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未央宮。
“宣華皎使者上殿。”
宦官的聲音尖銳而又陰柔。
一個身穿常服、一綹美髯的中年男子,低著頭,踩著小碎步,走進殿裏。
見禮畢,使者畢恭畢敬地道明了來意。
“啟稟陛下,我家主公今為奸臣壓迫,危在旦夕,願以湘、巴之地進獻,且乞王師南征,以禦陳師。”
高坐於龍椅之上的北周皇帝問:“華皎因何叛陳?”
使者用一種悲憤的語氣說:“安成王陳頊狼子野心,圖謀不軌,於今年二月借口誅殺了中書舍人劉師知、尚書左丞王暹、右衛將軍韓子高、尚書仆射到仲舉等一批忠於先帝和新皇的肱骨大臣,我家主公乃先帝腹心,對先帝忠心耿耿,不敢有辱臣節,是故不得已而叛之。”
說到這裏,使者舉起手中書信,接著道:“梁王亦十分看重我家主公之忠心,願出兵相助,此乃書信。”
宦官接過書信,交給皇帝。
這位相貌十分年輕的皇帝看完書信之後點了點頭,然後揮了揮手,示意華皎使者下去,接著環顧群臣,問:“諸卿以為如何?”
沉默片刻,一人高聲說:“臣認為應該南伐,湘、巴乃上遊之地,且出產富饒,我朝若出大軍,則湘、巴之地唾手可得,即可得其產出,又可坐擁地利,況華皎乃一方都督,麾下頗有兵馬,可與之謀也。”
說話之人年歲頗高,位列群臣之首,殿內群臣人人頷首低眉,隻有他昂首挺胸,和皇帝說話之前也沒有行禮,甚至敢用目光直視皇帝。
年輕皇帝朝這人點了點頭,心內陰鬱,麵上卻不敢表現出來,隻得道:“國公所言甚是,還有人有其他意見嗎?”
說話之人乃是當朝大塚宰、皇帝之堂兄宇文護,他的意見,誰敢反駁,是故群臣皆寂然無語,惟垂手而立。
沉默良久,忽有一人列眾而出,手執牙笏,朝皇帝行禮畢,說:“前歲東征,死傷過半。比雖循撫,瘡痍未複。今陳氏保境息民,共敦鄰好,豈可利其土地,納其叛臣,違盟約之信,興無名之師乎!”
聽了這人的話,群臣都暗自點頭,一方麵是大為讚同這人的話,另一方麵則是佩服這人的勇氣,不愧是以性鯁正聞名天下的崔宣猷崔禦正,除了他以外,恐怕也沒有第二個人膽敢當麵反駁大塚宰宇文護的提議了吧!
年輕皇帝聽了崔宣猷的話,也是暗自點頭,但他不敢擅自做決定,把目光投向了宇文護。
宇文護並沒有因為崔猷反駁他而露出任何異色,而是認真聽完了這位老臣的發言,思索了片刻,心中計議已定,抬頭直視皇帝,說:“崔禦正所言也有道理,但是未免太過迂腐,華皎叛陳乃是大好良機,豈可錯失,請陛下下詔南伐。”
年輕皇帝聽了,心裏雖然不認同,卻也隻能點點頭,“那就依國公所言,即刻南伐,至於具體戰略,就有勞國公費心了。”
“臣遵旨。”
話說李青牛率領部曲加入太守駱牙的軍隊後,臨川軍集合完畢,當天便出發了。
第一天大家的精神頭還挺足的,路也好走,走了一天,一口氣走了好幾十裏的路程。
傍晚,部隊找了一處河邊平坦寬闊的地方安營紮寨。
走了整整一天的路,沒吃東西,累倒是其次,主要是餓,李青牛忍耐著咕咕直叫的肚子,和手下士兵一起挖灶埋鍋,準備做飯。
後勤官送來了一小袋米,還有拳頭大小的一塊臘肉,連肥帶瘦,頗為誘人。
李青牛看著這塊臘肉,咽了口口水,鼻子仿佛已經聞到了蒸臘肉的香味,不過,看了一眼之後,他卻奇怪地對後勤官說:“你是不是搞錯了?我們隊有將近百人,這麽一小塊臘肉怎麽夠吃?”
