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匯豐銀行的態度。
怡和洋行作為四大洋行之首,旗下業務涉及的行業方方麵麵,影響力的實力在英資企業中,屬於絕對的龍頭老大。
如果不是匯豐銀行和渣打銀行手上掌握著港幣發鈔權,那麽香江金融領域的主宰,恐怕也會是怡和洋行。
這樣一家巨無霸財團,遠不是其他三家與它齊名的洋行能夠比較的,就拿和記來說,和記現在的市值連怡和旗下置地公司都比不上。
怡和旗下置地公司是香江地產業的龍頭老大,香江島上,尤其是中環的黃金地皮,大多都掌握在置地公司手中。
毫不誇張的講,置地公司的含金量,抵得過現在剛冒出頭的四大華資地產商(新鴻基地產、恆基兆業地產、長江實業、新世界)之和
前世匯豐銀行之所以支持包船王爭奪怡和旗下九龍倉,原因在於包船王想要棄船上岸。
包船王作為匯豐銀行董事,同時也是匯豐銀行一手扶持起來的世界船王,兩者關係算得上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再加上,七十年代末,內陸內部矛盾平息之後,拉開改革開放序幕,香江迴歸日程也正式擺在了中英兩國的台麵上。
前世內陸對香江迴歸的堅決態度,使得很多英資企業、包括怡和洋行在內,都有了退出香江市場或是減少在香江市場投資的打算。
在那種情況下,匯豐銀行為了自身利益,最終選擇了全力支持包船王,與怡和洋行放手一搏。
現在距離內陸改革開放還有好幾年時間,未來幾年,在英資最後的輝煌時期,以英國人的傲慢和驕傲,能容得下他的存在嗎?
要知道,前世李超人等人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順應了時代潮流的發展。
領先半步是天才,領先一步是瘋子。
‘到底該不該放手一搏?’陳逸現在有些頭疼。
老實說,這次的機會非常難得,他是打心裏不想錯過,受到股災和石油危機的影響,九龍倉等上市公司的股價跌的非常厲害。
過了年,還會有一波大的下跌趨勢,七三年股災,一直持續到七四年,恆指指數下跌九成。
這時候收購上市公司的股票,等同於花一塊錢換來價值十塊錢的股票。
前世包船王花了二十億港幣,才將九龍倉從怡和手上搶走,而現在,依照九龍倉的市值,他頂天花兩個億,就能夠將九龍倉收入囊中。
至於說怡和洋行,沒有經曆九龍倉事件之前,英資洋行對於旗下子公司的持股比例,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多。
在七十年代以前,一直是英國人對華資企業虎視眈眈,從來沒有過華商去主動招惹英資洋行。
前世怡和洋行也是經過九龍倉事件之後,才開始對旗下子公司控股一事上心。
陳逸如果能夠出其不意,在股市一團亂麻下,先稍稍收購九龍倉和金門建築的股票,還是很容易得手的。
當然了,現在擺在陳逸麵前的最大問題,不是他能不能收購兩家公司,而是他一旦收購了這兩家公司,接下來能不能承受來自怡和洋行,甚至於其他洋行的打壓。
不管怎麽說,現在的香江依舊還是英國人的天下,一旦其他英資勢力對他也產生敵視,那麽他有可能成為第二個霍大亨。
不,應該說,他連第二個霍大亨都做不了。
人家霍大亨背後有內陸撐腰,即使受到英國人打壓,人家日子一樣過的有滋有潤。
他則不一樣,他沒有那麽厲害的靠山,與內陸相比較起來,現在支持他的利氏家族,一旦他成為眾矢之的,那麽他敢保證,利老板絕對不會出頭力挺他。
利氏家族作為老牌四大家族之一,其崛起本身就有英國人在背後支持,除非是到了八十年代,香江迴歸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否則利氏家族百分之百不會為陳逸得罪英國人。
隨著時代發展,新的華資勢力不斷崛起,像利氏家族那樣的老牌家族,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沒有任何一個家族,會為了一個外人,而讓自身陷入危機。
