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達死了,但是他手下的兵卒卻依舊的往前衝著,偶爾有人迴頭,卻是發現他們的主子,蒙古水師開始掉頭返航了。
竟然連個收兵的信號都沒有發過來。
那我們還怎麽打,逃吧!
想要逃走時,卻發現晚了,海甸河越走越窄,他們已經到了淺水區,調轉船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真心的後悔剛才的勇猛。
和蒙古人交戰時,那股怕死的念頭去哪了呢?
果斷的投降,反正已經投降過一次了,在投降一次也沒有心理壓力,到那邊不是當兵呢?
跪下,拋去武器,手舉過頭頂!
然後就是默然不語,等待著宋軍前來交割,然後領盒飯,換衣服,槍尖暫時朝蒙元。
有了一個是這樣,那麽就有了成千上百的人變成了這樣。
剛才還在激烈爭鬥的戰場,此時卻成為了一個鬧劇場所,尼瑪,打過不少仗,能打成這樣的局麵,真心的少見。
趙與珞歎息了一聲,心想,大宋就是這樣亡國的嗎?
雖然勝利了,但是依舊莫名的心酸,而且勝利的簡直是莫名其妙,眼看著敵軍氣勢洶洶的一舉壓上來,大家已經做好了殉難的準備,結果,你給我看這個。
這一幕,如同影像般的重複在趙與珞的腦海裏播放著,怎麽也不能忘記那一幕,要是蒙古人投降,也給趙與珞帶不來這麽大的心理衝擊。
已經過去幾天了,趙與珞始終悶悶不樂,始終沒有大勝的那種使命感,反而對於隨意投降的那些兵卒,有了深深的厭惡。
經審訊,他們大都是大宋原來的軍隊,隨著主官投降蒙元軍隊的。
這一點,讓趙與珞又難受了一點。
他在等待皇上的旨意,經過會賓樓的聚會,和白沙津戰鬥的安排,他已經不將皇上當成一個小孩了。
誰見過這麽妖孽的小孩......
皇上恕罪,微臣不是在誹謗陛下,而是您真的太讓人震驚了。
沒有看見皇上安排什麽,但是事情總能得到圓滿的結局,開始趙與珞還拒絕皇上召見二十三個家族的人員,害怕有危險。
但是皇上卻利用了兒戲般的謠傳,就將各家族的戒心打掉,然後乖乖的出來幾乎被一網打盡,但是行動迅速彌補了這個缺陷,二十三個家族家主,除了盧華庭死掉了之外,剩下的沒有一個人跑掉。
而眼看著就要全體殉國的局麵,蒙古人卻莫名其妙的撤兵了,要是說和皇上沒有絲毫關係,趙與珞從心裏是不信的,隻是他也不知道有什麽其中有什麽聯係而已。
殺死敵軍四百二十三人,傷兵五百餘人,而俘虜,卻達到了三千七百人。
還有十餘艘裝備完好的戰船,水手和舵手都不用配備了,填補了瓊州無大船的這項空白,現在如果有機會,倒是可以沿海襲擾一下蒙元了。
但無論是降兵,還是被抓的各家族成員,皇上暫時竟然沒有旨意出來,說是要怎麽處置。
反而一天到晚的遊山玩水,帶著侍衛們,去了甲子鎮那一片地方,說是尋找什麽煤礦?
黑石為煤,這點趙與珞知道,但是煤,要比現在要處理的各種事務更重要嗎?
如果趙昰聽到這個疑問,就會肯定的迴答道:
“的確比一切更重要。”
他上輩子的海南長昌煤礦,就在甲子鎮附近,這一點趙昰浪費著忠心值專門查詢了一遍,而且煤的品質還可以,也可以煉焦升級使用。
不搞定這些,石碌鐵礦的產出,就等於看見寶山卻摸不到那樣。自己的工業計劃怎麽實現,那麽多忠心值,換來的冶煉書籍等等,不都浪費了嗎?
浪費是可恥的,所以,尋找煤礦要親身而為。
至於抓到的人和俘虜的人,緩緩再說,反正瓊州不愁糧食,先不說即將收割的,就說抄家抄出來的那些糧食,幾萬人一年都吃不完。
其實趙昰也奇怪,瓊州不是窮山惡水嗎?怎麽那麽多的糧食呢?
