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想安夫人和白曉兒有話說,陳夫人出門時順便帶走兩個小姑娘,讓丫鬟陪她們在院子裏玩秋千。
待門關上,安夫人對白曉兒說起陳夫人:“倒是個剔透人兒,有她在侯府,我也放心幾分。”
白曉兒笑了:“娘是不是有話和我講?”
“曉曉,你如今有了身孕,不能長途跋涉。阿遠……暫時不去蜀國了吧?”
白曉兒道:“他不想走,大夏是他的根基,棄了可惜,但祖母臨走時叮囑他認祖歸宗。”
安夫人歎道:“老夫人想得深遠。他終究不是侯爺的骨肉,蜀國雖不如大夏,可皇室血統不容外流。況且寧王膝下沒有子女,無論怎樣,阿遠遲早要迴去。”
想起這個,白曉兒亦犯愁。
“娘說的對,我們終究要迴蜀國。如果胎相穩固,可能過了頭三月就要啟程。至於馨兒,我想讓她和我一起去。”
安夫人歎氣:“你隻馨兒一個妹妹,按理該跟你去,但你父親恐怕舍不得。
馨兒這孩子,讀書極用心,你父親愛得不行,還想讓她進宮教公主們讀書。曉兒,馨兒畢竟是大夏人,蜀國是異鄉,我覺得她不一定會同意。”
安夫人說的不錯。
白馨兒自幼主意大,又讀了兩年書,心誌非一般女子可比。她一直想為白家支撐門戶,讓她離開故土,難度可想而知。
她想了想說道:“待我和她說過再定。無論如何,離得太遠,我總是不放心。”
院中芙姐兒簡直玩瘋了,滿頭都是汗,她不住催促白馨兒將秋千蕩得再高一些。
白馨兒讓丫鬟停下,勸她道:“這是威遠侯府,不比家裏,你若是摔了,一則丟父母顏麵,二則讓姐姐不好做人。你要想玩,我們迴去關起門來玩,豈不更好。”
芙姐兒聽了,果然安靜下來。
這一幕被路過的陳夫人瞧見,她低聲對丫鬟道:“秋雨,少夫人的這個妹妹不簡單,這樣小就懂得道理,聽說才學也極好,將來不知哪個有福的能娶了去。”
丫鬟道:“她由安夫人親自教養,又是安大學士的弟子,姐夫還是狀元,將來定會要配給才子。”
想起白馨兒出身還不如自己,丫鬟語氣有些酸。
陳夫人看她一眼,心中歎息。
秋雨眼皮子淺,凡事隻看表象。
白馨兒若是一味依靠姐姐,怎麽可能得到安大學士的喜愛。那位大人脾氣剛正,眼光極高,挑弟子何止萬裏挑一。
白馨兒有這塊金字招牌,就算一輩子不嫁,方言京城,也會是第一流的才女。
“馨兒小姐,芙小姐,晚膳好了,安夫人和少夫人讓我來叫你們。”
白馨兒迴頭,看見陳夫人,和芙姐兒一起上前行禮:“有勞夫人了。”
陳夫人和藹道:“別客氣,就當自己家裏一樣。”
三人去了飯廳,菜已經擺上桌。
小廚房的廚娘是林致遠花大價錢請來的,家常菜做得極好。
今日這頓家宴,四冷碟六熱菜外加一甜一鹹兩道羹湯,滿滿擺了一桌子。
陳夫人站著布菜,被安夫人按著坐下,她指著白曉兒道:“曉兒輩分小,論理該她伺候。”
