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3年,6月6日,小暑13日,連雲。


    另一邊,馬原迴到連雲城後,先去了分管會大院裏沐浴更衣一番,然後去了院裏的食堂,正巧碰見了前陣子來連雲郡考察的徐雲,就拚了一桌。


    徐雲在去年大戰的時候領銜組建了一個“軍需後勤處”,將後勤運輸整理得井井有條,對戰爭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戰後地位也水漲船高。這次馬原趕迴來,跟他有很大關係。


    兩人本都是財政部出身,關係很熟,交流了一番運河工地的現狀,又閑聊了一會兒之後,徐雲很快談到了正題:“改組之後,方迎波有意挪個窩,你有沒有興趣跟我去總後勤部搭個夥?”


    馬原早就預感到徐雲把他叫迴來是有事情要做,沒想到居然是這麽件事,聽清楚了之後奇怪地問道:“你要去當後勤部長了?倒也合適,不過不還沒到換屆的時候麽?”


    “不是後勤部,是總後勤部,從管委會跳去了軍委會,區別可大了。”徐雲搖頭道。


    在二次立國改革後中,受影響最大的部門可能就是後勤部了。這個部門在登陸之初相當重要,畢竟股東和勞工們飲食衣物幾乎都要仰賴他們供應。但隨著商社規模的擴大,這些吃的穿的很多時候都能靠花錢解決,後勤部的本職工作占比越來越低,反而下轄的各個企業越辦越紅火,什麽紡織廠、食品廠、罐頭廠等等,很有成為東海龍頭企業的趨勢。因此,改製之後,這些企業一下子全部被剝離了出來,後勤部幾乎被掏成了個空殼。


    現在,軍委會有意將這個後勤部的殼子要過來,改組成“總後勤部”,職責迴歸初心,也就是專注於為日漸龐大的軍隊提供後勤補給。當然,為了製衡,為總後勤部提供資金和物資的職責仍掌握在管委會和東海商社手裏。


    雖然多了一個字,但是職權大降、責任卻更重了,所以原後勤部長方迎波自然不太樂意。不過反正他本來就已經幹了兩屆臨近讓位了,所以反對意見也不大,反而開始試圖活動一個新出路,組建一個類似於“輕工業部”“紡織部”或者“民生產業發展促進會”的部門或組織,繼續在熟悉的領域發揮影響力。而全體大會和管委會確實也存在這方麵的需要,所以這事還是很有希望辦成的。


    那麽這麽一來,原本就有足夠威望的徐雲自然就成為了領銜新的總後勤部的不二人選。不過他是財政部出身,在舊後勤部中人脈不多,所以就想著挖些老同事過去,馬原就是因此被他盯上了。


    馬原對這種邀請有些驚喜,畢竟去做個副部長可比現在在連雲郡跑腿強多了,而且軍委會的產生機製與管委會不同,不受換屆影響,要更穩定。不過在正式確定之前,總得問清楚才行。


    “說起來……你不是和後勤部的鄭紹明關係不錯嗎,怎麽不拉上他呢?”


    “時代變了,鄭紹明的專長和這個領域不太合適。”徐雲搖了搖頭,“現在的總後勤部不是小打小鬧生產些毛絨玩具的時候了,肩負著給我們偉大的海陸軍提供補給的重大職責。要知道,現代戰爭打的就是後勤,後勤就是戰鬥力!不管什麽時代,後勤都是決定戰爭模式的關鍵要素啊。而且現在義勇師開始從戰術部隊向戰略部隊轉型,這個過程中後勤更是重中之重……”


    馬原狐疑地看向他,問道:“戰術部隊?戰略部隊?這是什麽意思?”


    徐雲打了個嗝,說道:“之前我們軍隊的規模很小,總共也就萬把人,一次行動最大不過幾千。這樣的小股部隊,行動起來相對容易,補給可以隨身攜帶或者就地獲取,後勤並不是很大的限製要素,隻需要怎麽考慮打贏就行了,所以可以稱作戰術部隊。那麽,把視野上升到戰略層級,既要考慮打贏,又要全盤考慮後勤補給問題的,自然就是戰略部隊了。


    不管什麽年代,後勤都是限製戰略的最大因素。就算是冷兵器時代的消耗,一萬人的大軍,光是人吃的每個月就要四千石糧食,如果算上同行的馬,恐怕得上萬石了。這可比一些小縣一年的稅賦都多,如果沒有補給線的話,他們若不能一個月拿下一座縣城,那麽就不戰自潰了。所以古代打仗,真正的穿插突襲隻是鳳毛麟角的案例,大部分都是老老實實沿著水路前進或者一路燒殺搶掠過去,就是因為後勤問題啊!


    說起來,上次戰爭的時候,很多人嫌隊友不夠力,說最後完全是靠我們自己打贏的,其實這是有些偏頗的。像李璮他們,就算什麽事不做,但隻要讓他們的控製區保持中立,能夠讓我們平穩地建立基地、收購並輸送補給,那就是很大的貢獻了。不然的話,萬一濟南、益都、臨沂那邊全是敵境,讓我們一個個打過去,從頭建立據點、屯兵防守、積蓄物資,那就真是要了命了。


    這就是關鍵所在了,上次有李璮和南宋幫忙,可以緩解我們的後勤壓力,但將來的戰爭可未必會這樣了。有備無患,我們必須考慮最極端的情況才行,也就是完全靠自己獨立作戰,後勤也得自己一點點送上去。


    這時候,軍隊就不能光考慮“打贏”,還得考慮如何“占領”了。也就是說,我打下一個縣城,得留下一部分兵力在這裏。既是防備敵軍的反攻,也是為了保障運輸路線的暢通,同時為了減輕運輸壓力,還要在當地征收物資,說不得還得排查潰兵、征募新兵什麽的。這種時候,需求的更多的就是“人數”而非“戰鬥力”了。


    舉個極端點的例子,後世一個拿著突擊步槍的步兵,火力可以輕鬆超越我們現在的一個排。但一個排的兵就算隻拿著長矛,也敢進駐一個敵占區的村莊或小鎮,而一個現代步兵這麽做的話,就不怕睡著了的時候被打悶棍嗎?


