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啊沒推薦也沒點擊。。這麽慘淡。。。。。。。。。
六月,太後下旨,惠敏格格移居保和宮,明著移居,其實是囚禁了惠敏,永炎聽到這樣的消息心痛如。。。。。。。。乾隆皇帝私下召見十五阿哥痛責一翻。
剛過十五,天還沒亮,永琰睡得正熟,保姆硬是把他搖醒。永琰煩躁地道:“幹什麽,煩死人了。”小太監忙道:“十五阿哥,要上學了。”聽到“上學”二字,永琰一翻身站在床上,道:“快!快穿!”宮女們拿來袍靴,永琰一會兒穿戴整齊。
昨天團圓筵後,母親令皇貴妃魏氏將他叫到一邊,語重心長地說:“兒啊,你已經十三歲了,到上書房讀書,從今以後,就不可隨著性子戲鬧玩耍,要與各位皇兄及皇侄們和睦相處,要謙讓恭敬,不可任性造次。讀書的人更應知禮,對太後和父皇,更是要有孝心。我出身卑微,因此,你凡事都不可逞強,要守宮中及書房中的一切規矩。你雖天資聰穎,但是與幾位皇兄相比,還是差一點兒,你隻記住一句話:‘勤能補拙。’事業的成與敗,都在一個‘勤’字上。”
永琰眼裏閃著淚花,偎依在母親懷裏,說道:“母親,我一定記住你的話。”永琰臨行,母親又道:“你一定記住,一切都在勤謹上。”
永琰隨太監來到上書房,天雖然還沒亮,但裏麵已亮起燈光,不知是誰已在燈下讀書了。
永琰暗下決心道:“以後,上書房裏第一個到的人,一定是我!”
舉行過隆重的拜師禮,永琰便在自己的師傅前坐下。。
永琰的啟蒙老師是兵部侍郎奉寬,老成持重,寬厚仁慈。他拿出一張布帛,展開在永琰麵前道:“我既是臣子,又是師傅;出了上書房是臣子,在上書房裏我就是師傅。十五阿哥,你明白嗎?”
永琰躬身行禮道:“謹遵師傅教誨。”
奉寬又道:“這布帛上麵是你父皇的聖諭。是早年對上書房師傅張廷玉等人的訓誡,你拜讀一下吧。”
永琰聽說是父皇的聖諭,忙跪倒接在手中,隻見上麵寫道:
“皇子年齡雖幼,然陶淑涵養之功,必自幼齡始,卿等可掉心教導之,倘不率教,卿等不妨過於嚴厲。從來設教之道,嚴有益而寬有損,將來皇子長成自知之也。”
永琰跪在地上,把聖諭舉過頭頂,說道:“我深深地體會到父皇的愛子之心,請師傅今後對我嚴加管教。嚴,就是愛。”。
奉寬雙手撫著永琰的肩頭,見眼前這位六歲的阿哥居然說出這番話來,激動不已,久久地凝視著永琰,目光裏蘊含著意外的驚歎和無限的期望。
這一幕,被靜立在外的乾隆帝看得清清楚楚,他不打算進上書房再訓導兒子了。
一連許多天,十五阿哥永琰總想第一個來到上書房,但總是有一個人在他來到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讀書,這個人,就是五阿哥永琪。
大阿哥永璜、二阿哥永璉、三阿哥永璋都已經去世,而四阿哥永珹,則在二十八年十一月已經過繼給履親王允裪為孫。。
永林麵目清秀,身材筆挺,站在那裏,猶如玉樹臨風,特別是一對大眼睛,明亮有神,目光中透出睿智和溫厚。見十五弟小小的年紀,每天到上書房這麽早,心裏特別讚歎,想,他這般年紀就如此用功,我這做哥哥的怎能懶惰?於是每天來到上書房的時間就更早了。
多數情況下,永琰來到上書房而師傅們都還沒有來到,永琰讀書時,不覺有些疑問。一天,背到《詩經·羔羊》中的“退食自公”,永琰想:師傅說朱熹解釋的“退朝而食於家”不當,而應是“吃罷飯退朝迴家”,怎麽能是在朝中吃飯呢?越想越覺得還是朱熹的解釋好,於是向永琪請教道:“五哥,弟弟看這句‘退食自公’應是‘退朝而食於家’,但師傅又明明說朱先師注得不當,而說應是‘自公食而退’,師傅肯定有他的道理,這道理是什麽呢?”
