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後代包括棄(後稷)、契、堯、摯、台璽及台璽之子叔均。帝嚳是唐堯、商、周的始祖。
帝嚳以仁愛治國,生活儉樸;他平常神色莊重靜穆,品德崇高如山。他了解民間的疾苦,對天下人都一律平等。他絕不違背自然規律,又恭敬地祭祀天地鬼神,祈求神靈降福萬民。
帝嚳成功締造盛世,他在位期間,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他的治國方略是:一要博愛於人,二要讓民獲利。強調以誠信、仁德使天下治。帝嚳在人民群眾中尤以誠信而著稱。帝嚳作為一代帝王,不僅能養性自律,大公無私,而且倡導誠信,明察善惡,為曆代帝王所推崇。
帝嚳以前,人們雖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事農藝畜牧沒有一個科學的時辰順序,嚴重製約了農業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帝嚳探索天象,物候變化規律,劃分四時節令(節氣),指導人們按照節令從事農畜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華夏農業出現一次偉大的革命,農耕文明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帝嚳亦能知人善任。
羿的射箭技術天下無雙,帝嚳選拔他擔任射官,賜給他彤弓和蒿矢。羿也不負帝嚳深望,當白難反叛時,他一舉將其平定。
帝嚳非常喜愛音樂,他叫樂師鹹黑製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樂垂作鼙鼓、鍾、磐等樂器,讓64名舞女,穿著五彩衣裳,隨歌跳舞。在音樂起鳴之後,鳳凰、大翟等名貴仙鳥也都雲集殿堂,翩躚起舞。古時認為隻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來鳳凰。
帝嚳時期,劉氏皇後夜夢天降婁金狗下界托生,醒來耳內疼痛,旨召名醫醫出一希奇美秀三寸長的金蟲,以玉盤貯養,以瓠葉為蓋,一日長一寸,身長一丈二,形似鳳凰,取名麟狗,號稱盤瓠,身紋錦繡,頭有二十四斑黃點。比喻形象醜陋,或者後人神化成。
這時西方犬戎來犯。
獫狁[xiǎnyun],又叫犬戎,為西戎的一支,活躍於今陝、甘一帶,獫、岐之間。
西戎是中原王朝對西方各部族的統稱,是炎帝一族西方發展之後留下的族人與當地土著整合後的族群,以馬家窯文化為其鮮明標誌,後來因為不承認黃帝的統治而漸漸邊緣化被中原王朝視為蠻夷,稱為西戎,其王族初始為炎帝族的薑姓,其主體發展為羌族,成為西戎的重要族係。後來西戎又吸收了三苗族的殘餘,成為後來羌、苗、瑤、藏(現存唯一的羌族)等民族的祖先。
根據文獻記載,獫狁族自稱自己的祖先是二白犬,並以白犬為圖騰的西北最古老的遊牧民族,早在炎黃時期,獫狁族就是炎黃族的勁敵。《後漢書》就有記載:“昔高辛氏有獫狁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之。”
帝嚳下詔求賢,提出誰如果能斬番王頭,就把三公主(帝嚳之女)嫁他為妻。
龍犬揭榜後即往敵國,乘番王酒醉,咬斷其頭,迴國獻給帝嚳。
犬戎退兵,但主力未損,所以帝嚳沒有趁機窮追猛打,為的是將風險最小化。後將精力轉向內政,處理民族問題。
帝嚳因盤瓠形象醜陋而想悔婚。三公主聽說後認為不應該違背承諾,請求出嫁。於是帝嚳同意了女兒的要求,盤瓠與公主結了婚。
婚後,公主隨盤瓠入居深山,以狩獵和山耕為生。生三子一女,長子姓盤,名能,次子姓藍,名光輝,三子姓雷,名巨佑,女兒嫁給鍾,字深。
佘族人民世代相傳和歌頌始祖盤瓠的功績。盤瓠是佘族圖騰崇拜的祖先。佘族先民以擬人化的手法,把盤瓠描塑成神奇、機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為佘族的始祖。
當時共工氏餘部的反抗不停息,一直從黃河中上遊跑到長江中上遊發展。帝嚳建都於亳,便於將軍隊迅速投放到前線戰場。此時他啟用重黎發兵征討共工氏餘部。
重黎也是黃帝的後代,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高陽氏,高陽氏生稱,稱生卷章(老童),卷章生重黎。所以實際上重黎是帝嚳的侄孫兒,高陽氏的直係子孫。