文昌縣令陳惟中,給了趙昰一個很簡單的解釋,那就是瓊州四季如春,一年可種稻至少兩季,還不用怎麽管理,收割之後,甚至不用撒種子,掉落的穀子,就可以生根發芽,再長出一茬稻穀來。
再加上瓊州地廣人稀,所消耗並不算大,所以存糧甚多,這還是征收了幾次的結果,那是當初趙昰在碙洲時,瓊州征收糧食,作為朝廷以及大軍的糧餉支出所用。
真的是個好地方啊!
趙昰拚了命也想不明白,上輩子的曆史中,為什麽大宋上下,就沒有人想到在瓊州安營立寨,作為根據地來抵抗蒙元大軍呢?
幸虧自己的穿越,才給大宋留下這一線生機啊。
留在瓊州,絕對是一個最佳的選擇,不過,其實當初趙昰還想過台灣,也就是現在大宋時的琉球,不過沒有人願意聽自己的而已,雖然自己是皇帝。
來往了幾天,趙昰終於確定了煤礦的位置,他也不是專業的,但他是皇帝啊,隻要是發現,讓人來挖就是了。
看著他對於俘虜和家族之人沒有任何處理決定,大家還以為趙昰會網開一麵,畢竟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人力和兵力。
但是趙昰自從聽到趙與珞所敘述的經過之後,就已經有了自己的主張,那就是,這些人,一個都不能留,但一個也不能浪費。
這次找到煤礦迴去,就可以分配了。
讓獨立團將士們,一個挨著一個審訊,並作出記錄。
但凡投降蒙元後,反過來殺過自己同胞者,那就定性為叛民,永不釋放,在石碌鐵礦,挖礦至死方可罷休。
沒有殺過自己同胞者,為罪民,來甲子鎮挖煤、煉焦。
反正以現在的生產能力和防護條件,也不是什麽好活,但相對於鐵礦,似乎又好過了一點。而且多了一個條件,那就是幹滿五年,且表現不錯的話,可以考慮將其恢複至順民的位置,那時待遇基本上就和大宋子民差不多了。
虛無縹緲的烏托邦,但總是給了一點希望不是。
趙昰就這樣想的,而且也決定了這麽做了,但是當他迴到瓊山縣衙之後,一切好心情頓時沒有了,亂哄哄的像個菜市場,不過隻是皺個眉頭,沒說什麽。
但是由辜懷山帶頭,突然響起的一片求饒聲,讓趙昰的心情,徹底糟糕了。
竟然連個收兵的信號都沒有發過來。
那我們還怎麽打,逃吧!
想要逃走時,卻發現晚了,海甸河越走越窄,他們已經到了淺水區,調轉船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真心的後悔剛才的勇猛。
和蒙古人交戰時,那股怕死的念頭去哪了呢?
果斷的投降,反正已經投降過一次了,在投降一次也沒有心理壓力,到那邊不是當兵呢?
跪下,拋去武器,手舉過頭頂!
然後就是默然不語,等待著宋軍前來交割,然後領盒飯,換衣服,槍尖暫時朝蒙元。
有了一個是這樣,那麽就有了成千上百的人變成了這樣。
剛才還在激烈爭鬥的戰場,此時卻成為了一個鬧劇場所,尼瑪,打過不少仗,能打成這樣的局麵,真心的少見。
趙與珞歎息了一聲,心想,大宋就是這樣亡國的嗎?
雖然勝利了,但是依舊莫名的心酸,而且勝利的簡直是莫名其妙,眼看著敵軍氣勢洶洶的一舉壓上來,大家已經做好了殉難的準備,結果,你給我看這個。
這一幕,如同影像般的重複在趙與珞的腦海裏播放著,怎麽也不能忘記那一幕,要是蒙古人投降,也給趙與珞帶不來這麽大的心理衝擊。
已經過去幾天了,趙與珞始終悶悶不樂,始終沒有大勝的那種使命感,反而對於隨意投降的那些兵卒,有了深深的厭惡。
經審訊,他們大都是大宋原來的軍隊,隨著主官投降蒙元軍隊的。
這一點,讓趙與珞又難受了一點。
他在等待皇上的旨意,經過會賓樓的聚會,和白沙津戰鬥的安排,他已經不將皇上當成一個小孩了。
誰見過這麽妖孽的小孩......
