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有說過有在看梁文道先生的《常識》,而今天恰巧看到了一篇《常識》讀後感,把它貼出來騙騙字數。這篇文章是在09年寫的,向原作者問好。
梁文道是個香港人,70年生,經常出沒在媒體銀屏之上(比如《鏘鏘三人行》)。《常識》是他最近的一部書,據說賣得還蠻火,於是找來看看。
在他的《序言》裏,他對這部書從題目到內容都做了點解釋,很有意思。有關題目呢,他是想效仿美國開國“客賢”托馬斯潘恩的同名著作: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的《常識》……乃美國奠基檔之一。曆史學界一直爭論盧梭等啟蒙思想家對法國革命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假如他們的論著當年並不普及,我們能說革命群眾其實全是他們的讀者嗎?《常識》就不同了,在它出版的頭一年裏,這本可親易讀的小書紮紮實實地印出了五十萬冊!可別忘記當年北美十三州才有多少人口,其中又有多大的識字比率。說它造就了美國獨立,真是一點也不誇張……拙著取名《常識》,絕非自大,而是為了向前人致意,歸宗於這種公共知識分子的傳統。除此之外,我也很喜歡“常識”這兩個字的豐富義蘊。
“豐富義蘊”自然要靠內容來體現了。別看梁文道在“鏘鏘三人行”裏不時油腔滑調,他的“主業”倒是寫嚴肅時評的。談到時評,梁文道頗為其生命力短暫抱憾:一篇優秀的評論在發表當時總是欠缺背景的,理由是那個背景就是當時的社會認知、媒體迴響以及讀者的心理情緒,用不著你去鋪排,也很難鋪排。可是它若在一兩年後成書,這種精簡的優點就會反過來變成缺點了。因為原來的背景不複存在,再鏗鏘有力的言論也會變成脈絡抽空的一堆文字,漂浮無根,讀來不知所雲,讀者必須發揮很大的想象力,才能勉強迴到這些文字所契入的當年時空。伴隨著這種悲觀的“速朽”論,梁文道感歎道:除非你是梁啟超,有一支生花妙筆,能夠痛快淋漓地把四萬萬人的心底話都寫出來,或者是林行止,香江第一健筆,能日日筆耕,每年一本集子恰恰就是整個時代的記錄;否則,把時事評論結冊出書又有什麽意義呢?
話雖然這麽說,他還不是把《常識》結集出版了。當然作者另找了個借口:隻有一種情況能使時事評論不朽,那就是你說的那些事老是重複出現。幾年前發生過礦難,評論家費煞苦心地分析它的成因,推介善後的處置,指出杜絕它再度發生的方法。結果它不隻沒有消失,反而更加頻密地發生——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書名《常識》的意思得到了體現。時評一般是攻訐時弊的,而時弊反複出現以致成為“常識”算不得好事。為此作者又善意的謙虛道:如果時事評論的目的是為了改變現實,那麽現實的屹立不變就是對它最大的嘲諷了。任何有良心的評論家都該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總有現實意義,那是種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於一個知識分子的誌趣;江山不幸詩家幸。
《常識》並不算很厚,而就我從“鏘鏘三人行”裏得到的印象,梁文道可不是吝於表達的人。但他故意把《常識》弄的很短,自有他的理由:我卻一直向往西方知識史上一種以暢銷為榮的出版物,那就是“小冊子”(pamphlet)了。從長度來看,這手冊型的小書又不過是篇長文的篇幅;從深度看來,它們不求專精但求淺顯。知識分子在皓自窮經鑽研學問之餘,寫這些上不了廟堂的東西就是想普及某種觀念,為社會的變革造勢。假如它們暢銷,一紙風行,那就是目的達成的征兆。
具體看其內容,實際上就是匯總了過去幾年發表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明報》、“牛博網”上的文章。我惡意的想,這可算是“小冊子”的一個極好借口。
時評總是離不開政治的,而梁文道的文章頗讓自己兩麵受氣。一方麵,由於《一即一切的民族主義邏輯》、《西方傳媒不是鐵板一塊》、《日本 搞清楚你反對的對象》等文章號召“理性”、“看清”、“區別對待”,他被大陸“憤青”痛斥為右派、漢奸、美帝走狗;另一方麵,由於他自稱“從馬克思追讀到齊澤克,思想上一直自認是左翼分子”,因此在香港又被攻擊為企圖“複活共產主義”的“老左”。
