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賢惠的皇後,自然能夠贏得民心、彌補皇帝的冷酷所帶來的負麵影響。
比如長孫皇後,又比如馬皇後,讓唐太宗和明太祖的一些負麵形象被衝散了不少。
甚至還有朱溫的張皇後,讓後人不得不感慨,若是張皇後還在,朱溫也是能做個好人的。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杜英此時沒辦法當做例子來講。
但謝道韞還是明白了杜英的意思。
她抿唇笑了笑,略有些羞澀和迷茫。
母儀天下······妾身還真是既緊張又期待。
————————————
書院,已經成為關中新政的象征,令求學無門的學子趨之若鶩,令原本掌握書籍知識的世家視作洪水猛獸。
因此當關中新政在洛陽全麵鋪開的時候,關中書院的出現自然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不過在洛陽興建書院,杜英也好,王猛也罷,都沒有打算直接將其建設成為一座完全照搬長安關中書院模式的書院,而是打算賦予洛陽的新書院多項任務。
教書育人,反而隻是其中之一。
中朝崩圮之時,洛陽大火,天下文書付之一炬,損失者不計其數。
對中原文脈之破壞,更勝過昔年焚書坑儒。
江左世家們縱論玄學,其中也有迫不得已的原因,便是一些代代傳承下來的文獻書籍都已經損毀在戰火之中,所以世家子弟們拿到手的又成了早就已經傳承千百年的各個經典的原文原著,而曆朝曆代所做的注腳、解讀等等都已經散佚。
這就好比讓後世的小學生直接去讀高中的文言文,讀不懂的情況下,也隻能逮著其中某幾個自己尚且還能理解的句子多加剖析、瘋狂鑽牛角尖,以求能夠以偏概全,通過自己對於一兩句經義的詳細剖析詮釋,證明自己已經完全領悟了先賢的思想。
殊不知這完全就是在向一條歧路上走。
真正的做學術,應該是在基於前人大量研究、探索和實踐的基礎上,總結規律,再提出自己的新觀點,並且繼續通過實踐去證明之。
此所謂,絕知此事要躬行。
亦所謂,為往聖繼絕學。
而顯然現在江左世家們做學問,不能說高屋建瓴吧,也隻能說是空中樓閣了。
這般胡亂折騰也就算了,並且他們還並不重視實踐,也就是說他們提出來的思想到底是不是適用於整個社會,他們並沒有嚐試,而且也沒有什麽想要嚐試的願望。
我們隻是突然想到了,並且在飲茶對坐、坐而論道的時候和所謂的誌同道合者進行了討論而已。
對不對,那不知道,而且那些本來就大字不識一個的賤民們也不配知道。
這種思想雖然隻是彌漫在江左的少數人心頭,但是很不幸,江左的生殺大權本來就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
更不幸的是,這兩批少數人,是同樣一群人。
正是因為江左的現有製度已經彰顯出來了這麽多的弊端,所以關中新政在推行的時候就已經提倡多想、多做。
有新的想法,就可以去試一試。
而與此同時,為了從根源上杜絕這種學不會就隻能鑽牛角尖的行為,杜英賦予洛陽書院的新任務,便是在已經快成為一片廢墟的宮殿之中搜羅散佚的書籍,重新整理。
當然,除了這些古籍之外,關中這些年的新學說,以及之前江左朝野的一些具有進步意味的學說,比如羅含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傾向的論述,也都在整理編撰的行列之中。
除此之外,杜英還讓關中各處書院籌備一件極其重要的事。
此時的他,正在關中書院山長羅含的陪同下,穿行在洛陽龍門的工地上。
洛陽書院選址龍門,因此又已經被稱為龍門書院,一處處院落沿著山體層層疊疊上升,同時還有幾處樓閣正在搭建二層,初露端倪。
雖然距離一個依山而建、氣勢恢宏的書院還相去甚遠,但是至少已經有了開頭。
古來萬事開頭難。
正因為杜英乃至整個都督府上下以及關中學界,都對新建設的龍門書院予以厚望,所以羅含也不顧年邁,親自潛在洛陽指揮書院的建設。
