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迴 石橋竣工命名獻諛 疑難求解對話指路(中)
盧嘉瑞走過去看看,盧嘉恭領著一群小工在忙乎,一夥人在河邊一塊空地上將砂石黏土混合,然後鏟上獨輪車,推到橋上倒下,橋上幾夥人,則四人一夥的,抬著一個又大又沉的石舂,抬起放下的,一邊大聲叫著號子,“嘿喲!嘿喲!嘿喲!”,在舂壓填上去的砂石泥土。
“就這樣填上沙土,夯實就可以了嗎?這樣牢固嗎?”盧嘉瑞問道。
“修橋築路都是這麽做的,結實著呢!”柴榮說道。
“大哥你看看,這麽個又大又沉的石舂,四個大漢抬起來都要累死,每一處都舂固壓實,一層一層的舂壓夯實,怎會不結實呢?”盧嘉恭說道。
“雖然如今看起來舂壓得很結實,但年月久遠之後呢?”盧嘉瑞狐疑地問道,“這砂石泥土並沒有什麽粘結,隻是舂壓在一起而已,年深月久之後,如有外力衝擊,容易散結,定然會崩壞。”
“大哥你想得太多太長遠了,修橋築路都是這麽做的,也沒見有誰來說道什麽,也沒見哪座橋就坍塌了。”盧嘉恭說道。
“修橋的看到自己修的橋坍塌了,哪還能成?一座橋修好後得用幾十年上百年的才行,裏外都得結實牢固。”盧嘉瑞說道。
“已經夠結實的了,大哥勿憂!”柴榮說道。
“我看這砂石不要全部混泥土,而是混上一半幹石灰一半黏土,然後填埋舂壓夯實,填壓的時候石灰是幹粉,往後這填埋的砂石滲入水氣,石灰就會變得有粘性,將本來就舂壓夯實的砂石黏土粘結得更牢固,這樣不管過了多久,橋裏邊都結實牢固了!”盧嘉瑞說道。
“大哥說的倒是很有些道理。不過這橋裏要填埋這麽多的砂石料,如混上石灰,要增加不少的工料本錢。”柴榮說道。
“將一半黏土換成混石灰,要多花多少銀子才行?”盧嘉瑞問道。
“我估算一下。”柴榮在搔頭屈指的默算了一陣,說道,“每座橋約略要多花二三十兩銀子呢!”
“好,就混石灰吧!”盧嘉瑞說道,“盧嘉恭,你馬上叫工役們暫停,將石灰弄來搗碎,混到砂石黏土裏填埋舂壓!兩座橋都要這麽做!”
“大哥,預算裏邊都是按混黏土算的,改成混石灰就要多出這麽四五十兩銀子,這可就相當於俺們自己出錢了!”盧嘉恭說道,他太心疼這多出的本錢了。
“那也得出,這也是你們預算時考慮不周,不能怪別人不願意出錢!不過好在後邊預算改了,人家衙門也沒有砍你的價錢,還是綽綽有餘的!”盧嘉瑞說道。
“大哥可別以為還像原來想的有那麽多利頭。自這兩座橋開工以來,衙門各部官爺有事沒事就來監督檢查,一來就得吃喝送禮,酒錢禮錢可沒少花。申領工程撥款時則更加,拜完這個拜那個,禮物沒少送,迴頭也還得請吃喝,錢花得我都肉疼呢!這些錢,再加上到州裏和陶老爺那裏的花費,怕有五六百兩了!”柴榮湊近向盧嘉瑞低聲說道。
“小錢不去,大錢不來嘛!你不能想著釣魚,卻連魚餌都舍不得下!這活計不就這麽來的嗎?不出這錢就沒有這杆子買賣了!”盧嘉瑞說道。
“這幾百兩的銀子!俺們投進去的可不是什麽魚餌,俺們是將腿伸進去讓魚咬著,再拖它上來!”盧嘉恭勉強的笑著說道。
盧嘉恭的話引得盧嘉瑞和柴榮都不禁笑起來。
“那就不要怕疼,咬得越疼,拖上來的魚就會越大啊!”盧嘉瑞說道。
“那已經填壓好的這些怎麽辦?”柴榮又問道。
“當然得挖掉從新填壓,都一例的用石灰混砂石黏土。”盧嘉瑞說道,“好在還沒填壓多少。”
“俺看已經填壓就算了吧,舂壓得這麽結實,要挖出來卻是麻煩得很!”盧嘉恭說道。
“不要怕這點麻煩,還是那句話‘錢要賺,事情要做好’,我看就把這句話當作瑞恭榮築造工坊的座右銘好了。”盧嘉瑞說道。
“好吧,聽大哥的。俺們這就去弄石灰來混。”盧嘉恭和柴榮說道。
“大夥停!停!停!”盧嘉恭轉身走去,喊道,“不要單將黏土混砂石了,改用一半石灰和一半黏土混砂石舂壓,那樣更結實。盧嘉春、胡大、張彪,你們三個推車去運石灰,其他人先將方才舂壓的填土挖開打散!”
