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迴 曹操複取襄陽城 星君重臨臥龍崗
且說孔明至水鏡居,入見水鏡先生,將玄德逐其歸草廬之事告與水鏡先生知。又言有事相求,水鏡先生謂孔明曰:“若有難處,但說無妨,我自當竭力相助。”
孔明曰:“今我主入襄陽城,襄陽雖城牆堅固,深壁高磊,然曹操兵多將廣,且我主兵少將缺,終究寡不敵眾,襄陽恐不能久守。江陵乃要地,足可拒守,襄陽破,則我主必投江陵。前者,迴臥龍崗之時,吾已先投江夏劉琦處,借五百精兵至長阪橋,選一險要地,以亂石、枯木為堆,布出八陣圖,以阻曹兵追襲。”
水鏡先生問:“汝欲使吾作甚?”
孔明曰:“吾恐八陣圖未阻曹兵,而先困主公之兵矣!”
水鏡先生笑曰:“莫非汝欲使吾往長阪橋守八陣圖?”
孔明曰:“然也!”
水鏡先生:“吾不通陣法之妙,恐不能為,汝何不親往。”
孔明曰:“亮知此事非汝不能為也!吾本欲親往,奈何主公責亮無義,不便相見耳!”
水鏡先生曰:“常言道,功莫大過救主,汝當親往,立奇功而補前過。”
孔明曰:“亮不得主公召而往之,必使天下人笑耳!前者,老先生兩番舉薦,方使我主三顧草廬,至有今日之窘,今又煩勞先生前往,三薦孔明,以使我主四顧草廬,如此,方顯先生全始終之名耳!”
水鏡先生笑曰:“既如此,吾當再往,三薦孔明與玄德。”遂孔明將八陣圖陣法奧秘傳與水鏡先生。
水鏡先生得陣法奧秘,笑曰:“吾所以願往者,乃欲見八陣圖耳!”兩人皆笑。孔明密使人往臥龍崗探聽消息,知曹已然離去,遂辭水鏡先生歸草廬中。
話分兩頭,且說曹操並徐晃、張遼不見孔明,乃歸。
劉曄迎操入,操曰:“孔明神機妙算,料吾必至隆中,早有提防,吾悔不聽劉曄之言,空手而歸,坐失良機,使敵軍得以喘息,數日攻城,皆前功盡棄。”
劉曄曰:“丞相勿憂,吾有一計,可破襄陽。”
操大喜,問曰:“計將安出?”
劉曄曰:“劉備所依者,孔明也!若使人於襄陽城內散布消息,言孔明已歸降丞相,則彼軍必然軍心大亂。”
操曰:“此計甚妙!”
劉曄曰:“可先兵退五十裏,然後教人詐稱荊州鄉民,混入城去,於城內散布消息,數日後,再複至城下,以形貌相似者妝孔明,雜於軍中,則彼軍必信以為真,待其軍心大亂,再以強兵攻之,襄陽可破。”
操從其言,遂傳令,兵退五十裏。
且說玄德正自城中徘徊不定,苦思退敵之策,關公至,見劉備憂心忡忡,問曰:“兄因何事憂慮?”
玄德曰:“苦無退敵之策,故而憂慮。”
關公曰:“軍師若在,必有良謀。”
玄德沉吟半響,曰:“操連日攻城,正當我軍石盡人乏之時,卻又緩而不攻,其意何為?”
關公曰:“我料彼軍糧用盡,而欲退兵。”
玄德曰:“曹操起大兵而來,安能不備足糧草?”
正議見,哨兵入報曰:“曹軍後退五十裏下寨。”
玄德不信,遂親自登城樓觀望,果見曹兵退五十裏下寨,玄德惑而不解。忽見城下聚集數十難民,哭告曰:“吾等乃荊襄難民,欲進城容身,乞望將軍見憐。”
孫乾諫曰:“不可,恐其為曹兵奸細,不得不防?”
玄德曰:“彼區區數人,衣著不全,安得為奸細,今有難民相投,奈何棄之?”遂令人開城放難民入。
玄德問:“爾等知曹兵虛實否?”
