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人,小道從不打誑語!”朱子安淡笑道。
“皇上?”
聽罷,楊思義不由眼睛一亮,急忙轉頭看向朱元璋。
“皇上,臣有一個想法!”
“楊大人請說!”朱元璋說道。
“皇上,臣請求皇上對天下百姓開放所有山林荒地,隻要農戶開墾出來的荒地,都可以種上土豆。並且,對於這些新開墾出來的田地,前五年,朝廷不收此田地任何賦稅!”
楊思義說道,“五年之後,再由戶部派人下去,一一丈量田地,開始收取賦稅!不過,臣推測,到那個時候,我大明已經國力強盛無比,對於賦稅也不再會有如此之大的依賴!”
“皇上,臣認為楊大人此想法甚妙!”
聽罷,李善長也不由眼睛一亮,連忙說道。
總攬大明政務這麽多年,楊思義僅僅隻是一說,李善長便能大致算出,此種政策對大明國力興盛的益處。
“此事,咱準了!”
對此,朱元璋僅僅隻是在腦子中過了一遍,便是直接同意。
“楚南,再刨出幾畝土豆來,咱要知道,一畝土豆,到底能產出多少土豆!”
“是!”
聽罷,楚南神色一震,便是連忙再次帶著一眾監工,開始刨土豆。
原本之前,對於土豆的產量,還不知道之時。
楚南對於這塊土豆的照顧,僅僅隻看因為小真人的任務,與種植糧食的本分。
現在,從刨出土豆,再此稱量,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他自己親手來完成。
因此,對於土豆的畝產,楚南再清楚不過。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會,楚南與一眾監工們,早已將這塊土豆,當做祖宗來照顧。
甚至,在刨土豆的時候,都是一副小心翼翼的模樣,生怕一不小心,損壞了土豆,或者將土豆給遺留在土壤之中。
“敢問小真人,甘薯與土豆此二者,都是如何種植?”
田地周邊,正專心看著裏麵開刨著土豆的李善長,不知想起什麽,連忙問道。
“迴李相國,甘薯將一些甘薯放在肥沃的土壤中,讓甘薯發芽,然後等到那些芽苗長大之後,將那些芽苗插在田地中,便能種植出甘薯。”
朱子安解釋道:“至於土豆,則是等到那些土豆都開始緩慢的長芽之後,將那些土豆都切成幾小塊,直接將這些土豆小塊扔進土壤中。如此,過上幾日,這些土豆芽苗長出來之後,便算是種植成功了!”
“原來如此!”
“多謝小真人告知!”
聽罷,一旁的李善長與楊思義等大臣,都滿臉感激的對著朱子安拱手行禮。
隨後,楊思義看向朱子安的眼神,便是直冒紅光。
有一種將朱子安看做‘農聖’的看法。
“迴皇上,這些土豆之中,這一畝土豆是五石,這一畝是七石,這一畝是六石,這一畝是七石!”
這會,楚南帶著一眾監工,又是刨出四畝甘薯。
“皇上,土豆畝產六石!”
聽到楚南的稟報之後,李善長與楊思義等人,都不由滿臉喜色。
今日出來,真的是給他兩人太大的驚喜。
“哈哈哈,甚好!”
朱元璋也是滿臉喜色。
“今日大喜,甘薯與土豆都豐收,諸位覺得,這些甘薯與土豆,該如何推廣全國?”
“皇上,貧道覺得,甘薯雖然產量不少,但是畢竟沒有什麽人會種。因此,還是先在南京城周邊的田地中,逐漸開始種植甘薯與土豆。
隨後,等到將南京城周邊的農戶們,都教會該如何種植土豆與甘薯之後,明年便可以向全國推廣甘薯與土豆。”
朱子安直接拱手說道。
“隻是,甘薯與土豆畢竟不是小麥稻米,代替不了小麥稻米對人的作用。因此,在種植土豆與甘薯的同時,還應該種植足夠的小麥與稻米。如此下來,糧食才算是合理!”
甘薯與土豆,都是他引進來的,並展現給世人的。
並且,糧食如此大事,朱子安可不敢放任其發展。因此,在楊思義等人剛剛有一種想要冒然推廣的時候,便提前解釋道。
“多謝小真人提醒,此事我等會慎重考慮!”
