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2114年,後少康即位,年齡40歲。以倫邑(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東)為都。少康奪迴了他父親、祖父失去的帝王寶座,終於登上王位。宴請了有功之臣虞公媯思。
少康中興封有功之臣、大彭國的子弟元哲於豕韋(今滑州韋城),豕韋國建立,至周赧王時才失國。由此可知,元哲之後代世襲韋侯至周止,曆夏、商、周三朝。
bc2113年,方夷來朝稱臣。
bc2112年,後稷之後不窋在之前的征戰中失去了封地,逃到了山戎和羌族居住的陝甘一帶。少康上台後恢複了他的封地,是周朝的先祖。
在黃河中下遊平原有夏族、商族和東夷族三大古族,勢力都比較強大。東夷族對夏王朝不服,虎視眈眈,為夏朝心腹大患。商自從寒浞之亂後,一直坐山觀虎鬥,漸成做大之勢。所以bc2104年,少康派商侯冥辦理治理黃河的苦差事,並且要求非常嚴格。冥為商的第六任首領,自相土之後又曆經了昌若、曹,到冥。這裏說的都是他們的名字,而姓一直都是子,比如冥,實際名字為子冥。後麵的商朝各王也是一樣。
bc2097年,遷都於原城(河南省濟源市)。
bc2094年,少康病逝。終年60歲。
少康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帝王。他恢複了夏朝的政權,勵精圖治,奮發圖強,使夏朝國力強盛,四方來朝,史稱“少康中興”。少康以後,夏王朝進入了平穩發展的階段。
bc2091年,守喪兩年後,兒子予繼承帝位,稱帝予,仍以原城為都城。因甲骨文中予、寧字形相近,所以有的文獻中誤寫作寧。
bc2087年,為鞏固夏王朝在東方的勢力,予把都城從原(河南濟源)東遷至老丘(開封),以監視商國與東夷。
遷都老丘之後,夏朝繼續向東發展,勢力更加強大。
bc2084年,予積極對外擴張,率兵征伐東夷王壽,一直打到大海之濱,得到進獻的象征和平的吉祥物九尾白狐。通過東征,夏王朝的威望極大提高,疆域進一步擴大,國勢也進入了鼎盛時期。
bc2079年,商侯冥殫精竭慮地治理黃河,最終病死在治理黃河任上。由於治水耗去龐大的人力物力,所以此後商國形式漸趨衰微。
bc2075年,帝予病逝。
予被認為是能夠繼承禹的事業的一代名王。夏朝的後人認為他同禹一樣具有開創大業之功。
他遷都老丘,使夏文化有了新的發展空間,從而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文明。他率軍東征,令各部落紛紛臣服,將夏朝的版圖擴大到淮河流域。
夏朝是中國曆史上遷都次數最多的朝代之一,前後共遷都9次。當時,隨著農業、治水和建築技術的發展,人們大規模地由山地移往黃河中下遊平原地區居住,修築了許多城郭。夏都多次遷徙,應該與此有著很大的關係。
繼予之後,夏朝又有7任帝王定都老丘,直到第13位胤甲時,才遷到西河(河南安陽)。夏王朝在老丘定都的時間長達226年,曆經槐、芒等6帝,但在這226年的時間裏,夏王朝進入平穩發展期,再沒有出現過象予那樣傑出的偉大人物。老丘是夏朝眾多都城中,曆時最長、經曆帝王最多的國都。夏朝是第一個在開封建都的王朝,予也是第一個在開封建都的帝王。老丘雖然隻是夏朝諸多都城中的一個,但它在曆史上的影響和地位,卻是夏朝其他都城難以比肩的。
bc2072年,守喪兩年後,兒子帝槐繼位。
槐,一作芬、芬發、祖武,姒姓,夏氏。
姒槐在位期間,先後征服了居住於泗水、淮水之間的九夷、即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等部落,擴展了夏朝的勢力。同時夏朝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
夏朝最輝煌的時代在帝槐時代來臨。
