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君主愉快的聚會放鬆著心情,而三國的軍政高官們卻沒有本國君主那麽悠閑。
在無憂宮的一個大會議室內,一場關於三國的會談同樣進行著。
“比洛閣下,貴國的關於修改同盟條約的要求,對我國而言需要付出不菲的代價,那麽貴國是否考慮過我國的實際需求?”
說話的是安東尼奧,其作為意大利首相也需要維護意大利的利益。而這次三國協商續簽同盟條約, 在他看來這份新條約有損意大利的利益。
因為原本三國同盟條約主要針對俄法兩國,但是這次同盟準備延期時,意大利卻驚訝的發現,德國人居然將大英帝國也加入到針對的目標中。
麵對這樣的局麵,是目前意大利這邊所不願意看到的。道理很簡單,雖然這些年意大利與大英帝國關係不再融洽,但是意大利並不願意將大英帝國加入到敵人序列中。因為意大利海岸線漫長,如果與大英帝國發生戰爭,那麽意大利海軍沒有信心能保證海岸線的安全。
而這突如其來將英國人設立成目標的舉動, 對於意大利最為不利,理應阻止。所以安東尼奧首相才會在會議一開場,就表明了意大利一方的態度。
而麵對安東尼奧的反應,身為東道主德國一方的比洛首相並不感到意外。隻見他開口迴答道。“安東尼奧閣下,我想這是貴方誤會了。我國並沒有想要針對英國的意思,隻不過是作為一種可能的預防方案,所以才將其添加在條約中。”
德國首相這話讓身為意方代表的亞吉爾上將不能忍受了。“貴國是否知道,將英國作為目標對我國的威脅性。目前英國海軍擁有210萬噸總噸位的的軍艦,而我國目前隻有48萬噸, 貴國也不過81萬噸, 我們兩國加起來都不及對方三分之二。
如此差距的海軍實力,貴國可有什麽好辦法解決麽。而且還有可能加上法俄兩國百萬噸的海軍。
再說要是真與英國發生交戰, 而貴國海軍不出戰, 那不是將海上壓力全部給了我國。這根本就是一份難以讓人接受的條約。”
麵對亞吉爾上將的指責, 此時德國一方將目光投向了提爾皮茨元帥,很明顯這是希望其能站出來說服對方。不過提爾皮茨麵對眾人期盼的眼神卻躲躲閃閃, 則因為他也是海軍, 當然知道這話很不好迴答。
畢竟在海軍上, 兩國總噸位加起來都才英國的三分之二。這明麵上的實力差距,難道靠他兩三句話就能改變麽。
不過麵對眾人威逼的眼神,感覺不說幾句也不行的提爾皮茨開口道。“亞吉爾閣下,我國承認目前與英國人的差距,但是這種差距並不會增加,目前貴國研發的無畏艦,將海軍戰艦帶入了新時代,同時又給了我們追趕的機會。隻需要我們三國能投入充足的資金,那麽我們可以憑借新式戰艦的優勢,一舉將局勢扭轉過來。”
雖然提爾皮茨說得慷慨激昂,甚至引得不懂海軍其他官員們的讚譽,但是在亞吉爾上將眼中,提爾皮茨所說的都是空話套話,根本就一點用處都沒有。
因為提爾皮茨規避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政府對海軍撥款的問題。
作為技術性軍種,海軍對於經費依賴性是最高的。造艦需要錢,訓練需要錢, 研發新技術新裝備也需要錢, 這些錢基本都依賴於政府的撥款。所以這位提爾皮茨元帥不談軍費的多寡,拿什麽與英國海軍抗衡。
對方不談那麽就別怪他亞吉爾上將挑明了。“提爾皮茨閣下, 據我所知,目前貴國去年海軍的造艦費用為1.18億馬克,甚至都比我國要低一些(意大利1906年造艦費用為1.6億裏拉≈1.28億馬克),而英國造艦費用為1800萬英鎊(3.6億馬克)。有些話我想不用多說了吧。”
