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勳,身為曾經的王室子弟,隻不過頂著一個司馬氏的名頭罷了,誰把你真的看作是皇親國戚?


    因此若這些司馬家旁支真的願意入關中為官,也不失為一條好出路。


    而且於司馬氏而言,又何嚐不是暴露了一條火種?


    眼前的這位杜都督也好,或者桓溫也罷,這兩個家夥都是有野心要走上那個位置的。


    到時候就算是杜英心地善良,恐怕也會對司馬氏的罪過進行清算,以表明自己取代江山的正統性和合理性,當然也是為了防止前朝餘孽死灰複燃。


    屆時,不管自己在杜英後宅之中已經是什麽地位,有多少話語權,都無法阻擋杜英這麽做,畢竟這注定了不是杜英一個人能決定的,還牽扯著諸多開國功臣對排除隱患的願望。


    因此哪怕司馬氏可以由於自己的身份而搖身一變成為外戚,也一樣避免不了被清算的下場。


    說到底,自己隻能算是眼前這位杜都督搶來的俘虜嘛!


    杜英現在仍然還敬重皇室三分——也就是明麵上給那些保皇的派係裝裝樣子——等到他連樣子都不需要裝的時候,自然更不會在乎她公主的身份。


    而若是司馬氏子弟能夠有爭氣的,在關中謀得一官半職,那麽就是關中新政框架下,憑借著真才實學考上來、站住腳的人,哪怕是其出身最終可能會導致其並沒有什麽上升空間,但是總不至於直接淪落為傖民。


    謝道韞看出了新安公主眼眸之中跳動的光,暗暗歎了一口氣,並沒有刻意再說什麽打擊她。


    但是謝道韞心裏很清楚,司馬氏早就已經一代不如一代,子弟之中也鮮少有見勤學好問的,甚至還有很多,既然知道自己是傀儡和吉祥物,更是直接飛揚跋扈起來,渾然沒有低調的意思,更是把司馬氏的名聲搞得很臭。


    讓這麽一群紈絝蟲豸去關中參加考試,他們又憑什麽能夠戰勝那些生長在關中新政之下、勤學苦讀的本地書生?


    關中新政為何而設、如何而作,他們可清楚?


    謝道韞對此並不看好,甚至她可以武斷的表示,司馬氏這一代的希望,其實也就隻剩下會稽王司馬昱了,當然,若是作為陪襯的話,譙王司馬恬大概也可以算一個,畢竟能夠孤身深入敵營談判的膽略,在司馬氏家族還是少有的。


    隻不過現在這位譙王,已經淪為關中階下囚,任由杜英拿捏,而會稽王司馬昱,兵敗隻是時間問題,就算不死,這一次也不會再有任何一方能夠容忍他跳出來繼續攪風攪雨。


    司馬氏,便是那垂垂老人,已經沒有未來了。


    更甚至,這個由於內亂而一手導致整個國家險些顛覆、萬裏江山淪落胡塵的家族,早在那一場永嘉之亂中,就應該被掃入故紙堆!


    如今,不過是一些機緣巧合,讓他們能夠苟延殘喘罷了。


    這些話,若是真的說出來,對於一個眼中剛剛有了光的懵懂少女來說,顯然是太殘忍了。


    所以謝道韞並沒有說,但是她相信,新安公主自己也清楚,這般想法十有八九是在自我欺騙。


    她會在待在杜英身邊的時光中,逐漸清醒過來,接受一些殘酷卻必然的事實的。


    杜英含笑看著家宅中的一切潛在爭端和問題,暫時塵埃落定,方才不慌不忙的起身:


    “韓胤和袁方平領兵南下,餘還沒有和他們談上兩句。你們先慢慢吃,餘先走一步。”


    看著杜英施施然離去的背影,謝道韞輕輕笑了笑。


    眾人:······


    明明是這家夥一手引起的後宅修羅場,最後他都沒說幾句話,讓謝道韞直接平定了下去。


    家裏就這麽平白無故多了一個人。


    謝姊姊,你就寵他吧。


    穀醄


    ——————————


    挑燈時分。


    親衛們輕手輕腳的點燃蠟燭。


    站在輿圖前,杜英沉聲說道:


    “此番步卒南下,我軍終於可以一擺之前被迫固守之頹勢。參謀司什麽看法?”


    一名參謀上前一步:


    “如今京口城防固若金湯,江上水師和我們配合得當,甚至整個京口外圍的拆遷重建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隻要有半個月的時間,就能夠在京口城垣外圍初步形成一道新的外垣。


    而之前的茅草窩棚,也都會被拆除,以避免引起火災或為敵人奸細放火破壞。


    所以參謀司認為,守備京口,一如既往,但也已無須屯駐重兵於此,可分兵兩路,分別向西和向南奪取其餘州郡,以張肘腋、庇護京口。”


    說到這兒,參謀忍不住看了一眼杜英。


    杜英一直沒有向參謀司表明,此次戰鬥的最終目標是什麽,或者說想要達成怎樣的既定事實,所以參謀司現在也拿不定攻防重點。


    “戰爭雖然是為朝堂決策服務的,但是當戰爭走向不同的時候,又能夠反過來決定朝堂。”杜英微笑著說道,“所以餘期望參謀司能夠拿出來可以改變朝堂決策的戰略方案和戰術布置,而不是被局限在之前決策的框架之中,無法伸展手腳。”


    參謀們頓時露出激動神色。


    都督這是在傳遞放開手腳打的信號?


    而與會的袁方平和韓胤,一時驚為天人。


    剛剛都督說什麽來著?


    朝堂?


    這都已經開始自稱“朝堂”了麽?


    這可真是······天大的喜事啊!


    杜英好似並沒有察覺到自己的失言,示意參謀司繼續陳述計劃。


    “我軍兵分兩路,一路向東,搶占龍潭,此戰會有兩淮水師配合。另一路則向南,分兵奪占晉陵,扼茅山、太湖一線,甚至還可前出吳郡,控江左魚米之鄉。”得到杜英明示之後的參謀,直接掏出了參謀司之前製定的最激進的方案。


    袁方平和韓胤又是臉色一變。


    好家夥,你們以為在京口的是六萬兵馬麽?


    就算是加上此時還在瓜洲渡沒有渡江,以及散布在淮東各處州郡控製要衝的兵馬,也就是兩萬左右,而真正打算拿來出擊的,則是韓胤他們帶來的六千兵馬。


    頂多再配上騎兵,湊個八千之數。


    這個分兵方法,遇不到抵抗,自然是一路凱歌高奏,但是一旦遇到了抵抗,那就是兵敗如山倒,會引起不敢想象的連鎖反應。


    尤其是此時貿然南下搶占地盤,合適麽?


    建康府那邊還打的熱鬧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晉末多少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然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然籇並收藏晉末多少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