有難民曰:“傳聞曹操緩兵不攻,乃親往臥龍崗,求孔明出山輔佐。”
玄德大驚,曰:“竟有此事?”
難民皆言,過曹營時,似見孔明在曹操軍中。
玄德曰:“不然,此非孔明也!孔明忠義,必不棄吾。”
孫乾曰:“主公責其不義,罷歸鄉土,棄之不用,孔明受此大辱,安能不背主公?”
玄德揮手曰:“孔明非忘恩負義之人,昔日備待孔明不薄,料孔明必不負吾,眾人切勿多疑。”遂遣人安置難民。
又過數日,正黃昏時,忽哨兵報:“曹兵忽又兵臨城下,揚言攻城,隱見曹操身側,似有孔明相隨左右。”
玄德大驚,登樓觀望,火光中,見操身側立一人,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持羽扇,此正孔明也!
玄德驚曰:“臥龍果投曹操矣!”
關公曰:“孔明盡知我軍虛實,如之奈何?”
張飛怒目圓睜,高聲曰:“待我衝出城去,一槍將孔明刺死。”
玄德曰:“二弟不可魯莽,非孔明之罪,乃吾失禮在先,棄孔明,責其不義,使之受辱,彼投新主,情理所容耳?”
關公曰:“人生天地間,忠義為立身之本,大丈夫豈可事二主?”
張飛曰:“此等小人,吾誓殺之!不如大開城門,與其決一死戰。”
玄德曰:“彼軍兵多將廣,我等隻宜堅守。”
趙雲曰:“孔明反投曹操,彼軍盡知我軍虛實,今軍士知孔明投了曹操,軍心動搖。襄陽恐不能久守,江陵乃要地,足可拒守,不若棄襄陽而奔江陵。”
玄德曰:“子龍所言正合我意,天色已晚,待來日再做計議。”
正議間,突然一聲炮響,號鼓齊鳴,喊聲震天,曹兵攻城甚急。
話分兩頭,且說孔明辭了水鏡先生,正迴臥龍崗,行至崗口,見八陣圖已不複存在。孔明大驚,心道:“天下竟有人能破吾八陣圖,莫非神仙下凡?”
正思間,突然眼前幻出一道金光,道德星君已至身前,孔明當即下拜,行禮曰:“徒兒拜見恩師。”
道德星君曰:“徒兒且起,為師此來,有事相囑。”
孔明起身曰:“徒兒謹遵恩師教誨!”
道德星君曰:“八陣圖乃仙陣,威力無窮,當慎用之,今於山崗中,布此仙陣,倘鄉民至此,豈不傷害無辜?此處仙陣為師已破之。”
孔明曰:“恩師所言甚是,徒兒正欲來此破陣,未想恩師捷足先登。”
道德星君曰:“為師已知劉備逐汝之事,此乃劉備劫數,徒兒不可灰心,不久,劉備當四顧草廬,請汝出山,汝當盡心竭力輔之,不可因前事而生恨。”
孔明曰:“謹遵師命,徒兒尚有一事不明,未知可否動問恩師?”
道德星君曰:“何事不明?”
孔明曰:“徒兒常觀天象,算出漢室氣數已盡,劉備欲興漢,豈非逆天而行?徒兒恐事難為也!”
道德星君曰:“汝既識天象,豈不知天意難測,乾象變化莫定?為師使汝佐劉備安天下,自有道理。”
孔明曰:“若徒兒有事請教,當複何處相見?”