重黎擔任了帝嚳高辛氏的火正官職(青銅武器與祭器的鑄造官,位高權重),立下了大功,天下都聽說了他的大名,帝嚳命名他的部落為祝融氏,這是曆來火正職務的最高榮譽,曆史上有多個擔任過火正官職的部落得到祝融氏之名。
帝嚳擔心重黎繼續增長勢力,會對自己的地位構成威脅,當時共工氏餘部作亂,帝嚳派重黎帥部進攻共工氏,這樣無論勝敗都有好處。共工氏餘部哪是那麽好打的,重黎雖然戰勝了,但是共工氏雖敗但是實力不減,采取分散遊擊的方式,始終纏鬥不休。帝嚳借機發難,下令在庚寅日將重黎處死,而為了不讓人說閑話,將重黎才能平庸的弟弟吳迴立為祝融氏之主,仍然擔任火正。
之後,bc2444年,帝嚳率領諸侯聯軍,戰勝並降服共工氏,共工氏成為諸侯中的一員。這樣威脅帝嚳之位的兩大勢力都被帝嚳收服。
bc2415年,帝嚳認命兒子堯為唐侯。此時堯僅12歲。
堯,姓伊祁,名放勳,帝嚳的後裔,為帝摯堂弟。母為慶都,出身陳豐氏或陳酆氏。堯為陶唐氏部落的首領。地點為陶地,即平遙古城。
bc2401年,堯24歲,陶唐氏部落遷居唐地,即太原,古稱晉陽。
bc2397年,帝嚳執政63年,享壽97歲。葬於故鄉(今商丘睢陽區高辛鎮),建有帝嚳陵。
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南25公裏的高辛鎮。陵前原有帝嚳祠、沐浴室、更衣亭、禪門等古建築,院中有大量碑刻。現僅存明代碑刻一通。現存的墓地為一高大丘,長200餘米,寬100餘米。帝嚳陵維修於西漢,在元明又經多次修複,廟堂內中央有一口古井,梁上繪有彩龍,相傳大旱之年求雨多有靈驗,所以被人們譽為“靈井”。在原址上重新修葺的帝嚳陵,高大壯觀,南北長233米,東西寬130米。陵前一高聳的石碑上鐫刻著著名書法家唐玉潤先生書寫的“帝嚳陵”三個字,整座陵墓莊嚴肅穆。
帝嚳一脈中,子契繁衍400多個姓氏,子後稷繁衍1000多個姓氏,子堯繁衍60多個姓氏,帝嚳後裔繁衍古今姓氏有據可查的合計達1500多個。粗略統計當今全國300個大姓,帝嚳後裔有王、劉、楊、周、吳等131種姓氏,其後裔主要散布在長江南北地區,大約占全國總人口的43%。
bc2393年,守喪三年後,帝摯繼位,統治時間:9年。此時堯34歲。
帝摯,帝嚳的後裔,母為常儀,出身娵訾氏,是娵與訾的合婚族。在清化(今河南焦作市博愛縣城東)出生,立都沁陽(今河南焦作沁陽市東南)。
帝嚳以仁愛治國,生活儉樸;他平常神色莊重靜穆,品德崇高如山。他了解民間的疾苦,對天下人都一律平等。他絕不違背自然規律,又恭敬地祭祀天地鬼神,祈求神靈降福萬民。
帝嚳成功締造盛世,他在位期間,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他的治國方略是:一要博愛於人,二要讓民獲利。強調以誠信、仁德使天下治。帝嚳在人民群眾中尤以誠信而著稱。帝嚳作為一代帝王,不僅能養性自律,大公無私,而且倡導誠信,明察善惡,為曆代帝王所推崇。
帝嚳以前,人們雖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事農藝畜牧沒有一個科學的時辰順序,嚴重製約了農業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帝嚳探索天象,物候變化規律,劃分四時節令(節氣),指導人們按照節令從事農畜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華夏農業出現一次偉大的革命,農耕文明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帝嚳亦能知人善任。
羿的射箭技術天下無雙,帝嚳選拔他擔任射官,賜給他彤弓和蒿矢。羿也不負帝嚳深望,當白難反叛時,他一舉將其平定。
帝嚳非常喜愛音樂,他叫樂師鹹黑製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樂垂作鼙鼓、鍾、磐等樂器,讓64名舞女,穿著五彩衣裳,隨歌跳舞。在音樂起鳴之後,鳳凰、大翟等名貴仙鳥也都雲集殿堂,翩躚起舞。古時認為隻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來鳳凰。
帝嚳時期,劉氏皇後夜夢天降婁金狗下界托生,醒來耳內疼痛,旨召名醫醫出一希奇美秀三寸長的金蟲,以玉盤貯養,以瓠葉為蓋,一日長一寸,身長一丈二,形似鳳凰,取名麟狗,號稱盤瓠,身紋錦繡,頭有二十四斑黃點。比喻形象醜陋,或者後人神化成。
這時西方犬戎來犯。