現在的這位老山長,精神矍鑠,看上去幹勁十足,杜英來的時候,他正把一批批年輕人指揮得團團轉,而自己拄著拐杖滿場亂轉悠,以至於杜英看著他的腿腳,都有理由懷疑,丟了拐杖,老爺子撒丫子就能跑。
隻不過是時間久了形成了依賴罷了。
枯木生春,這是書院上下對於這位老山長的一致評價。
書院的主體不過才剛剛顯露出來,這些時日,零散招收的學生還暫時安置在已經搭建起來的一些簡易茅草屋中上課。
“洛陽複興未久,一切方興未艾。”杜英歎道,“倒是苦了這些讀書人。”
錢少,所有的錢都得用在刀刃上。
連杜英自己的府邸,牆上的缺口還是用沙袋和木板封堵起來的呢。
“風能進,雨能進,天下事,亦能進。”羅含用拐杖指著那幾個茅草屋,笑眯眯的說道,“都督曾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此為我關中書院生身立命之道也,縱然身在茅草屋之中,亦心懷天下、不改其誌。
關中書院上下,當恪守此也。”
杜英感慨: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羅含神色為之一動。
都督猶然還心心念著天下寒士,此等胸襟,終我一生恐怕也隻能望其項背,唯有盡全力將都督的所說所盼望的這一切都變為現實,才算是不辱沒都督所給予我的巨大聲望吧。
杜英自然不知道在羅含這個學界、民間都已經享有盛名的人,此時在心中卻已經把自己吹捧到了極高的位置上。
若是杜英知曉,他大概會在心中默念一聲:
“這,其實是一個自家茅屋都為秋風所破之人的胸懷。
偉大的,不是我,而是他。”
而杜英的目光,此時從茅屋看向了對麵。
那裏有一排平房,白牆黑瓦,建設的頗為齊整,有不少擼著袖子、撩起來衣襟的學子正跑來跑去。
羅含解釋道:
“那裏存放的是王師接管洛陽之後從宮殿廢墟之中清理出來的書籍殘片。”
杜英一時默然,“殘片”兩個字,刺動人心。
千年的文化傳承,付之一炬,華夏文脈,差點兒誤入歧途。
比如長孫皇後,又比如馬皇後,讓唐太宗和明太祖的一些負麵形象被衝散了不少。
甚至還有朱溫的張皇後,讓後人不得不感慨,若是張皇後還在,朱溫也是能做個好人的。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杜英此時沒辦法當做例子來講。
但謝道韞還是明白了杜英的意思。
她抿唇笑了笑,略有些羞澀和迷茫。
母儀天下······妾身還真是既緊張又期待。
————————————
書院,已經成為關中新政的象征,令求學無門的學子趨之若鶩,令原本掌握書籍知識的世家視作洪水猛獸。
因此當關中新政在洛陽全麵鋪開的時候,關中書院的出現自然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不過在洛陽興建書院,杜英也好,王猛也罷,都沒有打算直接將其建設成為一座完全照搬長安關中書院模式的書院,而是打算賦予洛陽的新書院多項任務。
教書育人,反而隻是其中之一。
中朝崩圮之時,洛陽大火,天下文書付之一炬,損失者不計其數。
對中原文脈之破壞,更勝過昔年焚書坑儒。
江左世家們縱論玄學,其中也有迫不得已的原因,便是一些代代傳承下來的文獻書籍都已經損毀在戰火之中,所以世家子弟們拿到手的又成了早就已經傳承千百年的各個經典的原文原著,而曆朝曆代所做的注腳、解讀等等都已經散佚。
這就好比讓後世的小學生直接去讀高中的文言文,讀不懂的情況下,也隻能逮著其中某幾個自己尚且還能理解的句子多加剖析、瘋狂鑽牛角尖,以求能夠以偏概全,通過自己對於一兩句經義的詳細剖析詮釋,證明自己已經完全領悟了先賢的思想。
殊不知這完全就是在向一條歧路上走。
真正的做學術,應該是在基於前人大量研究、探索和實踐的基礎上,總結規律,再提出自己的新觀點,並且繼續通過實踐去證明之。
此所謂,絕知此事要躬行。
亦所謂,為往聖繼絕學。