白曉兒起身道是,陳夫人急了:“使不得,少夫人剛懷了身孕,哪裏能幹這些。”
“那就一起坐下來吃吧,咱們家裏也沒有這個規矩。都是一家子,不在乎這些虛禮。”
安夫人說得大家都笑了。
這頓飯吃得賓主盡歡,安夫人和陳夫人不住給白曉兒夾菜,白曉兒胃口大開,盡數吃完了,連白馨兒也咋舌。
吃過飯,安夫人起身告辭,陳夫人道:“我們府上熱孝,不好多留你們,得空了請再來。曉兒我會當親女兒一般照顧,夫人請放心。”
“我有何不放心的?隻是馨兒這丫頭許久沒見姐姐了。”
“馨兒小姐的屋子我領人收拾好了,她是少夫人的妹妹,沒這些講究,且在這裏住幾天,陪少夫人說說話也是好的。”
就這樣,白馨兒被留在侯府,芙姐兒眼巴巴看著白馨兒,頗有些不舍。經安夫人勸解,才懨懨地跟著母親走了
白曉兒握著白馨兒的手,細細端詳她秀麗的眉眼:“馨兒,自來京城我都沒有好好陪你,我這個姐姐委實不稱職。”
白馨兒聲音有些低,帶著少女的柔婉:“姐姐別自責,老師曾和我說過,傾巢之下安有完卵,姐姐若不能在京城站穩腳跟,屆時我們都會遭殃。
我們二人,姐姐才是辛苦的那個。我是姐姐的負擔,一直享受著庇護,卻不能分擔一二。姐姐,你等我,等我大了,你就不用這樣辛苦了。”
白馨兒如此懂事,白曉兒忍不住心疼。
“馨兒,你記住,你從來都不是我的負擔,你是我的妹妹,血濃於水的親人。”
白馨兒笑著點頭,又問白曉兒:“姐姐是不是想我和你一起去蜀國?我聽安夫人說,姐夫是那位寧王殿下的兒子,這應該是真的吧?”
白曉兒訝然。
原來馨兒已經知道了。
之前沒告訴她,就是想找機會與她細說,如此一來,倒省去了解釋。
“是真的。再過幾月,等胎相穩固,我會和林致遠一起離開。你是我唯一的妹妹,我不放心你一個人。安府再好,也不是你的家,姑娘家沒有至親的照拂,終究不妥。”
白曉兒殷切看著妹妹:“馨兒,你願意和姐姐一起走嗎?”
她的眼神帶著期盼,灼得白馨兒心裏發痛。
她咬著粉嫩的唇,垂下腦袋,聲音低低的:“姐姐,我若去了蜀國,白家就斷了根。爹爹和娘親都在天上看著,我必須留下。”
白曉兒眼神一暗:“馨兒,爹娘隻希望你好好的。有句話叫埋骨何須桑梓地,隻要我們姐妹能互相照拂,爹娘在天之靈才能安息。”
白馨兒為難極了。
姐姐說的其實是對的,她也不放心姐姐一個人。
但她現在真的不能走。
“姐姐的意思我懂。但我還想跟著師父讀書,師父……也離不開我。你就讓我留下吧。”
白曉兒料到白馨兒會猶豫,但未曾想過她會這樣決絕。
看著眼前明麗嬌柔的少女,她心中說不清什麽滋味:馨兒已經大了,而且心性堅定,我這個姐姐如今根本左右不了她。不如放她去吧。
“姐姐放心,我會好好照顧自己。等我學成,一定會去蜀國看你和小外甥。”
“馨兒,要留下可以。但要答應我一件事。”白曉兒突然道。
“什麽事?”