利氏家族不會,香江其他家族也同樣不會。
至於他跟利文慧之間的感情,那點個人感情與家族利益比較起來,壓根不值一提。
辦公室裏,陳逸陰晴不定的臉上突然流露出一抹狠色,“瑪德,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我就不信了,連幾年時間都堅持不住。”
一個瘋狂的決定,在陳逸腦海中定性。
機會難得,不容錯失。
這次他要是放棄了千載難逢的機會,那麽幾年後再爭奪九龍倉或是金門建築,到時候就不是錢的問題了。
如果曆史不變,幾年後,光是一個九龍倉,就會引得李超人和包船王兩位華資大佬入局,那個時候,他麵對的就不是怡和一個敵人了,而是三個,甚至更多。
相比之下,他如果現在出手,麵對的敵人就隻有怡和一家,一旦他打響了反攻英資的第一槍,那麽有可能成為競爭對手的包船王和李超人等華資勢力,就會成為他的天然盟友。
雖說現實生活中,落進下石者比比皆是,但是在某些大是大非麵前,一般人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
九龍倉和金門建築是他進軍香江房地產最重要的一步,隻要拿下兩家公司,將九龍倉改造成未來的購物中心,那麽他以後就是不幹活,也能夠過著躺著收錢的生活。
前世李超人有一句話說的很好,一個成功的商人,手上永遠要有一件天塌下來都賺錢的生意。
作為後世人,陳逸自然清楚,未來幾十年,香江房地產就是一個天塌下來都賺錢的生意。
對於陳逸來說,他不屑去賺普通老百姓的血汗錢,炒房價的事情他不會去幹,不過,後世王首富的萬達模式,坐地收商家的錢,他還是非常感興趣的。
恰巧,七八十年代的香江很適合萬達模式生存,趁著這次機會,一舉介入房地產行業,對他事業發展將有巨大的好處。
而打造萬達模式的前提,需要他將九龍倉的地皮以及金門建築這家有經驗的建築公司拿下。
與他自身事業發展比較起來,得罪怡和洋行也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大不了接下來幾年他低調些就是了。
本來他最早的計劃,就是在抄底之後,先低調幾年,等風頭過了,內陸改革開放之後,再出來嘚瑟。
這樣一來,主動躲起來,跟被動躲起來,貌似沒什麽差別,就是不知道他得罪怡和之後,匯豐銀行還會不會讓他入股…
————
怡和洋行作為四大洋行之首,旗下業務涉及的行業方方麵麵,影響力的實力在英資企業中,屬於絕對的龍頭老大。
如果不是匯豐銀行和渣打銀行手上掌握著港幣發鈔權,那麽香江金融領域的主宰,恐怕也會是怡和洋行。
這樣一家巨無霸財團,遠不是其他三家與它齊名的洋行能夠比較的,就拿和記來說,和記現在的市值連怡和旗下置地公司都比不上。
怡和旗下置地公司是香江地產業的龍頭老大,香江島上,尤其是中環的黃金地皮,大多都掌握在置地公司手中。
毫不誇張的講,置地公司的含金量,抵得過現在剛冒出頭的四大華資地產商(新鴻基地產、恆基兆業地產、長江實業、新世界)之和
前世匯豐銀行之所以支持包船王爭奪怡和旗下九龍倉,原因在於包船王想要棄船上岸。
包船王作為匯豐銀行董事,同時也是匯豐銀行一手扶持起來的世界船王,兩者關係算得上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再加上,七十年代末,內陸內部矛盾平息之後,拉開改革開放序幕,香江迴歸日程也正式擺在了中英兩國的台麵上。
前世內陸對香江迴歸的堅決態度,使得很多英資企業、包括怡和洋行在內,都有了退出香江市場或是減少在香江市場投資的打算。
在那種情況下,匯豐銀行為了自身利益,最終選擇了全力支持包船王,與怡和洋行放手一搏。
現在距離內陸改革開放還有好幾年時間,未來幾年,在英資最後的輝煌時期,以英國人的傲慢和驕傲,能容得下他的存在嗎?
