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當!”木炭被敲了出來,比想象中要好很多,雖然仍然有大木棒中間沒有燒透,但這隻是小問題。
燒好的木炭被儲存在幹燥的地方備用,就這麽點肯定是不夠的,需要不間斷的儲備。因為他也不知道到底需要多少木炭。
或許有一天會想到植樹造林,但不是現在,教會一些人怎麽燒木炭後,他就先撤了。
兩天後,三個部落聯盟都有人陸續送來了食物,果然都是些殘次品,比如剛冒出頭的野菜、酸果,甚至出現了草根,一些可以吃的樹葉。
這個季節能吃的確實不多,除了這些也有肉食,可要麽很瘦,要麽就帶著大量的骨頭。
他說到做到,隻要帶的東西放滿一個小陶罐,就可以在月圓時來取陶罐,不是純心忽悠,而是陶罐好沒燒製出來,以後可以換取現貨。
好在他從來沒有賴賬的前科,外人也願意相信,沒辦法,經營名聲始終會有迴報的那一天。
然而真實的情況是,三大部落惹不起,上當受騙也隻有認了,打碎了牙齒往肚子裏吞,誰叫有熊氏人太多了。
木炭的問題解決,木材也在不停的儲備中,砍伐下來的樹枝等也可以用得上。
石頭也好弄,族人們正在希夷山上搬石頭,沒有顏色的就當作普通石料利用,有顏色的分開堆放起來,等待蘇陽下一步處理。
另外前期也需要食物,除了箬笠想辦法送來一些,大本營有熊氏也在進行物資支持,鹽礦那邊再次啟動,至少隊伍不缺鹽。
他也適當的安排人進行狩獵,日子總能過下去的,不求隻好,但求吃飽。
錫礦在不斷的搜集中,雖然占銅礦的比例小,但又必不可少。另外就是保密工作,青銅器可是劃時代的產物,關乎到部落的興衰,不過冶煉過程複雜,短時間不用擔心泄漏出去。
陶罐按他的要求,多了些花樣,主要是用來配合冶煉。
此時他在弄鼓風機,必須得用,如果隻是小爐子,給銅鍋補個洞什麽還好,用扇子就可以,但對於爐子,要持續保持溫度,達到上千度讓銅溶化,就需要空氣支撐。
所以鼓風機必不可少,隻有他能搞定,已經試驗一天了,暫時沒成功。
除了這個,另外建模也需跟上,無非兩種方法,要麽用現有的材料,陶、木、竹、骨、石等,稍微加工後就成了模具。再有更創造性的,用黏土建模,澆築,這個要麻煩一些。
因為模具往往是反的,比如活字印刷,字的模型與正常的字是反的。
就如照鏡子,明明頭發是往左邊偏,鏡子中就成了往右邊,他還算有點心得,如果模具弄錯,砸了重來就是了。
慢工出細活,急不來,等他弄出標準的模具,在挑選聰明的族人來學習,批量製造。
這時候他這忽然在想,要不要製一些銅幣出來,銅錢就算了,這個太清朝。完全可以弄一些刀幣什麽的,或是把他的頭像印在銅元上麵?