後勤官笑了笑,“李隊主,你說笑了,這塊肉是你一人的配額,其他普通士兵,哪有資格吃肉?他們吃的是這個。”
說著,解開身上一個口袋給李青牛看了看,隻見裏麵是一小袋醃鹹菜,黑不溜秋的。
“隻有我能吃肉?”
“沒錯,你是隊主,享受和將軍親衛一樣的待遇,每餐能吃米飯和臘肉,普通小兵則每餐吃稀粥和醬菜。”
“這也太不公平了。”
後勤官奇怪地看了李青牛一眼,最後說了句:“這是軍法,誰敢不服?”
說完就走了,邊走還邊搖頭,似乎是覺得李青牛的話很莫名其妙。
李青牛揉了揉鼻子,迴頭一看,他手下的士兵已經挖好了另一個小灶,顯然是為他準備的。
他看了看臘肉,又看了看鹹菜,又看了看手下士兵,猶豫了一會兒,說道:“不用另起爐灶了,把我那份米和你們的一起煮粥吧,還有,把這塊臘肉切碎了放粥裏,好歹有點肉味。”
隊副奇怪地看著他,問:“為什麽?”
“我跟你們吃一樣的。”
李青牛沒有過多解釋,看著做菜的士兵一一照他的吩咐辦了,這才點了點頭。
臘肉粥的味道很鮮美,就算隻有醬鹹菜,吃起來也很不錯,比單純的白粥配鹹菜好入口多了。
李青牛坐在手下士兵中間,吃著和他們一樣的飯菜,大家大聲談笑,氣氛歡樂。
這樣也不錯,隻要吃得高高興興,吃什麽其實並不重要,李青牛一邊喝粥,一邊這樣想著。
於是,在這支五百人的臨川軍中,其他隊吃的都是稀粥配鹹菜,隻有李青牛手下士兵吃的是臘肉粥,相對而言,好了那麽一分。
之後的每頓飯都是如此。
李青牛手下士兵得到了軍中所有普通士兵的羨慕,他們對自己這點微小的差別待遇也十分自得,幾天艱苦的行軍下來,二者的士氣出現了明顯的不同。
唯一的代價是——李青牛自己的夥食比其他幾個隊主差了許多。
閑話少提,部隊到達湓城的當天,李青牛見到了前來迎接的江州刺史——章昭達。
這位刺史大人,有一個特別的外號,叫獨眼將軍,顧名思義,一隻眼睛是瞎的。
關於章昭達的獨眼,還有一個有趣的逸聞。
章昭達少時,生性倜儻,輕財尚義,曾經遇到過相麵之人,對他說:“卿容貌甚善,須小虧損,則當富貴。”
後來章昭達任梁朝的東宮直後這樣一個小官,一次喝醉酒墜馬,鬢角受了小傷,他很高興,以為要富貴了,誰知相麵之人告訴他:“未也。”
到侯景之亂,章昭達招募鄉人救援建康,被流矢射中左眼,雖然活了下來,但是這隻眼睛是徹底瞎了,相麵之人見了,恭喜他說:“卿相善矣,不久當貴。”
不久之後,章昭達遇到了世祖文皇帝陳蒨,後來果然大富大貴。
所以認識章昭達的人都知道,他瞎掉的左眼,是他的富貴之眼。
章昭達客客氣氣地接見了駱牙,設宴接風,至於下麵的小兵,當然沒有這樣的福氣,隻能在城外安營紮寨。
軍營就在浩蕩的長江邊,李青牛出神地看著一望無際的江水,有一口沒一口地吃著臘肉粥配鹹菜。
“宣華皎使者上殿。”
宦官的聲音尖銳而又陰柔。
一個身穿常服、一綹美髯的中年男子,低著頭,踩著小碎步,走進殿裏。
見禮畢,使者畢恭畢敬地道明了來意。
“啟稟陛下,我家主公今為奸臣壓迫,危在旦夕,願以湘、巴之地進獻,且乞王師南征,以禦陳師。”
高坐於龍椅之上的北周皇帝問:“華皎因何叛陳?”