很喜歡十五弟的勤學好問,於是便解釋道:“師傅的說法是根據杜預注《春秋》的解釋,杜預說,當時公家供卿大夫膳食。聯係《羔羊》這首詩,‘退食自公’的下句是‘委蛇委蛇’,為什麽高高興興,悠哉遊哉呢?是因為下朝吃飽了飯迴家。這樣依《羔羊》原詩的詩意看來,朱熹的注解似有不當,所以師傅的說法是有道理的。”
永琰道:“哥看的書真多,懂得真多,以後多幫幫小弟。”
道:“我須向你學習才是,你小小年紀,勤學好問,正是讀書人的榜樣。”
說的是那樣的誠懇,永琰的心裏更是激動,心想:五哥才是我學習的榜樣。
漸漸地,既是永琰的兄長,又成了永琰的益友。
轉眼間到了盛夏,因為夏日晝長,永琰到上書房去得更早。這一天永琰到上書房門前剛要進去,見父皇和五兄正在說話,父皇道:“你身體一向虛弱,每日當歇息歇息才好,過幾日朕要去避暑山莊,你就隨朕一同前去,養一養身體。”
“謝皇阿瑪關心。”
乾隆道:“每天的飯食還能吃得慣嗎?”
“能,胃口比以前好多了。”
“那是朕特為你吩咐的,人們常說‘食不厭精’,其實,粗糧果蔬更是養人。”“原來兒的飯食是皇阿瑪吩咐的……”
乾隆道:“朕最擔心的是你的身體,身體不好,怎堪大任?所以今年夏天乃至秋末,你就隨朕到避暑山莊和木蘭圍場好好鍛煉一下身體,你早作準備吧。”
永琪道:“永琰能隨我一同前去就更好了。”
乾隆道:“我已知道你二人非常要好,沒有什麽比兄弟融洽和睦能更令父皇高興的了。永琰也確是一個好孩子,小小年紀就專心致誌,勤奮恭謹,我確實也喜歡他。可是,對小孩子,雖然表揚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鞭策,你今後對他也應這樣,現在應是他努力讀書的時候,今後隨朕到別的地方去也不遲。”
“兒謹遵皇阿瑪教導。”
永琰在門外聽著五哥和皇阿瑪的對話,心中湧起陣陣暖流,平日他總覺得皇阿瑪過於嚴厲,他真羨慕一般人家的天倫之樂。今天,他才更深切地體會到父皇也深愛著他們。可是帝王之家愛的方式不同,皇阿瑪是用他的嚴厲來表示他的愛,來防止他最擔心的兄弟相殘。祖父輩的血的教訓,曾祖為皇子而心力交瘁,怎能不令父皇心有餘悸。想到這裏,永琰邁進上書房,忙給乾隆請安。
出乎意外地,乾隆把永琰抱在懷裏,永琪和永琰的眼裏,都充溢著淚花。
秋後,父皇和五阿哥從避暑山莊迴到京師,永琰高興異常,急忙去見五阿哥。永琪略顯黑了些,但更精神、更硬朗了。永琪道:“幾個月不見,十五弟長高多了。”說著把他拉進懷裏,永琪總有一種長兄為父的感覺。
第二天,永琰早早地來到上書房,見五阿哥和皇阿瑪已在那裏,雖然乾隆對皇子們教育的嚴厲是出了名的,但永琰沒有想到他剛到京師的第二天清晨就來到了上書房。
永琰跪安後,乾隆一臉的嚴肅,說道:“你先背一背《詩經》,我知道你已經學到了《節南山》了。”
永琰背得很熟,乾隆道:“你讀了《節南山》有什麽體會嗎?”永琰道:“兒臣以為君王當正則聖明,識出邪正,摒除奸相權臣。”乾隆微微點頭,道:“今後你更應向兄學習,加倍努力。”
皇六子永瑢過繼給慎郡王允禧做孫子後,八阿哥永璿就是上書房中最年長的了。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十六子早夭,永琰的同胞弟十七阿哥尚年幼。這樣,尚書房中“永”字輩的,就八阿哥、十一阿哥、十二阿哥和十五阿哥四人。而十二阿哥的母親名份雖然最高,是皇後,說起來他是嫡子,但他在諸皇子中,命運也許是最悲苦的,這倒不是因為他自己的原因,隻是因為他的母親是皇帝最討厭的已經死去的烏拉那拉氏。因此,他整日鬱鬱寡歡,是一個被拋棄的人、宮中多餘的人,他隻是在苟活著。
