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麵的動作,還是很快的。


    在粵南特區發生竟然有人要蓄意謀害特區書記的事件發生後,特區的常委,輪換了不少。


    比較顯目的是,平老的二兒子平大,因為在琉球治理有方,升任粵東省委委員、粵南特區區長。


    刀超仁到粵南特區任職,反而不那麽突出。


    此刻的平大,比巫山見到的時候,更為沉穩。


    平老不知道什麽時候,居然跑來兒子這裏療養。


    海邊的一艘遊船上,平老負手而立,比父親還高了少許的平大站在旁邊,手搭涼棚,極目遠眺。


    “爸爸,你咋來之前不通知我一聲呢?”爺倆相逢,分外喜悅。平大專門安排了一艘遊船,帶父親看看海景。


    “我到兒子這裏來,通知啥?興師動眾的有意思嗎?你終於長大了,有些事情,和你說說也無妨。”平老眼睛看著京師的方向:“昨天,我和偉人鬧得很不愉快。”


    “怎麽啦?”平大一驚,父親在自己麵前,從來沒有這麽嚴肅過:“難道你主持的工作他老人家還有什麽異議不成?當時不是他們點頭同意,讓你負責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工作嗎?”


    “不是,雖然在糾正冤假錯案的工作中,阻力重重,一切都在緩慢而有序地開展著。”說到工作,平老的眉頭皺了起來:“談何容易。經過這麽多年,累積太多。有時候一件案子,核實的時間就是幾年。我覺得我們這一輩人老了,該徹底退下來。”


    “爸爸,你怎麽有這種想法?”平大一窒:“爸,你想想啊。如果你們退下去,上麵該有誰來接替?靠那批特殊時期起來的人?”


    “也許你們說得有道理吧。”想不到連向來支持自己的兒子也反對,平老有些興趣索然:“他當時也是這個意思。我們的黨員隊伍,青黃不接,需要把你們扶上馬之後再退下來。”


    看到父親的興致不高,平大也不再把話題往這上麵帶:“巫山這小子,又出頭了一迴。唉,我晚生或者早生幾年,也能在部隊裏曆練下多好。”


    “嗬嗬,你這孩子。盡說不切實際的話。”他若有所指:“現在誰領先了?”


    “巫山好象趕上去了,梅家有些後力不繼。”平大脆生生的答道:“他們開始太猛了,不像巫山穩重。我看他們可以作為基層官員,不能到更高一層。連暗殺都使出來了。”


    他不以為然地搖搖腦袋:“真以為,把巫立行搞掉了。這些保守派就能上去?怎麽玩兒這麽損的招數?真要發生什麽不測,到時候不把他們連根拔起才怪。”


    “現在下斷言還早。”平老笑道:“記住。不要輕易下結論。一時之得失,很難全麵的評定一個人。我們是建設國家,不是打賭,懂不?”


    “懂了。”平大笑嘻嘻的說道:“建設看結果,更客觀一點,打賭憑經驗。太主觀。”


    “說得對,小子,老子為你驕傲。”平老拍拍兒子的手臂,哈哈大笑。“現在隻是小輩在爭鋒。趁著他們家把眼睛都盯在巫山那孩子身上,你就悶頭發展吧。等梅老頭出手......”


    老人搖搖頭,白發在海風中亂顫。


    “爸爸,上位者,不是應該有識人之明嗎?”平大不解的問道:“如果隻憑結果說話,會不會有遺珠之失?”


    “你說得對,如果簡單的憑結果來評定,難免有遺珠之失。”平老微微頜首,收起了笑容,很嚴肅的解釋道:“可是,治國不是下棋,不能憑一己之力。一兩個天才,不如十個中上之才。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誰又能事事精通呢?就算有這樣的人,那也是萬裏挑一,難道沒有他的時候,我們就讓政事放任自流?普通人才是根基,保證平穩發展,隻要有了那樣的環境,天才自然會脫穎而出,超然卓越。”


    他頓了頓,又道:“人才的選拔,就像相馬,難免師心自用,可能是一心為公,也可能是借相馬為由,提拔親近。那些無緣一相的千裏馬,豈不是都成了遺珠?兩相比較,還是建立一個賽馬的機製更公平一些,你們說呢?”


    平大點點頭:“爸,您說得很對。”


    父子倆在一起的時候,他極少用敬辭:“就像您說的,天下無萬全之策,為政重在權衡。一個相對公平的賽馬製度比一個師心自用的相馬製度要好得多,就算會錯失一兩匹千裏馬,也不會讓人心生不平。就像我國的官員選拔製度,開始用心也許是好的,時間久了,難免又會與曆史上的舉孝廉、科舉一樣變質,成為家族壟斷舉才的工具。”


    “你說得太對了。”平老轉過頭,一本正經地說道:“隻有靠自己本身打出來的,那才是真英雄,靠繼承祖宗產業的不過是寄生蟲罷了,沒什麽好誇耀的,隻會讓真英雄鄙視。”


    “爸,”平大白了父親一眼:“好像你在我的任職上走了後門似的。不管是在琉球,還是馬上要去的粵南,我都是憑著自己的本事,一步一個腳印打出來的好不好。”


    “這也是我來你這裏的原因,”老人的眼睛,又看向海裏,聲音在海風中忽大忽小:“以前你在琉球,學習粵南經驗沒錯,也沒有照搬,因地製宜,探出了一條路子。現在要去的地方,那可是粵南啊,我國改革開放的前哨。區域大,影響力更大。凡事三思而行。”


    平大古井無波,已過了聽說這個消息時的喜悅勁頭:“我去了後,就會沉下心來做事情。當時巫書記過去,不也是什麽都兩眼一抹黑嗎?何況有他在前麵掌舵?”