“走之前,我要定下你的婚事。”
白馨兒在侯府一連住了幾日,白曉兒動用了所有的關係網,甚至讓林致遠求到太後跟前,隻為在兩個月內給白馨兒找一門如意親事。
陳夫人知曉此事,心中熱了起來。
白馨兒這孩子生的好,又有才學,如果給她做兒媳婦,那該多好。
況且他的阿槿今非昔比,將來是要繼承侯府的,娶她也不算辱沒了。
母女倆一商量,就和白曉兒提了這件事。
白曉兒沒有同意,也沒有拒絕,隻告訴她:“我可以替你說和,但最後還是要父親來定。他說馨兒的夫婿,才學定要壓過馨兒。你可以讓阿槿寫篇文章拿過去,探探父親的意思。”
陳夫人連夜逼著林玉槿趕出了一篇文章,安佑棠瞧了,搖頭道:“這個年紀算不錯了,但比起馨兒還是差了一截。”
言下之意,林玉槿不賴,但還是配不上白馨兒。
陳夫人知曉安佑棠的名聲,心下也不惱,隻感歎有緣無分,隻更加鞭策林玉槿努力。
林致遠知曉此事,笑話白曉兒:“之前舍不得馨兒早嫁,如今又逼著她定親。依我看,應當緩一緩。或許蜀國有更好的選擇。”
白曉兒橫他一眼:“馨兒才不會嫁去蜀國。你還是幫我多相看相看,隻要人品好,家裏差些也無妨,我的一品居將來是留給她的,這輩子花用也盡夠了。”
林致遠摸著下巴笑:“曉曉真大方,價值千金的酒樓說送便送。不如我放出風去,保證明日安府的門要被媒婆踏破。”
白曉兒佯怒:“林致遠,要是這件事不解決,我就不去蜀國。你自己看著辦。”
林致遠沒骨氣地投降,:“好了別氣了,方才逗你呢。其實馨兒自己已經瞧中了,隻是不知那邊是什麽意思。”
聽聞這話,白曉兒愣住:“你是說,馨兒有了意中人?那人是誰?”
林致遠挑了挑眉:“張揚。”
“是他?”
白曉兒更驚奇了:“馨兒整日足不出戶,是怎麽認得他的?”
說起張揚,京都百姓無人不曉。
張揚是大夏開國大臣魏國公的長房嫡孫,繈褓中父母雙亡,又被祖父不喜,一直在外祖家寄養,直至十二歲,才迴到國公府。
這位張公子的外祖是位教書先生,聲名不顯,也未曾出仕,但張揚卻天資聰穎,小小年紀作得一手錦繡文章,被人稱作“神童”。
後來國公爺生了場重病,念起長子,這才將張揚接迴。
就在大家都以為張揚會被國公府這些人吃得連渣都不剩時,國公府的幾位老爺公子接連出事,不是作惡事發,就是被國公爺厭棄。
最後偌大國公府能襲爵的隻剩張揚一人。這其中的緣故,旁人不懂,白曉兒實在是太了解了。
說白了,這個張揚就是另一個林致遠,披荊斬棘到今日,背地做過多少陰私勾當,恐怕隻有本人清楚。
待門關上,安夫人對白曉兒說起陳夫人:“倒是個剔透人兒,有她在侯府,我也放心幾分。”
白曉兒笑了:“娘是不是有話和我講?”
“曉曉,你如今有了身孕,不能長途跋涉。阿遠……暫時不去蜀國了吧?”
白曉兒道:“他不想走,大夏是他的根基,棄了可惜,但祖母臨走時叮囑他認祖歸宗。”
安夫人歎道:“老夫人想得深遠。他終究不是侯爺的骨肉,蜀國雖不如大夏,可皇室血統不容外流。況且寧王膝下沒有子女,無論怎樣,阿遠遲早要迴去。”
想起這個,白曉兒亦犯愁。
“娘說的對,我們終究要迴蜀國。如果胎相穩固,可能過了頭三月就要啟程。至於馨兒,我想讓她和我一起去。”
安夫人歎氣:“你隻馨兒一個妹妹,按理該跟你去,但你父親恐怕舍不得。
馨兒這孩子,讀書極用心,你父親愛得不行,還想讓她進宮教公主們讀書。曉兒,馨兒畢竟是大夏人,蜀國是異鄉,我覺得她不一定會同意。”
安夫人說的不錯。