亞吉爾上將直接將問題挑明了,德國造艦費用那麽低,怎麽能夠讓意大利相信對方有與大英帝國海軍抗衡的實力。
麵對亞吉爾上將的質疑,提爾皮茨也不否認。
“閣下說的沒錯,目前我國造艦費用的確較低,但是這隻是暫時的。主要原因還是之前通過的海軍法案,對造艦價格的高漲沒有預期所致。我國準備在明年通過新的造艦法案,大幅提升我國的造艦費用,至少需要達到了英國一半的水平。才能保障我國獲得英國六成海軍的實力。”
一聽提爾皮茨又提起這個六成的說法,亞吉爾感覺青筋直冒。“閣下想要憑借英國海軍六成的實力拖住對方,簡直就是可笑。”
亞吉爾不給對方說話的機會,繼續道。“閣下的言論就已經暴露了貴國海軍的做法,如果貴國隻想著保存海軍實力等著我國為貴方火中取粟,那麽貴國想多了,我國不會接受這樣的盟友以及同盟條約。”
“亞吉爾閣下,我國並沒有這種想法……”
兩國海軍大臣的唇槍舌戰,在場的諸位都看在眼中。而對於提議修改同盟條約決策者之一的比洛來說,意大利海軍激烈反駁聲代表著,意大利方麵對將英國添加到目標之一的恐懼心理。
對於意大利這位盟友,比洛還是比較看重。因為這不僅意味著給老對手法國人增加更多的防守壓力,而且還能讓德國借助意大利,將自家勢力向地中海伸手。
另外意大利那支英勇善戰並且正在大肆擴建的海軍力量,對於德國而言也是極大的助力。根據德國海軍的估計,如果意大利海軍擴建完畢,那麽其將擁有16艘戰列艦、6艘裝巡以及上百艘中小型戰艦能左右地中海的強大海軍力量。
這股力量如果能夠利用好,那麽至少能牽製宿敵法國三分之一的精力。這等於變相減少了法國人在陸地的投入,更加有利於施裏芬計劃的執行。另外還能幫助德國分擔來自英國人的壓力,何樂而不為麽?
不過想要意大利人答應,可一點也不容易。
在無憂宮的一個大會議室內,一場關於三國的會談同樣進行著。
“比洛閣下,貴國的關於修改同盟條約的要求,對我國而言需要付出不菲的代價,那麽貴國是否考慮過我國的實際需求?”
說話的是安東尼奧,其作為意大利首相也需要維護意大利的利益。而這次三國協商續簽同盟條約, 在他看來這份新條約有損意大利的利益。
因為原本三國同盟條約主要針對俄法兩國,但是這次同盟準備延期時,意大利卻驚訝的發現,德國人居然將大英帝國也加入到針對的目標中。
麵對這樣的局麵,是目前意大利這邊所不願意看到的。道理很簡單,雖然這些年意大利與大英帝國關係不再融洽,但是意大利並不願意將大英帝國加入到敵人序列中。因為意大利海岸線漫長,如果與大英帝國發生戰爭,那麽意大利海軍沒有信心能保證海岸線的安全。
而這突如其來將英國人設立成目標的舉動, 對於意大利最為不利,理應阻止。所以安東尼奧首相才會在會議一開場,就表明了意大利一方的態度。
而麵對安東尼奧的反應,身為東道主德國一方的比洛首相並不感到意外。隻見他開口迴答道。“安東尼奧閣下,我想這是貴方誤會了。我國並沒有想要針對英國的意思,隻不過是作為一種可能的預防方案,所以才將其添加在條約中。”
德國首相這話讓身為意方代表的亞吉爾上將不能忍受了。“貴國是否知道,將英國作為目標對我國的威脅性。目前英國海軍擁有210萬噸總噸位的的軍艦,而我國目前隻有48萬噸, 貴國也不過81萬噸, 我們兩國加起來都不及對方三分之二。
如此差距的海軍實力,貴國可有什麽好辦法解決麽。而且還有可能加上法俄兩國百萬噸的海軍。
再說要是真與英國發生交戰, 而貴國海軍不出戰, 那不是將海上壓力全部給了我國。這根本就是一份難以讓人接受的條約。”
