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半夏知道兩人是為了她好,但她真不想迴去。
再者,這裏是皇城,到處都是巡邏的官兵,光天化日之下,她不相信會出什麽事。
安慰道:“我知道你們兩個擔心我,但我覺得不會有事情,這樣好了,今天我們先買些饅頭沿街發放,等明天一早,我們找個地方施粥如何?”
她是見不得這麽多疾苦,特別一些孩子可憐巴巴的跪在街邊乞討,這樣的場景讓她格外觸動。
迴想一下才到這裏的時候,她和江氏過的日子,當時如果有條件,隻怕也上街乞討了。
兩人見蘇半夏心意已決,也知道繼續勸下去沒結果,隻好依了蘇半夏的意思,帶著蘇半夏去了最近的一家饅頭鋪子。
饅頭鋪子對麵,一位老人帶著一位孩子,手中拿著碗期盼的看著過往的行人,那年幼的孩子頭發淩亂,身上穿的衣裳也破破爛爛,雙眼期盼的看著街對麵的饅頭鋪子。
“爺爺我餓。”孩子聲音很弱,扯了扯老人的衣袖,雙眼之中滿是期盼。
他已經餓了一天了,昨天在一家酒樓後巷的潲水桶裏,找了一些吃的,今年一早出來乞討,卻什麽都沒乞討到。
老人心中愧疚,卻也無能為力:“等爺爺要到吃的就給你吃好不好,你先忍一忍。”
天氣越來越冷,也越來越難乞討到食物,他也一天沒吃東西,渾身都沒勁,最重要是天越來越冷了,雙眼含淚的抬起頭看著天,也不知道今年冬天熬不熬得過去。
他正想得入神,突然見一位年輕小姐帶著兩個婦人站在了他的跟前,趕緊迴過神來,期盼的看著年輕小姐。
卻見年輕小姐往他們的碗中放了兩個饅頭。
蘇半夏還沒買饅頭的時候就注意到了爺孫兩人,不過是六七歲的孩子就跟著出來乞討,看著也是可憐得很。
饅頭才放下,孩子就拿起饅頭狼吞虎咽的吃起來,又給孩子的碗中放了一個道:“老人家你們是從哪裏來的?還有你家人呢?”
老人很是感激,今天是遇到好人了,瞧著蘇半夏麵善,趕緊道:“我們是從南和城來的,今年大旱,顆粒無收,賦稅又太高了實在支撐不起,就被員外趕了出來,村子裏十有八.九的人都出來逃荒了,逃難的時候我那兒媳婦受不了,獨自一人離去,我那可憐的兒子為了讓我和孩子吃頓飽飯卻碼頭上做工,卻被人搶了活還打了一頓,迴來後就一病不起,我們花光了銀子也沒治好他的病,我家就剩下我和我孫子了。”
蘇半夏聽到這裏,心有不忍,想到南和城的地理環境,地裏如果沒收成,那就真的得餓死了,南和城四周地勢平坦,沒有高山,不像她們村子,就算地裏沒有收成,隻要去山上也能找一口吃的,還不至於餓死,隻是日子清苦一點罷了,她才來的時候不就去山上挖了山藥和找了野韭菜之類的吃。
看著爺孫兩個,她心中不忍,想到司南燭上次說過,在聚財巷有一處鋪麵一直空著,因為比較偏僻,也不知道用來做什麽。
聚財巷那邊倒是清淨,用來施粥的話也是不錯的選擇,道:“明天一早我會在聚財巷那邊施粥,你們若是有熟悉的人,可以相互告知一下,以後你們要是沒有討到吃食就過來找我吧。”
說完又往老人的碗中放了一個饅頭,這才帶著錦娘和秀娘離開。
錦娘和秀娘心中不是滋味,她們以前日子雖然清苦,但也沒有老人這樣可憐。
秀娘咬著牙惡狠狠道:“那員外真不是東西,天災這種事根本就避免不了,要是有點良心的,就不該把所有的責任推給百姓,交不上租金就趕走,這種還是人做的事情嗎,沒有農戶幫著種田,員外也不擔心明年地荒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蘇半夏皺眉道:“先前我聽南燭說起過,皇上直到今年南和城大旱,所以免了賦稅,為何老人說交不上賦稅,這完全不符合道理。”