“幹嘛這麽麻煩,修橋不一直都這麽幹的嗎?”有工役說道。
“少囉嗦,就趕緊幹活,又少不了你的工錢!”盧嘉恭喝令道。
“盧嘉恭,就這樣,我跟柴榮到城北金瓦街橋去,你繼續做工吧!”盧嘉瑞對盧嘉恭大聲喊道。
於是,盧嘉瑞就和柴榮、逢誌一同去往城北金瓦街石橋工地,同樣地讓工役將石灰混砂石黏土填埋舂壓橋裏。好在這邊還沒有填土舂壓,隻是堆了一些砂石混黏土的料在橋路上,鏟出來混上石灰就可以了。
到了這年的七月份,兩座石橋終於全部築造完工,交付當日,知縣陶老爺親自帶領一眾衙門官員人等蒞臨察看驗收。
先是察看驗收城北金瓦街上的這座橋,再去城南察看驗收牛角街上的那座。金瓦街的這座橋上早準備好一隊吹打樂手,陶老爺的開道鑼聲一到,盧嘉瑞和盧嘉恭、柴榮跪迎於橋頭,一邊則鑼鼓喧天,鎖呐嘹亮,一邊爆竹轟響,圍觀者眾,一派熱鬧景象!
陶老爺下轎來,一眾官員下馬跟上來,盧嘉瑞領盧嘉恭、柴榮再拜恭迎,口中唿道:
“瑞恭榮築造工坊盧嘉瑞、盧嘉恭、柴榮恭迎陶老爺領眾官員前來察看驗收石橋!”
“起來吧!你等為築造石橋勞累辛苦,也是為民造福,與民便利!”陶老爺說道。
“我等不過聽從陶老爺差遣造橋,都是陶老爺的仁德施政惠民之功!”盧嘉瑞說道。
說畢,盧嘉瑞和盧嘉恭、柴榮一起,引領陶老爺等一眾官員在橋麵路上參觀察看。參觀察看中,官員們對石橋的造型和築造做工嘖嘖稱讚,都說石橋壯觀雄偉,牢固可靠,方便了河岸兩邊的通行。
“這石橋橋麵拱起不高,橋頂坡度不大,橋麵方便行人車馬通行,橋下麵孔洞卻很大,又不妨礙舟楫通過,設計獨具匠心,不錯!”陶老爺讚揚說道。
“這橋麵上中間設有車道,兩邊人行道,這樣的設計不多見,方便車子過橋,行人左右兩邊分流,很好!”縣丞樂和安說道。
“稟上兩位老爺,敝號瑞恭榮築造工坊設計之時就考慮要使石橋牢固且方便,故特別減緩橋麵坡度,並別具一格,特地設置車馬通道,與行人通道相分開,方便通行。”盧嘉瑞作揖說道。
“這橋墩橋體都用的大塊石料砌起,看起來大氣穩固!”典史夏恭基說道。
“夏老爺所見甚是,正是為使用這些大塊石料,更費料錢與人工錢,但為石橋的美觀牢固,也是值得!”柴榮對夏恭基抱拳為禮,說道,“當然,在橋裏麵的填料,敝坊用的是砂石與黏土混石灰,比尋常建橋使用的砂石混黏土要牢固得多,當然工料花費也多出不少!”
