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才半個月的代理丞相王又倫迴想起自己前半生,隻覺得有一半真實,一半又像做夢。
他幼年失去父親,靠寡母幫人洗衣縫補,辛苦供養讀書,在科舉試中一朝得中探花。他卻並沒有留在朝堂,而是自請外放,從一個小縣丞做起,一路做到一方知州、知府……又因政績突出,迴到天京中樞,當了戶部侍郎。
沒幾年原工部尚書告老,他升任權工部尚書。因屯田、水利政績突出,沒到一年就去掉了“權”字轉正,又做了兩三年尚書,就升級為二品參知政事。
坐火箭一樣的升職速度,縱觀整個大幸,隻他一人而已。
最近他又走了狗屎運,原右丞相被貶謫,盧太師這個左丞相又稱病,他升為權知丞相事,就成為了丞相,朝堂上實質性的第一大臣了。
他才四十多歲,是大幸朝史上最年輕的丞相,時常被人拍馬為王少相。不是沒有人眼紅他,可誰都知道,他是簡在帝心的人物,如此升職,不過是皇帝喜歡他……的妻子。
惡意的人,總是懷著惡意的揣測。
王又倫也聽過風聲,說他飛快升職,又坐上相位,是因為他有個極其漂亮的妻子,與皇帝最心愛的謝宸妃是親姐妹。謝宸妃故去後,皇帝看到容貌肖似心上人的王夫人,愛屋及烏……私下的傳言更不堪的也有,不知道他“被戴”了幾頂綠帽子。
反正當今天授帝,又不是沒做過“奪臣之妻”這種出格的事,業務熟練,不是第一次了。
王又倫出身寒微,從小遍嚐人間冷暖,人情世故早看的通透,並不在意這些流言。他確實有個好妻子,與他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生兒育女,操持家務,值得尊敬。並沒有與天授帝有任何不堪。
但無可否認,這次升職,隻怕和他的妻子與剛出冷宮的九皇子脫不開關係。
王又倫想的不錯,天授帝正為了保護九皇子,增添幾道護身符,看中他是九皇子的親姨父,為人也不錯,才破格提升他做了丞相。
沐慈出冷宮已經半個月了,天授帝每天都要崔院使上交的脈案,知道九郎身體好些了。崔院使再三保證沐慈頭部和身上的傷已經好轉,雖因為元氣大傷身體十分孱弱,但下地走走,看報讀書這樣的事還是能做的。
最主要,是經過崔院使不懈的治療,沐慈自身的積極配合,“噓噓”之類也能夠稍微控製一下了,定時提醒他去淨房的話,就不會便溺在身上,床單上……
這是很大的進步啊。
天授帝很高興,沐慈不會在人前失禮,不會當眾出醜,就意味著可以讀書了。所以天授帝在朝會後留下了王又倫,派給他一個差事——每日朝會後,入宮教長樂王讀書一個時辰。
皇子的老師有固定的,也有不固定的,經常由朝臣客串一把,這種友情客串雖然沒有加班補貼,但做得好有賞賜,且是最有投資潛力的一個兼職工作。
理論上,隻要是皇子,都有繼承大位的資格,隻是機會大小而已。如果你和某位皇子的關係好,而最終運氣好押對寶,那麽將來就是x太師、x太傅,飛黃騰達也不遠了。
好比盧太師,他雖出身隴西盧氏,卻隻是個不受重視的庶子,靠努力科舉得中,因沒有背景沒有人提攜,隻做了個小小的翰林編修,被指定為當時還是五皇子的天授帝的經史老師。當時五皇子風頭被他的驚才豔絕的同父同母大哥沐春蓋過,基本是皇宮小透明,又不是嫡出,並沒有任何投資的價值。
但盧太師並不介意,很認真耐心教導五皇子。
後來風雲變幻,五皇子變成皇太弟,繼位成為天授帝,盧太師這個做了十幾年翰林編修的小官,就一路坐火箭升職成了太師,三十年伴駕,簡在帝心,地位一直是超然的。
當然,機遇越大,風險也大,如果押錯了……
塚中枯骨,不提也罷。