八阿哥永璿和十一阿哥永瑆是同母兄弟,性情也最相投契,二人耽於書畫,勤於詩文,聰穎異常。特別是十一阿哥永瑆,書法學歐陽詢、趙孟睿鋈臚豸酥史ǎ倌√撲胃骷頤櫸ㄔ煲杓擼詮猓運魅∑湟蛔職牖蟮娜儺葉都誘湎А
永淡欽佩永瑆的才華,又與他年紀最接近,因此與他交往最多。
夏天,皇子皇孫們在圓明園勤政殿旁的上書房中讀書。這一天放學後天色尚早,永琰正和永瑆在湖邊談詩論畫,忽然有太監來叫永琰,說是皇帝召他。永琰來到勤政殿,見過父皇。乾隆見他手中拿了一把扇子,便要過來打開,見上麵寫了一首小詩,頗有意境,字也工整清秀,看上麵的落款是“兄鏡泉”三個字,便問永琰道:“這鏡泉是誰?”永琰答道:“是十一兄。”乾隆聽說是十一阿哥永瑆,又喜又憂:喜的是永瑆十四歲,竟有如此高深的造詣,可見天分很高;憂的是脫劍學書,漸染漢人陋習,難免丟掉滿州勇武的祖風,所關國運人心,良非淺鮮。
第二天,乾隆帝在勤政殿召見諸皇子,語重心長地道:“你們都還年輕,讓你們讀書,是要求你們理解書中所闡述的道理。你們現在應該做的是深入鑽研所讀詩書。昨天朕看到十一阿哥給十五阿哥所題寫的扇麵,這不是十一阿哥應該做的事情,因為你還未到該吟詩題字的時候,下麵還落款‘鏡泉’,就更不應該了。朕二十二歲那年,你們的皇祖雍正皇帝問朕是否有字號,朕迴答說‘沒有’。雍正帝才踢朕尹‘長壽居士’,和親王號‘旭日居士’。我們所以有號,均為你們皇祖所賜,而朕卻從來沒有以號落款。我們愛新覺羅家族,世敦淳樸,重騎射。你們要繼承這一好傳統,絕不能沾染上漢人的文人習氣和惡習。你們千萬不要小視這個問題,這可是保證我們祖業千秋永繼的大事啊。”
六月,太後下旨,惠敏格格移居保和宮,明著移居,其實是囚禁了惠敏,永炎聽到這樣的消息心痛如。。。。。。。。乾隆皇帝私下召見十五阿哥痛責一翻。
剛過十五,天還沒亮,永琰睡得正熟,保姆硬是把他搖醒。永琰煩躁地道:“幹什麽,煩死人了。”小太監忙道:“十五阿哥,要上學了。”聽到“上學”二字,永琰一翻身站在床上,道:“快!快穿!”宮女們拿來袍靴,永琰一會兒穿戴整齊。
昨天團圓筵後,母親令皇貴妃魏氏將他叫到一邊,語重心長地說:“兒啊,你已經十三歲了,到上書房讀書,從今以後,就不可隨著性子戲鬧玩耍,要與各位皇兄及皇侄們和睦相處,要謙讓恭敬,不可任性造次。讀書的人更應知禮,對太後和父皇,更是要有孝心。我出身卑微,因此,你凡事都不可逞強,要守宮中及書房中的一切規矩。你雖天資聰穎,但是與幾位皇兄相比,還是差一點兒,你隻記住一句話:‘勤能補拙。’事業的成與敗,都在一個‘勤’字上。”
永琰眼裏閃著淚花,偎依在母親懷裏,說道:“母親,我一定記住你的話。”永琰臨行,母親又道:“你一定記住,一切都在勤謹上。”
永琰隨太監來到上書房,天雖然還沒亮,但裏麵已亮起燈光,不知是誰已在燈下讀書了。
永琰暗下決心道:“以後,上書房裏第一個到的人,一定是我!”
舉行過隆重的拜師禮,永琰便在自己的師傅前坐下。。
永琰的啟蒙老師是兵部侍郎奉寬,老成持重,寬厚仁慈。他拿出一張布帛,展開在永琰麵前道:“我既是臣子,又是師傅;出了上書房是臣子,在上書房裏我就是師傅。十五阿哥,你明白嗎?”