她相信老人沒說謊,那麽,便是官府裏出了蛀蟲。
這種事情是絕對不能容忍的,百姓有多辛苦她清楚,遭災了誰都不想。
錦娘歎息一聲道:“估計當地官員欺上瞞下吧,我一個遠房親戚以前就遇到過,遇到這樣的官便是百姓的不幸。”
蘇半夏可不打算就這樣算了,說她多管閑事也好,說她什麽都行,沒遇到就不說了,既然遇到了,就要認真的追究一番。
沿街發了饅頭,她大概數了一下,就她走的這條街,就遇到了二十幾個乞討的人,而乞討的大多是婦人和老人孩子,年輕體壯的漢子倒是沒有,而這些乞討的人,多數是南和城來的,她們一路上乞討,走了兩個多月來到了京城。
因為他們覺得京城有錢人多,乞討起來更容易,加上天子腳下,如果災民太多的話,也能引起上麵人的注意。
這個思維是很好的,隻是她們大概沒想到,因為乞討的人太多施舍的人又少,也是會餓肚子的。
一布口袋饅頭很快派送完,三人無奈迴到了府中。
司南燭正在屋中看書,手中拿著的是一本遊記,裏麵記錄了各個地方的美景,他一直計劃,等成親後要帶蘇半夏到處遊玩一番,最近一直在看各種遊記,為的就是真去了可以給蘇半夏介紹。
平日裏蘇半夏迴來都是喜笑顏開的,今天蘇半夏的表情卻有些不一樣。
雖然蘇半夏的反應不是很明顯,但他還是敏銳的感覺到了。
“這是怎麽了?垂頭喪氣的,是遇到什麽事情了?還是那個不長眼的招惹你了。”放下手中的書,給蘇半夏倒了一杯茶。
蘇半夏拿起茶杯,司南燭溫柔道:“不燙,可以直接喝的。”
一口氣喝完,蘇半夏又倒了一杯茶喝了,這才氣鼓鼓的坐在司南燭旁邊道:“今天我和錦娘她們去街上發了饅頭,先前聽你說過,皇上知道南和城的災情,免了百姓的賦稅是不是?”
再者,這裏是皇城,到處都是巡邏的官兵,光天化日之下,她不相信會出什麽事。
安慰道:“我知道你們兩個擔心我,但我覺得不會有事情,這樣好了,今天我們先買些饅頭沿街發放,等明天一早,我們找個地方施粥如何?”
她是見不得這麽多疾苦,特別一些孩子可憐巴巴的跪在街邊乞討,這樣的場景讓她格外觸動。
迴想一下才到這裏的時候,她和江氏過的日子,當時如果有條件,隻怕也上街乞討了。
兩人見蘇半夏心意已決,也知道繼續勸下去沒結果,隻好依了蘇半夏的意思,帶著蘇半夏去了最近的一家饅頭鋪子。
饅頭鋪子對麵,一位老人帶著一位孩子,手中拿著碗期盼的看著過往的行人,那年幼的孩子頭發淩亂,身上穿的衣裳也破破爛爛,雙眼期盼的看著街對麵的饅頭鋪子。
“爺爺我餓。”孩子聲音很弱,扯了扯老人的衣袖,雙眼之中滿是期盼。
他已經餓了一天了,昨天在一家酒樓後巷的潲水桶裏,找了一些吃的,今年一早出來乞討,卻什麽都沒乞討到。
老人心中愧疚,卻也無能為力:“等爺爺要到吃的就給你吃好不好,你先忍一忍。”
天氣越來越冷,也越來越難乞討到食物,他也一天沒吃東西,渾身都沒勁,最重要是天越來越冷了,雙眼含淚的抬起頭看著天,也不知道今年冬天熬不熬得過去。
他正想得入神,突然見一位年輕小姐帶著兩個婦人站在了他的跟前,趕緊迴過神來,期盼的看著年輕小姐。
卻見年輕小姐往他們的碗中放了兩個饅頭。
蘇半夏還沒買饅頭的時候就注意到了爺孫兩人,不過是六七歲的孩子就跟著出來乞討,看著也是可憐得很。
饅頭才放下,孩子就拿起饅頭狼吞虎咽的吃起來,又給孩子的碗中放了一個道:“老人家你們是從哪裏來的?還有你家人呢?”