如今天授帝身體已經顯露頹敗之兆,時間不多了。長樂王是年紀最小的皇子,才十六歲,上頭好幾個兄長,於大位基本是無緣的,也不具備投資價值。
但王又倫不是為了政治投資才答應教長樂王的——他是為了自己相濡以沫二十多年的老妻謝氏。
老妻四十多歲,都做了祖母的人了,還會時常對著一支親妹妹謝宸妃送的發簪落淚,在聽聞九皇子離開冷宮的那一天起,已經對著燭光,連著幾夜趕製了兩雙軟底鞋,熬得眼睛都紅了。
經過天授帝的首肯,那兩雙鞋,已經被他揣在了懷裏,準備送給長樂王。
……
重華宮的南側門熱鬧非凡。
因重華宮剛好在前殿與後宮中間的位置,王又倫要避著皇帝的後宮走,隻能在內侍總管衛終的帶領下,挑了一條前殿直往重華宮南側門的偏道走。
又因內庫的位置就在前殿的南部,所以從內庫往重華宮搬東西,走南側門最近。王又倫就剛好遇上了一條長長的,搬著無數箱
籠進重華宮的內侍隊伍。
值錢的珍寶,流水似的往重華宮抬。
王又倫想:傳言長樂王一出冷宮,就深得帝心,並不是空穴來風。
也許是箱子太重的關係,一個內宦不小心跌倒,導致箱子傾倒,撞在了後麵的箱子上。兩隻箱子裏的東西嘩啦啦散了一地。
平時威風八麵的內藏庫使包源,卻像忽然換了個人似的,輕聲細語指點那幾個肇事的內宦,趕緊收拾。
王又倫不著痕跡看了一眼。
灑落在地上的一箱子珠寶,有好幾串龍眼大的東珠,另一箱子是字畫,有幾軸散開了在地上,太遠看不清內容,但看那紙張和軸承,都是幾百年前流行的製式,是有些年頭的古物——皇宮裏的收藏,都是頂好的。
王又倫慶幸,還好這兩天晴了,地上並沒有雨水,不然糟蹋了。他下意識摸了摸懷裏的細棉布做的兩雙鞋……
還不知道合不合腳呢?
能入長樂王的眼嗎?
內侍總管衛終曾舍命救過皇帝,精明能幹,又最忠心,極得天授帝信任,是宮裏第一得意人,又管理整個禁宮的常務。他在宮裏是“爹娘都可以不認識,但一定要認得這位”的人物。所以衛終往南側門一站,像莫西分海,亂糟糟卻詭異安靜的抬箱隊伍,從中間分開。
內宦宮女們分立兩側,垂頭恭敬等衛終帶人路過。
衛終領著王又倫進了重華宮。作為優秀的內侍總管,衛終腳步一貫沒有聲音。他壓低嗓子解釋:“殿下喜靜。”王又倫也下意識也放輕了腳步,秒懂:冷宮長大,早就習慣了安靜到寂寞的環境。
衛終又多叮囑一句:“殿下性子有些……疏淡,丞相多擔待。”
“自然,自然,多謝中貴人提醒。”王又倫知道這個提點已經算是人情,立即道謝。他倒不會看不起閹宦。
衛終笑得似朵花:“不敢當丞相一聲‘貴人’,喚我衛常侍即可。”
大幸皇帝比較英明勤政,朝臣也普遍有點看不起閹宦,所以內宦諂媚弄權的並不多。衛終是天授帝麵前的紅人,但也並不能弄權。
不過因衛終也是上過戰場見過血的,在戰場上拚死救過天授帝,雖麵白無須,卻較之旁的內侍更有英氣和血性,相貌又周正端方,受到的歧視比較少。
朝臣高官是從不屑於內宦為伍的,可大家對衛終的印象都比較好,隻因衛終此人有個特點——
對天授帝待見的,也就是親切稱字的這種大臣,他都會“與人為善”,提點幾句。
不過這不代表衛終能被拉攏——他是個極其聰明又油滑的人物,他與誰都笑臉相迎,不見倨傲,不與人為難,隻與人為善。但他十分謹慎,那一張嘴能說出一大串話,句句說到人心坎裏,讓人覺得通體舒泰又不覺諂媚。
可有腦子的人細細一分辨……你都找不出一句幹貨。
且他這樣處處逢源也不被天授帝猜忌,單憑這點,就說明此人不簡單。
南側門距離合歡殿比較近,沒多遠就走到了。衛終悄聲超前走幾步,迎向一個看起來呆頭呆腦站在那裏的黃瘦小內宦,聲音壓得極低問:“殿下呢?”