道德星君曰:“自此,恐不能相見矣!天界凡間,互不幹涉,乃天規所定,不得僭越。為師傳汝禳星之法,倘日後萬分危急,可以此法召喚為師。此法為:引甲士四十九人,各執皂旗,穿皂衣,環繞帳外;自於帳中設香花祭物,祈禳北鬥,地上分布七盞大燈,外布四十九盞小燈,內安本命燈一盞。如此,四十九日內,為師定下界複見。”言畢,幻化而去。
孔明乃歸草廬,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且說孔明至水鏡居,入見水鏡先生,將玄德逐其歸草廬之事告與水鏡先生知。又言有事相求,水鏡先生謂孔明曰:“若有難處,但說無妨,我自當竭力相助。”
孔明曰:“今我主入襄陽城,襄陽雖城牆堅固,深壁高磊,然曹操兵多將廣,且我主兵少將缺,終究寡不敵眾,襄陽恐不能久守。江陵乃要地,足可拒守,襄陽破,則我主必投江陵。前者,迴臥龍崗之時,吾已先投江夏劉琦處,借五百精兵至長阪橋,選一險要地,以亂石、枯木為堆,布出八陣圖,以阻曹兵追襲。”
水鏡先生問:“汝欲使吾作甚?”
孔明曰:“吾恐八陣圖未阻曹兵,而先困主公之兵矣!”
水鏡先生笑曰:“莫非汝欲使吾往長阪橋守八陣圖?”
孔明曰:“然也!”
水鏡先生:“吾不通陣法之妙,恐不能為,汝何不親往。”
孔明曰:“亮知此事非汝不能為也!吾本欲親往,奈何主公責亮無義,不便相見耳!”
水鏡先生曰:“常言道,功莫大過救主,汝當親往,立奇功而補前過。”
孔明曰:“亮不得主公召而往之,必使天下人笑耳!前者,老先生兩番舉薦,方使我主三顧草廬,至有今日之窘,今又煩勞先生前往,三薦孔明,以使我主四顧草廬,如此,方顯先生全始終之名耳!”
水鏡先生笑曰:“既如此,吾當再往,三薦孔明與玄德。”遂孔明將八陣圖陣法奧秘傳與水鏡先生。
水鏡先生得陣法奧秘,笑曰:“吾所以願往者,乃欲見八陣圖耳!”兩人皆笑。孔明密使人往臥龍崗探聽消息,知曹已然離去,遂辭水鏡先生歸草廬中。
話分兩頭,且說曹操並徐晃、張遼不見孔明,乃歸。
劉曄迎操入,操曰:“孔明神機妙算,料吾必至隆中,早有提防,吾悔不聽劉曄之言,空手而歸,坐失良機,使敵軍得以喘息,數日攻城,皆前功盡棄。”
劉曄曰:“丞相勿憂,吾有一計,可破襄陽。”
操大喜,問曰:“計將安出?”
劉曄曰:“劉備所依者,孔明也!若使人於襄陽城內散布消息,言孔明已歸降丞相,則彼軍必然軍心大亂。”
操曰:“此計甚妙!”
劉曄曰:“可先兵退五十裏,然後教人詐稱荊州鄉民,混入城去,於城內散布消息,數日後,再複至城下,以形貌相似者妝孔明,雜於軍中,則彼軍必信以為真,待其軍心大亂,再以強兵攻之,襄陽可破。”
操從其言,遂傳令,兵退五十裏。
且說玄德正自城中徘徊不定,苦思退敵之策,關公至,見劉備憂心忡忡,問曰:“兄因何事憂慮?”
玄德曰:“苦無退敵之策,故而憂慮。”
關公曰:“軍師若在,必有良謀。”
玄德沉吟半響,曰:“操連日攻城,正當我軍石盡人乏之時,卻又緩而不攻,其意何為?”
關公曰:“我料彼軍糧用盡,而欲退兵。”
玄德曰:“曹操起大兵而來,安能不備足糧草?”
正議見,哨兵入報曰:“曹軍後退五十裏下寨。”
玄德不信,遂親自登城樓觀望,果見曹兵退五十裏下寨,玄德惑而不解。忽見城下聚集數十難民,哭告曰:“吾等乃荊襄難民,欲進城容身,乞望將軍見憐。”
孫乾諫曰:“不可,恐其為曹兵奸細,不得不防?”
玄德曰:“彼區區數人,衣著不全,安得為奸細,今有難民相投,奈何棄之?”遂令人開城放難民入。
玄德問:“爾等知曹兵虛實否?”