bc2070年,九夷來朝,包括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夏王朝達至最鼎盛時期。槐樹之花的黃色象征夏王室,槐樹之花開花時節在夏天,因此槐樹之花就是夏朝之花。帝槐又名帝芬,這也是指花朵芬芳之意。所以帝槐名號告訴我們,他在位的時代,是夏朝的“槐黃時節”,是夏王朝之花盛開的時節。
bc2057年,洛伯用與河伯馮夷發生諸侯間的戰爭。
bc2040年,封昆吾氏的子弟在有蘇這個地方。此有蘇國即後世亂商的蘇妲己之國。也就是說蘇妲己實際上也是昆吾的後代。
bc2037年,建立圜土(監獄)。
“圜”是囚禁人的地方,“土”是國家的代稱。古代“夏”“土”同音,殷商人經常稱夏人為“土人”“土方”。圜土原意專指夏王朝囚禁人的地方。但是後世的商、周兩朝也沿用了這一稱唿,圜土就成了夏商周三代監獄的專稱。史書載:“若無授無節,則準圜土內之。”(《周禮,地宮,比長》)意思是:如果不執行國家的命令,不遵守法律,就要把他抓起來關進監獄。
夏、商、周的監獄通稱為“圜(yuán)土”。圜土是監牢的形象名稱,在地下挖成圓形的土牢,或在地上圍起圓形土牆,以監禁罪犯,防止其逃跑。《竹書紀年》記載:“夏後芬三十六年作圜土”。芬是少康的孫子,這時,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都非常尖銳,芬作圜土,就是以此囚禁反抗者。《周禮》記載,西周設“司圜”之職,“掌收教罷民”。“以圜土聚罷民”,可見司圜是專設的管理“圜土”的官員。
bc2029年,後芬病逝。葬於安邑附近。
bc2028年,未對帝芬(槐)守喪,兒子帝芒就匆忙繼位,說明其對王位是多麽的急不可待,或許也說明其的王位或許來路不正,或許是謀害得來也未可知。因為正常得國,不會連三年的守喪之禮都不守,說明當時帝芒必須就職,否則就可能失去王位。
或許是其心中有愧,所以繼位時舉行了隆重的祭黃河儀式。除了把豬、牛、羊沉於河中,還把當年舜帝賜給大禹象征治水成功的“玄圭”(黑色的玉圭)也沉在河水中,表示虔誠。要知道這可是大禹塗山會盟時的重要信物,象征著夏的王權。從此曆代王朝都開始了“沉祭”(即將祭物沉入黃河企求河神的庇護)的儀式。
少康中興封有功之臣、大彭國的子弟元哲於豕韋(今滑州韋城),豕韋國建立,至周赧王時才失國。由此可知,元哲之後代世襲韋侯至周止,曆夏、商、周三朝。
bc2113年,方夷來朝稱臣。
bc2112年,後稷之後不窋在之前的征戰中失去了封地,逃到了山戎和羌族居住的陝甘一帶。少康上台後恢複了他的封地,是周朝的先祖。
在黃河中下遊平原有夏族、商族和東夷族三大古族,勢力都比較強大。東夷族對夏王朝不服,虎視眈眈,為夏朝心腹大患。商自從寒浞之亂後,一直坐山觀虎鬥,漸成做大之勢。所以bc2104年,少康派商侯冥辦理治理黃河的苦差事,並且要求非常嚴格。冥為商的第六任首領,自相土之後又曆經了昌若、曹,到冥。這裏說的都是他們的名字,而姓一直都是子,比如冥,實際名字為子冥。後麵的商朝各王也是一樣。
bc2097年,遷都於原城(河南省濟源市)。
bc2094年,少康病逝。終年60歲。
少康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帝王。他恢複了夏朝的政權,勵精圖治,奮發圖強,使夏朝國力強盛,四方來朝,史稱“少康中興”。少康以後,夏王朝進入了平穩發展的階段。
bc2091年,守喪兩年後,兒子予繼承帝位,稱帝予,仍以原城為都城。因甲骨文中予、寧字形相近,所以有的文獻中誤寫作寧。
bc2087年,為鞏固夏王朝在東方的勢力,予把都城從原(河南濟源)東遷至老丘(開封),以監視商國與東夷。
遷都老丘之後,夏朝繼續向東發展,勢力更加強大。
bc2084年,予積極對外擴張,率兵征伐東夷王壽,一直打到大海之濱,得到進獻的象征和平的吉祥物九尾白狐。通過東征,夏王朝的威望極大提高,疆域進一步擴大,國勢也進入了鼎盛時期。
bc2079年,商侯冥殫精竭慮地治理黃河,最終病死在治理黃河任上。由於治水耗去龐大的人力物力,所以此後商國形式漸趨衰微。
