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啟帝墜馬癱瘓後,追查不到這是人為,便當做意外處理。太皇太後衛氏八十高齡再次垂簾,一邊幫光啟帝守住皇位,一邊命太醫調理光啟帝身體。

    崔忠年一輩子沒對人說起過:光啟帝其實已經有了一些起色的,他腰腿恢複了一點知覺。

    可惜,沒有人會給光啟帝足夠的時間,耐心等他康複。

    光啟五年,光啟帝癱瘓兩年後,崔忠年因精心照料光啟帝被升為院使,結果迎頭就撞上了“五王之亂”。因光啟帝兩個幼子早夭,沒有繼承人,,他剩下的五個永和帝嫡出子,光啟帝的嫡出弟弟爭奪皇位。

    “五王之亂”是一貫講究溫柔執政,平和更迭皇權的大幸朝曆史上的一道猙獰傷疤。

    光啟帝無子,本可從宗室中過繼,可沒有足夠強大又忠心的輔政人員——太後李氏早亡,寇太後不能信任,也為人病弱不管事;光啟帝的皇後梅氏又十分年輕,雖有才學卻不能服眾,也沒有衛氏錢袋子的背景;太皇太後衛氏有威望,但畢竟老了。

    所以,光啟帝5個嫡出的弟弟心思就浮動了。

    有沐春的倒黴例子在前,光啟帝的幾個弟弟們分封為王,本來都很安分,很中庸,很閑王的。他們各自都培養出了很和平的愛好,在琴棋書畫,戲曲歌賦等領域都有不小的造詣……就算沒造詣,貢獻還是很大的,比如推動收藏市場繁榮發展,推出經典傳世戲曲,捧紅個名角啥的。

    光啟帝為了皇位穩當,很慷慨地從內庫掏錢多加封賞。以實際行動支持弟弟們各種“高尚”的愛好,叫弟弟們想不起來自己屁股下坐的椅子的大小型號。

    光啟帝表示:咱不差錢,他背後就是“錢袋子”東興國公府衛氏一族。內庫經過幾十年積累,足以買下周邊所有國家。

    可光啟帝偏偏癱瘓了,又無子嗣,五位有嫡出血脈的王爺心思就活動開了。

    那啥……他們最近看中了好多古董字畫,可手頭緊啊,內庫封賞雖然沒減少,可是……每迴都伸手要錢,多不好意思啊,不如把錢變到自己口袋裏,掏摸起來才方便啊。

    皇位順位繼承人,他們都有份。

    漸漸的,五王爭位演變成大幸曆史上從未有過的血腥殘酷的混戰,大臣也因此被迫站隊,一時間宮廷和朝堂的鬥爭簡直白熱化。

    而且還是一團亂戰,無分敵我,今天誰誰聯姻,明天說不定又反目……

    好像有一隻幕後的手在暗地裏

    攪渾水一樣。

    太皇太後衛氏一邊查探幕後之人,一邊大力彈壓爭奪,才不至於攪亂民生,動搖國本。

    五王爭位亂象讓衛氏很看不慣。

    大幸朝不比華國的辮子朝,在皇權更迭的時候,流血事件是很少的,大家畢竟是受儒家賢德教育熏陶長大的文明人嘛。但衛氏也清楚她年紀大了,人是抗爭不過時間的,她不可能保得住光啟帝,隻能盡力控製武將,讓邊軍不敢妄動,才沒有演變成國內內戰,叫西北“鄰居”們得利。

    衛氏為結束亂象,力排眾議立了永和帝嫡四子沐曘做皇太弟,因為他是最名正言順的——元宗最大的嫡出弟弟,也一貫有賢名。

    最妙的是,沐曘的王妃,那麽巧就是衛氏的嫡親侄孫女小衛氏。

    可惜一切部署還沒實施,太皇太後衛氏就因過於操勞中風偏癱,不能行動,口不能言。

    兩個大boss都倒下了,沐曘成為了靶子,情況就更混亂了……崔忠年毒藥都碰到好幾種,有害光啟帝的,有害太皇太後衛氏的,更多是害皇太弟的,他都悄悄化解了,也悄悄換了幾次不太好的宮中膳食。伴隨崔忠年食性藥性相克和辯毒水平直線上升的,是他的父母妻兒一個接一個橫死。

    再後來,嫡四皇子沐曘也吐血猝死,在多猝死的皇族並不算很奇怪。在“五王之亂”的當口,大家隻有額手稱慶的,並不認真追究死因。

    其他嫡子的爭鬥就更陷入白熱化,手段也越來越沒下限。後來都死的死,瘋的瘋,全部完蛋。沐姓宗室傳承百年,生子生孫,數量龐大,可在“五王之亂”,許多宗室因為站錯隊也死於非命,到天授帝登基,已經十不存三。

    沒有了足夠強大的對手,根據“無嫡立長”的規矩,排行第五,永和帝“真愛”珍嬪羅氏所出的庶皇子沐智成了最長的皇子,自動勝出。生動演繹了一番啥叫“鶴蚌相爭,漁翁得利”。

    還是太皇太後衛氏親自把沐智從邊關叫迴來的——因為沐智挺好,沒摻合五王之亂,還幫助衛氏彈壓邊軍不得參與奪嫡,穩固了邊境防線,不允敵國寸進。

    不愧是沐春的弟弟,人品貴重,心有國家大義,遂立他為皇太弟。

    光啟五年,沐智被封為皇太弟,人們才驚覺五王相爭到最後,竟然隻有沐潪和他的好基友沐斐明得到了最大的利益。

    沐斐明就是定王,朝陽郡主之父,他的先祖是大祖曾經立為的太子的閔王,閔王死於戰火,留

    下一個獨子傳到五代後就是沐斐明,本隻是沐氏皇族一個旁支小郡王。沐斐明從小投軍,憑著一手好槍法和軍事謀略,在軍隊係統有了最年輕一代戰神的稱號。

    瑪淡,這倆家夥把大家都騙了——這十幾年,兩人在西北邊軍中誰都不服誰,根本是水火不容的好吧?有沐斐明牽製沐智,才叫衛氏放心的。

    結果呢?