和順指了指林蔭之下。
衛終瞬間收聲。
王又倫隨著他們的目光看過去。
在一棵上百年的梧桐樹下,用粗麻繩垂吊了一支大號藤椅秋千。秋千上盤腿坐著一個白衣人,黑色長發隨意披散在腦後,清風微拂,發絲飛揚。他的雙手垂放在兩膝,雙目微閉,極其精致的五官舒展放鬆。
他靜靜坐在那裏,唿吸綿長,人隨著秋千微微飄搖……
陽光穿透樹葉的間隙,斑駁的光影投落在他身上,也隨風吹拂,輕輕悄悄改變光影的形狀……
他仿佛與天地融為一體,又似與周圍區隔開,自成一個小世界。
靜謐安祥,宛如嫡仙。
讓看著他的人也丟開了雜念,這一刻,心緒平靜,隻能感受到風拂過發梢的祥和寧和。
不需要介紹,他就是長樂王。
王又倫從他與老妻極相似的和光同塵的美妙神韻中,看出了一絲微妙的血緣聯係,立即有了好感。細看,還能看見他額頭上仍然有撞柱留下的觸目驚心的傷痕。
美人兒總是更容易讓人心軟,更何況他身份高貴卻命運多舛,更添叫人唏噓的淒美。
靜靜凝視這個誤入凡塵的仙靈,很容易讓人忘記時間。
不知道過了多久。
沐慈調息兼冥想完畢,慢慢睜狹長微翹的雙眼,目光已然清明透亮,卻不流光影,是勘破了紅塵,無悲無喜的寂淡。
沐慈輕輕揮開和順攙扶的手,自己從秋千架上下來,迴了合歡殿,行動間如行雲流水,風華絕代,白色細紗衣隨風搖曳,飄然欲仙。
……
王又倫
看得呆了,恍惚似當年第一迴見到謝宸妃的驚鴻一瞥……
美人如斯,且歎且憐。
衛終將已然傾心的王又倫引進合歡殿的書房。
沐慈去了淨室。
衛終隻能陪著王又倫等,等了許久才見沐慈從淨室出來。一行人進了書房,沐慈直接在水盆裏清洗那一雙如玉雕琢的手。
白白胖胖的天授帝的內藏庫使包源已經等著了,躬身行禮把一本冊子交給和順,迴話:“殿下,這是陛下送給您賞玩的物件,還有銀十萬斤,金十萬兩,東珠十鬥,寶石二十匣,您看怎麽處置?”
沐慈目下無塵地說:“我無所謂,你自己看著辦。”
“是!”包源退下,心道:陛下給您的東西都是內藏庫最好的,全國獨一份,這長樂王如此淡漠,目無欣喜,是真視外財如無物?還是冷宮出身的土包子不懂東西的價值?
盡管心裏嘀咕,可不知怎麽,包源一到長樂王麵前,被那雙無情無緒,凡俗皆不入眼,紅塵也不過心的微涼目光掃過,就自動屏息凝神,不敢有絲毫怠慢,臉上哪裏敢表現出任何一絲情緒來?