bc2075年,帝予病逝。
予被認為是能夠繼承禹的事業的一代名王。夏朝的後人認為他同禹一樣具有開創大業之功。
他遷都老丘,使夏文化有了新的發展空間,從而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文明。他率軍東征,令各部落紛紛臣服,將夏朝的版圖擴大到淮河流域。
夏朝是中國曆史上遷都次數最多的朝代之一,前後共遷都9次。當時,隨著農業、治水和建築技術的發展,人們大規模地由山地移往黃河中下遊平原地區居住,修築了許多城郭。夏都多次遷徙,應該與此有著很大的關係。
繼予之後,夏朝又有7任帝王定都老丘,直到第13位胤甲時,才遷到西河(河南安陽)。夏王朝在老丘定都的時間長達226年,曆經槐、芒等6帝,但在這226年的時間裏,夏王朝進入平穩發展期,再沒有出現過象予那樣傑出的偉大人物。老丘是夏朝眾多都城中,曆時最長、經曆帝王最多的國都。夏朝是第一個在開封建都的王朝,予也是第一個在開封建都的帝王。老丘雖然隻是夏朝諸多都城中的一個,但它在曆史上的影響和地位,卻是夏朝其他都城難以比肩的。
bc2072年,守喪兩年後,兒子帝槐繼位。
槐,一作芬、芬發、祖武,姒姓,夏氏。
姒槐在位期間,先後征服了居住於泗水、淮水之間的九夷、即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等部落,擴展了夏朝的勢力。同時夏朝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
夏朝最輝煌的時代在帝槐時代來臨。
bc2070年,九夷來朝,包括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夏王朝達至最鼎盛時期。槐樹之花的黃色象征夏王室,槐樹之花開花時節在夏天,因此槐樹之花就是夏朝之花。帝槐又名帝芬,這也是指花朵芬芳之意。所以帝槐名號告訴我們,他在位的時代,是夏朝的“槐黃時節”,是夏王朝之花盛開的時節。
bc2057年,洛伯用與河伯馮夷發生諸侯間的戰爭。
bc2040年,封昆吾氏的子弟在有蘇這個地方。此有蘇國即後世亂商的蘇妲己之國。也就是說蘇妲己實際上也是昆吾的後代。
bc2037年,建立圜土(監獄)。
“圜”是囚禁人的地方,“土”是國家的代稱。古代“夏”“土”同音,殷商人經常稱夏人為“土人”“土方”。圜土原意專指夏王朝囚禁人的地方。但是後世的商、周兩朝也沿用了這一稱唿,圜土就成了夏商周三代監獄的專稱。史書載:“若無授無節,則準圜土內之。”(《周禮,地宮,比長》)意思是:如果不執行國家的命令,不遵守法律,就要把他抓起來關進監獄。
夏、商、周的監獄通稱為“圜(yuán)土”。圜土是監牢的形象名稱,在地下挖成圓形的土牢,或在地上圍起圓形土牆,以監禁罪犯,防止其逃跑。《竹書紀年》記載:“夏後芬三十六年作圜土”。芬是少康的孫子,這時,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都非常尖銳,芬作圜土,就是以此囚禁反抗者。《周禮》記載,西周設“司圜”之職,“掌收教罷民”。“以圜土聚罷民”,可見司圜是專設的管理“圜土”的官員。
bc2029年,後芬病逝。葬於安邑附近。
bc2028年,未對帝芬(槐)守喪,兒子帝芒就匆忙繼位,說明其對王位是多麽的急不可待,或許也說明其的王位或許來路不正,或許是謀害得來也未可知。因為正常得國,不會連三年的守喪之禮都不守,說明當時帝芒必須就職,否則就可能失去王位。
或許是其心中有愧,所以繼位時舉行了隆重的祭黃河儀式。除了把豬、牛、羊沉於河中,還把當年舜帝賜給大禹象征治水成功的“玄圭”(黑色的玉圭)也沉在河水中,表示虔誠。要知道這可是大禹塗山會盟時的重要信物,象征著夏的王權。從此曆代王朝都開始了“沉祭”(即將祭物沉入黃河企求河神的庇護)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