而顯然現在江左世家們做學問,不能說高屋建瓴吧,也隻能說是空中樓閣了。
這般胡亂折騰也就算了,並且他們還並不重視實踐,也就是說他們提出來的思想到底是不是適用於整個社會,他們並沒有嚐試,而且也沒有什麽想要嚐試的願望。
我們隻是突然想到了,並且在飲茶對坐、坐而論道的時候和所謂的誌同道合者進行了討論而已。
對不對,那不知道,而且那些本來就大字不識一個的賤民們也不配知道。
這種思想雖然隻是彌漫在江左的少數人心頭,但是很不幸,江左的生殺大權本來就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
更不幸的是,這兩批少數人,是同樣一群人。
正是因為江左的現有製度已經彰顯出來了這麽多的弊端,所以關中新政在推行的時候就已經提倡多想、多做。
有新的想法,就可以去試一試。
而與此同時,為了從根源上杜絕這種學不會就隻能鑽牛角尖的行為,杜英賦予洛陽書院的新任務,便是在已經快成為一片廢墟的宮殿之中搜羅散佚的書籍,重新整理。
當然,除了這些古籍之外,關中這些年的新學說,以及之前江左朝野的一些具有進步意味的學說,比如羅含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傾向的論述,也都在整理編撰的行列之中。
除此之外,杜英還讓關中各處書院籌備一件極其重要的事。
此時的他,正在關中書院山長羅含的陪同下,穿行在洛陽龍門的工地上。
洛陽書院選址龍門,因此又已經被稱為龍門書院,一處處院落沿著山體層層疊疊上升,同時還有幾處樓閣正在搭建二層,初露端倪。
雖然距離一個依山而建、氣勢恢宏的書院還相去甚遠,但是至少已經有了開頭。
古來萬事開頭難。
正因為杜英乃至整個都督府上下以及關中學界,都對新建設的龍門書院予以厚望,所以羅含也不顧年邁,親自潛在洛陽指揮書院的建設。
現在的這位老山長,精神矍鑠,看上去幹勁十足,杜英來的時候,他正把一批批年輕人指揮得團團轉,而自己拄著拐杖滿場亂轉悠,以至於杜英看著他的腿腳,都有理由懷疑,丟了拐杖,老爺子撒丫子就能跑。
隻不過是時間久了形成了依賴罷了。
枯木生春,這是書院上下對於這位老山長的一致評價。
書院的主體不過才剛剛顯露出來,這些時日,零散招收的學生還暫時安置在已經搭建起來的一些簡易茅草屋中上課。
“洛陽複興未久,一切方興未艾。”杜英歎道,“倒是苦了這些讀書人。”
錢少,所有的錢都得用在刀刃上。
連杜英自己的府邸,牆上的缺口還是用沙袋和木板封堵起來的呢。
“風能進,雨能進,天下事,亦能進。”羅含用拐杖指著那幾個茅草屋,笑眯眯的說道,“都督曾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此為我關中書院生身立命之道也,縱然身在茅草屋之中,亦心懷天下、不改其誌。
關中書院上下,當恪守此也。”
杜英感慨: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羅含神色為之一動。
都督猶然還心心念著天下寒士,此等胸襟,終我一生恐怕也隻能望其項背,唯有盡全力將都督的所說所盼望的這一切都變為現實,才算是不辱沒都督所給予我的巨大聲望吧。
杜英自然不知道在羅含這個學界、民間都已經享有盛名的人,此時在心中卻已經把自己吹捧到了極高的位置上。
若是杜英知曉,他大概會在心中默念一聲:
“這,其實是一個自家茅屋都為秋風所破之人的胸懷。
偉大的,不是我,而是他。”
而杜英的目光,此時從茅屋看向了對麵。
那裏有一排平房,白牆黑瓦,建設的頗為齊整,有不少擼著袖子、撩起來衣襟的學子正跑來跑去。
羅含解釋道:
“那裏存放的是王師接管洛陽之後從宮殿廢墟之中清理出來的書籍殘片。”
杜英一時默然,“殘片”兩個字,刺動人心。
千年的文化傳承,付之一炬,華夏文脈,差點兒誤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