    出乎巫山意料,中南軍區司令員劉太蒙,並有他想象中的悠閑。


    在明代,隨著安南同中國政治關係的發展,兩國經濟、文化的交流也更為頻繁密切了。明代的中國,是個民殷國富、政治、經濟、文化都高度發達的大國。


    為了表現其“統馭華夷”“聲教四方”的“天國”風度。除了在個別情況下,她不得不用兵宣威外。


    絕大部分時期對安南等藩屬國家都采取懷柔政策,以維持和平友好的關係,從而有利於兩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公元1400年安南陳朝的陳少帝被權臣胡季犛逼迫禪讓,胡季犛繼位,建立胡朝。


    中國明朝趁安南政權更迭之際,於1407年出兵打敗了胡朝,占領安南,設立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明朝采取了暴力征服、壓迫剝削與分化、同化等手段治理安南,引起了安南人民的不滿。各地相繼爆發暴動起義。


    1418年2月7日,來自安南清化省梁江藍山鄉的豪族黎利,在藍山發動起義,自稱“平定王”。


    明軍獲悉黎利起義,便派馬騏領兵征討。黎利引誘明軍到洛水。用伏兵將之擊退,這是黎利最初嚐到的勝果。


    從1419年至1424年。黎利以至靈山、藍山鄉等地為為主要據點。多次領兵與明軍交戰,各有勝負。


    1424年,黎利聽從少尉阮隻的建議,製定了“先取茶隆,略定乂安,以為立腳之地。資其財力,然後返斾東都”的方略,在越中地區日漸坐大,包圍西都。進占順化、新平等地,明廷也不得不多派兵員赴越增援。


    1426年,黎利軍進迫河內,在崒洞之役大敗明軍。


    1427年明廷派柳升再加兵十萬前來增援,黎利又在支棱之役中大敗明軍,擊殺柳升。隨後黎利派出使節入明,要求冊封其所立的傀儡君主陳皓為王。


    明朝見大勢已去,最終決定罷兵。明封陳皓為“安南國王”,征夷將軍王通領兵撤退,藍山起義勝利結束。


    安南一本模仿三國演義的小說皇越春秋中,記載了四百多年前,安南起義軍與明朝軍隊打仗的故事。


    這裏麵,還有若幹年後的曆史學家易宗天的先祖易先在裏麵。


    據史料記載,易宗天的十八世祖易先在安南諒山擔任知府的時候,正值明朝對安南政策的巨變。


    征蒙古,建故宮,下西洋的強勢皇帝朱棣去世後,他的孫子宣德皇帝,深感連年的戰火已讓民不聊生、國庫空虛,權衡之下他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從安南撤軍。


    宣德皇帝想全身而退,卻又害怕有損大明王朝的威望,於是暗地裏謀劃找個合適的時機再體麵的從安南撤軍。但他並沒有把這個決定傳達下去。


    於是,易宗天第十八世祖易先,為了明朝宣德皇帝的一個秘密決定,而盡忠死守。


    最終以身殉職後,易先的家人及隨從共有18人也投井盡忠。


    大約半年後明朝從安南撤軍,安南恢複獨立,明朝也擺脫了戰爭的泥潭,迎來了仁宣盛世。


    和平給兩個國家,兩個民族都帶來了繁榮,而易宗天的先祖們永遠地長眠在了這片異國的土地上。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當年他老人家的二兒子易升留在了老家湘江湘陰,繁衍生息,留存了易氏家族的血脈。


    此刻,劉太蒙的桌子上,靜靜地躺著這本皇越春秋。


    作為劉帥的大兒子,他可不會認為,在中國曆史書上介紹的事情全部是真實的。


    在三國演義裏麵,說諸葛亮渡瀘水,深入不毛,七擒孟獲。


    八毛,古時認為是南中地區的不毛之地。現有新的觀點,南中地區與撣國接壤,撣國邊境,有一城市叫“八莫”,當地還有一傳統戲劇叫“八擒諸葛亮”。


    所謂“深入不毛”,實際上就是深入八莫的諧音。由於當地曾受過諸葛亮的打擊,所以在文化上有體現,自己把“敗”說成“勝”,還多擒一次。在精神上尋求勝利。


    作為漢族,聽到“八擒孔明”的說法,覺得好笑,難以相信。


    那麽,作為彝族,聽到“七擒孟獲”的說法,是不是也會覺得好笑,難以相信呢?


    事實確實如此。


    部隊裏,有很多彝族的官兵。


    劉太蒙和彝族戰友相處久了,了解他們的許多民情風俗,生活習慣之後,就會發現“七擒孟獲”的故事是編出來的,完全不能相信。


    彝族民風強悍,不會輕易屈服。


    而且,作為首領的孟獲一旦被俘,放迴之後就失掉了重新擔任首領的資格,大家不會再擁護你。豈能容你一再被俘,一再放迴,仍然當你的首領!這顯然是不真實的。


    傳說的產生,是漢族地區有人為了歌頌諸葛亮的戰功而編造的。


    流傳之後,經過說書、演戲的傳播,一再誇大,一再渲染,最後就成了三國演義中所寫定的樣子。


    把諸葛亮寫成了神人,而讓少數民族的首領孟獲在他麵前頂禮膜拜,說出“丞相天威,南人不複反矣”這樣的話來。


    但從真實的曆史看來,“南人”並非真的“不複反”,邊境上的衝突仍然常常發生。


    劉太蒙從小在父親的教導下,學會辯證的看問題。


    因此,他覺得,這本皇越春秋描寫的情況,真實度比中國傳統曆史書上描寫的要高。


    關鍵是,安南人絕大多數已經打散到中原腹地居住,留在本土的安南人十不存一。


    他們這個時候,大肆傳播皇越春秋的意義何在?(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領先四十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巫山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巫山哥並收藏領先四十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