王又倫一輩子認真做人做官,見多識廣,看人自認為還有幾分眼光,見長樂王這已然是“不為外物所動”的境界,好感再深了三分。
作者有話要說:
王又倫,親姨父,是沐慈為數不多的母族親戚。
他幼年失去父親,靠寡母幫人洗衣縫補,辛苦供養讀書,在科舉試中一朝得中探花。他卻並沒有留在朝堂,而是自請外放,從一個小縣丞做起,一路做到一方知州、知府……又因政績突出,迴到天京中樞,當了戶部侍郎。
沒幾年原工部尚書告老,他升任權工部尚書。因屯田、水利政績突出,沒到一年就去掉了“權”字轉正,又做了兩三年尚書,就升級為二品參知政事。
坐火箭一樣的升職速度,縱觀整個大幸,隻他一人而已。
最近他又走了狗屎運,原右丞相被貶謫,盧太師這個左丞相又稱病,他升為權知丞相事,就成為了丞相,朝堂上實質性的第一大臣了。
他才四十多歲,是大幸朝史上最年輕的丞相,時常被人拍馬為王少相。不是沒有人眼紅他,可誰都知道,他是簡在帝心的人物,如此升職,不過是皇帝喜歡他……的妻子。
惡意的人,總是懷著惡意的揣測。
王又倫也聽過風聲,說他飛快升職,又坐上相位,是因為他有個極其漂亮的妻子,與皇帝最心愛的謝宸妃是親姐妹。謝宸妃故去後,皇帝看到容貌肖似心上人的王夫人,愛屋及烏……私下的傳言更不堪的也有,不知道他“被戴”了幾頂綠帽子。
反正當今天授帝,又不是沒做過“奪臣之妻”這種出格的事,業務熟練,不是第一次了。
王又倫出身寒微,從小遍嚐人間冷暖,人情世故早看的通透,並不在意這些流言。他確實有個好妻子,與他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生兒育女,操持家務,值得尊敬。並沒有與天授帝有任何不堪。
但無可否認,這次升職,隻怕和他的妻子與剛出冷宮的九皇子脫不開關係。
王又倫想的不錯,天授帝正為了保護九皇子,增添幾道護身符,看中他是九皇子的親姨父,為人也不錯,才破格提升他做了丞相。
沐慈出冷宮已經半個月了,天授帝每天都要崔院使上交的脈案,知道九郎身體好些了。崔院使再三保證沐慈頭部和身上的傷已經好轉,雖因為元氣大傷身體十分孱弱,但下地走走,看報讀書這樣的事還是能做的。
最主要,是經過崔院使不懈的治療,沐慈自身的積極配合,“噓噓”之類也能夠稍微控製一下了,定時提醒他去淨房的話,就不會便溺在身上,床單上……
這是很大的進步啊。
天授帝很高興,沐慈不會在人前失禮,不會當眾出醜,就意味著可以讀書了。所以天授帝在朝會後留下了王又倫,派給他一個差事——每日朝會後,入宮教長樂王讀書一個時辰。
皇子的老師有固定的,也有不固定的,經常由朝臣客串一把,這種友情客串雖然沒有加班補貼,但做得好有賞賜,且是最有投資潛力的一個兼職工作。
理論上,隻要是皇子,都有繼承大位的資格,隻是機會大小而已。如果你和某位皇子的關係好,而最終運氣好押對寶,那麽將來就是x太師、x太傅,飛黃騰達也不遠了。
好比盧太師,他雖出身隴西盧氏,卻隻是個不受重視的庶子,靠努力科舉得中,因沒有背景沒有人提攜,隻做了個小小的翰林編修,被指定為當時還是五皇子的天授帝的經史老師。當時五皇子風頭被他的驚才豔絕的同父同母大哥沐春蓋過,基本是皇宮小透明,又不是嫡出,並沒有任何投資的價值。
但盧太師並不介意,很認真耐心教導五皇子。
後來風雲變幻,五皇子變成皇太弟,繼位成為天授帝,盧太師這個做了十幾年翰林編修的小官,就一路坐火箭升職成了太師,三十年伴駕,簡在帝心,地位一直是超然的。
當然,機遇越大,風險也大,如果押錯了……
塚中枯骨,不提也罷。
