尾隨。
當張楊發現張遼的行軍路線偏離自己算計的陷阱後,心頭大急,但也無能為力隻能自行約束部下停止行進。
“張縣尉為何改道?”
薛洪甚為不解的道:“若有半日的功夫,張遼就能中張從事之計。”
“哎,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張遼本就對我心懷戒備,如何行軍他一言而決,我如何能反對呢?若是讓我領軍讓其協從,定然不會讓自己的謀算落空。”
張楊難免失落,看著張氏部曲消失在視野之內甚是不甘,隻得下命令道:“向西急進吧,我們實力不濟,隻能尋找小部落趁機偷襲爭取最大的收獲。”
“繆屯長尚在外?”薛洪提醒。
“鮮卑對於漢人自相戕害的行為極其滿意,繆屯長一定會受到鮮卑部落的款待,然後依從我們之計協商好夾擊之策後會來告知我們。”
張楊苦笑不跌的道:“如今,夾擊對象偏離了陷阱,若是我們出現在鮮卑胡騎的麵前,就該輪到我們遭受鮮卑胡騎的攻擊了,隻怪我們兵伍寡少,對胡騎無法形成震懾就是原罪。”
“不留斥候接應繆屯長嗎?”薛洪神色一黯。
“不用,繆屯長吉人自有天相,不會有事。”
張楊信誓旦旦的道:“我觀繆屯長氣宇不凡,富貴之氣纏身,將來封侯拜將可期,起碼比我長壽。”
“……”薛洪表情一陣抽搐。
他對自家主將的胡扯之言,自然不信。
不過,就是張楊的這番胡言亂語,不幸真的被他言中。
曆史上,張楊死後繆尚繼任河東郡太守一職,後降曹操得封列侯尊位。
張遼縱馬馳騁於草原之上,張戚近身說道:“張楊派人帶來口信說:我欲向西而行,不想偏離雲中郡太遠,隻能率軍退去,期待日後再跟張縣尉一起共殺胡馬。”
張楊的話從張遼的左耳進右耳出,消散於風中。
月餘時間,張遼一行人共計覆滅三個鮮卑部落,當第三個鮮卑部落的物資被捆綁在牛車上之後,張遼一行人南下。
“鮮卑部落由於逐水草而居的原因,能夠形成大部落的極少,大多為數百人數千人這樣的規模,隻有鮮卑貴族和部落首領占據水草豐美之地,族群規模大一些也就幾萬人左右。”
韓當笑容洋溢,環顧著四野道:“若是漢室將校像張縣尉這樣率領一支精銳部眾偷襲,鮮卑部落很難應對,隻要不將消息傳出去,鮮卑部落的反應極其的緩慢。”
“一旦讓千裏之內的鮮卑大小部落聚兵一處,其威其勢籠蓋天地,將會勢不可擋。”
宋憲看了一眼韓當,笑著道:“邊塞戍卒多為民夫、贅婿、商賈、罪徒及犯官,漢室精銳全在洛陽以及周邊,不說雁門郡,即便是縱觀整個並州,沒有一部人馬可以媲美張氏部曲。”
“哎,這也是事實,自古以來精兵都屯聚於京都內外,若無戰事不會遠征。”
韓當苦笑道:“洛陽時局爭鬥不休,無視鮮卑內亂的機會坐失良機,鮮卑又內亂不止沒有餘力南下,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誰有雄心壯誌,誰就獲益最大。”
說話間跟宋憲對視一眼,目光望向張遼。
“將別人往壞處想,本就不是君子所為,我終於不用自責了。”韓當對張楊的偏見伴隨著血衣示警煙消雲散。
“這招借刀殺人之計太過陰險,胡騎乃漢人公敵,如此不擇手段隻能說明張楊此人品行不端,這般小人行徑令人不齒。”宋憲義憤填膺大加指責。
張戚插嘴道:“若我們與張楊是敵人,對方無論用什麽手段都可以理解,張縣尉同張從事都在並州供職,張楊用心險惡實在是讓人痛恨。”
“血衣從何而來?何人所送?”張遼好奇追問。
“前方斥候偶遇一漢騎鬼鬼祟祟向北奔馳,斥候追上去之後對方射了一箭,血衣就綁在箭杆上。”
張戚迴稟道:“至於是何人所為,並不知曉。”
“張楊已經率領部眾跟在我們身後,既是前方斥候發現,想必,定是那位漢騎不滿張楊與鮮卑狼狽為奸的行為私自行事,血衣之上並未署名,由此就可以看出,對方隻是善意的提醒,不想我們在鮮卑手中吃虧。”韓當這般分析。
宋憲道:“看來這位漢騎也有幾分信義,隻是不想漢家兒郎死於胡騎之手,並無偏向我們或者向張縣尉示好的意思,如果此人借機示好,肯定會告知自己的身份。”
“此人想必是張楊派出向鮮卑部落傳訊之人,繞開我們與張楊的部眾,在我方斥候麵前故意暴露,目的就是為了向我們示警。”
張遼說話間端詳一眼血衣,冷靜的道:“血衣上麵的字跡潦草,而血衣也是從內襯上麵撕扯下來匆匆而為。”