    沐智一做皇太弟,沐斐明第一個站在了他的背後,成了沐智的第一金牌打手,配合不要太默契喲。

    太皇太後衛氏有多年宮廷鬥爭經驗,心頭起疑,雖然躺著不能動,但她還是有很龐大的勢力的,找人開始暗中調查沐智,竟然發現這庶出五皇子從十幾年前就開始在邊關布局,甚至天京城中也有許多屬於沐智的勢力,甚至“五王之亂”也有沐智和沐斐明的身影。

    最擅長隱忍的人,果然是最可怕的。

    可惜就是沒直接證據。

    太皇太後讓最信任的太醫崔忠年辨識幾款將嫡出幾位王爺致死致瘋的毒……可崔忠年還沒全部研究完(喵了個咪的,他是玩藥膳的啊,不是五毒教的)。

    衛氏又慢了一步。

    皇太弟沐智和沐斐明以光速,立即收攏了大部分勢力。

    他們極聰明,懶得管朝堂上群臣是不是投誠——一群文人有啥好怕的?他們第一時間調換了所有將領,安插了自己的心腹,把京中二十多萬拱衛皇城的禁軍都掌控在自己手裏。西北四大軍事家族,鎮北公、興國公、威遠候、永寧侯都表示投誠。

    至此,全國幾十萬禁軍,全部握在了皇太弟手中。

    群臣:“……”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如此迅速掌管全國的武裝力量,這個皇太弟至少蟄伏了十多年還不叫人發覺,絕對不是表麵上看起來溫和無害。

    真理永遠在弓箭的射程之內。

    皇宮的禁衛也被瞬間換了個底掉,皇太弟沐智就成了皇宮的實際掌控人。

    衛氏眼睜睜看著心腹一個一個被拖走,再也沒迴來過。

    然後,沐智給她看了幾十份彈劾奏章,個個都舉報東興國公府的各種罪名,甚至有人舉報衛府曾讓自己府中織娘趕製過女款的龍袍——衛氏和東興國公府,想效法鳳天女帝登基,改天換月,必有不臣之心。

    衛氏:“……”你才是有不臣之心的那個吧。

    可有什麽辦法呢?她已經躺著不能

    動,人手全部清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所以當沐智緊接著拿出有傳國玉璽蓋章的光啟帝沐暻禪位的詔書時,衛氏口不能言,選擇了不點頭……但也不搖頭。

    她怕,怕下一道詔書不是禪位,而是光啟帝“遺”詔……

    沐智立即自己翻到了衛氏的鳳印,自己蓋章。

    衛氏:“……”傳國玉璽的章也是這麽來的嗎?

    沐智高調登基,為方便避諱,皇帝名字一般給文人讓路,自己改名沐潪,成為真宗,年號為天授。

    崔忠年被天授帝沐潪派遣,調理太皇太後衛氏的身體,保證她不要那麽容易死掉。

    風波卻沒有平息,有更多人舉報東興國公府謀反,說東興國公受太皇太後衛氏指使,害光啟帝墜馬,又毒害其他嫡子,最後還流出一張似模似樣的“光啟帝禪位詔書”,隻是詔書禪位對象是太皇太後衛氏。

    又有衛氏一名隨侍了六十多年的貼身女官倒戈,做汙點證人,說衛氏的確想效仿鳳天女帝登基做女皇。

    朝堂大嘩,鳳天女皇登基就發生在前前朝大鄖。曾掀起全國範圍內的腥風血雨,當時鳳天女帝幾乎把大鄖皇室子弟一網打盡,親生兒子都全部親手殺死,世族也牽連極多,簡直暗無天日,血流成河。最後還是鳳天女帝老死,一個大鄖旁支的郡王興兵討伐才得以恢複正統,不過國家也緊跟著衰亡,被大周取代。

    這比沐潪莫名登基更叫一朝堂的男人的神經敏感。

    還是天授帝沐潪動情入理,為衛氏辯解才保住她一世英名。而且衛氏已經中風,再遠大的抱負也隻能趴下,群臣才徹底放鬆下來。大家心想:雖然新皇登基有那麽一點突然,那麽一點點名不正言不順,但總比出個女皇好。

    沐潪就這樣,在大家默契的妥協下,坐穩了皇位。

    衛氏:“……”她在政治中沉浮一生,自然明白天授帝的禪位詔書,和誣陷她的“禪位詔書”都是怎麽來的。

    天授帝實在太腹黑了。

    衛氏妥協了,以為憑此就能止息幹戈,不然怎麽辦呢?難道兩個躺在床上連翻身都不能的太皇太後,和一個太上皇兄還能做什麽嗎?

    但沐潪並不打算放過衛氏的娘家,也是她最大的倚仗東興國公府。

    喵了個咪的,你家那麽富,這股勢力不為朕所用,還給朕添亂,差點害朕不能登基,不是“不臣之心”是什麽?

    而且……衛氏毒害他大

    哥沐春的內幕,就是東興國公府提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盛世慈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吾心大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吾心大悅並收藏盛世慈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