如今天授帝身體已經顯露頹敗之兆,時間不多了。長樂王是年紀最小的皇子,才十六歲,上頭好幾個兄長,於大位基本是無緣的,也不具備投資價值。
但王又倫不是為了政治投資才答應教長樂王的——他是為了自己相濡以沫二十多年的老妻謝氏。
老妻四十多歲,都做了祖母的人了,還會時常對著一支親妹妹謝宸妃送的發簪落淚,在聽聞九皇子離開冷宮的那一天起,已經對著燭光,連著幾夜趕製了兩雙軟底鞋,熬得眼睛都紅了。
經過天授帝的首肯,那兩雙鞋,已經被他揣在了懷裏,準備送給長樂王。
……
重華宮的南側門熱鬧非凡。
因重華宮剛好在前殿與後宮中間的位置,王又倫要避著皇帝的後宮走,隻能在內侍總管衛終的帶領下,挑了一條前殿直往重華宮南側門的偏道走。
又因內庫的位置就在前殿的南部,所以從內庫往重華宮搬東西,走南側門最近。王又倫就剛好遇上了一條長長的,搬著無數箱
籠進重華宮的內侍隊伍。
值錢的珍寶,流水似的往重華宮抬。
王又倫想:傳言長樂王一出冷宮,就深得帝心,並不是空穴來風。
也許是箱子太重的關係,一個內宦不小心跌倒,導致箱子傾倒,撞在了後麵的箱子上。兩隻箱子裏的東西嘩啦啦散了一地。
平時威風八麵的內藏庫使包源,卻像忽然換了個人似的,輕聲細語指點那幾個肇事的內宦,趕緊收拾。
王又倫不著痕跡看了一眼。
灑落在地上的一箱子珠寶,有好幾串龍眼大的東珠,另一箱子是字畫,有幾軸散開了在地上,太遠看不清內容,但看那紙張和軸承,都是幾百年前流行的製式,是有些年頭的古物——皇宮裏的收藏,都是頂好的。
王又倫慶幸,還好這兩天晴了,地上並沒有雨水,不然糟蹋了。他下意識摸了摸懷裏的細棉布做的兩雙鞋……
還不知道合不合腳呢?
能入長樂王的眼嗎?
內侍總管衛終曾舍命救過皇帝,精明能幹,又最忠心,極得天授帝信任,是宮裏第一得意人,又管理整個禁宮的常務。他在宮裏是“爹娘都可以不認識,但一定要認得這位”的人物。所以衛終往南側門一站,像莫西分海,亂糟糟卻詭異安靜的抬箱隊伍,從中間分開。
內宦宮女們分立兩側,垂頭恭敬等衛終帶人路過。
衛終領著王又倫進了重華宮。作為優秀的內侍總管,衛終腳步一貫沒有聲音。他壓低嗓子解釋:“殿下喜靜。”王又倫也下意識也放輕了腳步,秒懂:冷宮長大,早就習慣了安靜到寂寞的環境。
衛終又多叮囑一句:“殿下性子有些……疏淡,丞相多擔待。”
“自然,自然,多謝中貴人提醒。”王又倫知道這個提點已經算是人情,立即道謝。他倒不會看不起閹宦。
衛終笑得似朵花:“不敢當丞相一聲‘貴人’,喚我衛常侍即可。”
大幸皇帝比較英明勤政,朝臣也普遍有點看不起閹宦,所以內宦諂媚弄權的並不多。衛終是天授帝麵前的紅人,但也並不能弄權。
不過因衛終也是上過戰場見過血的,在戰場上拚死救過天授帝,雖麵白無須,卻較之旁的內侍更有英氣和血性,相貌又周正端方,受到的歧視比較少。
朝臣高官是從不屑於內宦為伍的,可大家對衛終的印象都比較好,隻因衛終此人有個特點——
對天授帝待見的,也就是親切稱字的這種大臣,他都會“與人為善”,提點幾句。
不過這不代表衛終能被拉攏——他是個極其聰明又油滑的人物,他與誰都笑臉相迎,不見倨傲,不與人為難,隻與人為善。但他十分謹慎,那一張嘴能說出一大串話,句句說到人心坎裏,讓人覺得通體舒泰又不覺諂媚。
可有腦子的人細細一分辨……你都找不出一句幹貨。
且他這樣處處逢源也不被天授帝猜忌,單憑這點,就說明此人不簡單。
南側門距離合歡殿比較近,沒多遠就走到了。衛終悄聲超前走幾步,迎向一個看起來呆頭呆腦站在那裏的黃瘦小內宦,聲音壓得極低問:“殿下呢?”