聽罷,楊思義滿臉鄭重點頭說道。
此種大事,必定要講過朝會討論,才能逐漸開始推廣。
而且,就算是開始全國大範圍推廣,也都得有一個緩慢的推廣過程,首先便是那些大地主的那一關,便是不好通過。
不過,此種關乎全國老百姓的事情上,要是誰敢扯後退,他必定要其付出代價。
這一刻,楊思義內心深處,已經暗自下定決心。
接下來,一整天的時間。
朱元璋都與楊思義等人,都是站在南京城外的田地處,一直盯著楚南與石福等人,將朱子安田地中,那七十畝甘薯與五十畝土豆,都給刨了出來。
隨即,在田地之中,便是已經堆出好幾座小山般的甘薯堆與土豆堆。
而且,隨著時間的過去,整個田地外麵,也都逐漸圍上一圈聽到消息的人們。
其中,老幼中少,農戶富人,隨意站立,絲毫沒有往日的貧富間距。
等到下午時分,整個田地外圍,已經是人山人海。
甚至,在南京城周邊的幾個縣城之中,聽到神物甘薯與土豆的事情之後,能趕過來的人們,也都快速的往過趕。
“看,那一堆小山般的紫黃色,便是傳說中的甘薯,一畝可以產出十六石!”
田地外,一位早早便過來的農戶,滿臉得意的對著一旁的人們,大聲的講解道。
“還有那一堆白色小圓球,便是土豆,聽說可以畝產七石,不過平均下來,好像一畝土豆,便是畝產六石!”
“如此說來,這土豆豈不是畝產比甘薯要少的很多?”
“你懂什麽,小真人可是說了,土豆隨便在一塊荒地上,都可以種植!至於甘薯,對土壤的要求,則要嚴苛的很多!”
“原來如此!”
“這位先生,聽說皇上已經準備開始推廣甘薯與土豆?此事,可是真的?”
一位老農,滿臉期望的問道。
“哼,此事自然是真的!”
那位農漢滿臉得色,昂著頭,道:“此事,可是咱站在皇上他老人家身後,親自聽皇上說的!”
“皇上仁慈!”
“這下,我們老百姓終於不用再挨餓了!”
“一畝甘薯十六石,我們隻需要種植十畝甘薯,便是一百六十石!”
“嘶……如此之多……”
“那可不是!”
“我大明百姓之幸啊……”
……
“皇上?”
聽罷,楊思義不由眼睛一亮,急忙轉頭看向朱元璋。
“皇上,臣有一個想法!”
“楊大人請說!”朱元璋說道。
“皇上,臣請求皇上對天下百姓開放所有山林荒地,隻要農戶開墾出來的荒地,都可以種上土豆。並且,對於這些新開墾出來的田地,前五年,朝廷不收此田地任何賦稅!”
楊思義說道,“五年之後,再由戶部派人下去,一一丈量田地,開始收取賦稅!不過,臣推測,到那個時候,我大明已經國力強盛無比,對於賦稅也不再會有如此之大的依賴!”
“皇上,臣認為楊大人此想法甚妙!”
聽罷,李善長也不由眼睛一亮,連忙說道。
總攬大明政務這麽多年,楊思義僅僅隻是一說,李善長便能大致算出,此種政策對大明國力興盛的益處。
“此事,咱準了!”
對此,朱元璋僅僅隻是在腦子中過了一遍,便是直接同意。
“楚南,再刨出幾畝土豆來,咱要知道,一畝土豆,到底能產出多少土豆!”
“是!”
聽罷,楚南神色一震,便是連忙再次帶著一眾監工,開始刨土豆。
原本之前,對於土豆的產量,還不知道之時。
楚南對於這塊土豆的照顧,僅僅隻看因為小真人的任務,與種植糧食的本分。
現在,從刨出土豆,再此稱量,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他自己親手來完成。
因此,對於土豆的畝產,楚南再清楚不過。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會,楚南與一眾監工們,早已將這塊土豆,當做祖宗來照顧。
甚至,在刨土豆的時候,都是一副小心翼翼的模樣,生怕一不小心,損壞了土豆,或者將土豆給遺留在土壤之中。
“敢問小真人,甘薯與土豆此二者,都是如何種植?”
田地周邊,正專心看著裏麵開刨著土豆的李善長,不知想起什麽,連忙問道。
“迴李相國,甘薯將一些甘薯放在肥沃的土壤中,讓甘薯發芽,然後等到那些芽苗長大之後,將那些芽苗插在田地中,便能種植出甘薯。”
朱子安解釋道:“至於土豆,則是等到那些土豆都開始緩慢的長芽之後,將那些土豆都切成幾小塊,直接將這些土豆小塊扔進土壤中。如此,過上幾日,這些土豆芽苗長出來之後,便算是種植成功了!”