永琰躬身行禮道:“謹遵師傅教誨。”
奉寬又道:“這布帛上麵是你父皇的聖諭。是早年對上書房師傅張廷玉等人的訓誡,你拜讀一下吧。”
永琰聽說是父皇的聖諭,忙跪倒接在手中,隻見上麵寫道:
“皇子年齡雖幼,然陶淑涵養之功,必自幼齡始,卿等可掉心教導之,倘不率教,卿等不妨過於嚴厲。從來設教之道,嚴有益而寬有損,將來皇子長成自知之也。”
永琰跪在地上,把聖諭舉過頭頂,說道:“我深深地體會到父皇的愛子之心,請師傅今後對我嚴加管教。嚴,就是愛。”。
奉寬雙手撫著永琰的肩頭,見眼前這位六歲的阿哥居然說出這番話來,激動不已,久久地凝視著永琰,目光裏蘊含著意外的驚歎和無限的期望。
這一幕,被靜立在外的乾隆帝看得清清楚楚,他不打算進上書房再訓導兒子了。
一連許多天,十五阿哥永琰總想第一個來到上書房,但總是有一個人在他來到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讀書,這個人,就是五阿哥永琪。
大阿哥永璜、二阿哥永璉、三阿哥永璋都已經去世,而四阿哥永珹,則在二十八年十一月已經過繼給履親王允裪為孫。。
永林麵目清秀,身材筆挺,站在那裏,猶如玉樹臨風,特別是一對大眼睛,明亮有神,目光中透出睿智和溫厚。見十五弟小小的年紀,每天到上書房這麽早,心裏特別讚歎,想,他這般年紀就如此用功,我這做哥哥的怎能懶惰?於是每天來到上書房的時間就更早了。
多數情況下,永琰來到上書房而師傅們都還沒有來到,永琰讀書時,不覺有些疑問。一天,背到《詩經·羔羊》中的“退食自公”,永琰想:師傅說朱熹解釋的“退朝而食於家”不當,而應是“吃罷飯退朝迴家”,怎麽能是在朝中吃飯呢?越想越覺得還是朱熹的解釋好,於是向永琪請教道:“五哥,弟弟看這句‘退食自公’應是‘退朝而食於家’,但師傅又明明說朱先師注得不當,而說應是‘自公食而退’,師傅肯定有他的道理,這道理是什麽呢?”
很喜歡十五弟的勤學好問,於是便解釋道:“師傅的說法是根據杜預注《春秋》的解釋,杜預說,當時公家供卿大夫膳食。聯係《羔羊》這首詩,‘退食自公’的下句是‘委蛇委蛇’,為什麽高高興興,悠哉遊哉呢?是因為下朝吃飽了飯迴家。這樣依《羔羊》原詩的詩意看來,朱熹的注解似有不當,所以師傅的說法是有道理的。”
永琰道:“哥看的書真多,懂得真多,以後多幫幫小弟。”
道:“我須向你學習才是,你小小年紀,勤學好問,正是讀書人的榜樣。”
說的是那樣的誠懇,永琰的心裏更是激動,心想:五哥才是我學習的榜樣。
漸漸地,既是永琰的兄長,又成了永琰的益友。
轉眼間到了盛夏,因為夏日晝長,永琰到上書房去得更早。這一天永琰到上書房門前剛要進去,見父皇和五兄正在說話,父皇道:“你身體一向虛弱,每日當歇息歇息才好,過幾日朕要去避暑山莊,你就隨朕一同前去,養一養身體。”
“謝皇阿瑪關心。”
乾隆道:“每天的飯食還能吃得慣嗎?”