和順指了指林蔭之下。
衛終瞬間收聲。
王又倫隨著他們的目光看過去。
在一棵上百年的梧桐樹下,用粗麻繩垂吊了一支大號藤椅秋千。秋千上盤腿坐著一個白衣人,黑色長發隨意披散在腦後,清風微拂,發絲飛揚。他的雙手垂放在兩膝,雙目微閉,極其精致的五官舒展放鬆。
他靜靜坐在那裏,唿吸綿長,人隨著秋千微微飄搖……
陽光穿透樹葉的間隙,斑駁的光影投落在他身上,也隨風吹拂,輕輕悄悄改變光影的形狀……
他仿佛與天地融為一體,又似與周圍區隔開,自成一個小世界。
靜謐安祥,宛如嫡仙。
讓看著他的人也丟開了雜念,這一刻,心緒平靜,隻能感受到風拂過發梢的祥和寧和。
不需要介紹,他就是長樂王。
王又倫從他與老妻極相似的和光同塵的美妙神韻中,看出了一絲微妙的血緣聯係,立即有了好感。細看,還能看見他額頭上仍然有撞柱留下的觸目驚心的傷痕。
美人兒總是更容易讓人心軟,更何況他身份高貴卻命運多舛,更添叫人唏噓的淒美。
靜靜凝視這個誤入凡塵的仙靈,很容易讓人忘記時間。
不知道過了多久。
沐慈調息兼冥想完畢,慢慢睜狹長微翹的雙眼,目光已然清明透亮,卻不流光影,是勘破了紅塵,無悲無喜的寂淡。
沐慈輕輕揮開和順攙扶的手,自己從秋千架上下來,迴了合歡殿,行動間如行雲流水,風華絕代,白色細紗衣隨風搖曳,飄然欲仙。
……
王又倫
看得呆了,恍惚似當年第一迴見到謝宸妃的驚鴻一瞥……
美人如斯,且歎且憐。
衛終將已然傾心的王又倫引進合歡殿的書房。
沐慈去了淨室。
衛終隻能陪著王又倫等,等了許久才見沐慈從淨室出來。一行人進了書房,沐慈直接在水盆裏清洗那一雙如玉雕琢的手。
白白胖胖的天授帝的內藏庫使包源已經等著了,躬身行禮把一本冊子交給和順,迴話:“殿下,這是陛下送給您賞玩的物件,還有銀十萬斤,金十萬兩,東珠十鬥,寶石二十匣,您看怎麽處置?”
沐慈目下無塵地說:“我無所謂,你自己看著辦。”
“是!”包源退下,心道:陛下給您的東西都是內藏庫最好的,全國獨一份,這長樂王如此淡漠,目無欣喜,是真視外財如無物?還是冷宮出身的土包子不懂東西的價值?
盡管心裏嘀咕,可不知怎麽,包源一到長樂王麵前,被那雙無情無緒,凡俗皆不入眼,紅塵也不過心的微涼目光掃過,就自動屏息凝神,不敢有絲毫怠慢,臉上哪裏敢表現出任何一絲情緒來?
王又倫一輩子認真做人做官,見多識廣,看人自認為還有幾分眼光,見長樂王這已然是“不為外物所動”的境界,好感再深了三分。
作者有話要說:
王又倫,親姨父,是沐慈為數不多的母族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