“我看這橋欄上柱石的雕刻也是十分精致,看得出工匠手段高明,極是用心!” 主簿華荷祿一邊撫摸橋邊欄柱,一邊說道。
“上稟這位老爺,敝坊的石匠都是本縣乃至周邊州縣中最好的石匠,手工自然非一般尋常可比!”盧嘉恭稽首為禮,說道。
“橋邊的欄柱上怎麽還蒙著一塊紅布?”陶老爺指著問道。
“迴稟老爺,紅布蒙著的是石橋名字刻石,正等老爺揭幕,以作為石橋正式交付使用之標誌!”盧嘉瑞作揖迴稟道。
“好,那本官就揭幕了吧!”陶老爺走了過去,到紅綢布蒙著的欄柱石邊上,一眾官員圍上去。陶老爺伸手慢慢將紅色綢布扯開,但見石欄擋板上陰刻著“陶令橋”三個隸書漆紅大字,躍然醒目。於是,那邊的吹鼓樂手盡力吹打起來,幾串爆竹同時鳴響,橋上一片喧騰!
“石橋命名甚是不妥,陶某何能何德,敢留跡此橋?”陶老爺說道。其實,他早就知道了這橋的命名,不過在眾人跟前還得謙虛一番。
“陶老爺主政聊城多年,施仁育德,政通人和,福澤鄉民,趁此建橋之際,勒名紀念,甚是合當!”縣丞樂和安說道,一眾官員與盧嘉瑞等一片附和之聲。
陶老爺笑容滿麵,甚是快慰,向眾人抱拳說道:
“陶某為官一方,民眾視為父母,理當為地方百姓謀福祉,唯恐做得不夠,絲毫不敢居功,還請各位官屬同僚多多襄助,確保聊城富庶繁榮,百姓安居樂業!”
眾人再依例又稱揚陶老爺一番。於是,石橋就算是通過驗收交付使用了。
察看驗收完城北金瓦街上的“陶令橋”,一眾人等又轉到城南牛角街上,察看驗收了“賢官橋”。
在盧府,早已請來廣南酒樓的廚子,備下盛席。察看驗收兩座石橋完畢,盧嘉瑞邀請眾官員一同來到府上大宴客廳,奉上美味佳肴,瓊漿玉液,還叫林萱悅的哥哥林羽琯帶上四個小優兒席前彈唱助興,遞茶斟酒,使眾官員吃酒盡興。至向晚時分,大家都吃得醉意闌珊,方才陸續辭歸。
當然,眾官員辭歸別去之際,每人一份伴手禮卻也少不了。眾官員真是宴飲盡興,攜禮而歸,好不歡喜!
中秋節過去,一日早飯後,盧嘉瑞正擬去參加兄弟期會,寇偉進來稟報,說門外有個自稱盧嘉理的要見老爺。
盧嘉瑞一聽,叫帶到花園書房見,然後自己就大步走了出去,來到書房等候。
不多一會,寇偉帶著一個漢子進來。那漢子高個身材,黝黑的皮膚,穿一身樸素卻幹淨整潔的棉布衣衫,頭上結著發髻,一根鐵簪插結,唇齒眉目分明,走進來時步如流星。
“大哥,盧嘉理來拜望大哥!”來人進門就望盧嘉瑞作揖說道。
“你,盧嘉理?”盧嘉瑞起身迴禮道,“我都要認不出來了!比以前瘦了些,黑了許多!這麽早就到得城裏來了?”