    呃,所以說,所謂戰略部隊,關鍵就在於人多。隻要人夠多,就能打下一個地方就占領一個地方,從而有力地支撐前麵的戰術部隊的前進。所以你看,古代人打仗,號稱幾萬幾十萬,真正在前麵的戰兵就幾千,不就是這麽個道理嗎?我們現在沒有火車汽車飛機輪船,後勤運輸條件比他們強不了多少,自然也得如法炮製。”


    聽他這麽一說,馬原不但沒明白反而是大失所望:“徐總……那這就是安全部非得擴軍的原因囉?怎麽聽著一點技術含量也沒有……合著我們那麽多槍炮,最後還是得老老實實玩人海戰術?”


    徐雲連忙說道:“等等,我還沒說完呢!誰說人海戰術就沒技術含量了?恰恰相反,這才是有技術含量的地方!


    舉個例子,比如說我要去占領燕京,該走哪條路線,途中占領哪些據點,設置多少中繼站,每個站點派駐多少兵力?若是派少了,可能達不到效果,但派多了,駐軍本身又會消耗補給,進一步增大後勤壓力……總之,這是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複雜問題,是個需要大量數學計算和管理學知識的專業部門,不是誰隨隨便便就能幹好的!”


    馬原若有所思地說道:“說的也是,這麽一看,得建立一個數學模型才行……”


    “對啊!”徐雲拍掌道:“你看,像之前忽必烈一口氣往濟南派了三十萬大軍,不就把自己給吃垮了嗎?而對於我們來說,就算是同樣的人抗馬拉,我們也能比那些目不識丁的傳統武夫和不會解方程的文官做得更好!呃,當然,這就需要一些合適的專業人才帶領了……”


    馬原這才明白過來,甚至有些沾沾自喜,既要懂數學又有管理經驗,這說的不就是自己嗎?


    徐雲趁機拱火道:“對啊,所以這麽重要的崗位,讓那些搞編劇的寫小說的上去肯定是不行的,必須得專業人士才行。像馬原你這樣通信行業出身,精通各種算法,然後又在我們財政部曆練過,協調能力強,還給軍方搞過光報,關係密切不是正合適嗎?不,是還有比你更合適的人選嗎?”


    然後,他斬釘截鐵地說道:“好了,我看這事差不多也該就這麽定了,等後天我們就跟季國風一起迴去,討論一下正式建部,然後參加安全部的閱兵式,再討論一下西南駐軍的安排,順便也爭取一下他們的支持。”


    “哦……”馬原稀裏糊塗就答應了,然後把前麵的話一迴味,突然察覺出了什麽:“等等,閱兵式是什麽,我們有這安排?怎麽突然就冒出來了?”


    徐雲一拍腦袋,道:“嗯,你們之前不是因為修建運河要調動大量民工,所以申請本土增派軍隊過來幫助維持秩序嗎?正好陸軍有軍改的意向,所以就順便辦了個閱兵式,給大家展現一下未來軍隊組織模式。如果順利,等到時候就把新的野戰營派過來威風一下。”


    馬原有些糊塗了:“又要軍改?他們不是說保持五九軍製不變了嘛,怎麽又折騰起來了?”


    徐雲一笑:“還不是被海軍鬧的,非得跟著改革創新。不過也不是改,而是把當初五九軍製裏的野戰營和守備營兩級製給翻出來了。我剛才不是說了戰術部隊和戰略部隊的區別嘛,就是這麽個意思,前者更關注於戰鬥力,後者更偏重於對大量人員的組織。不過現在不是沒到招兵季嘛,後者還八字沒一撇,所以安全部這段時間就在研究野戰營的戰鬥力和編製問題,已經出了幾個方案,這次正好趁你們的東風展示一下,合適的話就直接派駐到西南這邊來。”


    “1計劃”實施之後,軍隊規模增加了,但如果全部按照精兵模式培養,成本太高,也沒必要,所以軍委會重拾了當初一度提出過但未曾實施的甲乙兩等二級編製,將陸軍軍隊分為了野戰營和守備營兩種。


    野戰營顧名思義,是作戰的主力,裝備和軍種齊全,戰鬥力強,相應的就更依賴於其他部門的後勤供給。野戰營的編製和數量會維持在不大不小的規模上,既保持足夠的戰力,又不會大到難以調動,同時搭起了架子,有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擴充。


    而守備營就是單兵種的二線部隊了,數量會很多,但是裝備和訓練投入一般。平時用來控製地方、甚至會當作勞動力來使用,戰時的時候可以用來防禦本土、提供後備兵員以及執行占領任務。當然,即使隻是二線部隊,拉上前線對抗本世代的一般軍隊也是綽綽有餘的。


    馬原連連咋舌:“他們可真是會玩……那好吧,就去看看,看看到底有什麽花樣。”


    :。:m.x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255再鑄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修改兩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修改兩次並收藏1255再鑄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