白馨兒自幼主意大,又讀了兩年書,心誌非一般女子可比。她一直想為白家支撐門戶,讓她離開故土,難度可想而知。
她想了想說道:“待我和她說過再定。無論如何,離得太遠,我總是不放心。”
院中芙姐兒簡直玩瘋了,滿頭都是汗,她不住催促白馨兒將秋千蕩得再高一些。
白馨兒讓丫鬟停下,勸她道:“這是威遠侯府,不比家裏,你若是摔了,一則丟父母顏麵,二則讓姐姐不好做人。你要想玩,我們迴去關起門來玩,豈不更好。”
芙姐兒聽了,果然安靜下來。
這一幕被路過的陳夫人瞧見,她低聲對丫鬟道:“秋雨,少夫人的這個妹妹不簡單,這樣小就懂得道理,聽說才學也極好,將來不知哪個有福的能娶了去。”
丫鬟道:“她由安夫人親自教養,又是安大學士的弟子,姐夫還是狀元,將來定會要配給才子。”
想起白馨兒出身還不如自己,丫鬟語氣有些酸。
陳夫人看她一眼,心中歎息。
秋雨眼皮子淺,凡事隻看表象。
白馨兒若是一味依靠姐姐,怎麽可能得到安大學士的喜愛。那位大人脾氣剛正,眼光極高,挑弟子何止萬裏挑一。
白馨兒有這塊金字招牌,就算一輩子不嫁,方言京城,也會是第一流的才女。
“馨兒小姐,芙小姐,晚膳好了,安夫人和少夫人讓我來叫你們。”
白馨兒迴頭,看見陳夫人,和芙姐兒一起上前行禮:“有勞夫人了。”
陳夫人和藹道:“別客氣,就當自己家裏一樣。”
三人去了飯廳,菜已經擺上桌。
小廚房的廚娘是林致遠花大價錢請來的,家常菜做得極好。
今日這頓家宴,四冷碟六熱菜外加一甜一鹹兩道羹湯,滿滿擺了一桌子。
陳夫人站著布菜,被安夫人按著坐下,她指著白曉兒道:“曉兒輩分小,論理該她伺候。”
白曉兒起身道是,陳夫人急了:“使不得,少夫人剛懷了身孕,哪裏能幹這些。”
“那就一起坐下來吃吧,咱們家裏也沒有這個規矩。都是一家子,不在乎這些虛禮。”
安夫人說得大家都笑了。
這頓飯吃得賓主盡歡,安夫人和陳夫人不住給白曉兒夾菜,白曉兒胃口大開,盡數吃完了,連白馨兒也咋舌。
吃過飯,安夫人起身告辭,陳夫人道:“我們府上熱孝,不好多留你們,得空了請再來。曉兒我會當親女兒一般照顧,夫人請放心。”
“我有何不放心的?隻是馨兒這丫頭許久沒見姐姐了。”
“馨兒小姐的屋子我領人收拾好了,她是少夫人的妹妹,沒這些講究,且在這裏住幾天,陪少夫人說說話也是好的。”
就這樣,白馨兒被留在侯府,芙姐兒眼巴巴看著白馨兒,頗有些不舍。經安夫人勸解,才懨懨地跟著母親走了
白曉兒握著白馨兒的手,細細端詳她秀麗的眉眼:“馨兒,自來京城我都沒有好好陪你,我這個姐姐委實不稱職。”
白馨兒聲音有些低,帶著少女的柔婉:“姐姐別自責,老師曾和我說過,傾巢之下安有完卵,姐姐若不能在京城站穩腳跟,屆時我們都會遭殃。
我們二人,姐姐才是辛苦的那個。我是姐姐的負擔,一直享受著庇護,卻不能分擔一二。姐姐,你等我,等我大了,你就不用這樣辛苦了。”
白馨兒如此懂事,白曉兒忍不住心疼。
“馨兒,你記住,你從來都不是我的負擔,你是我的妹妹,血濃於水的親人。”
白馨兒笑著點頭,又問白曉兒:“姐姐是不是想我和你一起去蜀國?我聽安夫人說,姐夫是那位寧王殿下的兒子,這應該是真的吧?”
白曉兒訝然。
原來馨兒已經知道了。
之前沒告訴她,就是想找機會與她細說,如此一來,倒省去了解釋。
“是真的。再過幾月,等胎相穩固,我會和林致遠一起離開。你是我唯一的妹妹,我不放心你一個人。安府再好,也不是你的家,姑娘家沒有至親的照拂,終究不妥。”
白曉兒殷切看著妹妹:“馨兒,你願意和姐姐一起走嗎?”