若是後世考古發現了這時期的銅幣,在發現上麵的頭像,一定會驚唿,賣糕的,原始有大帝。
擦了擦口水,還是先把紅銅給冶煉出來吧,到時候有了礦渣、加上黏土、再加上石灰石,這個配方實際上就是水泥。
搖了搖頭,水泥也先不想了,隨後他花了好幾天來建模,隻是弄出了一些簡單的結構,比如現今需要用到的工具,斧頭、彎刀、鑿子、錘子。
斧頭與彎刀用於砍伐,鑿子與錘子用於開采石料,至於鋤頭什麽的,消耗過大,暫時不考慮。下一步就是先滿足軍用武器,再來滿足農具,相比起來矛頭更節約。
當然,還需要一些如鉗子、墩子等,用於錘打武器。想到這些,總覺得畫麵太美,要發達了。
有投入就有產出,這邊一排排的棚子搭建了出來,沒有圍牆,但是有瞭望塔,反倒更像是村落。
第一批陶罐製出來了,放在木棚下麵陰幹,不能曬幹,不然會開裂的。以現在的天氣,陰幹需要十幾天,差不多可以趕上月圓。
他投入了五十人製陶,每人一天十個,那就是五百個陶,在減半,外加報廢,怎麽也有一兩百個吧,差不多夠用了。
除了陶罐,還有些特殊的工具,如引水管,完全是用陶燒製,用於引流銅水,其餘東西扛不住熱度。陶是好東西,上千度無壓力,不變形,不崩裂。
每個人都有事情做,尋找礦石的進展也不慢,主要前期能撿到很多石頭,山體表麵也能刨出不少來,但是越到後麵就越困難,需要更好的工具支撐。
就這樣過了幾天,沒想到春這麽快就迴來了,帶著大概有兩百人,個個都背著石灰石。
雖然石頭很重,平均每人帶不了多少,但隻是應對前期完全足夠了。
“砸,把這些石頭盡量砸碎。”
倒不是石頭大了就不能燒,但肯定會浪費時間。
他在現時代有段時間泡在水泥廠,隻因那個廠子生產的水泥是老品種的礦渣、煤矸石水泥,用的還是立窯,連冷卻機都沒有,瀕臨破產。然後那位老板轉行養豬,也是悲劇。
燒水泥不外乎就是兩磨一燒,最開始就是把開采的石灰石用機器打碎,燒過之後,人工運出來冷卻,在進行研磨。
此時當然不用那麽麻煩,盡量砸碎一點就行,太小了反而不好。
煆燒石灰石的溫度有八百就可以作業了,如果有煤,即便隻是普通的煤都可以燒,並不複雜。
而煆燒的過程與時間,是與溫度掛鉤的,大概溫度有個九百,一小時就能燒透直徑為三厘米的石灰石;溫度大概一千,能燒透六厘米,達到一千一以上,燒透超過十厘米。
當然這是理論值,實際上因石灰的導熱係數小於石灰石,也就是當外麵燒成了石灰之後,內部的剩餘的石料會更難煆燒,所以石灰石的直徑如果超過十五厘米,煆燒時間會超過一天。
當然如果在現代可以用迴轉窯解決,節省數倍的時間,原理是提前預熱,溫度來來迴迴都在管道中被利用,同時也基本沒什麽汙染,奈何就現在原始時期,能用立窯燒石灰,已經相當不容易了。(未完待續。)
燒好的木炭被儲存在幹燥的地方備用,就這麽點肯定是不夠的,需要不間斷的儲備。因為他也不知道到底需要多少木炭。
或許有一天會想到植樹造林,但不是現在,教會一些人怎麽燒木炭後,他就先撤了。
兩天後,三個部落聯盟都有人陸續送來了食物,果然都是些殘次品,比如剛冒出頭的野菜、酸果,甚至出現了草根,一些可以吃的樹葉。
這個季節能吃的確實不多,除了這些也有肉食,可要麽很瘦,要麽就帶著大量的骨頭。
他說到做到,隻要帶的東西放滿一個小陶罐,就可以在月圓時來取陶罐,不是純心忽悠,而是陶罐好沒燒製出來,以後可以換取現貨。
好在他從來沒有賴賬的前科,外人也願意相信,沒辦法,經營名聲始終會有迴報的那一天。
然而真實的情況是,三大部落惹不起,上當受騙也隻有認了,打碎了牙齒往肚子裏吞,誰叫有熊氏人太多了。
木炭的問題解決,木材也在不停的儲備中,砍伐下來的樹枝等也可以用得上。
石頭也好弄,族人們正在希夷山上搬石頭,沒有顏色的就當作普通石料利用,有顏色的分開堆放起來,等待蘇陽下一步處理。
另外前期也需要食物,除了箬笠想辦法送來一些,大本營有熊氏也在進行物資支持,鹽礦那邊再次啟動,至少隊伍不缺鹽。
他也適當的安排人進行狩獵,日子總能過下去的,不求隻好,但求吃飽。
錫礦在不斷的搜集中,雖然占銅礦的比例小,但又必不可少。另外就是保密工作,青銅器可是劃時代的產物,關乎到部落的興衰,不過冶煉過程複雜,短時間不用擔心泄漏出去。
陶罐按他的要求,多了些花樣,主要是用來配合冶煉。
此時他在弄鼓風機,必須得用,如果隻是小爐子,給銅鍋補個洞什麽還好,用扇子就可以,但對於爐子,要持續保持溫度,達到上千度讓銅溶化,就需要空氣支撐。
所以鼓風機必不可少,隻有他能搞定,已經試驗一天了,暫時沒成功。
除了這個,另外建模也需跟上,無非兩種方法,要麽用現有的材料,陶、木、竹、骨、石等,稍微加工後就成了模具。再有更創造性的,用黏土建模,澆築,這個要麻煩一些。
因為模具往往是反的,比如活字印刷,字的模型與正常的字是反的。
就如照鏡子,明明頭發是往左邊偏,鏡子中就成了往右邊,他還算有點心得,如果模具弄錯,砸了重來就是了。
慢工出細活,急不來,等他弄出標準的模具,在挑選聰明的族人來學習,批量製造。
這時候他這忽然在想,要不要製一些銅幣出來,銅錢就算了,這個太清朝。完全可以弄一些刀幣什麽的,或是把他的頭像印在銅元上麵?