“整日在地裏幹活,麵朝黃土背朝天,雨淋熱曬的,又黑又瘦是自然的了!”盧嘉理答道,“鎮裏有人趕車到城裏來采辦貨物,俺是趁順車來的。”
“吃過早飯沒有?嗨,別說了,就算在家吃過了,來到這裏也該是餓了。”盧嘉瑞叫逢誌過來,吩咐道,“逢誌,你到廚下交代弄些好吃的來給我這位兄弟吃。先叫昕鳳篩茶來,就篩果茶來吧!”
“崇寧五年大哥去投軍離開溪頭鎮,到如今八九年,大哥已是富貴逼人了!小弟當恭喜大哥呢!”盧嘉理說道。
“說不上什麽富貴逼人,辛苦攢來些許家業!”盧嘉瑞說道,“你家裏過得如何?伯母還健在否?”
“家裏過得十分緊巴,就靠著祖傳的幾畝瘦田旱地,要養活上下老小一家,非常不易。近些年,賦稅猛增,好年景還過得去,收成不好的年景,格外艱辛!老母還在,年邁老弱,已不能下地幹活,隻在家幫手做些輕便家務活。俺有三個小孩,兩男一女,大兒子六歲,二女兒四歲,三兒子才兩歲,一家老小,張口要吃飯,體寒要穿衣,難呐!”盧嘉理歎口氣,述說道。
“上次婚典時,我說過要迴溪頭鎮上跟大夥聚聚的,後來各種各樣的忙,都錯過了。”盧嘉瑞說道,又問,“盧永義過得如何?”
這時,昕鳳捧著茶托進來,將茶盞和茶壺放到桌子上,給盧嘉理和盧嘉瑞都斟上茶,然後退出去。
“先喝盞果茶!”盧嘉瑞自己端起茶盞,招唿盧嘉理道。
“盧永義家祖上傳下來田地頗多,家道富足,現如今已是鎮上一家鄉紳大門戶。他娶了妻,納有一妾,生有一男兩女,一家老小豐衣足食,倒是好過。”盧嘉理也端起茶盞,小口喝了一口,說道。
“那就是好。”盧嘉瑞說道,又問,“你今日是特意來我府裏找我,還是來城裏遊逛,順便來看我的?”
“大哥見笑了,俺還有什麽心思來遊逛?去年年底,雪下得少,水塘積水不多,播種的小麥開春就生長得不好,春夏之交開始又一直幹旱,水田都龜裂出大大裂縫來,旱地就連澆的水都沒有了,這樣麥苗旱死,水稻幹枯,早造小麥和水稻幾近絕收。你看一直到如今都不見有下雨的影子,看來夏種也無望,秋收沒著落,今年又將是個饑荒年,秋冬之後怕又要見到千裏蕭索,乞丐滿路的景象了!俺就愁著今冬怎麽過活呢!”盧嘉理惆悵說道。
“哦,既如此,你好好想辦法來補救,糧食種不得,種點別的什麽,那些用水少的作物,可以賣了換錢,然後買糧食。”盧嘉瑞安慰說道。
“看這遍地幹旱的情形,其它地方也大概差不多,今年秋冬之後糧食定然騰貴,想這一家老小的口糧,就足以使人愁的!”盧嘉理說道,“我早時聽說盧嘉恭和柴榮來投靠大哥,開了個什麽‘瑞恭榮築造工坊’,賺了不少錢,發了家,如今家裏田地都不種了,都住城裏,過得舒舒服服。我也來問問大哥,看有什麽好提攜小弟的,讓小弟一家也好過些兒。”
“盧嘉恭和柴榮他們兩個,一家是泥水匠,一家是木匠,也是掙些辛苦錢,算不上什麽發大財。你和你家裏人都有些什麽手藝,看我能不能幫你想到什麽法子來?”盧嘉瑞問道。
“俺一直在村裏,就會種地,卻沒有什麽手藝。”盧嘉理說道。(本迴未完待續)
盧嘉瑞走過去看看,盧嘉恭領著一群小工在忙乎,一夥人在河邊一塊空地上將砂石黏土混合,然後鏟上獨輪車,推到橋上倒下,橋上幾夥人,則四人一夥的,抬著一個又大又沉的石舂,抬起放下的,一邊大聲叫著號子,“嘿喲!嘿喲!嘿喲!”,在舂壓填上去的砂石泥土。
“就這樣填上沙土,夯實就可以了嗎?這樣牢固嗎?”盧嘉瑞問道。
