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豁的存在,說明桓溫對南陽的重視,或者可以直接說是對杜英所執掌之關中的重視。
這讓關中在給鄧羌、王猛這兩路兵馬調撥糧草和兵員多少的問題上,也不得不多加斟酌。
現在桓溫終於亮明了態度,倒也不是什麽壞事。
一道道目光匯聚在那參謀的身上。
他咽了一口吐沫,緩緩說道:
“是誤會。荊州王師北上,本是為了進攻羌人,結果沒有料到城池已為我軍所控,所以這是一場誤會。”
合情合理,但是擺明了不可能會讓杜英滿意的結果。
一句“誤會”,就想要解釋清楚攻占了南陽並且導致不少王師將士戰死的事件,還想要讓關中消弭對荊蜀的敵意,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對此,杜英已經可以認為,桓溫並沒有想要避免進一步和關中發生衝突的意思。
這一次可以是誤會,而關中毫無表示,那麽下一次自然也依舊可以是誤會。
北方的胡人那麽多,這一次可能是因為羌人,下一次自然又可能是因為其餘的胡人,還有完沒完了?
“大司馬這根本就不是在表達歉意,而是在繼續試探我們的底線,甚至就是對我們的挑釁!”一名參謀咬牙說道。
“但現在我們似無從反駁大司馬的觀點,若是反駁,那麽就等於主動挑起事端。大司馬必然會以此為把柄,斷不會善罷甘休,而若我們不反駁的話,那也隻會讓大司馬得寸進尺。”另一名參謀提醒道。
桓溫隻是用了兩招,就讓關中直接陷入被動之中,充分的證明了薑還是老的辣,以至於杜英這一次也中招了。
但是這也是因為杜英確實沒有料到桓溫會冒天下之大不韙,直接對關中兵馬動手,一旦玩兒砸了,那就是聲名掃地、滿盤皆輸,人人口誅筆伐。
可是這一次大司馬顯然是賭贏了,關中還真的沒有很好的應對措施,隻能打碎牙齒和血吞。
也就是僥幸,關中本來就沒有在襄陽守軍眼皮子底下堅守南陽的打算,因此讓出南陽也算是將錯就錯。
否則若荊州兵馬一下子攻陷的是諸如武關這種關係到關中生死存亡的要衝之地,杜英可能會不管風潮如何、關中的戰略部署和想要維持的地位形象如何,直接率軍和桓豁較量較量。
“中計了就中計了,吃一塹長一智,我們也不可能事事處處都占據優勢。”杜英緩聲說道。
他倒是比參謀們預想之中的淡然很多,這也無疑讓參謀們的心神都安定了不少。
“不過我們之前沒有多少和大司馬為敵的經驗,因此吃虧是情理之中的,可是之後若還不能占到便宜,那我們這日子可就不用過了。”杜英接著笑了一聲。
但不等參謀們一個個露出笑容,杜英話鋒一轉:
“但這一次吃虧,也不能完全讓大司馬占去便宜,否則大司馬定然還以為我關中也是好欺負的。
之前派遣前往巴蜀的人,可有什麽消息?”
“暫時還沒有和周撫商議妥當,但是我們的人一路南下,分別前往各處州郡,已經和本地的世家達成了不少約定。
梁州和巴蜀的邊界上,現在已經新開榷場多處,更多的巴蜀商賈攜帶著我們需要的鹽鐵、朱砂等等前來長安。”
杜英頷首:
“既然如此,那周撫同不同意也就不必要了。這件事,各處報社一定都要好好宣傳,要讓更多的人知道,巴蜀,至少是巴蜀本地世家,和關中的合作親密無間。
隻可惜我們現在還沒有太多的報社,否則若報社能遍布江南江北,那麽大司馬大概很快就能得到這個消息,也就知道,這是我們所表露的不滿。
大司馬想要對付關中,終究隻有直接動刀動槍這一種選擇。但刀兵既起,非議紛紛,所冒之風險往往和所獲得的根本不成正比。
但我們就不一樣了,從經貿工商,到輿論教化,我們其實可以從很多方麵打擊大司馬的根基,所以一定要想辦法發揮關中的長處。”
一名參謀笑著說道:
“既然都督府想要鼓勵巴蜀和關中通商,又想要讓大司馬快速知曉,那不如繼續降低巴蜀商賈進入關中的關稅,但增加荊州商賈的關稅、提升從關中銷售往荊州的物價,尤其是關中的炭筆和終南紙等市麵上頗受歡迎的物品。”
杜英眉毛一挑,好家夥,最惠國待遇和提高關稅打貿易戰,這些想法都整出來了?