麵對亞吉爾上將的指責, 此時德國一方將目光投向了提爾皮茨元帥,很明顯這是希望其能站出來說服對方。不過提爾皮茨麵對眾人期盼的眼神卻躲躲閃閃, 則因為他也是海軍, 當然知道這話很不好迴答。
畢竟在海軍上, 兩國總噸位加起來都才英國的三分之二。這明麵上的實力差距,難道靠他兩三句話就能改變麽。
不過麵對眾人威逼的眼神,感覺不說幾句也不行的提爾皮茨開口道。“亞吉爾閣下,我國承認目前與英國人的差距,但是這種差距並不會增加,目前貴國研發的無畏艦,將海軍戰艦帶入了新時代,同時又給了我們追趕的機會。隻需要我們三國能投入充足的資金,那麽我們可以憑借新式戰艦的優勢,一舉將局勢扭轉過來。”
雖然提爾皮茨說得慷慨激昂,甚至引得不懂海軍其他官員們的讚譽,但是在亞吉爾上將眼中,提爾皮茨所說的都是空話套話,根本就一點用處都沒有。
因為提爾皮茨規避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政府對海軍撥款的問題。
作為技術性軍種,海軍對於經費依賴性是最高的。造艦需要錢,訓練需要錢, 研發新技術新裝備也需要錢, 這些錢基本都依賴於政府的撥款。所以這位提爾皮茨元帥不談軍費的多寡,拿什麽與英國海軍抗衡。
對方不談那麽就別怪他亞吉爾上將挑明了。“提爾皮茨閣下, 據我所知,目前貴國去年海軍的造艦費用為1.18億馬克,甚至都比我國要低一些(意大利1906年造艦費用為1.6億裏拉≈1.28億馬克),而英國造艦費用為1800萬英鎊(3.6億馬克)。有些話我想不用多說了吧。”
亞吉爾上將直接將問題挑明了,德國造艦費用那麽低,怎麽能夠讓意大利相信對方有與大英帝國海軍抗衡的實力。
麵對亞吉爾上將的質疑,提爾皮茨也不否認。
“閣下說的沒錯,目前我國造艦費用的確較低,但是這隻是暫時的。主要原因還是之前通過的海軍法案,對造艦價格的高漲沒有預期所致。我國準備在明年通過新的造艦法案,大幅提升我國的造艦費用,至少需要達到了英國一半的水平。才能保障我國獲得英國六成海軍的實力。”
一聽提爾皮茨又提起這個六成的說法,亞吉爾感覺青筋直冒。“閣下想要憑借英國海軍六成的實力拖住對方,簡直就是可笑。”
亞吉爾不給對方說話的機會,繼續道。“閣下的言論就已經暴露了貴國海軍的做法,如果貴國隻想著保存海軍實力等著我國為貴方火中取粟,那麽貴國想多了,我國不會接受這樣的盟友以及同盟條約。”
“亞吉爾閣下,我國並沒有這種想法……”
兩國海軍大臣的唇槍舌戰,在場的諸位都看在眼中。而對於提議修改同盟條約決策者之一的比洛來說,意大利海軍激烈反駁聲代表著,意大利方麵對將英國添加到目標之一的恐懼心理。
對於意大利這位盟友,比洛還是比較看重。因為這不僅意味著給老對手法國人增加更多的防守壓力,而且還能讓德國借助意大利,將自家勢力向地中海伸手。
另外意大利那支英勇善戰並且正在大肆擴建的海軍力量,對於德國而言也是極大的助力。根據德國海軍的估計,如果意大利海軍擴建完畢,那麽其將擁有16艘戰列艦、6艘裝巡以及上百艘中小型戰艦能左右地中海的強大海軍力量。
這股力量如果能夠利用好,那麽至少能牽製宿敵法國三分之一的精力。這等於變相減少了法國人在陸地的投入,更加有利於施裏芬計劃的執行。另外還能幫助德國分擔來自英國人的壓力,何樂而不為麽?
不過想要意大利人答應,可一點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