“能,胃口比以前好多了。”
“那是朕特為你吩咐的,人們常說‘食不厭精’,其實,粗糧果蔬更是養人。”“原來兒的飯食是皇阿瑪吩咐的……”
乾隆道:“朕最擔心的是你的身體,身體不好,怎堪大任?所以今年夏天乃至秋末,你就隨朕到避暑山莊和木蘭圍場好好鍛煉一下身體,你早作準備吧。”
永琪道:“永琰能隨我一同前去就更好了。”
乾隆道:“我已知道你二人非常要好,沒有什麽比兄弟融洽和睦能更令父皇高興的了。永琰也確是一個好孩子,小小年紀就專心致誌,勤奮恭謹,我確實也喜歡他。可是,對小孩子,雖然表揚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鞭策,你今後對他也應這樣,現在應是他努力讀書的時候,今後隨朕到別的地方去也不遲。”
“兒謹遵皇阿瑪教導。”
永琰在門外聽著五哥和皇阿瑪的對話,心中湧起陣陣暖流,平日他總覺得皇阿瑪過於嚴厲,他真羨慕一般人家的天倫之樂。今天,他才更深切地體會到父皇也深愛著他們。可是帝王之家愛的方式不同,皇阿瑪是用他的嚴厲來表示他的愛,來防止他最擔心的兄弟相殘。祖父輩的血的教訓,曾祖為皇子而心力交瘁,怎能不令父皇心有餘悸。想到這裏,永琰邁進上書房,忙給乾隆請安。
出乎意外地,乾隆把永琰抱在懷裏,永琪和永琰的眼裏,都充溢著淚花。
秋後,父皇和五阿哥從避暑山莊迴到京師,永琰高興異常,急忙去見五阿哥。永琪略顯黑了些,但更精神、更硬朗了。永琪道:“幾個月不見,十五弟長高多了。”說著把他拉進懷裏,永琪總有一種長兄為父的感覺。
第二天,永琰早早地來到上書房,見五阿哥和皇阿瑪已在那裏,雖然乾隆對皇子們教育的嚴厲是出了名的,但永琰沒有想到他剛到京師的第二天清晨就來到了上書房。
永琰跪安後,乾隆一臉的嚴肅,說道:“你先背一背《詩經》,我知道你已經學到了《節南山》了。”
永琰背得很熟,乾隆道:“你讀了《節南山》有什麽體會嗎?”永琰道:“兒臣以為君王當正則聖明,識出邪正,摒除奸相權臣。”乾隆微微點頭,道:“今後你更應向兄學習,加倍努力。”
皇六子永瑢過繼給慎郡王允禧做孫子後,八阿哥永璿就是上書房中最年長的了。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十六子早夭,永琰的同胞弟十七阿哥尚年幼。這樣,尚書房中“永”字輩的,就八阿哥、十一阿哥、十二阿哥和十五阿哥四人。而十二阿哥的母親名份雖然最高,是皇後,說起來他是嫡子,但他在諸皇子中,命運也許是最悲苦的,這倒不是因為他自己的原因,隻是因為他的母親是皇帝最討厭的已經死去的烏拉那拉氏。因此,他整日鬱鬱寡歡,是一個被拋棄的人、宮中多餘的人,他隻是在苟活著。
八阿哥永璿和十一阿哥永瑆是同母兄弟,性情也最相投契,二人耽於書畫,勤於詩文,聰穎異常。特別是十一阿哥永瑆,書法學歐陽詢、趙孟睿鋈臚豸酥史ǎ倌√撲胃骷頤櫸ㄔ煲杓擼詮猓運魅∑湟蛔職牖蟮娜儺葉都誘湎А
永淡欽佩永瑆的才華,又與他年紀最接近,因此與他交往最多。
夏天,皇子皇孫們在圓明園勤政殿旁的上書房中讀書。這一天放學後天色尚早,永琰正和永瑆在湖邊談詩論畫,忽然有太監來叫永琰,說是皇帝召他。永琰來到勤政殿,見過父皇。乾隆見他手中拿了一把扇子,便要過來打開,見上麵寫了一首小詩,頗有意境,字也工整清秀,看上麵的落款是“兄鏡泉”三個字,便問永琰道:“這鏡泉是誰?”永琰答道:“是十一兄。”乾隆聽說是十一阿哥永瑆,又喜又憂:喜的是永瑆十四歲,竟有如此高深的造詣,可見天分很高;憂的是脫劍學書,漸染漢人陋習,難免丟掉滿州勇武的祖風,所關國運人心,良非淺鮮。
第二天,乾隆帝在勤政殿召見諸皇子,語重心長地道:“你們都還年輕,讓你們讀書,是要求你們理解書中所闡述的道理。你們現在應該做的是深入鑽研所讀詩書。昨天朕看到十一阿哥給十五阿哥所題寫的扇麵,這不是十一阿哥應該做的事情,因為你還未到該吟詩題字的時候,下麵還落款‘鏡泉’,就更不應該了。朕二十二歲那年,你們的皇祖雍正皇帝問朕是否有字號,朕迴答說‘沒有’。雍正帝才踢朕尹‘長壽居士’,和親王號‘旭日居士’。我們所以有號,均為你們皇祖所賜,而朕卻從來沒有以號落款。我們愛新覺羅家族,世敦淳樸,重騎射。你們要繼承這一好傳統,絕不能沾染上漢人的文人習氣和惡習。你們千萬不要小視這個問題,這可是保證我們祖業千秋永繼的大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