“原來如此!”
“多謝小真人告知!”
聽罷,一旁的李善長與楊思義等大臣,都滿臉感激的對著朱子安拱手行禮。
隨後,楊思義看向朱子安的眼神,便是直冒紅光。
有一種將朱子安看做‘農聖’的看法。
“迴皇上,這些土豆之中,這一畝土豆是五石,這一畝是七石,這一畝是六石,這一畝是七石!”
這會,楚南帶著一眾監工,又是刨出四畝甘薯。
“皇上,土豆畝產六石!”
聽到楚南的稟報之後,李善長與楊思義等人,都不由滿臉喜色。
今日出來,真的是給他兩人太大的驚喜。
“哈哈哈,甚好!”
朱元璋也是滿臉喜色。
“今日大喜,甘薯與土豆都豐收,諸位覺得,這些甘薯與土豆,該如何推廣全國?”
“皇上,貧道覺得,甘薯雖然產量不少,但是畢竟沒有什麽人會種。因此,還是先在南京城周邊的田地中,逐漸開始種植甘薯與土豆。
隨後,等到將南京城周邊的農戶們,都教會該如何種植土豆與甘薯之後,明年便可以向全國推廣甘薯與土豆。”
朱子安直接拱手說道。
“隻是,甘薯與土豆畢竟不是小麥稻米,代替不了小麥稻米對人的作用。因此,在種植土豆與甘薯的同時,還應該種植足夠的小麥與稻米。如此下來,糧食才算是合理!”
甘薯與土豆,都是他引進來的,並展現給世人的。
並且,糧食如此大事,朱子安可不敢放任其發展。因此,在楊思義等人剛剛有一種想要冒然推廣的時候,便提前解釋道。
“多謝小真人提醒,此事我等會慎重考慮!”
聽罷,楊思義滿臉鄭重點頭說道。
此種大事,必定要講過朝會討論,才能逐漸開始推廣。
而且,就算是開始全國大範圍推廣,也都得有一個緩慢的推廣過程,首先便是那些大地主的那一關,便是不好通過。
不過,此種關乎全國老百姓的事情上,要是誰敢扯後退,他必定要其付出代價。
這一刻,楊思義內心深處,已經暗自下定決心。
接下來,一整天的時間。
朱元璋都與楊思義等人,都是站在南京城外的田地處,一直盯著楚南與石福等人,將朱子安田地中,那七十畝甘薯與五十畝土豆,都給刨了出來。
隨即,在田地之中,便是已經堆出好幾座小山般的甘薯堆與土豆堆。
而且,隨著時間的過去,整個田地外麵,也都逐漸圍上一圈聽到消息的人們。
其中,老幼中少,農戶富人,隨意站立,絲毫沒有往日的貧富間距。
等到下午時分,整個田地外圍,已經是人山人海。
甚至,在南京城周邊的幾個縣城之中,聽到神物甘薯與土豆的事情之後,能趕過來的人們,也都快速的往過趕。
“看,那一堆小山般的紫黃色,便是傳說中的甘薯,一畝可以產出十六石!”
田地外,一位早早便過來的農戶,滿臉得意的對著一旁的人們,大聲的講解道。
“還有那一堆白色小圓球,便是土豆,聽說可以畝產七石,不過平均下來,好像一畝土豆,便是畝產六石!”
“如此說來,這土豆豈不是畝產比甘薯要少的很多?”
“你懂什麽,小真人可是說了,土豆隨便在一塊荒地上,都可以種植!至於甘薯,對土壤的要求,則要嚴苛的很多!”
“原來如此!”
“這位先生,聽說皇上已經準備開始推廣甘薯與土豆?此事,可是真的?”
一位老農,滿臉期望的問道。
“哼,此事自然是真的!”
那位農漢滿臉得色,昂著頭,道:“此事,可是咱站在皇上他老人家身後,親自聽皇上說的!”
“皇上仁慈!”
“這下,我們老百姓終於不用再挨餓了!”
“一畝甘薯十六石,我們隻需要種植十畝甘薯,便是一百六十石!”
“嘶……如此之多……”
“那可不是!”
“我大明百姓之幸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