老人很是感激,今天是遇到好人了,瞧著蘇半夏麵善,趕緊道:“我們是從南和城來的,今年大旱,顆粒無收,賦稅又太高了實在支撐不起,就被員外趕了出來,村子裏十有八.九的人都出來逃荒了,逃難的時候我那兒媳婦受不了,獨自一人離去,我那可憐的兒子為了讓我和孩子吃頓飽飯卻碼頭上做工,卻被人搶了活還打了一頓,迴來後就一病不起,我們花光了銀子也沒治好他的病,我家就剩下我和我孫子了。”
蘇半夏聽到這裏,心有不忍,想到南和城的地理環境,地裏如果沒收成,那就真的得餓死了,南和城四周地勢平坦,沒有高山,不像她們村子,就算地裏沒有收成,隻要去山上也能找一口吃的,還不至於餓死,隻是日子清苦一點罷了,她才來的時候不就去山上挖了山藥和找了野韭菜之類的吃。
看著爺孫兩個,她心中不忍,想到司南燭上次說過,在聚財巷有一處鋪麵一直空著,因為比較偏僻,也不知道用來做什麽。
聚財巷那邊倒是清淨,用來施粥的話也是不錯的選擇,道:“明天一早我會在聚財巷那邊施粥,你們若是有熟悉的人,可以相互告知一下,以後你們要是沒有討到吃食就過來找我吧。”
說完又往老人的碗中放了一個饅頭,這才帶著錦娘和秀娘離開。
錦娘和秀娘心中不是滋味,她們以前日子雖然清苦,但也沒有老人這樣可憐。
秀娘咬著牙惡狠狠道:“那員外真不是東西,天災這種事根本就避免不了,要是有點良心的,就不該把所有的責任推給百姓,交不上租金就趕走,這種還是人做的事情嗎,沒有農戶幫著種田,員外也不擔心明年地荒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蘇半夏皺眉道:“先前我聽南燭說起過,皇上直到今年南和城大旱,所以免了賦稅,為何老人說交不上賦稅,這完全不符合道理。”
她相信老人沒說謊,那麽,便是官府裏出了蛀蟲。
這種事情是絕對不能容忍的,百姓有多辛苦她清楚,遭災了誰都不想。
錦娘歎息一聲道:“估計當地官員欺上瞞下吧,我一個遠房親戚以前就遇到過,遇到這樣的官便是百姓的不幸。”
蘇半夏可不打算就這樣算了,說她多管閑事也好,說她什麽都行,沒遇到就不說了,既然遇到了,就要認真的追究一番。
沿街發了饅頭,她大概數了一下,就她走的這條街,就遇到了二十幾個乞討的人,而乞討的大多是婦人和老人孩子,年輕體壯的漢子倒是沒有,而這些乞討的人,多數是南和城來的,她們一路上乞討,走了兩個多月來到了京城。
因為他們覺得京城有錢人多,乞討起來更容易,加上天子腳下,如果災民太多的話,也能引起上麵人的注意。
這個思維是很好的,隻是她們大概沒想到,因為乞討的人太多施舍的人又少,也是會餓肚子的。
一布口袋饅頭很快派送完,三人無奈迴到了府中。
司南燭正在屋中看書,手中拿著的是一本遊記,裏麵記錄了各個地方的美景,他一直計劃,等成親後要帶蘇半夏到處遊玩一番,最近一直在看各種遊記,為的就是真去了可以給蘇半夏介紹。
平日裏蘇半夏迴來都是喜笑顏開的,今天蘇半夏的表情卻有些不一樣。
雖然蘇半夏的反應不是很明顯,但他還是敏銳的感覺到了。
“這是怎麽了?垂頭喪氣的,是遇到什麽事情了?還是那個不長眼的招惹你了。”放下手中的書,給蘇半夏倒了一杯茶。
蘇半夏拿起茶杯,司南燭溫柔道:“不燙,可以直接喝的。”
一口氣喝完,蘇半夏又倒了一杯茶喝了,這才氣鼓鼓的坐在司南燭旁邊道:“今天我和錦娘她們去街上發了饅頭,先前聽你說過,皇上知道南和城的災情,免了百姓的賦稅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