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中國最早的陶質量器,出土於房f901的主室中(前堂)。
主要有泥質槽狀條形盤、夾細砂長柄麻花耳鏟形抄、泥質單環耳箕形抄、泥質帶蓋四把深腹罐等。其中條形盤的容積約為264.3立方厘米;鏟形抄的自然盛穀物容積約為2650.7立方厘米;箕形抄的自然盛穀物容積約為5288.4立方厘米;四把深腹罐的容積約為26082.1立方厘米。由此可以看出,除箕形抄是鏟形抄的二倍外,其餘三件的關係都是以十倍的遞增之數。為了與古代量具名稱相貼切,將在其相應容量的名稱上冠以升、鬥、斛之稱謂,即可稱為"條升、抄鬥、四把斛"等。
出土了骨匕和鏟形器,其上多見有等距離的圓點形鑽窩刻度,並在窩內塗有紅色顏料,它們應為當時測定某些東西長寬地尺度。
以上包括測量體積和長度(或者重量)的兩類陶質量具,是中國最早“度、量、衡”器的實物佐證。
龍虯文化:長江下遊流域江蘇一帶。時間:bc5000~3000年。典型遺址:江蘇高郵市龍虯莊遺址。
居住遺跡發現有兩種,一是幹闌式建築,一是地麵建築。地麵建築發現有牆基、柱洞和鋪墊一層蚌殼的居住麵。由於江淮東部地勢低窪,所以在建築上都有防潮防水措施。
出土了陶器、玉石器、骨角器等各類文化遺物2000餘件。發現了栽培稻。
發現了甲骨文係統的古文字。在一片泥質黑陶盆口沿殘片內壁上發現有4個似鳥似魚的圖畫,對應每一個圖畫有4個文字。這片陶片在全國展覽時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曙光”。文字的發生和使用是人類從野蠻時代邁進文明門檻的裏程碑。
有大量精細加工的骨角器,大多用當地的水獸麋鹿骨角製成。器型不僅有大型的生產工具斧、鎬和小型的生產工具叉、齒、錐、刀、匕首,而且有紡織用的紡綸、針,裝飾用的笄、墜。在骨角器的製作上,不僅使用了切割、磨製、打磨、刻劃等工藝,還出現了刳空技術,尤其是發明了可以重複換裝尖刃的複合型生產工具鎬,製作技術的精良令人驚歎,無疑是當時骨角器製作和使用的最高水平。
陶器中的水器不僅數量多而且形態複雜,如燒水、溫水、喝水的不同用途都在陶器上有所反映,並有帶雙流的釜以及帶雙流、三流、四流的壺,這在其他原始文化中都是罕見的。發現了泥質黑陶。
發現了男女合葬墓,說明當時已經實行一夫一妻製,代表著母係氏族的瓦解和父係氏族的萌芽。
北辛文化:山東大部(膠東半島除外)。時間:bc5000~4000年。典型遺址:山東滕州市官橋鎮。
陶器以夾砂黃褐陶和泥質紅陶為主,有少量黑陶。夾砂陶火候較低,陶胎較厚;泥質陶火候較高,質地細膩。全部陶器都是手製的,尚處在原始階段,出土的器皿種類單調,造形簡單,主要有鼎、釜、罐、缽、壺等。這些陶器均為當時人們的生活用具。
編織、縫紉和製骨等手工業也有了初步發展,在出土的兩件殘陶器的底部清晰地印有規整的席紋。磨製精細的骨針和陶紡輪的出現,使利用野生纖維和動物毛絨紡線編織,縫製穿著成為可能。因此可以說當時的北辛人們已由身披獸皮、腰圍樹葉的時代進入了穿衣階段。
北辛文化已形成完整的聚落,房址均為半地穴式建築,墓葬流行長方形土坑豎穴墓,無葬具,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骨、角、牙、蚌器十分發達,製作工藝以磨製為主。
農業、飼養業、手工業和陶器製作業均有所進步;社會由母係氏族社會向父係氏族社會過渡,所有製形式由氏族公有製向家族私有製轉化。
