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舒嘉七歲迴到父母身邊就感覺到父親對妹妹的疼愛超過了自己,心理自然有些不平衡,舒玫離開濟南的這兩年,舒嘉和父母的感情逐漸培養了起來,現在聽說妹妹要迴來,還要和她住在一個房間,也許是嫉妒妹妹比自己優秀,也許是擔心妹妹迴來後與她分享父母的疼愛,心裏不免有些酸溜溜的。
“讓她住弟弟屋吧!小宇和我一屋。”舒嘉提出一個折中的辦法。
關華想了想:也不是不可以,小宇才七歲和舒嘉住一屋也沒什麽不方便。看一眼舒清嵐,好像他也沒有提反對意見的意思。
舒清嵐沉思片刻對關華說:“這樣吧,我請幾天假去一趟爸媽那兒,也快放寒假了,先去學校問問如何辦理轉學的手續,你在這邊兒聯係她原來的學校,寒假一過就可以上學了。”
關華說:“行,那爸媽怎麽辦?”
舒清嵐說:“我想啊,不行也一起接過來吧!不然誰照顧他們啊!你看能不能跟學校領導商量一下幫忙解決住房問題?咱們現在的這套三居室也實在住不開呀。”
聽到舒清嵐的想法,關華真是喜出望外,這樣一來問題可就全解決了!因為她是獨生女,贍養父母責無旁貸,丈夫有如此胸懷她怎能不高興啊!想當年,他們的婚姻可是遭到了關華父母強烈的反對的。
作為出身於滿清沒落貴族家庭、解放前就投身革命的兩位老幹部,關華的父母在小城有著很高的社會地位,他們怎麽舍得把獨生女兒嫁給一個出身於農民家庭、上下七個兄妹、家中一貧如洗的舒清嵐呢!
然而在兒女婚姻問題上有多少父母能違拗得了孩子?何況女兒是一個接受了大學教育的現代知識青年?
那個時候社會還沒有完全達到婚姻自主的程度,但是作為老革命,關華的父母是較早地接受過婚姻自主、婦女解放的思想教育的,雖然門不當戶不對的老觀念仍然在心裏作祟,可還是無奈地接受了女兒的選擇,可對關華自己找的這個如意郎君仍然心存不滿,在他們婚後的幾年裏對舒清嵐還報以非常冷漠的態度。如今,舒清嵐不計前嫌主動承擔起贍養嶽父母的義務,關華心裏自然是感激不盡。
說起舒清嵐的家庭,不得不多說幾句。他大字不識一個的地道的農民父母,靠辛苦的勞動供出了四個大學生子女,在當時那個三年自然災害、百姓生活極其困苦的年代是不可想象的。
舒清嵐第一年高考落榜後在村裏的小學當上了民辦教師,第二年離高考隻有三個月的時間時,在北京醫科大學讀書的二姐堅決鼓勵他再次報考。因為家庭經濟條件太差舒清嵐的父親不同意他再考了,說還有三個弟妹要供養讀書,他當民辦教師的那點收入至少可以幫父母減輕一點兒負擔。但是,二姐無論如何不同意,說舒清嵐上學的費用由她和大哥想辦法解決,決不能就這樣放棄考大學的機會。
已經大學畢業在蘭州某大學工作、結了婚的大哥也勸說父母同意舒清嵐再考一次,上學的費用他們兩口子也會幫忙解決,沒想到這一考,舒清嵐居然考中了人民大學!有了哥哥、嫂子的那點微薄的工資資助,他和二姐讀完了四年大學,二姐和他相繼工作後又資助一個弟弟完成了大學學業、兩個妹妹的高中學業。
這樣的一個家庭,在那個窮苦的小鄉村裏,不,在那個鴨綠江邊的小縣城裏至今也是絕無僅有的。
“讓她住弟弟屋吧!小宇和我一屋。”舒嘉提出一個折中的辦法。
關華想了想:也不是不可以,小宇才七歲和舒嘉住一屋也沒什麽不方便。看一眼舒清嵐,好像他也沒有提反對意見的意思。
舒清嵐沉思片刻對關華說:“這樣吧,我請幾天假去一趟爸媽那兒,也快放寒假了,先去學校問問如何辦理轉學的手續,你在這邊兒聯係她原來的學校,寒假一過就可以上學了。”
關華說:“行,那爸媽怎麽辦?”
舒清嵐說:“我想啊,不行也一起接過來吧!不然誰照顧他們啊!你看能不能跟學校領導商量一下幫忙解決住房問題?咱們現在的這套三居室也實在住不開呀。”
聽到舒清嵐的想法,關華真是喜出望外,這樣一來問題可就全解決了!因為她是獨生女,贍養父母責無旁貸,丈夫有如此胸懷她怎能不高興啊!想當年,他們的婚姻可是遭到了關華父母強烈的反對的。
作為出身於滿清沒落貴族家庭、解放前就投身革命的兩位老幹部,關華的父母在小城有著很高的社會地位,他們怎麽舍得把獨生女兒嫁給一個出身於農民家庭、上下七個兄妹、家中一貧如洗的舒清嵐呢!
然而在兒女婚姻問題上有多少父母能違拗得了孩子?何況女兒是一個接受了大學教育的現代知識青年?
那個時候社會還沒有完全達到婚姻自主的程度,但是作為老革命,關華的父母是較早地接受過婚姻自主、婦女解放的思想教育的,雖然門不當戶不對的老觀念仍然在心裏作祟,可還是無奈地接受了女兒的選擇,可對關華自己找的這個如意郎君仍然心存不滿,在他們婚後的幾年裏對舒清嵐還報以非常冷漠的態度。如今,舒清嵐不計前嫌主動承擔起贍養嶽父母的義務,關華心裏自然是感激不盡。
說起舒清嵐的家庭,不得不多說幾句。他大字不識一個的地道的農民父母,靠辛苦的勞動供出了四個大學生子女,在當時那個三年自然災害、百姓生活極其困苦的年代是不可想象的。
舒清嵐第一年高考落榜後在村裏的小學當上了民辦教師,第二年離高考隻有三個月的時間時,在北京醫科大學讀書的二姐堅決鼓勵他再次報考。因為家庭經濟條件太差舒清嵐的父親不同意他再考了,說還有三個弟妹要供養讀書,他當民辦教師的那點收入至少可以幫父母減輕一點兒負擔。但是,二姐無論如何不同意,說舒清嵐上學的費用由她和大哥想辦法解決,決不能就這樣放棄考大學的機會。
已經大學畢業在蘭州某大學工作、結了婚的大哥也勸說父母同意舒清嵐再考一次,上學的費用他們兩口子也會幫忙解決,沒想到這一考,舒清嵐居然考中了人民大學!有了哥哥、嫂子的那點微薄的工資資助,他和二姐讀完了四年大學,二姐和他相繼工作後又資助一個弟弟完成了大學學業、兩個妹妹的高中學業。
這樣的一個家庭,在那個窮苦的小鄉村裏,不,在那個鴨綠江邊的小縣城裏至今也是絕無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