“修橋築路都是這麽做的,結實著呢!”柴榮說道。
“大哥你看看,這麽個又大又沉的石舂,四個大漢抬起來都要累死,每一處都舂固壓實,一層一層的舂壓夯實,怎會不結實呢?”盧嘉恭說道。
“雖然如今看起來舂壓得很結實,但年月久遠之後呢?”盧嘉瑞狐疑地問道,“這砂石泥土並沒有什麽粘結,隻是舂壓在一起而已,年深月久之後,如有外力衝擊,容易散結,定然會崩壞。”
“大哥你想得太多太長遠了,修橋築路都是這麽做的,也沒見有誰來說道什麽,也沒見哪座橋就坍塌了。”盧嘉恭說道。
“修橋的看到自己修的橋坍塌了,哪還能成?一座橋修好後得用幾十年上百年的才行,裏外都得結實牢固。”盧嘉瑞說道。
“已經夠結實的了,大哥勿憂!”柴榮說道。
“我看這砂石不要全部混泥土,而是混上一半幹石灰一半黏土,然後填埋舂壓夯實,填壓的時候石灰是幹粉,往後這填埋的砂石滲入水氣,石灰就會變得有粘性,將本來就舂壓夯實的砂石黏土粘結得更牢固,這樣不管過了多久,橋裏邊都結實牢固了!”盧嘉瑞說道。
“大哥說的倒是很有些道理。不過這橋裏要填埋這麽多的砂石料,如混上石灰,要增加不少的工料本錢。”柴榮說道。
“將一半黏土換成混石灰,要多花多少銀子才行?”盧嘉瑞問道。
“我估算一下。”柴榮在搔頭屈指的默算了一陣,說道,“每座橋約略要多花二三十兩銀子呢!”
“好,就混石灰吧!”盧嘉瑞說道,“盧嘉恭,你馬上叫工役們暫停,將石灰弄來搗碎,混到砂石黏土裏填埋舂壓!兩座橋都要這麽做!”
“大哥,預算裏邊都是按混黏土算的,改成混石灰就要多出這麽四五十兩銀子,這可就相當於俺們自己出錢了!”盧嘉恭說道,他太心疼這多出的本錢了。
“那也得出,這也是你們預算時考慮不周,不能怪別人不願意出錢!不過好在後邊預算改了,人家衙門也沒有砍你的價錢,還是綽綽有餘的!”盧嘉瑞說道。
“大哥可別以為還像原來想的有那麽多利頭。自這兩座橋開工以來,衙門各部官爺有事沒事就來監督檢查,一來就得吃喝送禮,酒錢禮錢可沒少花。申領工程撥款時則更加,拜完這個拜那個,禮物沒少送,迴頭也還得請吃喝,錢花得我都肉疼呢!這些錢,再加上到州裏和陶老爺那裏的花費,怕有五六百兩了!”柴榮湊近向盧嘉瑞低聲說道。
“小錢不去,大錢不來嘛!你不能想著釣魚,卻連魚餌都舍不得下!這活計不就這麽來的嗎?不出這錢就沒有這杆子買賣了!”盧嘉瑞說道。
“這幾百兩的銀子!俺們投進去的可不是什麽魚餌,俺們是將腿伸進去讓魚咬著,再拖它上來!”盧嘉恭勉強的笑著說道。
盧嘉恭的話引得盧嘉瑞和柴榮都不禁笑起來。
“那就不要怕疼,咬得越疼,拖上來的魚就會越大啊!”盧嘉瑞說道。
“那已經填壓好的這些怎麽辦?”柴榮又問道。
“當然得挖掉從新填壓,都一例的用石灰混砂石黏土。”盧嘉瑞說道,“好在還沒填壓多少。”
“俺看已經填壓就算了吧,舂壓得這麽結實,要挖出來卻是麻煩得很!”盧嘉恭說道。
“不要怕這點麻煩,還是那句話‘錢要賺,事情要做好’,我看就把這句話當作瑞恭榮築造工坊的座右銘好了。”盧嘉瑞說道。
“好吧,聽大哥的。俺們這就去弄石灰來混。”盧嘉恭和柴榮說道。
“大夥停!停!停!”盧嘉恭轉身走去,喊道,“不要單將黏土混砂石了,改用一半石灰和一半黏土混砂石舂壓,那樣更結實。盧嘉春、胡大、張彪,你們三個推車去運石灰,其他人先將方才舂壓的填土挖開打散!”