北辛時期的經濟以農業為主,遺址出土了配套齊全的農耕工具和粟類顆粒。從翻地的石鏟、鹿角鋤、播種用的尖狀角器,到收割用的蚌鐮,脫粒用的石磨盤,石磨棒等。
出土骨鏃、鹿角矛形器、彈丸、骨魚鏢、陶網墜、骨梭。
發現馴化的家豬型動物骨架和雞、狗等動物遺骸。
在一件陶器的底部還發現了一對酷似鳥足的刻畫符號,可能屬於早期文字。
趙寶溝文化:內蒙古、遼寧以及河北北部。時間:bc5200-4400年。典型遺址為內蒙古敖漢旗趙寶溝遺址。趙寶溝文化石器繼承並發揚了興隆窪文化。
石器的主要特點是磨製石器與豐富的細石器共存。石製的生產工具主要有尖弧刃石耜、扁平體石斧、弧刃石刀、磨盤和磨棒等。較興隆窪文化有一定改進。
陶器中以筒形罐、橢圓形底罐、尊形器、缽和碗為多。陶質多夾砂褐陶,手工製作。主要紋飾有擬像動物形紋、抽像幾何形紋和之字形紋。
南台地遺址出土陶尊14件,其中5件刻畫有神獸紋天象圖案,再加上殘片上的神獸紋天象圖案,包括神獸太陽紋一件,神獸月相紋兩件,神獸星辰紋一件,構成四靈。小山遺址的尊形器上,發現豬首龍、鹿首龍和高冠神鳥圖繪。考古界稱之文化代表物為“中國第一神圖和最早的透視畫”,在意識形態和繪畫藝術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說明當時社會上已經出現了較為高級的神靈崇拜觀念。豬首蛇身靈物和生翼長尾的鹿紋靈物的出現,是後世龍崇拜的雛形。高冠神鳥圖繪,也遠遠超越了現實禽類形象,是後世鳳凰崇拜的雛形。趙寶溝文化磨光陶尊上的動物靈物圖案,可以視為中國最早的龍鳳呈祥圖案。
趙寶溝文化主要經濟形式為原始農業,狩獵經濟占有一定比重。當時已存在階級分化,社會分工已趨明顯,表現出發達的原始宗教信仰和濃重的生殖崇拜。
主要有泥質槽狀條形盤、夾細砂長柄麻花耳鏟形抄、泥質單環耳箕形抄、泥質帶蓋四把深腹罐等。其中條形盤的容積約為264.3立方厘米;鏟形抄的自然盛穀物容積約為2650.7立方厘米;箕形抄的自然盛穀物容積約為5288.4立方厘米;四把深腹罐的容積約為26082.1立方厘米。由此可以看出,除箕形抄是鏟形抄的二倍外,其餘三件的關係都是以十倍的遞增之數。為了與古代量具名稱相貼切,將在其相應容量的名稱上冠以升、鬥、斛之稱謂,即可稱為"條升、抄鬥、四把斛"等。
出土了骨匕和鏟形器,其上多見有等距離的圓點形鑽窩刻度,並在窩內塗有紅色顏料,它們應為當時測定某些東西長寬地尺度。
以上包括測量體積和長度(或者重量)的兩類陶質量具,是中國最早“度、量、衡”器的實物佐證。
龍虯文化:長江下遊流域江蘇一帶。時間:bc5000~3000年。典型遺址:江蘇高郵市龍虯莊遺址。
居住遺跡發現有兩種,一是幹闌式建築,一是地麵建築。地麵建築發現有牆基、柱洞和鋪墊一層蚌殼的居住麵。由於江淮東部地勢低窪,所以在建築上都有防潮防水措施。
出土了陶器、玉石器、骨角器等各類文化遺物2000餘件。發現了栽培稻。
發現了甲骨文係統的古文字。在一片泥質黑陶盆口沿殘片內壁上發現有4個似鳥似魚的圖畫,對應每一個圖畫有4個文字。這片陶片在全國展覽時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曙光”。文字的發生和使用是人類從野蠻時代邁進文明門檻的裏程碑。