“要不要打探一下此人的身份?”張戚這般說道。
“不可,不說我們的耳目無法進入張楊的部眾,就算勉強能夠介入進去,風險也是極大。”
韓當急忙道:“張楊派去傳訊之人,身份自然不低,若是我們私自打探定然讓張楊起疑,肯定會害了這位示警之人。”
宋憲說道:“對方既然冒著風險向我們示警,我們也就報之以李,裝作不知便可,記住這份人情若有機會再圖後報。”
張遼知道,日後張楊還會跟南匈奴於夫羅狼狽為奸,搶劫鄉野聚民為兵的事情沒少幹,這個時候心思險惡到同鮮卑串通一氣,心底氣憤之餘隻能將張楊視作不可交往的對象。
“接下來如何應對?”張遼將更多的發言權交付下屬。
“張楊並不是無知蠢人,既然想要漁翁得利,說明附近有鮮卑部落實力不弱能夠對我們形成一定的威脅,不得不防。”
韓當建言道:“依我之見,我們向東北方向深入,這樣距離雁門郡也近一些,就能離開雲中郡的正北視野。”
宋憲提議道:“張楊若是跟來,在戰陣之上多加利用,事後給他一些繳獲即可,若是張楊有感於計謀沒有得逞,不想在張縣尉麾下聽令,肯定會主動退去自謀殺胡良機。”
得到將令的曹性和楊醜統轄前隊部曲轉向東北方向行軍,張遼居中跟隨,韓當統領一曲騎卒作為後隊尾隨。
當張楊發現張遼的行軍路線偏離自己算計的陷阱後,心頭大急,但也無能為力隻能自行約束部下停止行進。
“張縣尉為何改道?”
薛洪甚為不解的道:“若有半日的功夫,張遼就能中張從事之計。”
“哎,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張遼本就對我心懷戒備,如何行軍他一言而決,我如何能反對呢?若是讓我領軍讓其協從,定然不會讓自己的謀算落空。”
張楊難免失落,看著張氏部曲消失在視野之內甚是不甘,隻得下命令道:“向西急進吧,我們實力不濟,隻能尋找小部落趁機偷襲爭取最大的收獲。”
“繆屯長尚在外?”薛洪提醒。
“鮮卑對於漢人自相戕害的行為極其滿意,繆屯長一定會受到鮮卑部落的款待,然後依從我們之計協商好夾擊之策後會來告知我們。”
張楊苦笑不跌的道:“如今,夾擊對象偏離了陷阱,若是我們出現在鮮卑胡騎的麵前,就該輪到我們遭受鮮卑胡騎的攻擊了,隻怪我們兵伍寡少,對胡騎無法形成震懾就是原罪。”
“不留斥候接應繆屯長嗎?”薛洪神色一黯。
“不用,繆屯長吉人自有天相,不會有事。”
張楊信誓旦旦的道:“我觀繆屯長氣宇不凡,富貴之氣纏身,將來封侯拜將可期,起碼比我長壽。”
“……”薛洪表情一陣抽搐。
他對自家主將的胡扯之言,自然不信。
不過,就是張楊的這番胡言亂語,不幸真的被他言中。
曆史上,張楊死後繆尚繼任河東郡太守一職,後降曹操得封列侯尊位。
張遼縱馬馳騁於草原之上,張戚近身說道:“張楊派人帶來口信說:我欲向西而行,不想偏離雲中郡太遠,隻能率軍退去,期待日後再跟張縣尉一起共殺胡馬。”
張楊的話從張遼的左耳進右耳出,消散於風中。
月餘時間,張遼一行人共計覆滅三個鮮卑部落,當第三個鮮卑部落的物資被捆綁在牛車上之後,張遼一行人南下。
“鮮卑部落由於逐水草而居的原因,能夠形成大部落的極少,大多為數百人數千人這樣的規模,隻有鮮卑貴族和部落首領占據水草豐美之地,族群規模大一些也就幾萬人左右。”
韓當笑容洋溢,環顧著四野道:“若是漢室將校像張縣尉這樣率領一支精銳部眾偷襲,鮮卑部落很難應對,隻要不將消息傳出去,鮮卑部落的反應極其的緩慢。”
“一旦讓千裏之內的鮮卑大小部落聚兵一處,其威其勢籠蓋天地,將會勢不可擋。”
宋憲看了一眼韓當,笑著道:“邊塞戍卒多為民夫、贅婿、商賈、罪徒及犯官,漢室精銳全在洛陽以及周邊,不說雁門郡,即便是縱觀整個並州,沒有一部人馬可以媲美張氏部曲。”
“哎,這也是事實,自古以來精兵都屯聚於京都內外,若無戰事不會遠征。”
韓當苦笑道:“洛陽時局爭鬥不休,無視鮮卑內亂的機會坐失良機,鮮卑又內亂不止沒有餘力南下,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誰有雄心壯誌,誰就獲益最大。”
說話間跟宋憲對視一眼,目光望向張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