她的眼神帶著期盼,灼得白馨兒心裏發痛。
她咬著粉嫩的唇,垂下腦袋,聲音低低的:“姐姐,我若去了蜀國,白家就斷了根。爹爹和娘親都在天上看著,我必須留下。”
白曉兒眼神一暗:“馨兒,爹娘隻希望你好好的。有句話叫埋骨何須桑梓地,隻要我們姐妹能互相照拂,爹娘在天之靈才能安息。”
白馨兒為難極了。
姐姐說的其實是對的,她也不放心姐姐一個人。
但她現在真的不能走。
“姐姐的意思我懂。但我還想跟著師父讀書,師父……也離不開我。你就讓我留下吧。”
白曉兒料到白馨兒會猶豫,但未曾想過她會這樣決絕。
看著眼前明麗嬌柔的少女,她心中說不清什麽滋味:馨兒已經大了,而且心性堅定,我這個姐姐如今根本左右不了她。不如放她去吧。
“姐姐放心,我會好好照顧自己。等我學成,一定會去蜀國看你和小外甥。”
“馨兒,要留下可以。但要答應我一件事。”白曉兒突然道。
“什麽事?”
“走之前,我要定下你的婚事。”
白馨兒在侯府一連住了幾日,白曉兒動用了所有的關係網,甚至讓林致遠求到太後跟前,隻為在兩個月內給白馨兒找一門如意親事。
陳夫人知曉此事,心中熱了起來。
白馨兒這孩子生的好,又有才學,如果給她做兒媳婦,那該多好。
況且他的阿槿今非昔比,將來是要繼承侯府的,娶她也不算辱沒了。
母女倆一商量,就和白曉兒提了這件事。
白曉兒沒有同意,也沒有拒絕,隻告訴她:“我可以替你說和,但最後還是要父親來定。他說馨兒的夫婿,才學定要壓過馨兒。你可以讓阿槿寫篇文章拿過去,探探父親的意思。”
陳夫人連夜逼著林玉槿趕出了一篇文章,安佑棠瞧了,搖頭道:“這個年紀算不錯了,但比起馨兒還是差了一截。”
言下之意,林玉槿不賴,但還是配不上白馨兒。
陳夫人知曉安佑棠的名聲,心下也不惱,隻感歎有緣無分,隻更加鞭策林玉槿努力。
林致遠知曉此事,笑話白曉兒:“之前舍不得馨兒早嫁,如今又逼著她定親。依我看,應當緩一緩。或許蜀國有更好的選擇。”
白曉兒橫他一眼:“馨兒才不會嫁去蜀國。你還是幫我多相看相看,隻要人品好,家裏差些也無妨,我的一品居將來是留給她的,這輩子花用也盡夠了。”
林致遠摸著下巴笑:“曉曉真大方,價值千金的酒樓說送便送。不如我放出風去,保證明日安府的門要被媒婆踏破。”
白曉兒佯怒:“林致遠,要是這件事不解決,我就不去蜀國。你自己看著辦。”
林致遠沒骨氣地投降,:“好了別氣了,方才逗你呢。其實馨兒自己已經瞧中了,隻是不知那邊是什麽意思。”
聽聞這話,白曉兒愣住:“你是說,馨兒有了意中人?那人是誰?”
林致遠挑了挑眉:“張揚。”
“是他?”
白曉兒更驚奇了:“馨兒整日足不出戶,是怎麽認得他的?”
說起張揚,京都百姓無人不曉。
張揚是大夏開國大臣魏國公的長房嫡孫,繈褓中父母雙亡,又被祖父不喜,一直在外祖家寄養,直至十二歲,才迴到國公府。
這位張公子的外祖是位教書先生,聲名不顯,也未曾出仕,但張揚卻天資聰穎,小小年紀作得一手錦繡文章,被人稱作“神童”。
後來國公爺生了場重病,念起長子,這才將張揚接迴。
就在大家都以為張揚會被國公府這些人吃得連渣都不剩時,國公府的幾位老爺公子接連出事,不是作惡事發,就是被國公爺厭棄。
最後偌大國公府能襲爵的隻剩張揚一人。這其中的緣故,旁人不懂,白曉兒實在是太了解了。
說白了,這個張揚就是另一個林致遠,披荊斬棘到今日,背地做過多少陰私勾當,恐怕隻有本人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