有關左右之爭,原來我也不甚了解,昨天讀到清華大學教授秦暉先生的《極左、左派、右派、極右的區分與現狀》,算是有了些印象。最簡單的說,左派要求公平優先;右派要求自由優先——但他們都承認基礎的公平自由必須同時得到保障。極左則完全摒棄自由,搞強力政府,把百姓當成蠶寶寶;極右則完全摒棄公平,主張“最小政府”,把一切權力移交給“市場自由競爭”,從而必然導致金融寡頭政治——就是從這個角度,秦暉先生認為:左右很遠,但極左與極右卻很近。
當然《常識》中也有一些政治色彩不那麽濃厚的文章,比如《“港台腔”錯在哪裏》就在為粵語討說法。意思是要求公平,普通話如果不應帶入港台腔,那麽也請少一點“東北味”。《老師 一種基礎的職業》對比了芬蘭和中國教育、教師以及學生的差異,得出了“老師不受重視,一般而言,就意味著孩子的教育不受重視,更意味著我們並不太擔心我們的未來”的悲哀結論。而在《足球 中國社會困境的折射》中,梁文道毫不留情的把國足批為“中國體育界的奇恥大辱,還是世界體壇的一道謎題”,看著倒也解氣。
總的來說,梁文道的書是不錯的。作者修養既高,文章的知識性也強,讀著很受教益。不過指望這本《常識》達到托馬斯潘恩的高度,我看還不太可能。
前天的(一些你不知道的事)這篇文章已經轉成私人性質的了,沒太大的必要用那種文章騙字數,隻當是傳播一些應該知道的信息而已。
轉的這篇讀後感有幾個目的,一是為了證明寫時評沒有好下場,二是想看看我自己的下場如何。曆史總是在重複,我的評論永遠用的上,卻希望它永遠用不上。
最近想了許多事,老批評中國人真的沒意思,我都厭煩了。每次出現什麽重大事件的時候他們的表現總是那麽的沒的新意,先是表現出強烈的個人情緒,然後觀察周圍人對事件的看法準備選好隊伍站立,接著就跟著大隊伍一起叫嚷人雲亦雲,最後就當作什麽也沒發生過繼續卑微的活著。
錢雲不會被車碾就已經注定了會有更多人會被車碾,隻是人人都覺得自己不會是那個倒黴鬼,其實我們人人都是倒黴鬼。
韓寒新博文寫了利比亞,按照劇情須要他又一次代表了月亮消失了某一國的專製和獨裁。韓寒的出鏡總是那樣的準確無誤,總是在最適當的時候將許多人長期積累的怨氣瀉走,多吃瀉立停吧。
近來確實沒有什麽寫東西的欲望,我頹了。阿濤帶著曉紅兩個人玩的可高興了,小木神經了,e哥更宅了,小婭去當工程師了,我沒有創作靈感了。
我最近越來越正經了,我感到很傷心,我不是叫獸,我沒有穿西裝打領帶站講台忽悠大眾,我就是講點長期積累的怨氣,自我發泄一下,看來我也應該吃點瀉立停了。
以上就是3月25號的所有內容,又騙了大家點字數,希望還有下次。總結關於陰陽術的東西:能瀉莫阻,阻也阻不住。
梁文道是個香港人,70年生,經常出沒在媒體銀屏之上(比如《鏘鏘三人行》)。《常識》是他最近的一部書,據說賣得還蠻火,於是找來看看。
在他的《序言》裏,他對這部書從題目到內容都做了點解釋,很有意思。有關題目呢,他是想效仿美國開國“客賢”托馬斯潘恩的同名著作: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的《常識》……乃美國奠基檔之一。曆史學界一直爭論盧梭等啟蒙思想家對法國革命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假如他們的論著當年並不普及,我們能說革命群眾其實全是他們的讀者嗎?《常識》就不同了,在它出版的頭一年裏,這本可親易讀的小書紮紮實實地印出了五十萬冊!可別忘記當年北美十三州才有多少人口,其中又有多大的識字比率。說它造就了美國獨立,真是一點也不誇張……拙著取名《常識》,絕非自大,而是為了向前人致意,歸宗於這種公共知識分子的傳統。除此之外,我也很喜歡“常識”這兩個字的豐富義蘊。
“豐富義蘊”自然要靠內容來體現了。別看梁文道在“鏘鏘三人行”裏不時油腔滑調,他的“主業”倒是寫嚴肅時評的。談到時評,梁文道頗為其生命力短暫抱憾:一篇優秀的評論在發表當時總是欠缺背景的,理由是那個背景就是當時的社會認知、媒體迴響以及讀者的心理情緒,用不著你去鋪排,也很難鋪排。可是它若在一兩年後成書,這種精簡的優點就會反過來變成缺點了。因為原來的背景不複存在,再鏗鏘有力的言論也會變成脈絡抽空的一堆文字,漂浮無根,讀來不知所雲,讀者必須發揮很大的想象力,才能勉強迴到這些文字所契入的當年時空。伴隨著這種悲觀的“速朽”論,梁文道感歎道:除非你是梁啟超,有一支生花妙筆,能夠痛快淋漓地把四萬萬人的心底話都寫出來,或者是林行止,香江第一健筆,能日日筆耕,每年一本集子恰恰就是整個時代的記錄;否則,把時事評論結冊出書又有什麽意義呢?
