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記》的《周本紀》和《吳太伯世家》記載,周族的開基之祖古公亶父覺得自己的少子季曆最為賢明,更為可貴的是,季曆的兒子姬昌有聖瑞之兆。


    太伯知道古公想立姬曆,以便將來能傳位於昌,於是向古公亶父表明讓出繼承人的地位,甘心輔佐姬曆的意願,但是周人的傳統是長子為裔(與商朝的兄終弟及完全不同),古公亶父不想違背這一傳統,嫡長子繼承是周族維持周禮的核心價值,所以古公亶父不讚成這一意見。太伯先後三次表示讓位的意思,但都被古公亶父拒絕。這就是太伯三讓的故事,由此太伯的德行傳遍天下,人人稱頌太伯。


    如果我們不從品質、德性方麵考慮,而從出身方麵看這一問題,便知稱昌為“聖子”、有“聖瑞”之說亦有來由。這就是季曆妻、文王母太任來自殷商,是商王畿內氏族顯貴。


    這一聯姻抬高了季曆在周族中的地位,季曆因妻而顯赫,文王昌因母而顯貴。立季曆甚至文王,有利於與商族的政治關係,這些有利於周族的發展,這是古公亶父的政治意圖,而為了周族的發展,就要犧牲掉太伯和仲雍的利益。


    如果事情就此結束,或許太伯並不是真心讓位,而是沽名釣譽,但是太伯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讓位的決心。為了達到讓位而又不違背嫡長子繼承的周禮傳統,所以,太伯逃奔到南方部族荊蠻人居住的地方,遵隨當地習俗,被發文身,以示自己已經成為蠻夷,而華夷大防,自然不能再成為華夏族的國君,以此來讓避季曆。


    太伯逃奔到荊蠻,自稱句吳。


    吳太伯,一作吳泰伯,姬姓,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長子,吳國第一代君主。古公亶父欲傳位季曆及其子姬昌(即周文王),太伯乃與仲雍讓位三弟季曆而出逃至荊蠻。


    據說途中曾經經過太行九泉山(今晉城市吳王山),後世為紀念更名為吳王山。據明代《澤州府誌》載“吳神山縣西南六裏,即晉普之支,廟祀泰伯仲雍。”傳說於此廣植杏樹,淳化民風。


    太伯與仲雍同避荊蠻後,定居梅裏(今江蘇無錫梅裏古鎮)。太伯自稱勾吳。荊蠻人欽佩他的品德高尚,追隨並且歸附他的有上千家,被擁立為當地的君主,稱為吳太伯。吳太伯被後世奉為東吳文化的宗祖。吳越之地尊泰伯為其先祖,並在今無錫梅裏建有泰伯廟。孔子讚歎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相傳太伯定都梅裏後,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曾“穿澮瀆以備旱澇”。


    伯瀆河,原名泰伯瀆,吳泰伯在梅裏建立勾吳國後,為了灌溉、排洪,開鑿中國曆史上第一條人工河流“伯瀆河”。伯瀆河已有3000多年曆史,全長43公裏,它流經坊前,從梅村到鵝湖。春秋時期,吳王闔閭西攻楚國、吳王夫差北伐齊國,都曾通過伯瀆河。無錫清名橋一段俗稱“伯瀆港”,一作百瀆港。伯瀆河的開鑿,使當地百姓世受其利。


    太伯奔吳,給落後的江東地區帶去中原文明的種子。而太伯在新的生存環境中,不畏艱辛、勇於開拓,數年之間,人民殷富,終於在東南地區牢固地站穩腳根。為後世強大的吳國打下基礎。


    吳人楹聯中認為太伯“誌異征誅三讓兩家天下,功同開辟廣杯萬古江南。”太伯三讓天下和開發江南的功德,受到後世所敬仰。司馬遷認為吳是諸侯國中資曆最深的西周姬姓同姓國,所著《吳太伯世家》在《史記》的所有“世家”中排第一。


    在太伯逃走之後,仲雍也按照傳統被立為繼承人,但是仲雍為了周朝的強盛,也放棄繼承人的地位,逃走投奔了已經站穩腳跟的太伯,被發紋身,也成為蠻夷之人,於是季曆成為古公亶父唯一的繼承人。在古公亶父死去之後,周族也在季曆的帶領下走上了更加強盛之路。


    太伯無子,死後葬於梅裏東(今鴻聲鎮)的皇山(後名鴻山)南麓,由其弟仲雍繼位。周武王滅商後,派人找到仲雍的後人周章,正式冊封周章為吳國君主。


    相傳太伯去世後,吳人無不悲慟欲絕,哭聲震天。百姓爭相向他的遺體敬獻鮮花,頓時漫山遍野花草無存。許多後去者不忍空手而歸,聚眾商議,太伯生前最喜種麻,於是大家各采束麻束係腰間,以表達人們的敬仰懷念和哀悼。這個風俗曆經數千年,在民間至今流傳,遂形成中華民族為去世的長輩披麻戴孝的喪葬禮俗。


    吳人為紀念這位偉大開拓者的不朽功勳,將他在梅裏的居所改為祠廟,這就是泰伯廟。


    泰伯廟,又名至德祠、讓王廟,位於江蘇省無錫市梅村鎮的伯瀆河畔。東漢永興二年(154年),漢桓帝為了紀念吳泰伯,敕令吳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所立。


    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就曾有《和泰伯廟》一詩頌之:“故國城荒德來荒,年年椒尊濕中堂。邇來父子爭天下,不信人間有讓王。”後代騷人墨客,多有頌泰伯廟的詩文遺墨。


    現存的泰伯廟為明清建築,廟前立照池,池上架單孔拱形石橋,名“香花橋”。橋北立花崗岩石牌坊,上鐫“至德名邦”四字。石壇北為欞星門,豎有六根石柱,高6米,有雲龍、仙鶴雕飾。欞星門為泰伯廟第一進建築,麵闊三間。後有院落廂旁,東西各九間。院內尚存古柏、桂樹各一株。[10]


    泰伯大殿,麵闊五間。1983年對泰伯廟進行整修時,塑泰伯像一尊,身高4.5米。兩廂塑泰伯、仲雍後裔28尊塑像。1987年,陸定一和趙樸初分別題寫“泰伯廟”和“至德高風”匾額。泰伯廟旁,又豎起“江南第一古鎮”牌樓,正在興建“泰伯園”。2006年5月25日,泰伯廟和墓作為明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傳說農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所以每逢這日,梅裏一帶人民紛紛前往瞻仰朝拜。農曆清明節,梅裏鄉俗更有祭祀泰伯廟的隆重節日活動。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世界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紳士西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紳士西裏並收藏世界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