若是後世考古發現了這時期的銅幣,在發現上麵的頭像,一定會驚唿,賣糕的,原始有大帝。
擦了擦口水,還是先把紅銅給冶煉出來吧,到時候有了礦渣、加上黏土、再加上石灰石,這個配方實際上就是水泥。
搖了搖頭,水泥也先不想了,隨後他花了好幾天來建模,隻是弄出了一些簡單的結構,比如現今需要用到的工具,斧頭、彎刀、鑿子、錘子。
斧頭與彎刀用於砍伐,鑿子與錘子用於開采石料,至於鋤頭什麽的,消耗過大,暫時不考慮。下一步就是先滿足軍用武器,再來滿足農具,相比起來矛頭更節約。
當然,還需要一些如鉗子、墩子等,用於錘打武器。想到這些,總覺得畫麵太美,要發達了。
有投入就有產出,這邊一排排的棚子搭建了出來,沒有圍牆,但是有瞭望塔,反倒更像是村落。
第一批陶罐製出來了,放在木棚下麵陰幹,不能曬幹,不然會開裂的。以現在的天氣,陰幹需要十幾天,差不多可以趕上月圓。
他投入了五十人製陶,每人一天十個,那就是五百個陶,在減半,外加報廢,怎麽也有一兩百個吧,差不多夠用了。
除了陶罐,還有些特殊的工具,如引水管,完全是用陶燒製,用於引流銅水,其餘東西扛不住熱度。陶是好東西,上千度無壓力,不變形,不崩裂。
每個人都有事情做,尋找礦石的進展也不慢,主要前期能撿到很多石頭,山體表麵也能刨出不少來,但是越到後麵就越困難,需要更好的工具支撐。
就這樣過了幾天,沒想到春這麽快就迴來了,帶著大概有兩百人,個個都背著石灰石。
雖然石頭很重,平均每人帶不了多少,但隻是應對前期完全足夠了。
“砸,把這些石頭盡量砸碎。”
倒不是石頭大了就不能燒,但肯定會浪費時間。
他在現時代有段時間泡在水泥廠,隻因那個廠子生產的水泥是老品種的礦渣、煤矸石水泥,用的還是立窯,連冷卻機都沒有,瀕臨破產。然後那位老板轉行養豬,也是悲劇。
燒水泥不外乎就是兩磨一燒,最開始就是把開采的石灰石用機器打碎,燒過之後,人工運出來冷卻,在進行研磨。
此時當然不用那麽麻煩,盡量砸碎一點就行,太小了反而不好。
煆燒石灰石的溫度有八百就可以作業了,如果有煤,即便隻是普通的煤都可以燒,並不複雜。
而煆燒的過程與時間,是與溫度掛鉤的,大概溫度有個九百,一小時就能燒透直徑為三厘米的石灰石;溫度大概一千,能燒透六厘米,達到一千一以上,燒透超過十厘米。
當然這是理論值,實際上因石灰的導熱係數小於石灰石,也就是當外麵燒成了石灰之後,內部的剩餘的石料會更難煆燒,所以石灰石的直徑如果超過十五厘米,煆燒時間會超過一天。
當然如果在現代可以用迴轉窯解決,節省數倍的時間,原理是提前預熱,溫度來來迴迴都在管道中被利用,同時也基本沒什麽汙染,奈何就現在原始時期,能用立窯燒石灰,已經相當不容易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