皇上恕罪,微臣不是在誹謗陛下,而是您真的太讓人震驚了。
沒有看見皇上安排什麽,但是事情總能得到圓滿的結局,開始趙與珞還拒絕皇上召見二十三個家族的人員,害怕有危險。
但是皇上卻利用了兒戲般的謠傳,就將各家族的戒心打掉,然後乖乖的出來幾乎被一網打盡,但是行動迅速彌補了這個缺陷,二十三個家族家主,除了盧華庭死掉了之外,剩下的沒有一個人跑掉。
而眼看著就要全體殉國的局麵,蒙古人卻莫名其妙的撤兵了,要是說和皇上沒有絲毫關係,趙與珞從心裏是不信的,隻是他也不知道有什麽其中有什麽聯係而已。
殺死敵軍四百二十三人,傷兵五百餘人,而俘虜,卻達到了三千七百人。
還有十餘艘裝備完好的戰船,水手和舵手都不用配備了,填補了瓊州無大船的這項空白,現在如果有機會,倒是可以沿海襲擾一下蒙元了。
但無論是降兵,還是被抓的各家族成員,皇上暫時竟然沒有旨意出來,說是要怎麽處置。
反而一天到晚的遊山玩水,帶著侍衛們,去了甲子鎮那一片地方,說是尋找什麽煤礦?
黑石為煤,這點趙與珞知道,但是煤,要比現在要處理的各種事務更重要嗎?
如果趙昰聽到這個疑問,就會肯定的迴答道:
“的確比一切更重要。”
他上輩子的海南長昌煤礦,就在甲子鎮附近,這一點趙昰浪費著忠心值專門查詢了一遍,而且煤的品質還可以,也可以煉焦升級使用。
不搞定這些,石碌鐵礦的產出,就等於看見寶山卻摸不到那樣。自己的工業計劃怎麽實現,那麽多忠心值,換來的冶煉書籍等等,不都浪費了嗎?
浪費是可恥的,所以,尋找煤礦要親身而為。
至於抓到的人和俘虜的人,緩緩再說,反正瓊州不愁糧食,先不說即將收割的,就說抄家抄出來的那些糧食,幾萬人一年都吃不完。
其實趙昰也奇怪,瓊州不是窮山惡水嗎?怎麽那麽多的糧食呢?
文昌縣令陳惟中,給了趙昰一個很簡單的解釋,那就是瓊州四季如春,一年可種稻至少兩季,還不用怎麽管理,收割之後,甚至不用撒種子,掉落的穀子,就可以生根發芽,再長出一茬稻穀來。
再加上瓊州地廣人稀,所消耗並不算大,所以存糧甚多,這還是征收了幾次的結果,那是當初趙昰在碙洲時,瓊州征收糧食,作為朝廷以及大軍的糧餉支出所用。
真的是個好地方啊!
趙昰拚了命也想不明白,上輩子的曆史中,為什麽大宋上下,就沒有人想到在瓊州安營立寨,作為根據地來抵抗蒙元大軍呢?
幸虧自己的穿越,才給大宋留下這一線生機啊。
留在瓊州,絕對是一個最佳的選擇,不過,其實當初趙昰還想過台灣,也就是現在大宋時的琉球,不過沒有人願意聽自己的而已,雖然自己是皇帝。
來往了幾天,趙昰終於確定了煤礦的位置,他也不是專業的,但他是皇帝啊,隻要是發現,讓人來挖就是了。
看著他對於俘虜和家族之人沒有任何處理決定,大家還以為趙昰會網開一麵,畢竟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人力和兵力。
但是趙昰自從聽到趙與珞所敘述的經過之後,就已經有了自己的主張,那就是,這些人,一個都不能留,但一個也不能浪費。
這次找到煤礦迴去,就可以分配了。
讓獨立團將士們,一個挨著一個審訊,並作出記錄。
但凡投降蒙元後,反過來殺過自己同胞者,那就定性為叛民,永不釋放,在石碌鐵礦,挖礦至死方可罷休。
沒有殺過自己同胞者,為罪民,來甲子鎮挖煤、煉焦。
反正以現在的生產能力和防護條件,也不是什麽好活,但相對於鐵礦,似乎又好過了一點。而且多了一個條件,那就是幹滿五年,且表現不錯的話,可以考慮將其恢複至順民的位置,那時待遇基本上就和大宋子民差不多了。
虛無縹緲的烏托邦,但總是給了一點希望不是。
趙昰就這樣想的,而且也決定了這麽做了,但是當他迴到瓊山縣衙之後,一切好心情頓時沒有了,亂哄哄的像個菜市場,不過隻是皺個眉頭,沒說什麽。
但是由辜懷山帶頭,突然響起的一片求饒聲,讓趙昰的心情,徹底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