“幹嘛這麽麻煩,修橋不一直都這麽幹的嗎?”有工役說道。
“少囉嗦,就趕緊幹活,又少不了你的工錢!”盧嘉恭喝令道。
“盧嘉恭,就這樣,我跟柴榮到城北金瓦街橋去,你繼續做工吧!”盧嘉瑞對盧嘉恭大聲喊道。
於是,盧嘉瑞就和柴榮、逢誌一同去往城北金瓦街石橋工地,同樣地讓工役將石灰混砂石黏土填埋舂壓橋裏。好在這邊還沒有填土舂壓,隻是堆了一些砂石混黏土的料在橋路上,鏟出來混上石灰就可以了。
到了這年的七月份,兩座石橋終於全部築造完工,交付當日,知縣陶老爺親自帶領一眾衙門官員人等蒞臨察看驗收。
先是察看驗收城北金瓦街上的這座橋,再去城南察看驗收牛角街上的那座。金瓦街的這座橋上早準備好一隊吹打樂手,陶老爺的開道鑼聲一到,盧嘉瑞和盧嘉恭、柴榮跪迎於橋頭,一邊則鑼鼓喧天,鎖呐嘹亮,一邊爆竹轟響,圍觀者眾,一派熱鬧景象!
陶老爺下轎來,一眾官員下馬跟上來,盧嘉瑞領盧嘉恭、柴榮再拜恭迎,口中唿道:
“瑞恭榮築造工坊盧嘉瑞、盧嘉恭、柴榮恭迎陶老爺領眾官員前來察看驗收石橋!”
“起來吧!你等為築造石橋勞累辛苦,也是為民造福,與民便利!”陶老爺說道。
“我等不過聽從陶老爺差遣造橋,都是陶老爺的仁德施政惠民之功!”盧嘉瑞說道。
說畢,盧嘉瑞和盧嘉恭、柴榮一起,引領陶老爺等一眾官員在橋麵路上參觀察看。參觀察看中,官員們對石橋的造型和築造做工嘖嘖稱讚,都說石橋壯觀雄偉,牢固可靠,方便了河岸兩邊的通行。
“這石橋橋麵拱起不高,橋頂坡度不大,橋麵方便行人車馬通行,橋下麵孔洞卻很大,又不妨礙舟楫通過,設計獨具匠心,不錯!”陶老爺讚揚說道。
“這橋麵上中間設有車道,兩邊人行道,這樣的設計不多見,方便車子過橋,行人左右兩邊分流,很好!”縣丞樂和安說道。
“稟上兩位老爺,敝號瑞恭榮築造工坊設計之時就考慮要使石橋牢固且方便,故特別減緩橋麵坡度,並別具一格,特地設置車馬通道,與行人通道相分開,方便通行。”盧嘉瑞作揖說道。
“這橋墩橋體都用的大塊石料砌起,看起來大氣穩固!”典史夏恭基說道。
“夏老爺所見甚是,正是為使用這些大塊石料,更費料錢與人工錢,但為石橋的美觀牢固,也是值得!”柴榮對夏恭基抱拳為禮,說道,“當然,在橋裏麵的填料,敝坊用的是砂石與黏土混石灰,比尋常建橋使用的砂石混黏土要牢固得多,當然工料花費也多出不少!”