話雖然這麽說,他還不是把《常識》結集出版了。當然作者另找了個借口:隻有一種情況能使時事評論不朽,那就是你說的那些事老是重複出現。幾年前發生過礦難,評論家費煞苦心地分析它的成因,推介善後的處置,指出杜絕它再度發生的方法。結果它不隻沒有消失,反而更加頻密地發生——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書名《常識》的意思得到了體現。時評一般是攻訐時弊的,而時弊反複出現以致成為“常識”算不得好事。為此作者又善意的謙虛道:如果時事評論的目的是為了改變現實,那麽現實的屹立不變就是對它最大的嘲諷了。任何有良心的評論家都該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總有現實意義,那是種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於一個知識分子的誌趣;江山不幸詩家幸。
《常識》並不算很厚,而就我從“鏘鏘三人行”裏得到的印象,梁文道可不是吝於表達的人。但他故意把《常識》弄的很短,自有他的理由:我卻一直向往西方知識史上一種以暢銷為榮的出版物,那就是“小冊子”(pamphlet)了。從長度來看,這手冊型的小書又不過是篇長文的篇幅;從深度看來,它們不求專精但求淺顯。知識分子在皓自窮經鑽研學問之餘,寫這些上不了廟堂的東西就是想普及某種觀念,為社會的變革造勢。假如它們暢銷,一紙風行,那就是目的達成的征兆。
具體看其內容,實際上就是匯總了過去幾年發表在《南方周末》、《南方都市報》、《明報》、“牛博網”上的文章。我惡意的想,這可算是“小冊子”的一個極好借口。
時評總是離不開政治的,而梁文道的文章頗讓自己兩麵受氣。一方麵,由於《一即一切的民族主義邏輯》、《西方傳媒不是鐵板一塊》、《日本 搞清楚你反對的對象》等文章號召“理性”、“看清”、“區別對待”,他被大陸“憤青”痛斥為右派、漢奸、美帝走狗;另一方麵,由於他自稱“從馬克思追讀到齊澤克,思想上一直自認是左翼分子”,因此在香港又被攻擊為企圖“複活共產主義”的“老左”。
有關左右之爭,原來我也不甚了解,昨天讀到清華大學教授秦暉先生的《極左、左派、右派、極右的區分與現狀》,算是有了些印象。最簡單的說,左派要求公平優先;右派要求自由優先——但他們都承認基礎的公平自由必須同時得到保障。極左則完全摒棄自由,搞強力政府,把百姓當成蠶寶寶;極右則完全摒棄公平,主張“最小政府”,把一切權力移交給“市場自由競爭”,從而必然導致金融寡頭政治——就是從這個角度,秦暉先生認為:左右很遠,但極左與極右卻很近。
當然《常識》中也有一些政治色彩不那麽濃厚的文章,比如《“港台腔”錯在哪裏》就在為粵語討說法。意思是要求公平,普通話如果不應帶入港台腔,那麽也請少一點“東北味”。《老師 一種基礎的職業》對比了芬蘭和中國教育、教師以及學生的差異,得出了“老師不受重視,一般而言,就意味著孩子的教育不受重視,更意味著我們並不太擔心我們的未來”的悲哀結論。而在《足球 中國社會困境的折射》中,梁文道毫不留情的把國足批為“中國體育界的奇恥大辱,還是世界體壇的一道謎題”,看著倒也解氣。
總的來說,梁文道的書是不錯的。作者修養既高,文章的知識性也強,讀著很受教益。不過指望這本《常識》達到托馬斯潘恩的高度,我看還不太可能。
前天的(一些你不知道的事)這篇文章已經轉成私人性質的了,沒太大的必要用那種文章騙字數,隻當是傳播一些應該知道的信息而已。
轉的這篇讀後感有幾個目的,一是為了證明寫時評沒有好下場,二是想看看我自己的下場如何。曆史總是在重複,我的評論永遠用的上,卻希望它永遠用不上。
最近想了許多事,老批評中國人真的沒意思,我都厭煩了。每次出現什麽重大事件的時候他們的表現總是那麽的沒的新意,先是表現出強烈的個人情緒,然後觀察周圍人對事件的看法準備選好隊伍站立,接著就跟著大隊伍一起叫嚷人雲亦雲,最後就當作什麽也沒發生過繼續卑微的活著。
錢雲不會被車碾就已經注定了會有更多人會被車碾,隻是人人都覺得自己不會是那個倒黴鬼,其實我們人人都是倒黴鬼。
韓寒新博文寫了利比亞,按照劇情須要他又一次代表了月亮消失了某一國的專製和獨裁。韓寒的出鏡總是那樣的準確無誤,總是在最適當的時候將許多人長期積累的怨氣瀉走,多吃瀉立停吧。
近來確實沒有什麽寫東西的欲望,我頹了。阿濤帶著曉紅兩個人玩的可高興了,小木神經了,e哥更宅了,小婭去當工程師了,我沒有創作靈感了。
我最近越來越正經了,我感到很傷心,我不是叫獸,我沒有穿西裝打領帶站講台忽悠大眾,我就是講點長期積累的怨氣,自我發泄一下,看來我也應該吃點瀉立停了。
以上就是3月25號的所有內容,又騙了大家點字數,希望還有下次。總結關於陰陽術的東西:能瀉莫阻,阻也阻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