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人安邦,文人治國!


    以文馭武,必敗無疑!


    以武馭文,畢亂無疑!


    陛下身後雖然有百萬精銳,實力強大。


    能壓得住大明,保證大明不會出亂子。


    但是失去了文人的支持,想要治理國家談何容易?


    各個地方,豪強,地主,官府實力混雜,即便是度過幾十年書,經過培訓的官員道地方一不留神就被地方給耍的團團轉。


    那些沒心眼的武夫,去了豈不是要被當成猴一樣耍?


    先秦,破六國,驅匈奴,平安南。武力強大。


    但是始皇帝一甍,天下大亂。不過數栽,強秦滅!


    陛下手中的武力雖然不見得比始皇帝差,但是始皇帝手中好歹有文臣支持的啊!


    而且始皇帝的影響,也不是陛下滅建奴,平草原,定安南能比的啊。


    大明立國200餘載,地方勢力錯綜複雜,文人墨客,地方豪強對當地的影響,尤其是一份小小的報紙就能比擬的?


    “陛下操之過急了啊!”孫承宗看了一眼京城方向,有點無奈的說的。


    高陽距離京城雖然隻有300餘裏,快馬加鞭1日可達。


    如果自己早點知道的話,或許還能有所改變,但是陛下故意對自己隱瞞這件事,再加上陛下肯定做好了拖延的準備。


    這些精銳,看似是為了護衛自己的周全,實則肯定是為了避免自己太快進入京城。


    按照陛下的心思,一路上肯定早已想好了各種攔截的辦法。等到自己進京估計大事已定。


    文人和陛下之間的隔閡將再難抹平。


    “侯爺,前麵有一商隊的馬車換了,攔在的官道上,請稍等片刻。”


    “直接從旁邊過去。”孫承宗不耐煩的說道。


    “侯爺,不行的,周邊都是農田,馬可過不去。”


    “放肆,我一堂堂侯爺踩壞一片農田怎麽了?我又不是不給賠償。”


    “侯爺,不可,大明律,非軍情,災情,誰敢破壞農天,按照毀壞的麵積進行懲戒,按照侯爺的身份4倍懲罰下來,估計您的在牢裏呆1個月了。”


    “大明律,大明律什麽時候加了這一條了,我怎麽不知道?”


    “陛下去年看到有官員,不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居然在農田裏縱馬肆意踐踏農田,所以迴去之後直接在大明律中加了一條:凡是非軍情,災情故意破壞農田,5天起步,破壞麵積有幾分,就多幾倍。肆意浪費糧食,也會有對應的處罰的。”


    “哎!算了,去幾個人幫忙商隊盡快清理出一條小道出來。”


    孫承宗無奈的說的。


    看到官員破壞農田,我信你個鬼。


    陛下的個性我還不清楚。


    陛下是心懷天下,是一個難得的明君。


    但是同樣的陛下也是一個很惜命的人。


    在碧璽眼裏陛下的小命看的比任何事都重要。


    哪怕在京城閑逛,周圍至少也有千人暗中護衛。


    出了京城怎麽不得3千精銳護衛。


    3000精銳浩浩蕩蕩,哪怕是瞎子也能猜出有人過來吧。


    哪個官員腦子是被驢踢了,敢在陛下麵前踐踏農田?


    加上之前陛下的舉動,


    孫承宗此刻心中已確認了這是陛下為了阻止自己早日進京故意設置的。


    盡管心裏萬分焦急,但是孫承宗隻能靜下心來,按照陛下的意思慢慢的前進。


    畢竟,高陽距離京城也就300餘裏。再慢還能慢到哪去?


    “來人,迴去取筆墨紙硯迴來。”孫承宗對著跟在自己身邊的家丁說道。


    剛剛出門太急,隻想早日進京向陛下闡述其中的利害。


    但是確忽略了,陛下可能隻是阻止自己進京,奏折什麽的應該是不會斷絕的。


    既然如此,為何自己不通過奏折闡述一下,對付孔家的利害。


    以陛下的聰明才智,一旦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必定會妥善處理孔家。


    就孔家人的德行,隻要陛下這邊稍微鬆口氣,他們絕對會當做什麽都沒有發生過,甚至還會幫助陛下,穩定文人。


    這樣一來,朝廷之危自然就能解決了。


    ....


    京城,朱由檢看完孫承宗的奏折之後,隻給了對方迴了三個字,知道了。


    在朱由檢看來,孫承宗想的沒有錯。


    但是時代的思想限製了他。


    在朱由檢看來,孔家影響之所以大,那是因為孔家的很多思想都是比較好的。


    但是自從廢黜百家,獨尊儒術。


    尤其是科舉考試,儒家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儒家就飄了。


    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才能很重要,但是德行更重要。


    後世有言有才無德是危險品。


    對於能夠影響一方百姓,國家命運的官員來說,德行尤為重要。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一個小時候的家庭環境,經曆等基本上決定樂他的德行。


    一旦長大成人,心性固定,想要在改變本性就很難了。


    才能易查,德行難證。


    自古以來,各個王朝都把孝順擺在首位,何嚐不是為了避免,當官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畜生呢。


    不然才氣在高,沒有良好的德行遲早會變成狗官,為禍一方。


    自古以來不是沒有人想過拿法律來約製官員。


    太祖皇帝在位期間,多次加大對貪官的懲罰力度,後期更是隻要貪汙國60兩,就砍頭。按照記載誅殺的貪官不下十萬人。


    但是依舊沒有殺絕。


    但是殺貪官對國家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根據後世記載,洪武年間,明朝的清官占比,那是幾千年來最高的。


    如果曆史上,到了明朝後期,還是貪汙60兩就殺,屯田製度根本不可能損害,小小的建奴根本不可能嘚瑟的起來。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後世皇帝不知道貪官之恨,貪官之害。


    在某些官員的忽悠下,開始了所謂的仁政。


    人性本私,那些官員所謂的仁政那肯定是針對自己的。


    仁政的第一條肯定是保護貪官。


    第一條出來,不用多久,滿朝皆狗官,以前十兩銀子能搞定的事,現在少說也得100兩起步。


    這還不算什麽,王國的軍隊,也要做好完犢子的準備。


    第二條,肯定是降低有錢人的稅收。


    次條一出,國家財政遲早完犢子。


    第三條,滿口仁義的壓榨來老百姓。


    第四條。


    不好意思,第四條可能還沒有出來,百姓都被逼反了。


    軍隊戰力也被廢了。朝廷也沒有錢了。


    繼續收百姓的稅,就相當於逼反百姓。


    收有錢人的錢,想屁吃呢?


    到了這個時候國家隻可能完犢子了。


    而那些官員毫無心裏壓力的把亡國的責任推給了了亡國皇帝。


    這就是現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大帝的掛機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深水的鹹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深水的鹹魚並收藏崇禎大帝的掛機係統最新章節