“我看這橋欄上柱石的雕刻也是十分精致,看得出工匠手段高明,極是用心!” 主簿華荷祿一邊撫摸橋邊欄柱,一邊說道。
“上稟這位老爺,敝坊的石匠都是本縣乃至周邊州縣中最好的石匠,手工自然非一般尋常可比!”盧嘉恭稽首為禮,說道。
“橋邊的欄柱上怎麽還蒙著一塊紅布?”陶老爺指著問道。
“迴稟老爺,紅布蒙著的是石橋名字刻石,正等老爺揭幕,以作為石橋正式交付使用之標誌!”盧嘉瑞作揖迴稟道。
“好,那本官就揭幕了吧!”陶老爺走了過去,到紅綢布蒙著的欄柱石邊上,一眾官員圍上去。陶老爺伸手慢慢將紅色綢布扯開,但見石欄擋板上陰刻著“陶令橋”三個隸書漆紅大字,躍然醒目。於是,那邊的吹鼓樂手盡力吹打起來,幾串爆竹同時鳴響,橋上一片喧騰!
“石橋命名甚是不妥,陶某何能何德,敢留跡此橋?”陶老爺說道。其實,他早就知道了這橋的命名,不過在眾人跟前還得謙虛一番。
“陶老爺主政聊城多年,施仁育德,政通人和,福澤鄉民,趁此建橋之際,勒名紀念,甚是合當!”縣丞樂和安說道,一眾官員與盧嘉瑞等一片附和之聲。
陶老爺笑容滿麵,甚是快慰,向眾人抱拳說道:
“陶某為官一方,民眾視為父母,理當為地方百姓謀福祉,唯恐做得不夠,絲毫不敢居功,還請各位官屬同僚多多襄助,確保聊城富庶繁榮,百姓安居樂業!”
眾人再依例又稱揚陶老爺一番。於是,石橋就算是通過驗收交付使用了。
察看驗收完城北金瓦街上的“陶令橋”,一眾人等又轉到城南牛角街上,察看驗收了“賢官橋”。
在盧府,早已請來廣南酒樓的廚子,備下盛席。察看驗收兩座石橋完畢,盧嘉瑞邀請眾官員一同來到府上大宴客廳,奉上美味佳肴,瓊漿玉液,還叫林萱悅的哥哥林羽琯帶上四個小優兒席前彈唱助興,遞茶斟酒,使眾官員吃酒盡興。至向晚時分,大家都吃得醉意闌珊,方才陸續辭歸。
當然,眾官員辭歸別去之際,每人一份伴手禮卻也少不了。眾官員真是宴飲盡興,攜禮而歸,好不歡喜!
中秋節過去,一日早飯後,盧嘉瑞正擬去參加兄弟期會,寇偉進來稟報,說門外有個自稱盧嘉理的要見老爺。
盧嘉瑞一聽,叫帶到花園書房見,然後自己就大步走了出去,來到書房等候。
不多一會,寇偉帶著一個漢子進來。那漢子高個身材,黝黑的皮膚,穿一身樸素卻幹淨整潔的棉布衣衫,頭上結著發髻,一根鐵簪插結,唇齒眉目分明,走進來時步如流星。
“大哥,盧嘉理來拜望大哥!”來人進門就望盧嘉瑞作揖說道。
“你,盧嘉理?”盧嘉瑞起身迴禮道,“我都要認不出來了!比以前瘦了些,黑了許多!這麽早就到得城裏來了?”