獫狁[xiǎnyun],又叫犬戎,為西戎的一支,活躍於今陝、甘一帶,獫、岐之間。
西戎是中原王朝對西方各部族的統稱,是炎帝一族西方發展之後留下的族人與當地土著整合後的族群,以馬家窯文化為其鮮明標誌,後來因為不承認黃帝的統治而漸漸邊緣化被中原王朝視為蠻夷,稱為西戎,其王族初始為炎帝族的薑姓,其主體發展為羌族,成為西戎的重要族係。後來西戎又吸收了三苗族的殘餘,成為後來羌、苗、瑤、藏(現存唯一的羌族)等民族的祖先。
根據文獻記載,獫狁族自稱自己的祖先是二白犬,並以白犬為圖騰的西北最古老的遊牧民族,早在炎黃時期,獫狁族就是炎黃族的勁敵。《後漢書》就有記載:“昔高辛氏有獫狁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之。”
帝嚳下詔求賢,提出誰如果能斬番王頭,就把三公主(帝嚳之女)嫁他為妻。
龍犬揭榜後即往敵國,乘番王酒醉,咬斷其頭,迴國獻給帝嚳。
犬戎退兵,但主力未損,所以帝嚳沒有趁機窮追猛打,為的是將風險最小化。後將精力轉向內政,處理民族問題。
帝嚳因盤瓠形象醜陋而想悔婚。三公主聽說後認為不應該違背承諾,請求出嫁。於是帝嚳同意了女兒的要求,盤瓠與公主結了婚。
婚後,公主隨盤瓠入居深山,以狩獵和山耕為生。生三子一女,長子姓盤,名能,次子姓藍,名光輝,三子姓雷,名巨佑,女兒嫁給鍾,字深。
佘族人民世代相傳和歌頌始祖盤瓠的功績。盤瓠是佘族圖騰崇拜的祖先。佘族先民以擬人化的手法,把盤瓠描塑成神奇、機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為佘族的始祖。
當時共工氏餘部的反抗不停息,一直從黃河中上遊跑到長江中上遊發展。帝嚳建都於亳,便於將軍隊迅速投放到前線戰場。此時他啟用重黎發兵征討共工氏餘部。
重黎也是黃帝的後代,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高陽氏,高陽氏生稱,稱生卷章(老童),卷章生重黎。所以實際上重黎是帝嚳的侄孫兒,高陽氏的直係子孫。
重黎擔任了帝嚳高辛氏的火正官職(青銅武器與祭器的鑄造官,位高權重),立下了大功,天下都聽說了他的大名,帝嚳命名他的部落為祝融氏,這是曆來火正職務的最高榮譽,曆史上有多個擔任過火正官職的部落得到祝融氏之名。
帝嚳擔心重黎繼續增長勢力,會對自己的地位構成威脅,當時共工氏餘部作亂,帝嚳派重黎帥部進攻共工氏,這樣無論勝敗都有好處。共工氏餘部哪是那麽好打的,重黎雖然戰勝了,但是共工氏雖敗但是實力不減,采取分散遊擊的方式,始終纏鬥不休。帝嚳借機發難,下令在庚寅日將重黎處死,而為了不讓人說閑話,將重黎才能平庸的弟弟吳迴立為祝融氏之主,仍然擔任火正。
之後,bc2444年,帝嚳率領諸侯聯軍,戰勝並降服共工氏,共工氏成為諸侯中的一員。這樣威脅帝嚳之位的兩大勢力都被帝嚳收服。
bc2415年,帝嚳認命兒子堯為唐侯。此時堯僅12歲。
堯,姓伊祁,名放勳,帝嚳的後裔,為帝摯堂弟。母為慶都,出身陳豐氏或陳酆氏。堯為陶唐氏部落的首領。地點為陶地,即平遙古城。
bc2401年,堯24歲,陶唐氏部落遷居唐地,即太原,古稱晉陽。
bc2397年,帝嚳執政63年,享壽97歲。葬於故鄉(今商丘睢陽區高辛鎮),建有帝嚳陵。
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南25公裏的高辛鎮。陵前原有帝嚳祠、沐浴室、更衣亭、禪門等古建築,院中有大量碑刻。現僅存明代碑刻一通。現存的墓地為一高大丘,長200餘米,寬100餘米。帝嚳陵維修於西漢,在元明又經多次修複,廟堂內中央有一口古井,梁上繪有彩龍,相傳大旱之年求雨多有靈驗,所以被人們譽為“靈井”。在原址上重新修葺的帝嚳陵,高大壯觀,南北長233米,東西寬130米。陵前一高聳的石碑上鐫刻著著名書法家唐玉潤先生書寫的“帝嚳陵”三個字,整座陵墓莊嚴肅穆。
帝嚳一脈中,子契繁衍400多個姓氏,子後稷繁衍1000多個姓氏,子堯繁衍60多個姓氏,帝嚳後裔繁衍古今姓氏有據可查的合計達1500多個。粗略統計當今全國300個大姓,帝嚳後裔有王、劉、楊、周、吳等131種姓氏,其後裔主要散布在長江南北地區,大約占全國總人口的43%。
bc2393年,守喪三年後,帝摯繼位,統治時間:9年。此時堯34歲。
帝摯,帝嚳的後裔,母為常儀,出身娵訾氏,是娵與訾的合婚族。在清化(今河南焦作市博愛縣城東)出生,立都沁陽(今河南焦作沁陽市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