要知道,前世李超人等人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順應了時代潮流的發展。
領先半步是天才,領先一步是瘋子。
‘到底該不該放手一搏?’陳逸現在有些頭疼。
老實說,這次的機會非常難得,他是打心裏不想錯過,受到股災和石油危機的影響,九龍倉等上市公司的股價跌的非常厲害。
過了年,還會有一波大的下跌趨勢,七三年股災,一直持續到七四年,恆指指數下跌九成。
這時候收購上市公司的股票,等同於花一塊錢換來價值十塊錢的股票。
前世包船王花了二十億港幣,才將九龍倉從怡和手上搶走,而現在,依照九龍倉的市值,他頂天花兩個億,就能夠將九龍倉收入囊中。
至於說怡和洋行,沒有經曆九龍倉事件之前,英資洋行對於旗下子公司的持股比例,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多。
在七十年代以前,一直是英國人對華資企業虎視眈眈,從來沒有過華商去主動招惹英資洋行。
前世怡和洋行也是經過九龍倉事件之後,才開始對旗下子公司控股一事上心。
陳逸如果能夠出其不意,在股市一團亂麻下,先稍稍收購九龍倉和金門建築的股票,還是很容易得手的。
當然了,現在擺在陳逸麵前的最大問題,不是他能不能收購兩家公司,而是他一旦收購了這兩家公司,接下來能不能承受來自怡和洋行,甚至於其他洋行的打壓。
不管怎麽說,現在的香江依舊還是英國人的天下,一旦其他英資勢力對他也產生敵視,那麽他有可能成為第二個霍大亨。
不,應該說,他連第二個霍大亨都做不了。
人家霍大亨背後有內陸撐腰,即使受到英國人打壓,人家日子一樣過的有滋有潤。
他則不一樣,他沒有那麽厲害的靠山,與內陸相比較起來,現在支持他的利氏家族,一旦他成為眾矢之的,那麽他敢保證,利老板絕對不會出頭力挺他。
利氏家族作為老牌四大家族之一,其崛起本身就有英國人在背後支持,除非是到了八十年代,香江迴歸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否則利氏家族百分之百不會為陳逸得罪英國人。
隨著時代發展,新的華資勢力不斷崛起,像利氏家族那樣的老牌家族,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沒有任何一個家族,會為了一個外人,而讓自身陷入危機。
利氏家族不會,香江其他家族也同樣不會。
至於他跟利文慧之間的感情,那點個人感情與家族利益比較起來,壓根不值一提。
辦公室裏,陳逸陰晴不定的臉上突然流露出一抹狠色,“瑪德,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我就不信了,連幾年時間都堅持不住。”
一個瘋狂的決定,在陳逸腦海中定性。
機會難得,不容錯失。
這次他要是放棄了千載難逢的機會,那麽幾年後再爭奪九龍倉或是金門建築,到時候就不是錢的問題了。
如果曆史不變,幾年後,光是一個九龍倉,就會引得李超人和包船王兩位華資大佬入局,那個時候,他麵對的就不是怡和一個敵人了,而是三個,甚至更多。
相比之下,他如果現在出手,麵對的敵人就隻有怡和一家,一旦他打響了反攻英資的第一槍,那麽有可能成為競爭對手的包船王和李超人等華資勢力,就會成為他的天然盟友。
雖說現實生活中,落進下石者比比皆是,但是在某些大是大非麵前,一般人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
九龍倉和金門建築是他進軍香江房地產最重要的一步,隻要拿下兩家公司,將九龍倉改造成未來的購物中心,那麽他以後就是不幹活,也能夠過著躺著收錢的生活。
前世李超人有一句話說的很好,一個成功的商人,手上永遠要有一件天塌下來都賺錢的生意。
作為後世人,陳逸自然清楚,未來幾十年,香江房地產就是一個天塌下來都賺錢的生意。
對於陳逸來說,他不屑去賺普通老百姓的血汗錢,炒房價的事情他不會去幹,不過,後世王首富的萬達模式,坐地收商家的錢,他還是非常感興趣的。
恰巧,七八十年代的香江很適合萬達模式生存,趁著這次機會,一舉介入房地產行業,對他事業發展將有巨大的好處。
而打造萬達模式的前提,需要他將九龍倉的地皮以及金門建築這家有經驗的建築公司拿下。
與他自身事業發展比較起來,得罪怡和洋行也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大不了接下來幾年他低調些就是了。
本來他最早的計劃,就是在抄底之後,先低調幾年,等風頭過了,內陸改革開放之後,再出來嘚瑟。
這樣一來,主動躲起來,跟被動躲起來,貌似沒什麽差別,就是不知道他得罪怡和之後,匯豐銀行還會不會讓他入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