他打量著眼前這個看上去還頗為年輕,或者準確說幹脆就是一個少年的參謀:
“爾是何人?”
那少年也不露怯,拱手說道:
“屬下張玄之,出身吳郡張氏,求學於關中書院,位列甲班。此次都督府出兵多路,廣需參謀和官吏,不少書院學子都被抽調隨軍。
屬下年少,但也有曆練之心,因此祭酒刻意安排屬下前來都督府,充當參謀,為都督做些微末之事。”
原來是曆史上和謝玄齊名的“南北二玄”之一。
杜英倒是也聽郗道茂說過,張玄之和郗恢在書院中是好朋友。
反倒是和他齊名的謝玄,因為一直都在軍中,似乎和張玄之的接觸並不是很多。
如今郗恢已經是謝玄軍中主簿,而年少的張玄之也進入了都督府參謀司。
這讓杜英都不知道自己應該是感慨關中書院培養人才之快,還是應該歎息人才實在是不夠用,以至於連一些少年都得跑來出謀劃策。
不過年少天才也不是沒有,張玄之和謝玄顯然都應該在這個範疇之內。
杜英接著問道:
“那爾覺得,大司馬府欺人太甚否?可還有其餘能夠報複,卻又不會有損於關中威名,又或者讓大司馬府攻訐之法?”
張玄之陷入沉吟。
杜英也不說別的,就這般饒有興致的看著他。
似乎杜英覺得張玄之就一定有辦法一樣。
參謀們大眼瞪小眼,有人正打算提醒杜英不如關注一下河東戰事,南陽這邊吃虧也隻能如此了。
和巴蜀加強聯係,威脅到的現在也隻是周撫的地位,還不足以威脅到荊州的桓溫根基,因此更像是杜英泄憤罷了。
實際意義其實並沒有很大。
就在這時,張玄之抬起頭來,沉聲說道:
“屬下思前想後,大概也就隻有禍水東引,亦即驅狼吞虎也。”
這讓關中在給鄧羌、王猛這兩路兵馬調撥糧草和兵員多少的問題上,也不得不多加斟酌。
現在桓溫終於亮明了態度,倒也不是什麽壞事。
一道道目光匯聚在那參謀的身上。
他咽了一口吐沫,緩緩說道:
“是誤會。荊州王師北上,本是為了進攻羌人,結果沒有料到城池已為我軍所控,所以這是一場誤會。”
合情合理,但是擺明了不可能會讓杜英滿意的結果。
一句“誤會”,就想要解釋清楚攻占了南陽並且導致不少王師將士戰死的事件,還想要讓關中消弭對荊蜀的敵意,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對此,杜英已經可以認為,桓溫並沒有想要避免進一步和關中發生衝突的意思。
這一次可以是誤會,而關中毫無表示,那麽下一次自然也依舊可以是誤會。
北方的胡人那麽多,這一次可能是因為羌人,下一次自然又可能是因為其餘的胡人,還有完沒完了?
“大司馬這根本就不是在表達歉意,而是在繼續試探我們的底線,甚至就是對我們的挑釁!”一名參謀咬牙說道。
“但現在我們似無從反駁大司馬的觀點,若是反駁,那麽就等於主動挑起事端。大司馬必然會以此為把柄,斷不會善罷甘休,而若我們不反駁的話,那也隻會讓大司馬得寸進尺。”另一名參謀提醒道。
桓溫隻是用了兩招,就讓關中直接陷入被動之中,充分的證明了薑還是老的辣,以至於杜英這一次也中招了。
但是這也是因為杜英確實沒有料到桓溫會冒天下之大不韙,直接對關中兵馬動手,一旦玩兒砸了,那就是聲名掃地、滿盤皆輸,人人口誅筆伐。
可是這一次大司馬顯然是賭贏了,關中還真的沒有很好的應對措施,隻能打碎牙齒和血吞。
也就是僥幸,關中本來就沒有在襄陽守軍眼皮子底下堅守南陽的打算,因此讓出南陽也算是將錯就錯。
否則若荊州兵馬一下子攻陷的是諸如武關這種關係到關中生死存亡的要衝之地,杜英可能會不管風潮如何、關中的戰略部署和想要維持的地位形象如何,直接率軍和桓豁較量較量。
“中計了就中計了,吃一塹長一智,我們也不可能事事處處都占據優勢。”杜英緩聲說道。
他倒是比參謀們預想之中的淡然很多,這也無疑讓參謀們的心神都安定了不少。
“不過我們之前沒有多少和大司馬為敵的經驗,因此吃虧是情理之中的,可是之後若還不能占到便宜,那我們這日子可就不用過了。”杜英接著笑了一聲。
但不等參謀們一個個露出笑容,杜英話鋒一轉:
“但這一次吃虧,也不能完全讓大司馬占去便宜,否則大司馬定然還以為我關中也是好欺負的。
之前派遣前往巴蜀的人,可有什麽消息?”