有大量精細加工的骨角器,大多用當地的水獸麋鹿骨角製成。器型不僅有大型的生產工具斧、鎬和小型的生產工具叉、齒、錐、刀、匕首,而且有紡織用的紡綸、針,裝飾用的笄、墜。在骨角器的製作上,不僅使用了切割、磨製、打磨、刻劃等工藝,還出現了刳空技術,尤其是發明了可以重複換裝尖刃的複合型生產工具鎬,製作技術的精良令人驚歎,無疑是當時骨角器製作和使用的最高水平。
陶器中的水器不僅數量多而且形態複雜,如燒水、溫水、喝水的不同用途都在陶器上有所反映,並有帶雙流的釜以及帶雙流、三流、四流的壺,這在其他原始文化中都是罕見的。發現了泥質黑陶。
發現了男女合葬墓,說明當時已經實行一夫一妻製,代表著母係氏族的瓦解和父係氏族的萌芽。
北辛文化:山東大部(膠東半島除外)。時間:bc5000~4000年。典型遺址:山東滕州市官橋鎮。
陶器以夾砂黃褐陶和泥質紅陶為主,有少量黑陶。夾砂陶火候較低,陶胎較厚;泥質陶火候較高,質地細膩。全部陶器都是手製的,尚處在原始階段,出土的器皿種類單調,造形簡單,主要有鼎、釜、罐、缽、壺等。這些陶器均為當時人們的生活用具。
編織、縫紉和製骨等手工業也有了初步發展,在出土的兩件殘陶器的底部清晰地印有規整的席紋。磨製精細的骨針和陶紡輪的出現,使利用野生纖維和動物毛絨紡線編織,縫製穿著成為可能。因此可以說當時的北辛人們已由身披獸皮、腰圍樹葉的時代進入了穿衣階段。
北辛文化已形成完整的聚落,房址均為半地穴式建築,墓葬流行長方形土坑豎穴墓,無葬具,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骨、角、牙、蚌器十分發達,製作工藝以磨製為主。
農業、飼養業、手工業和陶器製作業均有所進步;社會由母係氏族社會向父係氏族社會過渡,所有製形式由氏族公有製向家族私有製轉化。
北辛時期的經濟以農業為主,遺址出土了配套齊全的農耕工具和粟類顆粒。從翻地的石鏟、鹿角鋤、播種用的尖狀角器,到收割用的蚌鐮,脫粒用的石磨盤,石磨棒等。
出土骨鏃、鹿角矛形器、彈丸、骨魚鏢、陶網墜、骨梭。
發現馴化的家豬型動物骨架和雞、狗等動物遺骸。
在一件陶器的底部還發現了一對酷似鳥足的刻畫符號,可能屬於早期文字。
趙寶溝文化:內蒙古、遼寧以及河北北部。時間:bc5200-4400年。典型遺址為內蒙古敖漢旗趙寶溝遺址。趙寶溝文化石器繼承並發揚了興隆窪文化。
石器的主要特點是磨製石器與豐富的細石器共存。石製的生產工具主要有尖弧刃石耜、扁平體石斧、弧刃石刀、磨盤和磨棒等。較興隆窪文化有一定改進。
陶器中以筒形罐、橢圓形底罐、尊形器、缽和碗為多。陶質多夾砂褐陶,手工製作。主要紋飾有擬像動物形紋、抽像幾何形紋和之字形紋。
南台地遺址出土陶尊14件,其中5件刻畫有神獸紋天象圖案,再加上殘片上的神獸紋天象圖案,包括神獸太陽紋一件,神獸月相紋兩件,神獸星辰紋一件,構成四靈。小山遺址的尊形器上,發現豬首龍、鹿首龍和高冠神鳥圖繪。考古界稱之文化代表物為“中國第一神圖和最早的透視畫”,在意識形態和繪畫藝術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說明當時社會上已經出現了較為高級的神靈崇拜觀念。豬首蛇身靈物和生翼長尾的鹿紋靈物的出現,是後世龍崇拜的雛形。高冠神鳥圖繪,也遠遠超越了現實禽類形象,是後世鳳凰崇拜的雛形。趙寶溝文化磨光陶尊上的動物靈物圖案,可以視為中國最早的龍鳳呈祥圖案。
趙寶溝文化主要經濟形式為原始農業,狩獵經濟占有一定比重。當時已存在階級分化,社會分工已趨明顯,表現出發達的原始宗教信仰和濃重的生殖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