使者用一種悲憤的語氣說:“安成王陳頊狼子野心,圖謀不軌,於今年二月借口誅殺了中書舍人劉師知、尚書左丞王暹、右衛將軍韓子高、尚書仆射到仲舉等一批忠於先帝和新皇的肱骨大臣,我家主公乃先帝腹心,對先帝忠心耿耿,不敢有辱臣節,是故不得已而叛之。”
說到這裏,使者舉起手中書信,接著道:“梁王亦十分看重我家主公之忠心,願出兵相助,此乃書信。”
宦官接過書信,交給皇帝。
這位相貌十分年輕的皇帝看完書信之後點了點頭,然後揮了揮手,示意華皎使者下去,接著環顧群臣,問:“諸卿以為如何?”
沉默片刻,一人高聲說:“臣認為應該南伐,湘、巴乃上遊之地,且出產富饒,我朝若出大軍,則湘、巴之地唾手可得,即可得其產出,又可坐擁地利,況華皎乃一方都督,麾下頗有兵馬,可與之謀也。”
說話之人年歲頗高,位列群臣之首,殿內群臣人人頷首低眉,隻有他昂首挺胸,和皇帝說話之前也沒有行禮,甚至敢用目光直視皇帝。
年輕皇帝朝這人點了點頭,心內陰鬱,麵上卻不敢表現出來,隻得道:“國公所言甚是,還有人有其他意見嗎?”
說話之人乃是當朝大塚宰、皇帝之堂兄宇文護,他的意見,誰敢反駁,是故群臣皆寂然無語,惟垂手而立。
沉默良久,忽有一人列眾而出,手執牙笏,朝皇帝行禮畢,說:“前歲東征,死傷過半。比雖循撫,瘡痍未複。今陳氏保境息民,共敦鄰好,豈可利其土地,納其叛臣,違盟約之信,興無名之師乎!”
聽了這人的話,群臣都暗自點頭,一方麵是大為讚同這人的話,另一方麵則是佩服這人的勇氣,不愧是以性鯁正聞名天下的崔宣猷崔禦正,除了他以外,恐怕也沒有第二個人膽敢當麵反駁大塚宰宇文護的提議了吧!
年輕皇帝聽了崔宣猷的話,也是暗自點頭,但他不敢擅自做決定,把目光投向了宇文護。
宇文護並沒有因為崔猷反駁他而露出任何異色,而是認真聽完了這位老臣的發言,思索了片刻,心中計議已定,抬頭直視皇帝,說:“崔禦正所言也有道理,但是未免太過迂腐,華皎叛陳乃是大好良機,豈可錯失,請陛下下詔南伐。”
年輕皇帝聽了,心裏雖然不認同,卻也隻能點點頭,“那就依國公所言,即刻南伐,至於具體戰略,就有勞國公費心了。”
“臣遵旨。”
話說李青牛率領部曲加入太守駱牙的軍隊後,臨川軍集合完畢,當天便出發了。
第一天大家的精神頭還挺足的,路也好走,走了一天,一口氣走了好幾十裏的路程。
傍晚,部隊找了一處河邊平坦寬闊的地方安營紮寨。
走了整整一天的路,沒吃東西,累倒是其次,主要是餓,李青牛忍耐著咕咕直叫的肚子,和手下士兵一起挖灶埋鍋,準備做飯。
後勤官送來了一小袋米,還有拳頭大小的一塊臘肉,連肥帶瘦,頗為誘人。
李青牛看著這塊臘肉,咽了口口水,鼻子仿佛已經聞到了蒸臘肉的香味,不過,看了一眼之後,他卻奇怪地對後勤官說:“你是不是搞錯了?我們隊有將近百人,這麽一小塊臘肉怎麽夠吃?”