“暫時還沒有和周撫商議妥當,但是我們的人一路南下,分別前往各處州郡,已經和本地的世家達成了不少約定。
梁州和巴蜀的邊界上,現在已經新開榷場多處,更多的巴蜀商賈攜帶著我們需要的鹽鐵、朱砂等等前來長安。”
杜英頷首:
“既然如此,那周撫同不同意也就不必要了。這件事,各處報社一定都要好好宣傳,要讓更多的人知道,巴蜀,至少是巴蜀本地世家,和關中的合作親密無間。
隻可惜我們現在還沒有太多的報社,否則若報社能遍布江南江北,那麽大司馬大概很快就能得到這個消息,也就知道,這是我們所表露的不滿。
大司馬想要對付關中,終究隻有直接動刀動槍這一種選擇。但刀兵既起,非議紛紛,所冒之風險往往和所獲得的根本不成正比。
但我們就不一樣了,從經貿工商,到輿論教化,我們其實可以從很多方麵打擊大司馬的根基,所以一定要想辦法發揮關中的長處。”
一名參謀笑著說道:
“既然都督府想要鼓勵巴蜀和關中通商,又想要讓大司馬快速知曉,那不如繼續降低巴蜀商賈進入關中的關稅,但增加荊州商賈的關稅、提升從關中銷售往荊州的物價,尤其是關中的炭筆和終南紙等市麵上頗受歡迎的物品。”
杜英眉毛一挑,好家夥,最惠國待遇和提高關稅打貿易戰,這些想法都整出來了?
他打量著眼前這個看上去還頗為年輕,或者準確說幹脆就是一個少年的參謀:
“爾是何人?”
那少年也不露怯,拱手說道:
“屬下張玄之,出身吳郡張氏,求學於關中書院,位列甲班。此次都督府出兵多路,廣需參謀和官吏,不少書院學子都被抽調隨軍。
屬下年少,但也有曆練之心,因此祭酒刻意安排屬下前來都督府,充當參謀,為都督做些微末之事。”
原來是曆史上和謝玄齊名的“南北二玄”之一。
杜英倒是也聽郗道茂說過,張玄之和郗恢在書院中是好朋友。
反倒是和他齊名的謝玄,因為一直都在軍中,似乎和張玄之的接觸並不是很多。
如今郗恢已經是謝玄軍中主簿,而年少的張玄之也進入了都督府參謀司。
這讓杜英都不知道自己應該是感慨關中書院培養人才之快,還是應該歎息人才實在是不夠用,以至於連一些少年都得跑來出謀劃策。
不過年少天才也不是沒有,張玄之和謝玄顯然都應該在這個範疇之內。
杜英接著問道:
“那爾覺得,大司馬府欺人太甚否?可還有其餘能夠報複,卻又不會有損於關中威名,又或者讓大司馬府攻訐之法?”
張玄之陷入沉吟。
杜英也不說別的,就這般饒有興致的看著他。
似乎杜英覺得張玄之就一定有辦法一樣。
參謀們大眼瞪小眼,有人正打算提醒杜英不如關注一下河東戰事,南陽這邊吃虧也隻能如此了。
和巴蜀加強聯係,威脅到的現在也隻是周撫的地位,還不足以威脅到荊州的桓溫根基,因此更像是杜英泄憤罷了。
實際意義其實並沒有很大。
就在這時,張玄之抬起頭來,沉聲說道:
“屬下思前想後,大概也就隻有禍水東引,亦即驅狼吞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