“整日在地裏幹活,麵朝黃土背朝天,雨淋熱曬的,又黑又瘦是自然的了!”盧嘉理答道,“鎮裏有人趕車到城裏來采辦貨物,俺是趁順車來的。”
“吃過早飯沒有?嗨,別說了,就算在家吃過了,來到這裏也該是餓了。”盧嘉瑞叫逢誌過來,吩咐道,“逢誌,你到廚下交代弄些好吃的來給我這位兄弟吃。先叫昕鳳篩茶來,就篩果茶來吧!”
“崇寧五年大哥去投軍離開溪頭鎮,到如今八九年,大哥已是富貴逼人了!小弟當恭喜大哥呢!”盧嘉理說道。
“說不上什麽富貴逼人,辛苦攢來些許家業!”盧嘉瑞說道,“你家裏過得如何?伯母還健在否?”
“家裏過得十分緊巴,就靠著祖傳的幾畝瘦田旱地,要養活上下老小一家,非常不易。近些年,賦稅猛增,好年景還過得去,收成不好的年景,格外艱辛!老母還在,年邁老弱,已不能下地幹活,隻在家幫手做些輕便家務活。俺有三個小孩,兩男一女,大兒子六歲,二女兒四歲,三兒子才兩歲,一家老小,張口要吃飯,體寒要穿衣,難呐!”盧嘉理歎口氣,述說道。
“上次婚典時,我說過要迴溪頭鎮上跟大夥聚聚的,後來各種各樣的忙,都錯過了。”盧嘉瑞說道,又問,“盧永義過得如何?”
這時,昕鳳捧著茶托進來,將茶盞和茶壺放到桌子上,給盧嘉理和盧嘉瑞都斟上茶,然後退出去。
“先喝盞果茶!”盧嘉瑞自己端起茶盞,招唿盧嘉理道。
“盧永義家祖上傳下來田地頗多,家道富足,現如今已是鎮上一家鄉紳大門戶。他娶了妻,納有一妾,生有一男兩女,一家老小豐衣足食,倒是好過。”盧嘉理也端起茶盞,小口喝了一口,說道。
“那就是好。”盧嘉瑞說道,又問,“你今日是特意來我府裏找我,還是來城裏遊逛,順便來看我的?”
“大哥見笑了,俺還有什麽心思來遊逛?去年年底,雪下得少,水塘積水不多,播種的小麥開春就生長得不好,春夏之交開始又一直幹旱,水田都龜裂出大大裂縫來,旱地就連澆的水都沒有了,這樣麥苗旱死,水稻幹枯,早造小麥和水稻幾近絕收。你看一直到如今都不見有下雨的影子,看來夏種也無望,秋收沒著落,今年又將是個饑荒年,秋冬之後怕又要見到千裏蕭索,乞丐滿路的景象了!俺就愁著今冬怎麽過活呢!”盧嘉理惆悵說道。
“哦,既如此,你好好想辦法來補救,糧食種不得,種點別的什麽,那些用水少的作物,可以賣了換錢,然後買糧食。”盧嘉瑞安慰說道。
“看這遍地幹旱的情形,其它地方也大概差不多,今年秋冬之後糧食定然騰貴,想這一家老小的口糧,就足以使人愁的!”盧嘉理說道,“我早時聽說盧嘉恭和柴榮來投靠大哥,開了個什麽‘瑞恭榮築造工坊’,賺了不少錢,發了家,如今家裏田地都不種了,都住城裏,過得舒舒服服。我也來問問大哥,看有什麽好提攜小弟的,讓小弟一家也好過些兒。”
“盧嘉恭和柴榮他們兩個,一家是泥水匠,一家是木匠,也是掙些辛苦錢,算不上什麽發大財。你和你家裏人都有些什麽手藝,看我能不能幫你想到什麽法子來?”盧嘉瑞問道。
“俺一直在村裏,就會種地,卻沒有什麽手藝。”盧嘉理說道。(本迴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