後勤官笑了笑,“李隊主,你說笑了,這塊肉是你一人的配額,其他普通士兵,哪有資格吃肉?他們吃的是這個。”
說著,解開身上一個口袋給李青牛看了看,隻見裏麵是一小袋醃鹹菜,黑不溜秋的。
“隻有我能吃肉?”
“沒錯,你是隊主,享受和將軍親衛一樣的待遇,每餐能吃米飯和臘肉,普通小兵則每餐吃稀粥和醬菜。”
“這也太不公平了。”
後勤官奇怪地看了李青牛一眼,最後說了句:“這是軍法,誰敢不服?”
說完就走了,邊走還邊搖頭,似乎是覺得李青牛的話很莫名其妙。
李青牛揉了揉鼻子,迴頭一看,他手下的士兵已經挖好了另一個小灶,顯然是為他準備的。
他看了看臘肉,又看了看鹹菜,又看了看手下士兵,猶豫了一會兒,說道:“不用另起爐灶了,把我那份米和你們的一起煮粥吧,還有,把這塊臘肉切碎了放粥裏,好歹有點肉味。”
隊副奇怪地看著他,問:“為什麽?”
“我跟你們吃一樣的。”
李青牛沒有過多解釋,看著做菜的士兵一一照他的吩咐辦了,這才點了點頭。
臘肉粥的味道很鮮美,就算隻有醬鹹菜,吃起來也很不錯,比單純的白粥配鹹菜好入口多了。
李青牛坐在手下士兵中間,吃著和他們一樣的飯菜,大家大聲談笑,氣氛歡樂。
這樣也不錯,隻要吃得高高興興,吃什麽其實並不重要,李青牛一邊喝粥,一邊這樣想著。
於是,在這支五百人的臨川軍中,其他隊吃的都是稀粥配鹹菜,隻有李青牛手下士兵吃的是臘肉粥,相對而言,好了那麽一分。
之後的每頓飯都是如此。
李青牛手下士兵得到了軍中所有普通士兵的羨慕,他們對自己這點微小的差別待遇也十分自得,幾天艱苦的行軍下來,二者的士氣出現了明顯的不同。
唯一的代價是——李青牛自己的夥食比其他幾個隊主差了許多。
閑話少提,部隊到達湓城的當天,李青牛見到了前來迎接的江州刺史——章昭達。
這位刺史大人,有一個特別的外號,叫獨眼將軍,顧名思義,一隻眼睛是瞎的。
關於章昭達的獨眼,還有一個有趣的逸聞。
章昭達少時,生性倜儻,輕財尚義,曾經遇到過相麵之人,對他說:“卿容貌甚善,須小虧損,則當富貴。”
後來章昭達任梁朝的東宮直後這樣一個小官,一次喝醉酒墜馬,鬢角受了小傷,他很高興,以為要富貴了,誰知相麵之人告訴他:“未也。”
到侯景之亂,章昭達招募鄉人救援建康,被流矢射中左眼,雖然活了下來,但是這隻眼睛是徹底瞎了,相麵之人見了,恭喜他說:“卿相善矣,不久當貴。”
不久之後,章昭達遇到了世祖文皇帝陳蒨,後來果然大富大貴。
所以認識章昭達的人都知道,他瞎掉的左眼,是他的富貴之眼。
章昭達客客氣氣地接見了駱牙,設宴接風,至於下麵的小兵,當然沒有這樣的福氣,隻能在城外安營紮寨。
軍營就在浩蕩的長江邊,李青牛出神地看著一望無際的江水,有一口沒一口地吃著臘肉粥配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