有難民曰:“傳聞曹操緩兵不攻,乃親往臥龍崗,求孔明出山輔佐。”
玄德大驚,曰:“竟有此事?”
難民皆言,過曹營時,似見孔明在曹操軍中。
玄德曰:“不然,此非孔明也!孔明忠義,必不棄吾。”
孫乾曰:“主公責其不義,罷歸鄉土,棄之不用,孔明受此大辱,安能不背主公?”
玄德揮手曰:“孔明非忘恩負義之人,昔日備待孔明不薄,料孔明必不負吾,眾人切勿多疑。”遂遣人安置難民。
又過數日,正黃昏時,忽哨兵報:“曹兵忽又兵臨城下,揚言攻城,隱見曹操身側,似有孔明相隨左右。”
玄德大驚,登樓觀望,火光中,見操身側立一人,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持羽扇,此正孔明也!
玄德驚曰:“臥龍果投曹操矣!”
關公曰:“孔明盡知我軍虛實,如之奈何?”
張飛怒目圓睜,高聲曰:“待我衝出城去,一槍將孔明刺死。”
玄德曰:“二弟不可魯莽,非孔明之罪,乃吾失禮在先,棄孔明,責其不義,使之受辱,彼投新主,情理所容耳?”
關公曰:“人生天地間,忠義為立身之本,大丈夫豈可事二主?”
張飛曰:“此等小人,吾誓殺之!不如大開城門,與其決一死戰。”
玄德曰:“彼軍兵多將廣,我等隻宜堅守。”
趙雲曰:“孔明反投曹操,彼軍盡知我軍虛實,今軍士知孔明投了曹操,軍心動搖。襄陽恐不能久守,江陵乃要地,足可拒守,不若棄襄陽而奔江陵。”
玄德曰:“子龍所言正合我意,天色已晚,待來日再做計議。”
正議間,突然一聲炮響,號鼓齊鳴,喊聲震天,曹兵攻城甚急。
話分兩頭,且說孔明辭了水鏡先生,正迴臥龍崗,行至崗口,見八陣圖已不複存在。孔明大驚,心道:“天下竟有人能破吾八陣圖,莫非神仙下凡?”
正思間,突然眼前幻出一道金光,道德星君已至身前,孔明當即下拜,行禮曰:“徒兒拜見恩師。”
道德星君曰:“徒兒且起,為師此來,有事相囑。”
孔明起身曰:“徒兒謹遵恩師教誨!”
道德星君曰:“八陣圖乃仙陣,威力無窮,當慎用之,今於山崗中,布此仙陣,倘鄉民至此,豈不傷害無辜?此處仙陣為師已破之。”
孔明曰:“恩師所言甚是,徒兒正欲來此破陣,未想恩師捷足先登。”
道德星君曰:“為師已知劉備逐汝之事,此乃劉備劫數,徒兒不可灰心,不久,劉備當四顧草廬,請汝出山,汝當盡心竭力輔之,不可因前事而生恨。”
孔明曰:“謹遵師命,徒兒尚有一事不明,未知可否動問恩師?”
道德星君曰:“何事不明?”
孔明曰:“徒兒常觀天象,算出漢室氣數已盡,劉備欲興漢,豈非逆天而行?徒兒恐事難為也!”
道德星君曰:“汝既識天象,豈不知天意難測,乾象變化莫定?為師使汝佐劉備安天下,自有道理。”
孔明曰:“若徒兒有事請教,當複何處相見?”
道德星君曰:“自此,恐不能相見矣!天界凡間,互不幹涉,乃天規所定,不得僭越。為師傳汝禳星之法,倘日後萬分危急,可以此法召喚為師。此法為:引甲士四十九人,各執皂旗,穿皂衣,環繞帳外;自於帳中設香花祭物,祈禳北鬥,地上分布七盞大燈,外布四十九盞小燈,內安本命燈一盞。如此,四十九日內,為師定下界複見。”言畢,幻化而去。
孔明乃歸草廬,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